查看原文
其他

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依据和价值






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依据和价值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观
是在统筹国际社会、国内社会两个大局基础上
形成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

1)不仅是指中国国内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包含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


2)是对目前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依据的判断,

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现实因素, 

另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历史逻辑;


3)既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观蕴含着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观;形成依据;基本内涵;价值意义;辩证思维





引言


“时代观”问题的学术研究, 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研究, 主要涉及经典作家有关时代、时代主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看作划分时代的依据和标准, 从而论证了“三形态理论”与“五形态理论”的时代发展规律。列宁着重以阶级关系为依据和标准, 确定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并认为当今世界仍然处在列宁所判断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毛泽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视角认识时代特征, 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已经进入一个伟大的新时代”。邓小平也是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出发, 提出“时代主题”的概念和理论, 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划分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标准。习近平在国际社会时代主题不变的情况下, 创造性地从一个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出发,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时代观采用同样的立场和方法, 并且认识的是一个系统内的、性质共同的、内在联系的不同层面的对象, 因而构成世界意义的时代观体系。习近平新时代观不仅是对经典作家们时代观一脉相承的续延, 而且也是对经典作家们时代观的与时俱进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观是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认识中国“国内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是国际、国内双重维度视野下的新时代观。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研究习近平新时代观, 将从国际、国内双重维度来认识其基本内涵、形成依据、价值体现。



一、基本内涵:国内与国际双重意蕴


新时代观是关于我国社会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第一, 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并由此推论我国社会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但仍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国情没有因此而变化。第二, 认为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 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三, 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上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包含了新时代观的国内、国际双重意蕴。


1. 国内意蕴


新时代观国内意蕴的要素之一, 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总体上实现小康, 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然而,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 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新时代观国内意蕴的要素之二, 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 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武器装备加快发展, 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新时代观国内意蕴的要素之三, 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举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党内民主更加广泛。


2. 国际意蕴


新时代观国际意蕴的要素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 提供了有力实践支持和全新选择。一方面,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反对以强凌弱;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 尤其社会建设中的实践经验, 使中国成功走上了现代化道路。这一在短短40年的时间内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的经验, 是中国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曾有的, 是全新的, 因而为“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新时代观国际意蕴的要素之二, 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首先, 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主导搭建了平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设立丝路基金, 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其次, 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面对时代之问, 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习近平深入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 并为各国携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具体路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协商、共担责任;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敬畏自然、珍爱地球。2另外, 中国还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3


概言之, 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在统筹国际社会、国内社会两个大局基础上形成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 不仅是指中国国内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包含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



二、形成依据:现实因素与历史逻辑


所谓新时代, 是指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而对目前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依据的判断, 是基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来考量的, 即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现实因素, 另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历史逻辑。


1. 现实因素的双重维度考量


新时代观的形成不仅源于对当前中国自身现实的考量, 而且包括对当前中国与世界比较状况的考量。


第一, 通过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中国“强起来”, 不仅源于当前中国自身现实因素的考量, 而且取决于中国与当代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的考量。具体来说, 这一阶段, 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1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推动自身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


第二, 通过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一判断是在当前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比较中形成的。相对于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加增强了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


第三, 通过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为解决当前世界难题方面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为此, 中国提出解决世界难题的方案: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 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 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


上述体现中国智慧的方案体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其一, 中国方案认为国家无论大小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 都应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二, 中国方案认为相互依赖使国家间合作成为必须, 因此世界各国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合作, 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共赢。其三, 中国方案强调要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享”的世界新秩序, 在价值目标上是对全球治理理论的升华。其四, 中国方案不仅非常强调国家间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 而且认为同质文化并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其五, 中国方案强调要有一种强有力的共同体意识, 不再把暴力作为解决分歧的手段。4


2. 历史逻辑的双重维度考量


从国际、国内双重维度考量新时代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方面是随着国家实力增长,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 即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是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不断增大的历史进程, 即中国由国际社会的“参与者”到“建设者”“引领者”的历史逻辑。


第一, 站起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从近代以来到新中国成立,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增强的历史进程, 其国际地位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独立自主, 即由被动挨打地位到站起来地位。中国这一在国际社会历史地位的演进与国家自身实力演变的历史逻辑是一致的。正如毛泽东在对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形成原因所分析的那样: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 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的时间里, 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 都打过我们, 除了最后一次, 即抗日战争, 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 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 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 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毛泽东尤其强调军事实力, 重视军事科技的发展, 中国国防科技的伟大成就, 大大提高了中国实力, 从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使中国真正站起来了。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高 (站起来了) , 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增大, 由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 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成员 (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由国际事务的“旁观者”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


第二, 富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依然强调通过增强国家实力, 以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只是在强调发展军事实力的同时, 更加注重经济实力的发展, 从而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富起来的阶段。他认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 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5而“四化总得有先有后, 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 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可能”6。“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 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 更加兴旺发达了,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 但是, 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 起的作用就会更大。”5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 若前所述, 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标志着中国已经富起来了。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经济地位的提高 (富起来了) , 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和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大, 由国际事务的“参与者”成为国际事务的“建设者”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主要成员) 。


第三, 强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这个新时代,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认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随着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实力、地位提高) 阶段, 促使其从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到“引领者” (国际贡献更多) , 因为“引领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不仅在于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而且还要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价值体现: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时代观是对整个社会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 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也是方针政策实施的行动指南。一方面, 时代观源于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 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习近平新时代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标志着社会发展又面临一次重大转变, 习近平新时代观, 对于当前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以及实施方案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理论贡献


第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首先,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观认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总体上实现小康, 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其次, 对于邓小平时代理论的创新。邓小平时代观理论的核心部分就是有关“时代主题”的论述。邓小平提出了时代主题的概念, 并对其内涵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时代主题, 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是国际社会的主流, 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 并代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可以说, 邓小平时代观是从国际层面这一维度, 对“国际社会”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而习近平新时代观是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对中国“国内社会”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习近平新时代观对邓小平时代观理论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从认识维度来看, 习近平新时代观包含国内、国际两个维度, 而邓小平时代观主要是从国际视角的维度。另一方面, 从时代理论结构来看, 时代观理论既包括国际社会的总体特征, 也包括主要国家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新时代观涉及的是能够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主要国家特征”, 而邓小平时代观涉及的是“国际社会的总体特征”。


第二,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涉及人类诞生以来的整个历史, 也即人类生存生活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不断发展, 使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随着生产方式的日臻完善和交往活动的增多而逐步消除, 自然形成世界历史, 进而形成世界体系。首先, 关于人类社会由原始的地域局限向民族和国家转变的历史过程的论述。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 人们受到原始地域的局限和部落制度的束缚, 因而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人们彼此孤立、闭关自守。由于在各个地域和部落的内部, 个人从属于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 个人的劳动也无法超越这种地方性限制, 因而不同地域、不同部落之间缺乏交换。“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 或者大体上说来, 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的生活。”7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交换的增加, 原先的狭隘的劳动已经不能再维持下去。这样就自然冲破了原始的地域局限和部落束缚, 进而实现了向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其次, 关于从民族的、国家的相对局限性向世界历史过渡的论述。马克思认为, 不仅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也取决于其生产力和对外交往的发展程度。因而“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8。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 而这些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工, 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人们之间的交往。因此,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9, 从而实现了由民族和国家的局限性向世界历史的转向。


上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 就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不断发展, 自然形成世界历史, 进而形成世界体系。但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判断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 将形成怎样的世界体系;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对于21世纪的世界体系, 如何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不断发展。而习近平新时代观则回答了上述时代之问, 关于21世纪的世界体系, 习近平作出了明确判断,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 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1。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不断发展, 进而推动世界体系的不断演进, 习近平也提出了如“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1等理论观点。首先, 回答了世界体系的演进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其次, 提出了如何进行“交往”的基本遵循———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即“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最后, 又回答了如何推动“生产力、分工”的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即“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1。概言之, 上述理论观点, 是习近平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进程,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深化和发展。


2. 实践意义


第一, 新时代观对于中国制定国家战略的实践意义。习近平新时代观认为:中国进入了强起来的社会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途径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新时代观对于当前中国制定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一, 国内战略目标, 表现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中华儿女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其二, 国际战略目标, 表现为,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


第二, 国家战略目标对于制定内政、外交方针政策的实践意义。其一, 就国内战略目标对制定方针政策的实践意义来说, 在上述国际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中国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新发展理念,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使全体人民安居乐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其二, 就国际战略目标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实践意义来说, 在上述国际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反对以强凌弱。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 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 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


第三, 国家方针政策的国内、国际实践意义。其一, 就国内方针政策的实践来看,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1其二, 就外交方针政策的实践来看, 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1



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观蕴含着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 主要表现为:其一,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 但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但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但需付出的努力将更为艰巨, 需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和自我革命。其二, 世界各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时期。世界是矛盾统一的,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但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难题和挑战。其三,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统一;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统一;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各种挑战的世界与中国“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的统一。



注释略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杨守明,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鸿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研究所博士后

基金: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球视阈下的习近平新时代观研究” (项目编号:18BKS069);2017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外交话语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17MLB001) 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06)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