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带来的三个惨痛教训
原创:我是老徐
来源:假装是天堂
文章已获授权
这两天,一篇「求救」火爆了朋友圈。
里面描述了现在大部分上海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
具体内容是,虽然全国各地都在支援上海,但现实是,大部分人还是物资稀缺。
特别是在粮食上。
(文中截取的部分)
文章已经被和谐了,但从刷屏的程度看,不能说全部真实,至少代表了此刻大部分上海人的心态。
老徐我随手在微博搜了下,类似的「求救」并不少。
有人说,家里一个苹果5口人分着吃,甚至因为蔬菜吃得少,家人已经开始口腔溃疡。
有人一天只有一顿,拿到一次物资堪比中奖。
更甚者,三天里只拿到了一盒牛奶,一瓶油和一袋挂面。
这样一直靠抢菜过日子,很多上海人的精神和肉体都濒临崩溃。
甚至,有人开始羡慕起了方舱病人的生活,因为里面起码能保证饮食问题。
生存物资的极度匮乏,是摆在疫情下的众生难题。
是上海没有物资了吗?是全国已经没有物资了吗?
不然。
用京东现在的掌门人徐雷的话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物流。
好在,上海在纠错的路上了。
这两天上海开始分区管控,也开始意识到快递小哥、配送员等最后一公里的人手在如今的上海中作用举足轻重。
措施在整改,上海在改变。
老徐相信这样亡羊补牢,应该为时未晚。
我不在上海,但这次上海给我的带来的效应有点夸张,像昨天广州才爆出有案例,大家瞬间就将菜市场搬空。
主要原因还是上海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大家怕了。
这也让我思考,上海之后,我们应该总结一些什么教训,才不会让这次的痛白白挨。
我认为,教训有四。
教训一,没有危机意识。
距离大饥荒的年代过去太远了,我们这代人也没有经历过战争时期,大家都以为现在日常生活就是应该的。
其实,哪有什么该不该。
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每当灾难来临时,最先陷入沼泽的永远是普通人。
危机意识这东西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了。
因为他们经常发生一些重大自然灾害,譬如地震,海啸,沙尘暴等。
在灾难面前,他们早已身经百战。
比如常年地震的日本。
老徐有个朋友,去日本才留学了几年,现在危机意识特别强,还一直给我科普日本那边在民间一直在推动“日常储备应急食品和防灾用品” 的自助运动。
据说,几乎每个日本家庭都人手一个“紧急避难物品专用包” ,里面有短期避难紧要的生活用品和应急食品。
比如可以长期保存的干面包和罐头,自来水和医疗用品。
更绝的是,日本在2011年大地震后陆续修改了防灾体制,在民间大力宣传「滚动式库存法」。
所谓滚动式库存法,就是避免“避难包”里的食物过期,所以民众要定时更新库存食品;
即便没有灾害发生,民众平时也要多买日常在家就能吃,保存性高的便利食品储备。
于是,及时补充库存的理念扎根在了日本人心里,这种思维在如今的新冠疫情中同样非常适用。
再比如一些欧洲国家。
平时他们爱买许多极易储存的罐头或速食食品,避免灾难来临时遇到物资不足的情况。
他们还特别钟情于卫生纸,无论即将发生什么意外灾害,家里没有卫生纸就是不行。
澳大利亚人在新冠刚开始那段时间就掀起了一股卫生纸风潮。
很多人都是几袋几袋的买,有人甚至为了抢一卷卫生纸而大打出手。
这事当时还被网友编成了段子,可没想到,如今我们也切身体会到,日常生活必需品在隔离期间有多重要。
我们必须承认,未雨绸缪,真的可以让人在疫情下不那么「被动」。
提前屯粮,真的有用。
一些基础必备类物资,比如米、面、油和各种调味料,最配置好一到两个月的量。
也要适当选择一些更易储存的蔬菜和食品。
蔬菜可以挑土豆、洋葱、大白菜等,比一般的蔬菜更易储存。
干货可以选择方便面,饼干或者泡水就能食用的蘑菇,木耳,腐竹,粉丝等;
肉类可以把猪肉、鸡胸肉、牛排、牛肉丸等放进冷冻,这样保质期被延长,更利于持久战。
零食可以多买一些面包、牛奶或牛肉干,这些东西一般没有太阳直晒都能存个一年半载。
此外,家里有宠物的也要提前备好2~3月的宠物粮。
(网友自制的囤货清单)
还有个比较重要的,居家日用品与药品也不能落下。
除了日常必备的纸巾,牙膏等,家里有女性的还要囤好卫生巾等女性用品。
至于药物,像一些刚需的止血贴,维生素,感冒药,胃药等都要根据家庭成员的数量备好两个月的量。
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应急情况,比如在家突发头痛,或者感冒,拉肚子啥的。
说实话,我们的日子被保护得太好了,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危机意识,也很容易陷入万事有国家兜底的执念。
不是说国家会不会放弃我们,而是适当自己兜底也是一个合格公民的体现。
教训二,别理解错共存,更别摆烂。
目前的舆论环境是很多人看到原来得了新冠能自愈,年轻人致死率不高后就开始利用自己能在互联网发声的优势。
不断放大上海的矛盾,引出共存的方案。
其实这一现象,越南早就出现了。
早期,他们的防疫也做得很好,甚至在全世界都能排上名,但后面也是觉得可以共存了,再加上类似上海目前遇到的声音一样。
他们就试了一次。
结果经济反而比2020还垮,城市为了维稳都需要军队介入,死亡人数也达到新高。
此刻他们想再清零,就再也回不去了。
越南的教训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记。
我这阵子最大的感受是,连我老家那疙瘩地方的长辈,那些从没出过远门的人都觉得要积极抗疫,都意识到被感染了很麻烦。
怎么到了信息发达的大城市,反而动不动就要求躺平摆烂。
现在那些鼓吹共存的,这阵子可能连菜都抢不到,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家里的老人小孩到时候就能抢到医院的治疗呢?
年轻人共存不难,但我们大家都不是个体,总不能只从自身考虑吧?
当然,我也挺反对极端化清零。
连国家都说了,是「动态清零」,连高层的讲话也直接点明,要抗疫,也要经济。
结果很多人一来就是非黑即白,「动态」两个字直接不要了,这一点不止体现在某些极端的普通民众,有些基层干部也是抱着类似心态。
若是治理国家那么容易,还需要每年那么低的考公上岸率吗?
说白了,不敢作为也是摆烂。
教训三,放弃幻想,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很多共存派的想法是,只要不抗疫,疫情就会消失,但问题是,新冠这玩意可是瘟疫。
就算你不抵抗,它依旧存在,死亡、伤害、后遗症依旧会随之而来。
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心态。
工作上,不要老是以疫情结束为理由,把很多目标和计划一拖再拖。
最怕的是疫情结束了,你已经没有能力再努力了。
生活中,除了我刚刚提到的危机意识,也要注意适当远离负面信息。
在疫情下,我们无可避免会接收到无数碎片化,有冲击性的各类信息。
譬如,基层人民的苦难、呼救或悲剧事件,还有各种小道消息。
尤其是在隔离期间,人的心理本就趋于压抑,这时再过多地摄取负面信息,只会得到无止境的焦虑。
这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当你已经觉得心里难受,情绪低落时,是时候放下手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不要到时候疫情结束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结束了。
放弃幻想,接受现实,重新调整心态和策略,也是一种自救。
写到这里,想起近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小故事,我就以它为结尾吧。
这两天,广州疫情复发,有个上了年纪的朋友发来信息叮嘱我记得要买点粮食储备。
我反问他这样会不会显得不信任国家,增加政府的负担。
他给我回复的原话是这样的。
自从疫情进入第三年,他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平日里囤好物资,花钱也理性,尽量留点存款,风险大的投资也不碰,只看稳定的。
然后像现在有确诊了就安顿好家人,尤其是老人小孩,自己也尽量不外出。
接着,就是等。
这期间该工作就工作,政府说隔离他就隔离,说做核酸他就核酸。
用他的话来说,我照顾好我的小家,不需要给国家添麻烦,也不用我的家人担惊受怕,这就是自己对抗疫最大的贡献。
想一想,这应该也是我们大部分人能参与抗疫最好的选择了吧。
PS:添加小编进入群聊
◆更多阅读
“丁丁保卫战”之后,上海这所高校:召集一群女生为3洋人办了场birthday party!
封控以来,上海究竟怎么了
这位专家,您快闭嘴吧!
点亮在看证明您已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