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不能止于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叮嘱青少年从小要热爱劳动,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还强调,孩子教育,跟植树一样,一开始就要竖正,否则就会长歪。从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到如今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已成为社会热词。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将劳动教育窄化、泛化甚至异化。有人认为学习也是一种劳动,抓好了学习就搞好了劳动教育;少数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课业负担强加给学生,甚至转嫁给家长;不少青少年仍然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一些人口头上喊的是劳动教育,而实际上搞的是“盆景式”“舞台式”教育。
劳动教育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教育实践中,把准劳动教育脉搏,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
要在劳动教育中体现德育、智育。好的劳动者能够通过工作实践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勤奋能成就一个好员工,但一名优秀的劳动者光有勤奋还不够。“五育并举”中的“劳”,与其他“四育”息息相关,尤其是德育和智育。德育,不仅追求心智发展,还要探索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信念转化的规律。智育,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发展人的智力来发展人本身。劳动教育过程不是上几节劳动课、开展几次劳动实践这么简单,而是要使人从消费、享用为主,逐步走向生产、创造为主,实现自立自强并奉献他人和社会,最终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要倡导体力、脑力劳动协调统一。劳动教育不同于劳动技能教学,而应强调把劳动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劳动进行教育,包括纠正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持续提升水稻增产技术,即便到了晚年,依然迈开双腿,走进水稻田中,头顶烈日,脚踩淤泥,长时间观察、研究;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全国劳模刘辉向世人展示他的手工钻孔技术,在0.5毫米的薄纸下放手机,钻头钻破了纸,手机屏幕却完好无损……体力、脑力劳动在他们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今天的劳动形态、方式不同以往,劳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劳动教育的性质、宗旨没有改变。在劳动教育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切身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和爱护一切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因为师资、教材等原因,学校目前开展劳动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在校内开辟菜园让学生种菜,有的请厨师教学生做面点,等等。相对大量的学生,仅有的一两种选择是不够的。其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态性的劳动教育机会俯拾皆是。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院校、高校学生从事哪些劳动作了大致的倡导,但并未规定具体内容。为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机会,可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比如,除了整理内务、打扫环境、修剪花木外,还可创作班歌班徽、设计制作手抄报、学习电脑编程;除了举办劳动主题征文比赛、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外,还可邀请劳模工匠讲成长经历、秀绝活;或者成立各种劳动兴趣小组,请能工巧匠做老师、当师傅……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青少年不仅要在劳动中出力、流汗,还要体悟劳动的价值和幸福,更要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淬炼意志品质,让劳动教育真正产生一举多得的育人效果。
来源:江西日报
供稿:李松云
投稿邮箱:lmxh312688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