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立宝 杜卿 | 课后服务研究热点探析与经验借鉴——基于WOS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吴立宝;杜卿 比较教育学报 2024-02-05

作 者 简 介


吴立宝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    卿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摘   要

课后服务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最初是为了解决“3 点半问题”,然而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课后服务新的内涵。“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当前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课后服务工作为抓手,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习并借鉴各国研究范式和实践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水平以满足“双减”新要求。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确定1998-2021年以课后服务为主题的961篇英文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术语和引文进行共现、聚类等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读重要文献,将量化分析与质性解读相结合以探析国际课后服务研究热点: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展课后干预实证研究;拓宽封闭服务场域,共建课后服务育人空间;关注服务师资队伍,彰显课后服务时代特点;分类研究特定人群,弥合课后服务质量差距。为我国课后服务提供研究启示和实践借鉴:凸显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强化课后服务循证评估;突破学校教育场域限制,彰显课后服务育人功能;信息技术赋能服务师资,引领课后服务方式变革;关注服务质量现有差距,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WOS期刊文献;课后服务;文献计量分析


“3点半现象”长期以来是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难题,课后服务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以“课后服务”为主题的学术期刊论文年度分布情况,我国课后服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8年仅有1篇相关文献,为庞威发表的对英国课后托幼服务制度、类型、运行模式的述评。2016年相关研究才逐渐增多且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对国外课后服务政策、发展阶段与实践路径的脉络梳理,旨在学习和借鉴各国课后服务政策制定和实践经验。如周霖和周常稳基于对韩国课外补习政策的研究,提出我国可把课外补习纳入课后服务工作的治理范围;屈璐通过研究日本课后服务场域构建,为我国优化相关运行机制提供现实借鉴;熊熊和刘宇佳总结并反思美国在实行“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等课后教育计划和项目中的经验和困境,以推动我国课后服务政策的完善和实践进路的探索;张亚飞梳理了主要发达国家在课后服务法律法规、资金来源、活动场域、内容开发、师资供给、监管评价等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颁布的“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此后各地相继出台课后服务实施意见,课后服务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发文量大幅增加。2022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当前仍面临一些问题。目前课后服务研究重点为从宏观层面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堵点及破解可能。如马莹分析中小学面临的供给保障压力,倡导建立由政府主导,学校、家庭、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课后服务保障制度,以逐步实现课后服务的基础看护功能、多元发展功能、课后深度公平功能。总体来说,课后服务研究始于对发达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介绍和实践路径的学习,随后逐渐关注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困境和应对策略,但对于国际课后服务研究现状和热点的全景式扫描相对较少。厘清国际课后服务研究发展脉络,借鉴学习各国研究范式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课后服务研究的新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选取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所有子集,检索时为确保查全率,发表时间选取最大范围“1985-2022年(2022年1月9日)”,分别以“After School Program/Alliance”“After-School/Out-of-School Service”“Out-of-School-Hours/School-Age Child Care”为主题进行检索,选定文献类型为论文和综述论文,语种为英语。经过对文献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WOS数据库附加关键词(Keyword Plus)、文献内容的相关性筛选与阅读,最终确定1998-2021年期间的96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基于WOS检索结果,统计现有文献年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发文国家和地区、主要研究者和期刊,梳理课后服务研究现状。运用软件CiteSpace5.8.R3对术语和引文进行共现、聚类等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合质性解读,探析课后服务研究热点。研读重要作者核心文献,聚焦高被引和新兴高关注度文献,尝试呈现国际课后服务研究图景,以期为我国课后服务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现状

(一)年发文量和被引频次

依据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年度分布图(见图1),结合CiteSpace5.8.R3 、绘制的关键词时区共现、突现图谱,课后服务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研究起步阶段(1998-2004年),仅发文18篇,主要关注儿童的课后看护、健康行为等;急剧增长阶段(2005-2014年),发文量达473篇,聚焦课后服务内容与场域、课程开发、学生课后安全等,开展预防和干预对照试验以研究课后服务对青少年学业成绩和发展等的影响;稳步上升阶段(2015-2022年1月9日),发文470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环境、教师服务能力、课后服务质量,探析相关政策、科技对课后服务实施情况的影响等。

图 1 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年度分布图


课后服务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课后服务逐渐由课后看护和辅导转向课后育人,以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961篇文献总被引频次达到18727,篇均被引频次为19.49,H指数(H-Index)为62。从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的总体趋势来看,课后服务已成为学界研究新热点,会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可以预测2022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将会大幅上升。

(二)主要发文国家和地区

课后服务研究发文国家和地区多达56个,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见表1

美国在课后服务研究领域发文量为732篇,占比高达76.171%,中介中心性和被引频次均为第一,在课后服务研究中影响力最大。美国课后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托管。为了发挥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帮助青少年在课后接受教育,1994年美国国会审议通过“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而后将其纳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每个学生都成功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中,并依据计划实施情况不断细化相关规定,为课后服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实践指导。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加之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形成较为完备的课后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课后服务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西班牙在课后服务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长期实践和政策支持有力保障了课后服务的发展,如澳大利亚课后服务源于儿童课后看护中心,而后其课后服务逐步由照看和娱乐衍生出教育功能;英国课后服务逐渐发展成为兼具看护与教育功能的一体化保育战略;加拿大出台《儿童托管法案》《儿童托管和早期教育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上述国家的课后服务研究均较为关注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图。

韩国课后服务研究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均为亚洲第一,主要研究课后服务在降低儿童肥胖概率、促进教育公平中的积极作用等;中国台湾地区在课后服务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探析课后时间的使用对于学生教育成就和福祉的影响等;中国大陆研究成果多为与美国学者的合作发文,关注课后服务对于青少年学业成绩、行为、发展的影响等;日本课后服务历史悠久,其发文量位列亚洲第四,研究课后服务对提升儿童体育活动、健康、学业水平的作用等。本次研究检索到的亚洲国家发文量相对较少,可能与检索语言、检索主题有一定关系。如日本补习塾的实践和做法很多,但是其常用英文表述为“Tutorial School”等,因此现有文献可能未呈现亚洲国家研究成果的全貌。中国与亚洲各国文化较为相似,可进一步学习和借鉴亚洲各国的课后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三)主要刊文期刊

刊发课后服务主题文献的学术期刊分布较为零散,排名前十的期刊见表2

刊文较多的学术期刊来自美国、英国、瑞士,其中美国7 家,反映了美国在课后服务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美国社区心理学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刊文数量最多,被引频次位列第一,研究领域为公共环境、职业健康等。涉及教育研究的期刊分别为《学校健康杂志》(Journal of School Health)、《营养教育与行为杂志》(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师范学院记录》( Teachers College Record),但只有第三种归类为教育类期刊。其他期刊研究领域涉及健康、心理学、社会工作、家庭研究、营养与饮食学等。课后服务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呈现出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多元化发展样态。


三、研究热点

通过对术语、引文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同时研读重要文献,将量化分析与质性解读相结合以探析国际课后服务研究热点,可为我国课后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思路和现实借鉴。

(一)术语分析

术语(Term)是基于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数据库附加关键词提取出来的词语,运用CiteSpace5.8.R3对术语进行分析,与关键词分析相比,可更为全面地反映现有文献的研究主题。先创建名词短语(Noun Phrase),然后选择术语为节点生成共现和聚类图谱,共识别15个突现术语。在783个术语共现节点中,选取出现频次大于等于5的节点,去除重复和相关性较小的节点标签,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高频术语进行分类统计,而后在各子维度下按照术语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序(见表3)。

基于以上对现有文献术语的多维分析,从研究对象来看,关注儿童、青少年、中小学生等特定人群的课后服务情况,注重性别、种族、年龄差异研究(如青春期女孩、非裔和拉丁裔美国青年等)。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定量研究为主,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关的术语出现频次多达141次,很多研究基于相关课后干预性对照试验,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结合直接观察、焦点小组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等质性研究,探析课后服务对儿童和青少年行为、营养、锻炼、体重指数、教育等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或启示。

从研究内容来看,一是聚焦课后服务活动及其形式。课后项目自2001年首次出现以来,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均居首位,为课后服务领域研究的焦点,此外体育活动也备受关注。而后运动、体育教育及其他形式的课后活动开始受到研究者关注。凸显课后服务中的课程改革,研究多元化活动课程和形式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和身心健康的影响。二是研究课后服务的功能。自2004年以来,研究课后服务的看护、辅导等功能,分析课后服务对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预防、健康饮食、行为表现、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社会认知

的积极作用。2013年开始关注课后服务的健康促进和教育等作用。三是探索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路径。自2009年以来,关注社区、课后服务师资和培训等对课后服务效果的影响。而后调研课后服务政策实施情况、服务质量、参与人员的构成、学生参与度等,反映出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有效策略的持续研究。

(二)引文分析

本研究检索的961篇施引文献共引用文献30926篇,运用CiteSpace5.8.R3进行作者共被引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知识基础追本溯源。

1. 作者共被引分析

以被引作者(Cited Author)为节点类型生成作者共被引图谱,统计高频被引作者,而后生成作者共被引聚类图谱,以定位高频被引作者及其研究主题。

高频被引作者中,Durlak、Bandura、Ogden、Beets 等研究者的文献备受关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与情绪学习、健康与发展等,其中Beets为课后服务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美国课后联盟(After-School Alliance)自2004年起每5年在全美进行课后服务现状调查,其发布的数据具有较高可信度和认可度。另外还有许多国际组织及机构、国家和地区各部门所发布的数据被引用,成为现有文献中较为权威的数据来源。

依据聚类分析,研究较为关注学校场域中的课后服务对于学生课后体育活动和肥胖等的影响,将 STEM教育等融入课后服务,研究问题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课后教育实践,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情感理论等研究学生身心健康、社会情感学习、成长过程、多元文化背景、品行障碍、体育课程、认知、饮食、自我效能感、参与动机等,凸显了研究视域和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2. 文献共被引分析

以被引文献(Reference)为节点生成文献共被引图谱,选取中介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0的核心文献,分析其被引历史曲线,而后生成文献共被引聚类图谱,以呈现核心文献的主要内容。

核心文献中,Beets等通过文献综述分析课后项目对于提升学生体育活动和健康水平的影响;Yin 等评估为期3年的课后项目对儿童肥胖的预防作用;Gortmaker等研究课后干预对增加儿童体育活动的效果;此后Beets等基于为期1年的小组随机对照试验,探析课后项目中实现相关政策目标的有效策略;Wandersman等基于互动系统框架,探讨弥合干预研究与实践鸿沟的路径;Ogden等利用2007-200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的数据,预测儿童和青少年体重指数趋势。

结合文献被引历史曲线、共被引聚类图谱,被引文献主要聚焦课后项目、体育活动、学生社会技能培养、健康干预试验、系统综述、可行性研究、比较案例研究等。在课后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关注特定人群(如城市青少年等)的课后服务现状,采用德尔菲(Delphi)法研究学生课后参与情况等,并深入探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自2005年以来,学界持续研究课后项目和干预对体育活动、体重、健康等的影响,日益关注相关政策、研究与课后服务实施现状之间的差距,以探究弥合现有鸿沟的有效策略。

(三)文献内容分析

通过对高被引和新兴高关注度文献的内容分析,结合以上术语和引文分析,可进一步探析课后服务研究的热点主题。

1. 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论文受到学界普遍认可,选取被引频次位列前十的论文,可反映课后服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基于对课后项目或儿童俱乐部的元分析,开展随机对照试验,Durlak、Lauer、Trost、Kelder等分别探究其对于提升儿童和青少年个人和社会技能水平、数学和阅读成绩、体育活动水平、膳食营养的影响。较为关注特定群体的研究:Barbeau等分析运动对于改善黑人女孩健康状况等的影响;Weintraub等评估课后团队体育项目在降低超重儿童体重增加概率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Mahoney等纵向研究课后项目中弱势儿童参与情况、学年学业成绩,以及教师评级激励属性的发展。Zarrett、Davis、Vizcaíno等分别开展课后干预研究,评估其对于青少年发展、改善饮食、预防肥胖的积极作用。

高被引文献中,研究者通过对照试验、试点研究等分析课后服务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学业成绩、发展等多重维度的影响,反映了课后服务研究方法的实证主义取向,体现了研究者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注。

2. 新兴高关注度文献分析

由于被引频次受到文献发表时间的影响, 因此在WOS中分别抽取2019年、2020年、2021年使用频次前三的文献深入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课后服务研究中的重要文献。

Hsu、Trott等研究将学习体验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实践教育活动与数字摄影相结合的课后项目,阐释其对于发展学生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的积极影响;Sengupta-Irving、Tsai、Mouza等长期追踪研究学生在课后STEM 课程、编程、计算项目中的学习经历;Trott等基于气候变化教育和行动课后项目,研究整合艺术和科学的方法框架的可行性;Crozier、McMahon、Shen 等评估课后项目对儿童体育活动、健康、基本运动技能、情绪失调、营养知识和健康饮食的影响。

新兴高关注度文献反映了课后服务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凸显了对课后项目中数字素养、实践技能、STEM教育、信息技术等的关注。研究者长期追踪研究与实时采集动态数据,不仅利于数据分析与比较,更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周期的长期性。

(四)课后服务研究热点

基于对术语和引文的共现、聚类、频次等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合对重要文献内容的深入分析,探析课后服务研究热点。

1.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展课后干预实证研究

研究聚焦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课后发展,关注服务效果的育人性和普适性。很多研究者长期致力于课后服务研究,发文量较多的研究者为Beets、Moore、Weaver等,研究方向为体育活动、健康、饮食、营养、行为研究等,反映了对课后教育问题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真切关注。现有文献内容体现了对学生参与率、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多元研究维度的关注,着力研究相关政策、服务场域、课后环境等因素对课后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影响。另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实证主义导向明显,研究者基于研究假设开展课后干预研究,确保研究样本的随机性与代表性、数据收集的动态性与长期性、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通过儿童组或群随机对照试验,结合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关注课后服务对中小学生健康、体育活动、课后行为、学业成绩等的影响。比如,Durlak等基于对课后项目的元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参与者积极的社会行为、学业成绩和学术成就水平显著提高。上述核心文献中,Yin、Beets等分别开展了为期3年和1年的课后干预研究,一方面关注相关政策目标与实施情况之间的差距,探寻实现政策目标的实践进路;另一方面分析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相关政策的优化建议。通过较长周期的实证研究,探析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情况。

2. 拓宽封闭服务场域,共建课后服务育人空间

课后活动成为现有文献中的高频术语,结合对上述文献内容的分析可知,各种形式的课后项目和儿童俱乐部(Kids Club)的快速发展,早已突破了学校场域限制,体现课后服务场域的多样化。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中,Frazier、Huberty、Jago等发表的相关研究多以课后环境为背景展开,深入探讨课后环境对学生安全、行为等的影响,探索创设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将课后服务中的教育问题与学生成长、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对于课后服务的影响,探究有无家长监管对于学生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如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饮酒和吸烟等行为的发生概率。服务主体和场域较为丰富,基于以社区为基础的课后项目(Community-Based After-School Program),Helseth 等研究发现同伴辅助社会学习(Peer-Assisted Social Learning)模型影响下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社交技能和行为,Smith等研究社区课后项目的质量和实施情况,据此分析开展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积极作用;Wiecha 等基于美国21个州的61个基督教青年会课后项目(YMCA After School Program),发现协作学习能指导其工作人员更好地在实践中执行相关健康标准。

3. 关注服务师资队伍,彰显课后服务时代特点

调研服务师资队伍现状,探索信息时代优化服务师资队伍的有效路径。自2009年以来,课后工作人员、人员培训等术语出现频次呈上升趋势,现有研究日益关注课后服务教师的工作现状和专业能力。通过收集关于课后服务教师总体工作经验和满意度的数据,结合对服务教师半结构化个人和小组访谈定向内容的量化分析,提出完善和细化相关政策、加大投入、保障教师权益等建议。比如,Affrunti等调研了课后服务教师的工作需求和压力,指出教师需要充足的资源,在特定的环境中满足工作需求,以改善和维持优质服务;Hwang等研究如何利用相关调查结果来提升服务师资水平。另外,教师数字素养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课服务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新兴高关注度文献较为关注课后服务中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能力的提升,彰显了服务实践的时代性特点。教师的ICT能力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活动类型的设计和实施,成为很多研究关注的焦点。比如,Yong等研究记录了14名面临学业困难的小学生如何在以ICT为中介的课后项目中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指出教师的ICT 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4. 分类研究特定人群,弥合课后服务质量差距

关注不同区域或群体服务质量的差异性,基于特定因素或干预变量(Intervention Variable),选取某一区域、民族、性别、年龄、学段的学生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关注不同地区和人群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差异,凸显研究的聚焦性和针对性。由高频术语统计可知,现有研究以关注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女孩、拉丁裔青年等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分类研究小学和中学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比如,Niehaus等纵向考察参与课后项目如何提升拉丁裔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等。另外,很多研究以资源不足地

区或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上述高被引文献中,Barbeau、Weintraub、Mahoney等分别研究相关课后项目对黑人女孩、超重儿童、弱势儿童的影响;Bae等通过研究发现韩国公立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可以通过为弱势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来帮助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还有利于减少课外辅导费用,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而言。基于实证研究和现状分析,凸显差异化研究,结合对不同地区课后服务资源差异和质量差距的量化分析与质性解读,探析差距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利于弥合课后服务质量鸿沟。


四、研究启示

国际课后服务研究热点可以为我国课后服务提供诸多有益视角,有利于推动课后服务工作的提质增效,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借鉴学习各国课后服务经验时,应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各地实际,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特色课后服务发展之路。

(一)凸显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强化课后服务循证评估

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实证主义导向明显且较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我国“双减”政策目标一致。当前我国课后服务中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同时部分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时存在权益性执行的实践逻辑,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出现了偏差。我国可借鉴学习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精准把握课后服务现状,动态评估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健全课后服务质量保障机制,为中小学服务工作内增动力、外促行动。

研究者由宏观研究转向聚焦特定人群或区域的中微观分类研究,开展对课后服务效果的差异化分析,兼顾研究的全面性与差异性,确保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克服课后服务研究中的追热点倾向,注重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转变,构建课后服务研究的常态化机制,实现研究周期的中长期转向。可通过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交流,了解中小学在课后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客观分析课后服务调研数据,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建言献策。学校定期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优化课后服务课程设置等服务细则。

政策研究成为课后服务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通过分析现有权威数据或深入调研某一地区或学校,基于相关评价指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量化解读,精准评估课后服务政策实施情况,研究现有政策的可行性,推动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相关政策为蓝本,探索构建专业化的评价指标,发展由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督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监管各级各类中小学政策落实,构建服务质量长效考评机制,强化课后服务中的循证评估(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二)突破学校教育场域限制,彰显课后服务育人功能

各国课后项目和儿童俱乐部快速发展,在多元化场域中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课后空间,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和丰富。很多国家推行课后项目的初衷是为儿童提供课后看护和学业辅导,经过各类课后项目的不断发展,其社会化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当前我国课后服务仍以中小学为主要场域,课后服务内容和功能出现了窄化倾向。课后服务现有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发展多元课后服务场域,打破学校教育的瓶颈,为中小学课后服务发展注入新力量。

构建开放多元的课后服务体系,助推课后服务育人空间的共建。以中小学为课后服务主阵地,引入多方力量共促服务发展,实现由校内向校内外结合的多样化服务场域的转向,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实践基地。从社会各层面探讨如何提升课后服务研究水平,推进家校合作模式的个性化探索,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发展以社区等为中心的课后服务项目,让学生在更加生活化的场景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有效弥补中小学现有服务资源和育人空间的不足。以课后服务工作为抓手,融通课后教育与课内教学,使二者在多元化育人场域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不断丰富和优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彰显课后服务育人功能。比如,上述高被引文献中,Durlak等关注提升青少年个人和社会技能的课后项目,Vizcaíno等研究则旨在提升儿童体育活动水平的课后项目。深化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理念,立足学生多元能力培养,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为导向,发展舞蹈、语言、体育、科学、计算机等各类课后项目和儿童俱乐部,将STEM 教育等融入课后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地各校可依据自身实际,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发特色服务课程,探索特色服务模式,确保课后服务内容的多元发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

(三)信息技术赋能服务师资,引领课后服务方式变革

各国研究均较为关注课后服务教师工作现状、服务胜任力、教研培训等,近年来日益关注服务师资的数字素养。我国目前课后服务师资来源主要为在职的学科教学教师,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可自主选择的服务时间、内容、场域等,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AI)、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引领智能时代下课后育人实践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通过加强相关教研和培训,提升服务教师的专业化与数字化胜任力,推动课后服务师资的专业化发展进路。借助AI数据挖掘与运算分析能力,采集精准的教师教学表现数据,为教学行为改进提供决策材料,助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极大地影响着教育领域,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之当前疫情对于线上课后服务课程的需求,教师应着力提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推动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变革,以适应数字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课后服务内容和场域,赋能课后服务方式的智能化发展。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随时随地自主选择服务内容,通过网络云平台实时与教师互动交流,凸显课后服务方式的时代性特点,为课后服务的高效开展提供更多便利。融通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利用线上网络虚拟学习平台,发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走出教室,在校外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实现从第一课堂到多元课堂融合的转变。通过从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场域的转向,让学生在多元化场域中实现全面发展。依托信息技术赋能服务师资,引领课后服务方式的智能化发展,彰显服务实践的时代性特点。

(四)关注服务质量现有差距,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

国外研究注重对特定人群的差异化研究,关注不同区域、民族、性别、年龄、学段的学生群体的课后服务情况,体现了对于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探析课后服务资源鸿沟和质量差距,基于对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的差异化研究提出细化举措。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日益关注课后服务对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通过发展各类公益性课后服务项目,让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参与形式更为多样的课后活动。“双减”中关于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培养要求。我国应基于课后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探索推动各地课后服务均衡发展的路径。

总体保障课后服务经费来源,确保服务资源总体供给量,重视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服务软硬件设施。“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涌现出许多优秀案例,但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各地各校课后服务差距较大,未能实现同步发展,在乡村学校推广各地先进经验仍较为困难。深入调研资源不足地区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关注少数民族和女孩的课后服务情况,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提升政策的扶持力度,精准对接相关地区和人群的课后服务需求。通过师范大学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为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引入更多教师,助力乡村课后服务师资的多元化发展。

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课后服务中的教育公平,着力创设优质服务环境,促进服务资源的互融互通和优势互补。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发展结对帮扶项目,共享互享服务资源,缓解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现状。中小学可基于自身优势和实际需求,与区域内的其他中小学或高校合作,交流服务经验,优化服务师资,在交流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深化服务认识,提升服务水平。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城区学校共享课后服务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弥合课后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鸿沟,缩小课后服务质量差距,探索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研究不应仅为追热点,在高关注度下研究者更需秉持研究初心,立足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找准找好研究切入点,以国际化视域开展课后服务研究。厘清国际课后服务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发展动态,为我国课后服务研究与实践注入新视角、新方法、新活力,实现研究范式的实证主义转向,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融合转向,研究周期的中长期转向,研究合作机制的多元化转向,探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实践进路。推动我国课后服务研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实现课后服务工作的提质增效与长足发展。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吴立宝,杜卿.课后服务研究热点探析与经验借鉴——基于WOS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2(03):63-78.

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立宝 杜卿 | 课后服务研究热点探析与经验借鉴——基于WOS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吴立宝;杜卿 比较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