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琨 程绍仁 | 美国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健康家庭”家访项目
作 者 简 介
张 琨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程绍仁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摘 要
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不仅是美国弱势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家访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早期干预模式,减少了美国处境不利家庭的婴幼儿及其父母的发展风险。其中,从怀孕期就开始对处境不利家庭实施介入的“美国健康家庭”家访项目,成为美国改善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发展结果项目中最广泛、最悠久的干预项目。它通过自愿参与的方式对家庭处境不利家庭中的婴幼儿及其父母提供密集型早期干预服务,减少了婴幼儿童年不良遭遇,尤其是降低了婴幼儿虐待和忽视事件的发生概率,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了广泛的早期预防支持。该项目在家庭功能失调致使婴幼儿发展危机,加之其他家访项目取得成功进展的背景下出台并迅速得到推广。通过确立整全发展的服务目标、筛选精准范围的服务对象、提供灵活多样的项目服务资源以及培训专业可靠的服务人员等方式,该项目架构了全美家庭访问的通用模型。诸多循证研究表明,该项目在保障儿童发展权益、提升父母养育效能以及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借鉴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建构起在地化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模式,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筛选和长期追踪服务对象,为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资源,以及加强家庭访客的文化回应性培养和专业化建设,由此全方位地促进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早期发展品质。
关键词: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婴幼儿期虐待;“美国健康家庭”项目;家庭访问;早期干预
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是一类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对其开展早期干预不仅能有效提升婴幼儿发展品质,还能增进父母及家庭甚至社会发展福祉。而家访(Home Visiting)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广的早期干预机制,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了医疗保健、婴幼儿发展以及社会资源等各项预防支持,最大限度地缓冲了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婴幼儿造成的消极影响。
当前对于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的国内外研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主要集中在现实需要和干预价值两方面。一方面,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具有现实必要性。这主要缘于家庭处境不利儿童往往生活在经济状况、婚姻状态、成员关系不佳以及养育方式不科学之中,家庭累积风险致使婴幼儿早期发展危机突出。国内研究表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存在发育迟缓风险,美国调查数据显示儿童遭受身体虐待和忽视的死亡率持续上升,并且低龄化趋势凸显。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认同早期干预带来的积极成效。生命早期的经历(刺激)对于大脑的发育和个人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早期干预也会带来较高的社会回报率以及显著成本效益比。具体来看,接受家访服务的家庭对虐待和忽视儿童、发育迟缓、家庭暴力、不良养育方式等都具有消解作用。因此,无论是保障个体发展、改善家庭功能还是促进社会效益上,早期干预都有其深远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对于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对于该领域的国内研究还集中在境外经验的介绍上。例如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项目的解读,以及对印度、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发展中国家早期干预项目进行的经验总结。结合上述研究来看,我国学界试图通过揭示家庭处境不利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国外经验的可借鉴性来呼吁社会成立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保护机制,以降低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早期发展风险。
相比之下,国外对于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且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尤其以家访为主的早期干预模式在提升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发展质量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探索经验。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美国“健康家庭”家访项目(Healthy Family America,HFA)在全美早期干预模式评估中始终处于前列,成为国家公认、基于循证、防止虐待婴幼儿的家访项目。并且该项目的覆盖率方面保持较高水平,每年为38个州和特区等近7万个家庭服务,家访次数超过95万次。同时该项目具备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每投资至该项目1美元,可获得5.11美元的收益(以2022年汇率换算)。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该项目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服务方式,通过虚拟家访开展工作,保障了目标家庭接受家访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基于此,本研究从HFA家访项目的现实动因入手,分析HFA家访项目的体系架构,进一步归纳梳理HFA家访项目的效果与成就,以期帮助厘清我国新时期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的目标和方向,为完善和优化我国处境不利家庭教育治理的补偿路径提供国外视角的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确立与发展:HFA 家访项目的现实动因
HFA家访项目出台背景可基于社会背景、权利保护和经验借鉴三个角度进行审视。社会转型导致家庭功能失调,美国处境不利家庭日益增多。而处境不利家庭的父母习惯将生活压力、不良情绪转嫁给不具备保护能力的婴幼儿,容易诱发一系列虐待事件并致使婴幼儿发展危机。进而其他家访项目的实施与成效也为该项目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此背景下联邦政府意识到婴幼儿虐待问题的严重性和家访服务的可行性,以支持家访服务项目为主要抓手,探索应对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模式。
(一)社会背景的推进:社会转型引发家庭功能失调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影响到家庭层面,导致处境不利家庭不断增加。数据调查显示,核心家庭模式在当时美国人口统计上已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混合家庭的数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美国单亲母亲群体占比也在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复杂的家庭关系、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使“替代性”家庭面临着贫困、失业、低社会地位等多重累积风险,而受此影响下处境不利家庭中的父母会加剧虐待、药物滥用、家庭暴力以及严厉或者不敏感的养育行为,并且父母低龄化的养育趋势也使照护者愈发缺乏科学的早期教养观念、方法与技能,从而造成家庭功能障碍,婴幼儿被迫暴露在创伤性的逆境之中。因此,亟须全社会构筑起高效有力的早期干预机制。
(二)权利保护的需要:早期虐待致使婴幼儿发展危机
伴随婴幼儿虐待的广泛发生及其产生的恶劣后果逐步被社会认识,美国开始从国家层面呼吁紧急关注这一现象。1962年,亨利·坎普(Henry Kempe)结合医学研究,提出了“受虐待儿童综合症(Battered Child Syndrome)”,随即引起了美国社会对婴幼儿虐待的重视,该术语从家庭场域揭示了婴幼儿虐待的因果机制和主要表征,认为遭受虐待的婴幼儿不仅衣衫褴褛,还包括在家庭或社会中遭受忽视、情感虐待或性虐待。诸多研究表明,由于家庭功能失调,以虐待为主的不良童年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显著增加,严重威胁着婴幼儿早期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表明,虐待不仅对婴幼儿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婴幼儿认知、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发展,同时产生代际传递,造成早期不良经历的累积循环,增加少年期犯罪、成年期家庭暴力和离婚等潜在风险。由此看来,需以家庭为中心开展早期干预,以切实缓解处境不利家庭中婴幼儿所遭受的恶性压力。
(三)经验借鉴的可能:其他家访项目取得成功进展
家庭功能的失调和早期虐待致使婴幼儿发展危机,使得美国陆续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家访服务,以减少早期虐待带来的婴幼儿发展危机。1975年,凯文·西亚(Calvin Sia)在国家儿童虐待和忽视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NCCAN)的资
助下成立了夏威夷家庭支持中心(Hawaii Family Support Center,HFSC),并启动了“夏威夷健康起步”试点项目(Hawaii Healthy Start,HSP),重点关注没有参与儿童保护计划的弱势家庭,遵循“评估筛查—家访服务—促进发展”的干预逻辑,帮助此类家庭中的婴幼儿摆脱父母的虐待行为。实施结果显示,HSP有效减少了家庭虐待婴幼儿的风险,家庭压力也显著降低。此后第二年,美国总审计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GAO)指出“家访是减少婴幼儿虐待的一种手段”,美国虐待和忽视咨询委员会也宣称“夏威夷模式是最有希望的防止婴幼儿虐待的策略”,这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家访服务和夏威夷模式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为了进一步在全美范围内推广此类家访计划的成功经验,1993年全国预防儿童虐待委员会(Prevention of Child Abuse,NCPCA)在“麦当劳之家慈善机构”(Ronald McDonald House Charities)提供的资金扶持和HFSC 的技术援助下,成立了“美国健康家庭”(Healthy Families America,HFA),通过提供家访项目通用模型的方式帮助各州制定家访计划,减少婴幼儿发展风险。严格意义上讲,HFA虽不是HSP的翻版,但在解决目标、服务内容、干预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共同根源。因此,其他家访计划为HFA家访项目的出台提供了服务开展的依据、服务内容的指导、服务架构的模型以及服务经验的借鉴,使该项目在建立之初就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架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项目质量。
二、探索与实践:HFA 家访项目的体系架构
HFA家访项目的体系架构将联邦政府促进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宏观战略转化为“目标—对象—资源—人员”的体系模型,架构起整全发展的项目服务目标、精准范围的项目服务对象、灵活多样的项目服务资源以及专业可靠的项目服务人员,在全社会形成提升处境不利家庭早期教养质量的共同愿景。
(一)确立整全发展的项目服务目标
HFA家访项目通过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教育、社会服务及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婴幼儿、父母及家庭等多元主体的整合发展目标。首先,切实减少婴幼儿虐待的发生,保障婴幼儿身体健康。该项目的核心诉求就在于降低家庭中父母虐待婴幼儿的概率,为婴幼儿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该项目注重提高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提升婴幼儿的入学准备度和社会情感能力。其次,为父母提供养育知识、方法和技能,改变不良养育习惯,帮助处境不利家庭中的父母能够更好地参与育儿过程,提升亲子互动质量。此外,为纠正父亲参与育儿的缺位和行为偏差,该项目还积极促进父职参与,减少婴幼儿遭受更多的消极养育风险。最后,此项目旨在改善目标家庭的经济状况,通过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预防性医疗保健、住房援助计划、职业培训等服务的方式提高目标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该项目试图通过促进婴幼儿、父母及其家庭全面发展的方式,建立起减少婴幼儿虐待的社会共识,构建起从保护到预防的婴幼儿福利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婴幼儿早期发展权益,从而为社会发展储备坚实的人力资本。
(二)筛选精准范围的项目服务对象
该项目采用多元化的评估工具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估,从而精准服务人群,以最大限度地扩大HFA 家访项目的覆盖面。首先,通过相关量表来识别高处境不利家庭。在“俄勒冈州健康家庭”项目(Healthy Families Oregon Program,HFO)中使用“新生婴儿问卷”(New Baby Questionnaire,NBQ),对首次生育父母及出生未满90天的婴儿家庭进行筛查,以确定家庭是否符合要求。其次,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处境不利家庭评估。“加利福尼亚健康家庭”家访项目(Healthy Families California,HFC)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有风险的家庭进行快速评估,便于高效获得处境不利家庭丰富的背景性信息,并且能够增加与参与家庭的联系与互动。此外,还有州通过互联网技术精准服务人群。“佛罗里达州健康家庭”家访项目(Healthy Families Florida,HFF)和“印第安纳州健康家庭”家访项目(Healthy Families Indiana,HFI)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搜集和整理处境不利家庭的数据,并建立“数据仓库”,识别出最需要早期干预的处境不利家庭。多样化的评估工具提高了筛选目标家庭的效率,为HFA家访项目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契机。
(三)提供灵活多样的项目服务资源
该项目寻求外界资源为婴幼儿、父母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服务,为目标家庭提供课程资源、卫生保健和经济救助等多重资源。该项目基于特定的课程《成长的好孩子》(Growing Great Kids)的家长教育部分,从多方面赋能家庭发展,包括增加婴幼儿发展知识和教授为人父母的技能,加强婴幼儿与父母的互动与联系,并且促进与社区资源的联系。同时还与医疗服务中心联系,帮助家庭获得社区资源和服务,将家庭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联系起来,评估婴幼儿的发育迟缓情况和父母的药物滥用、家庭暴力、孕产妇抑郁症等家庭情况。此外,还会在必要时向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及政府与企业部门、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寻求经济援助、食品和住房援助计划、学校准备计划及职业培训项目的扶持,以获取多元的经费支持保障,联邦资助、州资助、私人资金、社区支持的资金扶持也为该项目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支持。由此来看,该项目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服务资源,帮助此类家庭最大限度地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增强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四)培训专业可靠的项目服务人员
家庭访客是指具备足够专业能力,能够为处于风险之中的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为了保障各州家访项目的实施成效,HFA家访项目通过制定资质标准和职后培训两方面,切实保障家庭访客的专业水准和家访服务的成效。在资质标准方面,家庭访客的素质保障和专业知识的加持能够有效减少养育风险的不良因素,该项目对家庭访客的职前教育层次及专业进行了限定,只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具备儿童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有该项目服务人员的申报资质。在职后培训方面,该项目为家庭访客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全面性的培训内容以及动态性的评估诊断。其一,该项目为家庭访客提供核心培训、环绕式培训、网络研讨会培训以及区域培训等多元培训模式,为其提供全面化、多层次和具体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以期增强家庭访客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期内与处境不利家庭建立起持续的信任关系。同时,该培训还重在提升家庭访客在解决差异化处境不利家庭不良因素时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服务多个处境不利家庭时兼顾多项任务的组织技能。该项目实施后,还会定期对家庭访客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主要考察每位家庭访客所服务家庭的流失率、服务时长以及服务个案,并以此作为调整家庭访客工作安排的依据。同时,该项目不仅为家庭访客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还注重领导团队的建设及其能力的提升,通过促进领导团队的规划组织能力及合作能力,拓展家庭访问计划潜力的支持力量。由此保障家庭访客的专业素质,培训一支高水平的家庭访客队伍。
三、效果与成就:HFA 家访项目的成效评估
开展HFA 家访项目的效果评估,既是解决处境不利家庭发展危机的逻辑起点,也是后续服务设计、实施和改善的基础。诸多循证研究表明,该项目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婴幼儿,还能为父母和家庭带来多重收益。综观美国HFA家访项目可发现主要成效涵盖三项:其一,从减少婴幼儿虐待的核心诉求入手,联动促进婴幼儿身体健康、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其二,在增进孕产妇健康福祉的基础上,为处境不利家庭科普养育知识,改善不良养育方式,显著降低养育压力;其三,通过为处境不利家庭母亲提供就业、提升学历、经济援助等方式,缓解家庭经济不利带来的物质贫困。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预防”思想代替“保护”,家访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早期干预机制,为美国处境不利家庭的婴幼儿及其父母提供了广泛的早期预防支持。
(一)保障婴幼儿发展权益
1. 减少婴幼儿虐待现象
HFA家访项目最初的核心诉求是解决处境不利家庭中的婴幼儿虐待现象。研究表明该项目还改善 了处境不利家庭中的身心虐待,忽视现象、严格的纪律养育方式、暴力规训行为在目标家庭中也显著减少。最新研究还表明,HFA有效降低了婴幼儿虐待复发的可能性,从而也证实了该项目长期的有效性。
2. 促进婴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研究表明,目标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其一,目标家庭婴幼儿的低出生体重现象显著降低,有效改善了出生结果。同时,目标家庭的母乳喂养比率显著提高。母乳喂养不仅能改善婴幼儿健康,还能降低婴幼儿肥胖率、减少哮喘患病概率、促进大脑更好地发育等潜在益处。有研究还表明,非母乳喂养可能会使女性有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高风险。同时,目标家庭通过该项目获得日常性和预防性的医疗保健的机会,婴儿就诊、免疫接种的机会显著增多,较为充足的公共卫生资源补给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带来的低可及率,从而满足处境不利家庭的医疗保健需求。
3. 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
HFA家访项目的长期研究表明,参加该项目的婴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学习上的成功,进一步强化了积极的学习行为。例如婴幼儿的合作行为显著增加,问题行为有效减少。同时,该项目还提高了婴幼儿的入学准备度,接受特殊教育婴幼儿逐年减少。
(二)提升父母养育效能
HFA家访项目旨在增进孕产妇健康福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围产期保健越来越被认为是促进健康分娩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参与该项目的家庭延迟了女性在两年内再次怀孕的可能性,并增加了计划生育的可能性。出生间隔的延长和计划生育的提前规划不仅能帮助女性身体机能的恢复,也能增加亲自养育孩子的时间与机会,提升养育质量。
HFA家访项目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专业的早期教养信息,帮助年轻父母形成积极的教养信念,最大限度地缓冲家长的养育压力,使得照料者对养育角色和责任有了强烈的认同,积极育儿行为得以增加。一方面,该项目改善了父母养育方式。“亚利桑那健康家庭”(Healthy Families Arizona)的研究发现目标家庭使用严格纪律行为的概率显著降低,同时不科学的育儿态度也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证实参与HFA 家访项目的母亲群体有更高的育儿敏感度,母子间会更容易形成情感连结,更容易发展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最新的研究也表明,参与该项目的家庭会增加亲子阅读和发展性支持活动的机会,亲子互动质量明显提高,有效改善了家庭功能。另一方面,该项目显著降低了母亲的养育压力,尤其是有效减轻了母亲育儿过程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的症状。受此影响,参与该项目的母亲酗酒行为减少,更加注重与婴幼儿的互动。由此,父母养育的责任感和敏感性逐步提高,不断提升了家庭教育资本。
(三)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HFA家访项目有力地缓解了家庭经济不利带来的物质贫困。一方面,通过提升参与HFA家访项目母亲学历的方式增加潜在的就业机会。学历的提升会使她们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由此带来的收入增加会进一步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另一方面,HFA家访项目会通过社区为弱势家庭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其他福利政策的补助。此外,此类家庭还受到联邦政府、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拨款或补助,为维持其基本生活起到托底作用。HFA家访项目的家庭访客还积极通过公共政策寻求经济支援,帮助年轻父母家庭获取更多的经济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处境不利家庭中育儿的经济压力。以上举措表现出HFA家访项目通过缓解家庭生活压力的方式为弱势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力图实现家庭最佳功能以增进婴幼儿福祉。
四、启示与展望:HFA 家访项目的思考
我国针对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公共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提升处境不利家庭发展品质中,存在极度不平衡的情况。针对我国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美国HFA家访项目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从保护到预防:建构在地化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模式
借鉴HFA家访项目成熟的实施经验,我国可依据其“目标—对象—资源—人员”早期干预逻辑,建构起适合中国国情、地方地情以及个体人情的本地化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模式。要立足中国社会本土实际,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中国特色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模式,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当地情况灵活运用,才能逐步形成“立足地方,服务当地”的高质量早期干预模式。例如已有的甄别工具必须重新检验,新编制的工具与标准必须再精炼,以建构起适合我国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甄别工具。这既彰显了我国教育公平,也是在全社会形成从保护到预防的社会共识,切实减少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发展危机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举措。
(二)从笼统到精确: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筛选和长期追踪服务对象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融通为数据共享服务,大数据技术对大量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和建模,使资源配置由主观经验走向客观数据分析,由此可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筛选和长期追踪服务对象,建构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动态检测系统,提高早期干预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目前我国已有“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借鉴HFA家访项目实施经验,成立“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信息管理系统”,以数字化驱动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精准识别和后续服务的长期追踪,建构“监测—筛查—评估—介入—跟踪—反馈”的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保护体系。此外,受疫情常态化影响,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虚拟家访工作,以避免项目中断。由此来看,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干预模式的数字化趋势也在彰显。
(三)从单一到多元:为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项目资源
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作为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个体,需要为其提供整合式的项目资源以切实保障发展权益。其一,扩大多元化的目标人群。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将我国儿童福利的保障范围由弃婴、孤儿向困境儿童拓展。但对于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而言,更需要将早期干预对象拓展至照护者,通过增进照护者的身体健康、提升照护者的早期教养技能的潜在优势减少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发展风险。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其二,提供多元化的项目内容。《意见》也指出,我国儿童福利的保障内容由基本生活、基本生存向教育、医疗、救护、康复服务拓展。而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模式可以将以上资源整合式补给到家访服务中,促进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的全面发展。其三,提供多元化的经济援助。可以通过筹集私人资金、社区支持、潜在资金等方式解决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发展所需经费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非营利组织及个人的支持,为项目的持续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从专业到素养:加强服务人员的文化回应性培养和专业化建设
服务对象来源背景的多元化对文化回应性干预提出了迫切要求,而文化回应性干预的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回应性服务人员。因此需要培养家庭访客对自己本身以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更加了解和敏感的能力,从而在实施早期干预时能与服务对象产生共情,以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信任的合作关系,也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服务对象的发展难题。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对家庭访客的培训,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早期教育从业者来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培训和督导活动,不断提升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同时监测和保障项目实施效果。另外,还要对服务人员开展动态评估,根据其服务能力及时调整工作安排,重在促进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为早期干预切实提供质量保障。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张琨,程绍仁.美国家庭处境不利婴幼儿早期干预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健康家庭”家访项目[J].比较教育学报,2022(03):122-134.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