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陈唤春 | 跨越数字鸿沟: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 王 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
■ 陈唤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
摘 要
数字鸿沟问题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本研究选取美国、日本和英国自2010年以来发布的12份重大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和考察三国教育信息化战略中关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举措。分析结果显示,在弥合物理鸿沟方面,各国普遍强调互联网的连通性,重视对数字基础设施的资助,注重为贫困家庭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就差异而言,美国支持学生在校自主选择数字设备,日本注重高校与中小学的互联网连接,英国专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发的网络连接独具特色;在削弱技能鸿沟方面,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数字技术操作技能与提升信息技能,美国更关注借助数字技术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日本更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和责任问题,英国提出的促进数字技能包容的措施更为详尽,尤其是在促进数字技能性别平等方面;在缩小使用鸿沟方面,各国主要关注教师数字技术培训体系,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学习设计,差异体现在美国教师在线个人学习网络与面向学生的通用学习设计,英国传播有效应用技术优秀实践案例的创新途径,日本教师支持系统和多样化数字设备。这些举措对于应对我国新时期的数字鸿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基于此,提出我国应持续推进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师生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能等建议。
关键词: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国际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21世纪以来,数字媒介的快速发展势不可挡,导致了深刻的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所说:“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个人、群体、地区和国家之间在获取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差异逐渐增大,数字不平等愈演愈烈,数字鸿沟问题愈发严重。“数字鸿沟”一词的首次使用可以追溯到1999年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的一份官方出版物《落网:定义数字鸿沟关于美国电信和信息技术差距的报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A Report o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ap in America)中,将数字鸿沟定义为能够和无法获得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人们之间的差距。数字鸿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促进数字包容与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
目前国内外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主要涉及现实表征、影响因素以及治理路径三个方面。关于数字鸿沟的现实表征研究主要探讨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在数字鸿沟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物理鸿沟,即获得数字媒体的硬件和软件以及与互联网的连接之间的差距。自21世纪以来,对于数字鸿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学者们开始探讨更深层次的数字鸿沟问题,被称为“二级鸿沟”“加深鸿沟”或是“新数字鸿沟”。研究者们对于新数字鸿沟的理解也各有千秋,例如存在全球鸿沟、社会鸿沟与民主鸿沟的划分,也有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的区分,其中,技能鸿沟也称为素养鸿沟,主要指不同人群在掌握数字技能方面的差距,处于技能鸿沟劣势一端的人也常被称之为“数字弱势”。使用鸿沟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使用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包括使用时间和频率、应用程序的数量和多样性等。在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者们普遍关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对于数字鸿沟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弱势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始终无法得到真正解决。这些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妇女和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这些因素对于数字鸿沟的影响程度有所区别。例如一项关于欧盟28个成员国数字鸿沟的研究发现,对于获取电子服务而言,受教育程度是导致数字鸿沟扩大的最关键要素;而在社交网络维度上,年龄的影响程度最广。也有一些研究通过空间分析发现,地域分布也可能对数字鸿沟的大小以及差异产生影响。高技术水平集群地区更容易向临近区域进行辐射和推广,从而减小数字鸿沟的差距。在治理路径方面,研究者们尝试从政策干预和数字培训两条路径提出解决之方,例如优化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为弱势人群提供数字技能培训服务等。总之,在数字鸿沟研究领域,学者们正在形成的共识是:数字鸿沟将持续存在,因为它随着每一次数字创新而被重新打开,并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永久的结构性特征之一。它不能被关闭,只能不断“架起桥梁”,这就要求建立持久和可持续的体制和机制,以应对数字鸿沟不断变化的本质。
在互联网发达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被视为教育可持续和公平发展的数字基座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技术在促进普及教育、弥合数字鸿沟、支持教师发展、提高学习质量、加强数字包容性以及改善教育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与条件的基础之上规划跨越数字鸿沟的战略部署。在这些国家当中,美、日、英三国的教育信息化战略非常具有代表性。美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其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并为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英国在教育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最早的计算时代到互联网的发展,英国一直是改变世界的数字创新摇篮。至于日本,实现每个孩子公平而优质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其教育信息化政策倡导的主要目标。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三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总结其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中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行动
自2010年以来,美、日、英三国相继陆续出台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以推进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本研究选择了以下政策进行分析(见表1),政策文本的选择同时满足五重标准:第一,就文本主题而言,所选政策文本必须是各国关于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政策或与此高度相关;第二,从发文机构来看,所选政策文本必须是各国最高行政机关和教育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第三,在文本内容方面需体现纲领性与时代性,所选政策文本需是各国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已有的教育技术背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不同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内容,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愿景,指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与方向;第四,在文本影响力方面,所选政策文本要能对各级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化行动发挥直接且重大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第五,在文本可获得性方面需具有开放性,所选政策文本必须是各国政府官方网站上公开发布且可供下载的开放性文本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突发与肆虐,全球各国教育领域都遭受了大规模的“冲击效应”,学生从线下学校学习转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这使得原有的数字鸿沟问题进一步暴露。因此,各国在新冠肺炎期间应对数字鸿沟问题的教育信息化举措也十分值得关注。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最终择取12份政策文本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并以物理鸿沟、技能鸿沟以及使用鸿沟三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分析并总结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中关于如何应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共识与分歧。
(一)弥合物理鸿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有效使用
美、日、英三国将高带宽低延迟网络和大容量快运算的工作站等组成的信息化基础硬件的建设体系作为使用先进数字技术的前提,为了弥合物理鸿沟,三国对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三国关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存在诸多共性,集中表现为强调互联网的连通性、重视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关注保障贫困家庭的数字基础设备。
第一,强调互联网的多维连通性。互联网访问权限是数字鸿沟最基本的衡量指标,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可及性是个人获取信息和参与公共数字领域的主要途径。可靠的连接是创建有效学习环境的基础,若没有持续多维的互联网接入,学生和教师就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在美、日、英数字教育策略中,互联网多维扩展融通和基础设施配备相对公平是应对数字基础设施差距的最优解决方案。美国在2017年《重新设想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2017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更新》(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7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Update)中设定了“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机会使用强大而全面的基础设施进行学习”的目标。疫情爆发后,为了确保所有儿童都能畅通无阻地连接互联网,美国各州成立了州宽带和数字包容联盟,联合机构伙伴、私人伙伴、州政府和社区伙伴,部署校园网宽带基础设施,提供因特网服务。日本于2011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愿景》(教育の情報化ビジョン)中强调弥补各地区之间的互联网连接差距,不仅要在学校范围内建立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环境,还要为每个学生都配备一个信息终端,2016年《教育信息化加速计划》(教育の情報化加速化プラン)中进一步强调了“争取实现每个学生有一台计算机”的目标,这一目标由于疫情的爆发而加速实现。日本疫情后政策中提到的“GIGA学校构想”是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战略,这一构想旨在通过每人一台信息终端和高速大容量的通信网络,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优化、培养创造力的教育ICT 环境,使每个儿童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英国在2019年《实现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教育提供者和技术行业的战略》(Realis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Education Providers and the Technology Industry)中突出强调了“在英格兰所有学校推广全光纤互联网连接”的重大目标,并考虑将学校IT系统转移到“云服务”,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安全性以及低成本。在疫情后的远程教育中,互联网连接的“云服务”为英国中小学开展线上教育以及线下复课提供了便利。
第二,重视对数字基础设施的资助。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一个重大障碍是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额费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接入条件越差(即移动资费高、缺乏互联网接入、宽带用户多),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激励就越少。研究人员建议政府和其他机构应该努力为教育公民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扫除障碍,并提供负担得起的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美国在《面向未来的学校:构建学习技术基础设施》(Future Ready Schools: Building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for Learning)中详细阐释了学校互联网连接资助计划,即学校和图书馆普遍服务支持计划(E-Rate),该资助计划为包括农村在内的高度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图书馆连接互联网提供优惠,折扣率最高可达90%。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学校转向远程教育,许多学区需要购买设备、移动热点、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其他服务,各州和地区教育服务机构加大了对学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批量购买或延长合同期限来提高各学区的可负担性。日本在2019 年《推进支持新时代学习的先进技术计划》(新時代の学びを支える先端技術活用推進方策)文件中提出要采取财政措施加大对学校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日本在疫情后采取了批量购买的方式予以资助折扣,规定“都道府县”层面可以联合进行低成本采购。为了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英国在《利用技术:新一代学习(2008-2014 年)》(Harnessing Technology: 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2008-2014)计划中提到了利用技术助学金、建设未来学校和小学资金计划等资金激励途径。疫情发生以后,英国政府设立了250 万英镑的“数字生命线基金”(Digital Lifeline Fund),为那些无法支付互联网接入费用的学习困难者提供设备和数据。
第三,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家庭层面的互联网连接与数字设备在不同收入、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地域之间呈现出高度不平等的状况。研究表明,家庭是否拥有电脑设备会对学生的教育成果产生影响,拥有电脑的家庭会对学生的成绩、考试分数和认知技能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美、日、英三国致力于为处境不利的学生家庭提供数字基础设施,以缩小由于无法在家庭连接互联网而进一步扩大的物理鸿沟,这一特征在疫情后政策中反映更为明显。美国自2015年以来实施“连接家庭”计划(Connect Home),专注于为低收入社区提供高速互联网,保证学生在家也能实现高速上网。新冠肺炎疫情促使美国联邦、各州和地方领导人加倍努力解决学生无法在家中使用宽带网络的问题,例如通过国家数字包容联盟(National Digital Inclusion Alliance)或社区组织合作为处境不利学生家庭提供数字设备、网络和技术支持。英国较早地意识到获得课堂以外的技术支持对于学生获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意义,早在2008年就宣布执行“家庭准入”计划(Home Access),确保所有弱势学龄儿童都能够在家庭当中获得适当技术以支持学习。在疫情后政策中,英国实施了“获得技术帮助计划”,为抚养残疾或重病的儿童家庭提供购买笔记本电脑的资助服务以及申请补助金的机会。此外,还通过增加手机数据流量以及4G无线路由器的方式为弱势儿童提供因特网服务。日本在《教育信息化加速计划》中考虑到家庭承担购买互联网连接设备费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制定标准规范以及降低设备价格等方式为贫困家庭提供支持。日本还对缺乏网络的家庭给予了一定的照顾,开展了诸如出租移动Wi-Fi 路由器之类的支持性服务。
经过比较发现,虽然美、日、英三国在应对物理鸿沟方面都重视互联网的多维连通性、基础设施的经济资助以及对处境不利家庭的补偿,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数字设备,美国允许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到课堂。尽管自带设备政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是美国也十分关注由家庭经济差距引起的学生学习差距问题、教师无法应对多个平台和设备的教学负担问题以及个人设备的安全性难以统一评估的问题。为了改善学校的互联网环境,日本将高等教育机构特有的科学信息和电信网络向中小学开放,在实现中小学超高速、大容量互联网接入的同时,促进了中小学与高校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合作。此外,日本大力开展循证研究,通过对示范地区和学校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来提升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英国专门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发了“珍妮特网络”(Janet Network),具备大容量、无延迟、高质量、全覆盖等特点,为高校研究和教学提供高速、可靠的互联网连接。
(二)削弱技能鸿沟:数字技能与信息素养发展
学生可以平等地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是发展数字技能的前提,拥有数字技能是新时代儿童成长的基础。数字技能也被称作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或是数字素养。荷兰学者凡·迪克(Van Dijk)构建了数字技能的六维框架,将其分为操作技能、正式技能、信息技能、沟通技能、内容创造技能以及战略技能。数字技能的差距反映了技能鸿沟的严重程度,从政策文本内容来看,美、日、英都强调数字技能在全球数字时代生存的重要意义,三国共通之处在于都注重操作技能与信息技能。
第一,发展数字技术操作技能。大众对数字技能的关注主要在操作技能上,这一技能是掌握计算机或互联网所需的基本技术能力,被形象地称为“按钮知识”。操作技能是拥有其他数字技能之前的基础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操作互联网浏览器、运行在线搜索引擎、使用不同格式类型的文件等。美国在《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中提出数字工具操作能力是学生应当具备的数字技能之一。学生应该了解技术系统,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技术应用程序,并能够识别发生故障的系统和应用程序。在疫情以后的政策中,由于大规模使用远程教育,如何培养家庭数字技术操作技能成为关键问题,美国提出为家庭提供技术支持和数字扫盲培训的策略,通过提供信息包、培训视频,开展在线培训或网络研讨会、面对面培训,创建家长交流小组等方式增强基本的数字操作技能。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愿景》当中指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21 世纪,知识、信息和技术的重要性急剧增加,培养数字技能实乃当务之急。数字操作技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字技能,学生应当了解不同信息技术手段的特征,同时对自身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改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任务和发展目标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英国在《数字战略》(Digital Strategy)当中规划了数字技能和包容性的发展愿景——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他们需要的数字技能。在这一战略中,数字技能主要指向实际操作,包括基本数字技能与专业化数字技能,前者主要是指掌握数字化设备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包括连接与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后者主要针对特定专业和工作的成人需要掌握的高级数字操作技能。
第二,提升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是指在数字媒体中搜索、选择和评估信息的能力。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如何在海量的文本、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等信息来源中鉴别、提取有效信息是学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样的数字技能,他将迷失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一个拥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识别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地定位、评估和使用所需的信息。美国强调分析与鉴别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各种数字媒体来定位、组织、分析和评估各种来源的信息。日本将信息技能称之为“使用信息的实践能力”,包括独立收集、判断、处理、编辑、创造和表达必要信息的能力。英国在《数字战略》中将信息技能等同于基本的数字技能,包括管理信息、在线交流、问题解决等。
美、日、英三国对于数字技能的设想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美国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和鉴别信息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数字技术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例如提升创造力,学生能够通过技术和自身已有经验生成新的观念;促进沟通与协作能力,学生应该适应线上远距离的沟通与协作,并通过新媒体将想法有效地传达给他人;发展批判性思维,学生要能使用数字工具和资源发现问题,并尝试确定解决方案以做出适当的决策。除此之外,美国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引导学生安全、合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数字工具,这与日本倡导的观念不谋而合。日本在关注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更为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和责任问题,称之为“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认为学生应当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和责任问题,参与创建一个理想的信息社会。尤其是在疫情爆发以后,日本提出“GIGA学校构想时代的必备素养”,提出培养“信息活用能力”的新理念,主张每个学生能掌握恰当、安全地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以下简称ICT)的网络素养等信息利用能力,共同积极地应对变化与挑战。与美国和日本相比,英国显然只提到了基本的数字操作与信息技能,但其特色在于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促进数字技能包容的措施:包括创建数字培训和支持框架;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改善数字包容性方面的作用;成立数字包容委员会等。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致力于在数字技能性别平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诸多具有创新性的项目来提高女性的数字技能,例如“TechFuture”女孩项目、“DigiGirlz”活动项目等。
第一,构建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培训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计算机成功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接受专业技术培训是教师应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必要前提。一些研究表明,对使用技术的准备不足是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系统地使用技术的原因之一,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高质量的专业培训项目可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用技术教学”而不是“关于技术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持续的技术培训,才能充分掌握将技术融入课堂所需的技能。为了消除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技术使用差距,美国在《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中提出要培养精通在线教学的师资队伍,为职前和在职教育工作者提供由技术驱动的专业学习经验,以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在《重新设想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2017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更新》中提出,利用技术为所有教师提供有效的在线教学和更好的学习机会、培养一支擅长在线和混合教学的教师队伍等设想,这一设想在疫情后政策中逐步变成现实,长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愿景》当中强调建立教师培训体系,通过课程和实践培训增加职前教师接触数字设备和软件的机会;《推进支持新时代学习的先进技术计划》(新時代の学びを支える先端技術活用推進方策)中再一次强调在职教师数字技能的培训;在疫情后政策中,日本增加了远程在线研修、配备ICT支持人员以及GIGA学校支持服务台等方式为教师培训提供支撑。英国在《实现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教育提供者和技术行业的战略》(Realis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Education Providers and the Technology Industry)中提出要通过高质量的持续专业发展来促进教师使用技术的能力,通过与英国特许教学学院合作,为教师和教育领域的领导者推出在线培训课程,努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在《获得远程教育帮助》(Get Help with Remote Education)中提出为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提供远程教育工具包,开展教育技术演示计划(EdTech Demonstrator),为教师在教育中有效使用技术提供免费的点对点支持。
第二,大力开放教育数字资源。开放教育数字资源是存在于公共领域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或者在允许使用修改和与他人共享的许可下发布的资源。开放教育数字资源包括完整的在线课程材料、数字教科书、图像、视频、软件和任何其他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或技术。开放教育数字资源的核心在于自由——获取内容的自由、成本的自由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使用自由。通过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开放教育数字资源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从而帮助弱势群体获取知识。根据美国的战略,使用开放许可的教育数字资源是大规模提供高质量学习材料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重新设想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2017 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更新》中指出美国目前每年花费大约80亿美元购买商业学习资源,该计划提倡大力发展创意共享(Creative Commons)等开放资源,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专业知识,定制学习材料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美国在《家庭访问行动手册》(Home Access Playbook Strategies)中提出,各州可一次性投资创建一套核心类别,涵盖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并根据当地学区需求进行定制。日本早在《教育信息化愿景》中就提出推进数字化教科书教材普及,提升信息终端、数字设备、网络环境等一系列战略。疫情爆发后,日本文部科学省和教育技术部门合作,成立了儿童学习支持网站,让学生免费访问网上学习资源。英国在《利用技术》实施计划中提出向所有学习者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资源,通过开发数字资源库,改善教师和学习者获得重点课程资源的途径。英国为教师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技术产品,英国供应商协会(British Educational Suppliers Association)与英国教育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共同开发了教育技术软件的在线借阅库网上图书馆,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免费试用的方式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技术。在后疫情时期,英国开放了橡树国家学院(Oak National Academy)的视频和互动课程,其中包括4万多个相关教育资源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
第三,探索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得益于技术的使用,个性化学习得到了广泛的实施。个性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需求和兴趣定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何时学习和在哪里学习”方面具有发言权。个性化让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动力和控制力。美国提倡要保证来自低收入社区和少数民族的学生、残疾学生、天赋高的学生、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等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为身体残疾的学生提供电子移动开关和替代键盘,为听力障碍学习者提供电子手语词典等。日本文部省针对残疾幼儿和优秀学生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支持举措,例如研究和开发便于残疾幼儿使用的教材和辅助设备,并进一步促进其使用;向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教育机会,通过讲座、实践培训、参观设施等方式发展他们的能力。英国教育方针的改革动向就是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强调为学生量身定制个人响应式的评估以及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
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美、日、英三国在使用鸿沟方面采取的举措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弥补教师对于互联网教学认识和理解的差距,美国提倡建立在线学习社区来打破教育者传统的孤立状态,使教师能够与同行进行远程合作;在学校内部和跨学校之间、职前准备与在职教育机构以及专业组织创建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人学习网络,以扩大教育工作者访问数字技术内容、资源和工具的机会。日本致力于发展教师支持系统,借助外部专业人员的力量为教师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提供咨询和支持,以便所有教师能够独立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授课。英国在传播有效应用技术的优秀实践案例方面独具特色,一方面通过推广有影响力的期刊来传播最佳实践并鼓励丰富的教学研究,关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的最新研究、最佳实践和教师对成功应用技术的反思;另一方面则通过启动示范学校网络计划来展示使用技术的优秀学校案例。此外,为了向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缩小学生在使用技术方面的差距,美国提出了通用学习设计(UDL),通过提供灵活的信息呈现方式、多样的信息表达方式以及多元的学生参与方式来为学生应用技术提供便捷,帮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都能获得理想的学习体验。日本将供应多样化数字设备作为重点战略,保证电子黑板、投影仪和数字电视等设备遍布所有课堂。
通过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的梳理,本研究发现美、日、英三国都对跨越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作出了详细而周全的部署,三个国家围绕着物理鸿沟、技能鸿沟与使用鸿沟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通用且各具特色的举措。就其产生差异的原因而言,自然与美、日、英三国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背景、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此外,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目标导向以及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倾向也需要进一步解释。一方面,由于政策目标导向的不同,各国在面对数字鸿沟时采取的信息化举措也有所不同。自2010年起,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呈现出由“技术推动学习”向“技术改善学习”转变的趋势,无论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数位技能的掌握与培养、数位资源与环境的建设,都将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公平的机会创造条件,从而提升美国学生的素质,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就日本而言,教育信息化政策紧跟社会5.0时代的脚步,期望在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时代,让所有儿童都能充分发挥“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能。成为世界教育科技的领导者,一直以来都是英国的目标和方向。英国视教育科技为教育变革、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来推动教育管理、评估、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消除不公平的障碍,提高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数字鸿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使得各国教育信息化在弥合数字鸿沟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美国,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根据2021年的数据,近半数的黑人与西班牙裔家庭缺乏互联网连接;白人家庭与黑人家庭宽带接入差距达14个百分点;在黑人、拉丁裔和土著人口中,有40%的人缺乏数字文化素养,难以访问因特网。在英国,由收入差距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更为严重。到2020年初,英国有6%的成年人从未使用过互联网,14%的家庭没有互联网连接。在2021年,有29%的英国成年人数字参与度非常低。不同于美国和英国,日本地形复杂,使信息技术难以输入到岛屿和部分偏远山区,从而造成区域间数字鸿沟的问题。此外,在日本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数字鸿沟问题更加严重。这些因素是其教育信息化政策应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数字鸿沟的加剧和扩大使得教育公平之路困难重重。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克服不平等的加速器,能够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化多样性与公平。我国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农远工程”和“三通两平台”等项目的推广实施验证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可为路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从我国重大的政策性工程可以看出,国家在利用技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完善网络基础建设、配置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开发资源。通过对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三国对数字鸿沟的关注已然超越了对于物理鸿沟的考量,其对消弭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的举措对破解我国的数字鸿沟难题、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服务支撑:推进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为教师与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与学习机会,被视为提高教师绩效、促进协作、增进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早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教育宽带网络和教育云基础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全面覆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自此以后,国家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政策都把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校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大力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力图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校园网络环境。然而,完成网络全覆盖仅仅实现了低位公平,无法满足高品质的学习需求。通过对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考察,可以为我国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借鉴:第一,推动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服务效率,持续探索高网速、大容量、低延迟的高效互联网连接;第二,探索多主体经费筹措机制,例如搭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资助平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与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经费资助体系,还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评估标准与法规,在加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确保经费投入的效益产出。第三,重视校外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建设,重点关注家庭数字基础设施对于学生学习及生活结果的作用,保障弱势家庭数字基础设施服务的可得性,实现高效宽带网络户户通。
(二)技能助推:加速师生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走向2.0阶段,人类社会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的二元结构逐渐过渡到“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在人工智能时代,原有的教育生态平衡被打破,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已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更存在于人机之间。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进行人机互动的技能和素养受到空前重视。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推行“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等方式来培养师生信息素养。然而,现阶段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效能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被动受训的形式依然普遍,网络课程注重学时学分制,轻视教师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教师学习动机不足以及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等。发展教师的数字技能对于推进学生有效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缩小教师数字技能使用鸿沟:一方面,大力加强教师数字技术使用职前与职后培训,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区域、分层次、分阶段、分水平开展教师数字技术培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机制,巩固教师培训成果,实现“以评促能”。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应当更新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准则,培养高阶素养和能力;关注数字弱势群体,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全纳教学环境。尤其是对于有身体和感官残疾、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困难的学生而言,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他们获得与健康儿童同等的学习体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特别支援教育信息化建设举措,针对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认知障碍、肢体障碍等不同类型,积极选用并改造合适的电子设备,进一步提高儿童的数字技能。
(三)资源优化: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能
开放、丰富、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是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具有系统化、常态化、数据化的特征,能够通过全时空、全流程的大数据记录绘制学习者个人的“用户画像”,为学习者推送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符合自身需要的数字资源。一直以来,我国都较为注重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致力于为各级各类学校与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然而,一项疫情防控期间对我国近42万名学生进行的在线学习体验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的及时性得到了基本保证,但从学生自身体验来看,数字化学习资源存在丰富性不足、优质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为了提升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缩小数字资源使用鸿沟,我国还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激活教育信息化的社会动力,通过产学政合作形成广泛的数字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图书馆、少年宫、社区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作用,拓宽教育数字化资源供给通道;第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方式,深入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力度,增强数字教育资源的个性化与适切性,满足各级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制定数字教育资源访问手册,为家庭和社区提供指导方针,帮助学生高效地使用数字设备。此外,随着学生接触网络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开放性逐渐增强,各地区与学校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在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时采取负责任的行为,注意甄别与鉴定信息质量,以免陷入虚拟世界的危险洪流中。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日益融合,尽管获得互联网连接已变得相对容易,但数字鸿沟问题依旧存在。要破解数字鸿沟难题,最关键的问题要从“有没有”转移到“会不会”“怎么用”的问题上来。综观美、日、英三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可以发现,各国在如何创建更好的互联网连接、培养新时代的哪些数字技能、如何推进师生更高效地使用数字技术这些方面都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举措。除却政策内容的考量,本研究呈现的三个国家均注重政策出台之前的充分调研与循证研究。各国通过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基于最佳研究证据,推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这对我国新时代解决数字鸿沟疑难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价值。我国应当重视前期调研与充分论证,调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数字技能方面的差距以及使用数字技术的方式和机制等情况;确立教育数据标准,形成遍布全国的教育数据网络,确保各地区之间数据的可比较性与可转换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循证决策以便对症下药,精准狙击数字鸿沟的痛点。“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在数字化潮流势不可挡的今天,把握时代发展机遇,探索新时代数字鸿沟问题的破解之道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之举。只有跨越数字鸿沟障碍,我国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包容,进而走向更加数字化、可持续、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参考纸刊。)
● 引用本文
王倩,陈唤春.跨越数字鸿沟: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2(04):42-57.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