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丹 范先佐 | 以集群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英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路径与启示

赵丹,范先佐 比较教育学报 2024-02-05

作 者 简 介

赵 丹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先佐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基于小规模学校隔离程度高、资源匮乏、效益低下等办学困境,英国率先提出并推行集群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校际资源共享,达到共享知识经验、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业发展成就、推动管理创新、促进教育公平等目的。在分阶段建立集群、基于学校背景划分集群类型的基础上,英国小规模学校在实践中探索校际人力、物力、财力、课程、管理等各类资源的共享路径,包括教师定期跨校交流、教师走教、支教,开展教学发展活动;共享教学设施设备、场地、图书资料等物力资源;共同购买教学设备、开发乡土资源;共享优质课程、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指导类课程等;共同规划集群学校发展,定期开展管理例会、共享管理信息等。同时,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如因地制宜创建集群、优化管理策略、拓宽经费渠道等措施促进学校集群可持续发展。上述实践路径有效促进了英国小规模学校的优质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素质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我国小规模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以集群发展突破教育质量困境;多元协同治理促进集群学校平等高效合作;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提供资源支持;找准集群发展核心要素,持续提升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模式;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提升;


小规模学校作为促进偏远地区儿童就近入学、公平接受优质教育、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各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议题,英国也不例外。如1993年,英格兰、威尔士地区5~11岁学龄儿童就读的小学中,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比例占23%,不少学校仅有2~3名教师。由于长期面临办学资源短缺、教育效益低下等困境,小规模学校逐年萎缩,2006年其比例下降到15%。如英格兰地区小规模学校由原来的7000余所减少到2586所,仅占小学总量(17500所)的14.8%。但不容忽视的是,小规模学校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偏远乡村的弱势儿童,它对于促进这类儿童的教育机会均等极其重要。如英格兰地区5050万人口中,19%(959.5万人)居住在乡村,其中又有50%(480万人)居住在偏远乡村或隔离度较高的居民点,1.4%(70万人)居住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或高山地区。对这类群体来说,小规模学校是其子女教育的起点,决定着他们未来的教育获得和人生发展。

基于内外部环境制约以及广大学生家长对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英国小规模学校探索并实施集群发展模式:即在一定区域内,由邻近的若干所小规模学校组成群组,促使人力、物力、财力、课程和管理资源等在校际共享,提升教育质量。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原有集群发展基础上,英国政府先后出台“卓越集群学校计划”“学校改进伙伴计划”“学校拓展计划”“教育行动区”等17项政策,试图构建2.0版的集群发展模式,以规避小规模学校被撤并的风险,并促进其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针对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问题,国内外学者也陆续开展了一些研究。国外研究主要包括: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方面,Bray M、Giordano E、Chaikoed, W等提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合作学习以及提升管理有效性等”是其主要动力;集群发展的路径方面,Bridges D、Atkinson M、Arif A等采用实证研究法,提出应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优化小规模学校集群网络,并构建其经费、设施、师资、课程、文化资源等的集群发展模式;管理机制方面,Wheeler C、Pellini A、Makaye J等提出应通过多元主体投资、分权管理、遴选集群领导并强化督导等措施,保证集群发展管理有效性。国内研究主要有:学校集群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方面,范先佐、邬志辉、路晨等提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难点问题,须通过优化布局、加大资源投入、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集群发展)等措施加强学校建设;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背景方面,秦玉友、刘善槐、赵丹等提出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及学校布局调整,大量乡村学校资源短缺与生源下降问题凸显,应通过共生(集群)发展,破解乡村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与文化、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瓶颈问题;集群发展的模式方面,陈国华、袁桂林、周彬、郭晓琳等提出通过“自主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际合作、学区化管理”等模式,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动力、实现路径、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其研究视域和涉及国家范围比较广,很多学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学校集群发展的具体路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国内学者主要采用规范研究范式,对义务教育学校集群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集群发展的背景、策略等展开研究,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问题多被包含在乡村学校发展的整体研究中,针对其发展路径、内容体系和管理机制等的专题研究还比较缺乏。由此,研究以发达国家英国为例,对其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目标和类型、具体实践路径和成效、管理机制和资源支持等方面的新举措等进行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英国小规模学校改革实践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启示意义。

一、系统构建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目标和类型

(一)以教育质量提升为导向,制定集群发展目标框架

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目标围绕教育质量提升的多维度展开,主要包括:其一,促进经验和专业知识共享,旨在克服教师职业发展孤立的困境,为其提供充分的交流学习机会,进而提升其教学技能水平和质量。其二,丰富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质量。集群学校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和多元学习方式,提升其选课自主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其三,提高学生学业成就。通过共享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消除社会排斥感,提升学习自信心、改善学习效果。其四,促进学校管理创新。例如,“灯塔学校计划”提出,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协同管理等,促进每一所小规模学校可持续变革;激发学校管理模式、教学改革创新。其五,消除校际隔阂和合作障碍,如“学校伙伴计划”提出,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校相互交流,增进集群学校凝聚力。其他目标还包括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学校—社区互动等。

(二)分阶段逐步建立小规模学校集群

经由“萌芽、确立、巩固”等三个阶段,英国小规模学校逐渐由各自独立发展走向集群发展。具体来说,其一,在起初1-2年的萌芽阶段,各学校主要围绕比较简单的事务,如体育设施共享、联合开展文艺活动等进行沟通并开展合作;学校发展规划、课程评估等事宜一般在各自学校内部展开;教师更多关注学校集群对其职业发展带来的收益,较少关注学校集群的整体发展。其二,学校集群逐步确立,系统的校际合作内容得以形成,校际联合开展教师研讨、管理者会议等;校际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开展各项活动;教师开始聚焦于跨校合作的具体内容,识别合作主体的优劣势并评估合作效果。其三,在随后的3~6年间,学校集群在实践中得到巩固,相关集群发展的政策和制度逐渐形成,校际共享人、财、物、课程等各项资源;学校与教师的认同感逐渐提高,教师在前期跨校合作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并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和教学策略(见表1)。

(三)基于学校发展背景,划分小规模学校集群类型

基于学校发展背景、优势及特色,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系统划分为以下类型:其一,基于专业发展和经验共享的集群。如“特色学校、灯塔学校、多元开拓者”等集群,倡导小规模学校将自身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培训、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将其传递给其他学校。其二,基于文化互通的学校集群,如“多元文化合作集群、学校伙伴计划”等,鼓励学校克服校际文化差异,以创造共同的集群学校文化价值为目标,开展校际合作。其三,基于地理区位的集群发展,如“联盟学校 、联合体”等由邻近小规模学校组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其四,基于共性的集群发展,如学校联盟倡导具有学校挖掘共性特征,共同探索解决发展难题。其五,基于创新的集群发展,如“网络学习社区”集群将目标从共享发展经验扩展到创新发展策略,力图为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二、促进集群学校共享各类教育资源

(一)人力资源共享

其一,教师定期跨校交流、学习,如网络学习社区、灯塔学校集群的一些教师到其他学校观摩优质课程、研讨教学方法,这种正式的深度交流逐渐扩展到非正式的私人交流,受到众多教师的好评。其二,优质教师走教,如伯明翰一个学校集群共有6所小学,为节省资源,他们共招聘了3位教师进行跨校轮流授课,分别讲授数学、科学和计算机三个科目,同时指导原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技能。其三,教师支教,如灯塔学校集群中,中心学校将一位计算机教师、一位心理教师、一位副校长分别派到三所小规模学校,以缓解其师资困境。其四,集群学校组织专题培训、会议研讨、论坛、工作坊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如西北地区埃塞克斯学校集群联合举办“职业生涯与发展”培训,提升新进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学技能,进而形成了校际教师合作网络。

(二)物力资源共享

主要涉及教学设施、设备、场地、图书资料等资源共享。如一些集群学校共同使用中心学校大型运动场馆举办运动会,开展长跑、足球、篮球、网球、体操、击剑等运动比赛,丰富学生体育活动;一些集群学校共同使用剧场、艺术教室等,开展戏剧表演、舞蹈、合唱团、乐器演奏、油画创作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艺术类课程资源;一些集群学校利用远程设备ICT传输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还有一些集群学校在开学、节假日期间利用特色校园环境,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校文化,有更多机会认识新的伙伴,进而提升社交技能。

(三)财力资源共享

其一,共同购买教学设备,如埃塞克斯地区小规模学校集群,为克服学校地理偏远和资金短缺困境,以ICT技术为核心手段促进信息传输和课程共享。各学校共同购买了40台计算机,专门提供给办学条件最落后的小规模学校学生使用,极大地满足了弱势儿童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而且有效促进了校际信息共享。还有一些集群学校共同购买试听设备、实验器材、数据信息等,然后在校际轮换使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其二,共同开发创造资源。如一些集群学校共同投资经营咖啡馆、小吃店或商店,学校教师、学生参与经营服务,盈利收入用于集群学校发展支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包括如何规划经营主体选址、经营模式、分析投资回报率、提高服务质量等任务式学习内容,对学生课外学习助益非常大。

(四)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其一,共享优质课程,基于师资和设备匮乏导致的课程无法开齐问题,集群学校通过线下走教、在线课程共享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其二,合作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不少集群学校利用社区资源,开设蔬菜、水果种植课程,将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教育、手工制作等内容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三,共同开设指导类课程,助力弱势儿童发展。如伦敦地区一个学校集群在周六开设8个专题培训班,为学习障碍儿童、贫困女童等补习难点知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各学校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如肯特郡学校集群,共同引入由职业艺术家主办的艺术类课程沙龙,为有特长爱好或天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五)管理互通

其一,共同规划集群学校发展,主要围绕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生互换与交流、课程开发、资源支持、教学改革等核心议题进行系统规划。如西肯特学校集群针对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开发进行长期规划,为学生共享优质课程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二,定期开展管理例会研究难点问题,如西萨塞克斯学校集群举办校长周例会,教师专题论坛等开展管理策略研讨,特别聚焦于不同学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提供策略支持,有利于克服教师的孤立状态。其三,共享信息,促进高效管理。如一些集群学校建立内部网络、邮件系统或时事通讯专栏,适时发布和出版各学校典型经验做法、动态信息等。


三、变革集群管理模式,加强资源保障

(一)因地制宜创建小规模学校集群

小规模学校教育效率与质量提升是集群创建的直接驱动力,其创建过程中体现出因地制宜、主体多元特征。其一,地方教育局主导创建。为消除长期以来校际竞争导致的小规模弱势地位,促进校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一些地方教育局发挥管理上的统筹作用和领导力,组织区域内学校校长进行集体研讨和沟通,就集群发展理念、目标、实施路径、困境和解决办法等进行讨论,最后形成集体决策,如私立/公立学校伙伴计划便是成功的典范。其二,小规模学校自发创建。一些地区小规模学校基于地理布局上的邻近优势和一定时期的非正式合作基础,学校校长自发建立集群,随后在教育局备案并接受其指导,如教育行动区计划就属于这一类。其三,私人机构发起创建。如青年运动信托、公民基金或个人企业等主动发起建立学校集群,持续提升其办学质量。

(二)优化管理策略,保障学校集群高效运行

学校集群在管理上最突出的变化在于打破学校管理边界,这直接促使其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其一,管理主体多元化。如威尔士地区的6个学校集群,由地方教育局行政人员和小规模学校校长共同发起,并在各自集群内推选出一位领导力比较强的校长作为集群总负责人。其二,常态化研讨管理事宜,多数学校集群的管理委员会每月定期组织管理会议,研讨重大问题及日常教学事务等,推进学校集群有序、高效运行。其三,以问题驱动明确并落实管理任务。集群学校适时成立专项团队,包括:由校长组成的管理团队,集中解决各学校发展方向、财政拨款、教师配置等问题;由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集中解决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事宜;在线教学团队,集中解决在线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等问题。其四,管理过程注重沟通协调,学校集群总负责人、高级管理者、各学校校长等,负责传递管理信息、协调校际关系、了解学校需求、进行组织决策等,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大学校集群资源投入

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经费来源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多个主体,为其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其一,中央政府设置专项经费支持,通过设置“领导激励基金”促进学校集群的组建和校际资源共享的实施;同时,其划拨的专门拨款、发展拨款和直接拨款等各项投资中均包含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培训、设备购置、未来学校建设等统筹项目,小规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安排预算,支持集群发展。其二,地方教育局作为管理小规模学校的直接主体,在执行中央政府预算过程中统筹资金支持集群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学生跨校学习交通费用、教师培训和跨校交流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其三,积极引入学校伙伴基金、学习技能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资源支持,学校自身也通过创办咖啡馆、小商店等途径支持集群发展。

(四)探索核心影响因素,促进学校集群可持续发展

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十分注重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探索,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类因素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其一,集群学校校际关系,特别是前期具有合作基础、合作理念一致的学校组成集群后对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最为明显。相反,校际竞争意识强烈、价值观差异大、关系不平等问题突出的集群,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二,小规模学校布局合理,校际距离适中,是确保集群学校校际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其三,校际合作过程因素,包括是否有共同的办学目标、较强的领导力和沟通力、畅通的管理沟通渠道等。其四,教师素养,包括教师沟通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等。其五,资源支持因素,包括经费、物资设备、时间配置等;以及校际合作中的组织管理经费、教师的时间成本、工作报酬、学生跨校学习所需的交通成本等。


四、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成效

(一)有效促进了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

集群发展中小规模学校协同合作所带来的学校改进,远超过原来仅靠学校自身发展所获得的进步。具体来说:其一,提高了教育规模效益。若干所小规模学校组成集群,整体上扩大了办学规模。同时,每所学校资源共享,不仅克服了资源不足的困境,且能够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导致的资源浪费。如威尔士学校集群在中心学校建设了体育场、购买了先进的体育设备,各学校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团队开展训练,有效节省了成本。其二,提升了办学质量。集群管理委员会制定统一质量标准并通过资源共享具体实施;在跨校交流中,学生们享受到更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同伴互动、教师指导更充分,学业成绩大幅提升。其三,校际关系更加融洽。各学校围绕共同目标,在协同合作中分享经验、逐渐建立起信任和归属感。其四,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如卓越学校集群定期研讨管理事务、交换信息、互相听取建议,校际关系由原来的竞争主导逐步转向合作共赢。

(二)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素养提升

其一,共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如相关学者对“灯塔学校计划”中学校集群的调研发现,校长和教师反馈非常愿意参加跨校交流,可以学习到不同学校教师的教学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大家通过研讨能够将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进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创新。其二,促进专业发展。通过定期专业培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各方面更具专业性,职业发展更顺畅。其三,克服孤立。如“网络学习社区”项目中的教师们反馈,学校集群为其搭建了一个支持网络,让教师在研讨、观摩、分享中互相学习,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孤立状态。其四,提升工作信心和价值感。很多教师提出,跨校交流中与同科目老师切磋教学、比较分析教学方式,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于教学的贡献和价值;同时,将其他学校教师作为参照持续改进教学,更能提升自信心。

(三)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

其一,丰富学习体验。学校集群中,课程资源远超过单一小规模学校所拥有的数量,学生根据需求跨校听取音乐、舞蹈、美术、科学等多元课程,定期参加跨校组织的短途旅行、科学考察等实践活动,有效丰富了学习体验、拓宽了学习视野。其二,学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威尔士地区一个学校集群将学业困难学生分成8组,每周六定期讲授各科目知识,学生的学习态度、状态以及成绩均大幅改善。其三,提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各学校的文化背景、学生个人特质、家庭背景等均存在差异,在集群学校跨校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特质的学生。如“多元文化学校集群”,每周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活动,包括开放日、体育比赛、戏剧表演、手工作品展示等,学生在活动分享中结识到新的朋友,在交流分享中提升交往合作能力。


五、“集群模式”对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2021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分别提出:“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可见,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借鉴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有益经验,构建创新型办学模式,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以“集群发展”突破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

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理念在于促进校际协同发展,即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实现“教育公平、效率与质量提升”的三重目标。这改变了以往校际相互竞争导致的发展不均衡状态,强调各学校发挥优势、消除隔阂、互通有无、资源双向流动、共生共享,能够促使偏远儿童跨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组成集群后整体规模扩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规模效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马克·贝磊(Mark Bray)也曾提出:“偏远乡村学校的集群发展有助于克服教育资源不足困境,促进教育公平、消除教育隔离”。而且,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逐渐由乡村学校扩展到城乡学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同样,在我国,广大偏远乡村的小规模学校也面临区位隔离、生源流失、办学效益低等困境。如2019年我国乡村小学数量为88631所,而小规模学校(主体为教学点)数量为84495个,约占两类学校总数的48.81%。但自2001年以来,受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等因素影响,小规模学校数量减少了近23.5%,点均学生数仅为39.8人,保留下来的学校也仍然面临优质师资不足、教育效益不高等问题。事实上,这类学校虽然规模小,但覆盖范围广,是广大乡村儿童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要想克服其发展困境,必然要汲取集群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促进教育质量的关键影响要素——人力、物力、财力、课程教学,以及管理资源在校际共享。只有共享资源内容全面契合教育质量要素,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也只有促进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才能实现资源的转化与创生,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庞丽娟教授也提出:“要充分运用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合作教研等形式加强城乡教育资源流动互通,促进小规模学校发展”。

(二)多元协同治理促进集群学校平等、高效合作

协同治理是指通过调动各治理主体拥有的资源与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复杂的公共事务,最终实现降低治理成本与提升治理效果。英国小规模学校充分运用了多元协同治理方式,将政府、学校、私人机构、社区等多元主体引入集群学校治理,地方教育局与小规模学校校长、教师共同就集群管理规划、财政拨款、师资调配、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督导评价等核心任务开展定期研讨,并形成工作方案予以实施。同时,鼓励私人机构、乡村社区、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学校集群总负责人、各学校校长等充当跨校协调角色,促进校际平等、高效合作。

那么,对于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尽管已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集群发展模式,如四川广元、甘肃平凉和河南濮阳等地,将小规模学校组成联盟,实施教师走教、教学设施设备归类集中、共享共用;联合研讨,共同交流探讨学校发展路径。但仍然面临管理主体比较单一、资源共享机制不稳定、跨校协调沟通不畅等问题。因此,还需进一步优化管理策略,引入协同治理模式促进学校集群发展。

其一,应发挥多元主体在协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地方教育部门应深入贯彻国家层面关于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联合乡镇中心学校、小规模学校校长、教师、社区、公益组织等共同商讨集群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治理体系上形成以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和投入性支持”、地方层面的“投入性和治理性支持”、学校层面的“治理性和专业性支持”、社区和公益组织层面的“参与性支持”等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有机系统。其二,在管理评价上,应聚焦“资源共享产生的质量提升”;同时,引入定性指标包括集群学校凝聚力、组织力及其共同愿景能否引领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是否体现了社会公正、 师生幸福感、校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等。其三,集群中心学校校长和各小规模学校校长要切实提升领导力,发挥协调沟通的“关键人”作用。校长应全面掌握各学校资源需求、教师跨校合作需求、学生学习需要、社区家长期望等各类信息,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岗位、专业委员会等开展专题研讨,及时协调内外部支持主体的诉求和矛盾,确保学校集群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强化各级政府责任,为学校集群提供资源支持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非常重视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拨款,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为各类学校(社区学校、自由学校、信托学校、特许学校)提供专门拨款、标准拨款、资本支出拨款、发展拨款、部分直接拨款等。同样,中央政府为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设置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教育设施建设与共享、学生跨校学习交通成本、教师跨校交流等活动。同时,引入社会组织如学校伙伴基金、志愿者组织等提供资源支持;小规模学校自身也通过创办咖啡馆、小商店等创造资源,促进学校集群发展。    

同样,我国小规模学校作为偏远乡村社区不可替代的教育公共服务主体,其经费投入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正如范先佐教授提出的:“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和加强督导检查等措施,共同提升小规模学校的经费保障水平和师资素质”。因此,各地要完善经费管理办法,合理统筹公用经费,实行账目单列、规范管理,确保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在此基础上,首先,建议国家、省级政府设置专项资金,支持集群发展中教师交流、走教所需的交通成本和劳务报酬、学生跨校学习产生的交通成本、用于共享的教育设施购置、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等;其次,县级政府统筹国家、省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集群学校日常管理各项支出,包括定期组织管理会议、教育督导、校际沟通协调、考核评优、教师培训等。再次,小规模学校应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引入公益组织和社区资源,包括图书、电脑捐赠、奖助学金资助、教学用地配置、乡村能人进课堂等。

(四)聚焦核心要素,持续提升学校集群发展质量

英国小规模学校集群围绕校际平等合作、学校合理布局、教师素养提升、资源支持等核心要素,持续改进发展策略。基于此,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集群也应找准关键问题,优化发展路径。其一,确保集群学校平等发展的地位,由孤立、竞争转向合作、共赢。这尤其需要校长、教师协同努力,在沟通互动中达成共识,建立共同愿景。其二,合理规划小规模学校布局,将传统上以乡镇为中心的集中布局模式转变为集中+分散布局模式,科学预测适龄儿童数量及分布,综合自然地理环境、交通网络、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优化布局网络。在此基础上,将邻近5~10公里范围的若干所小规模学校组成集群,开展常态化资源共享活动。其三,提升乡村校长领导力和教师素养,特别是校长的协调沟通能力、教师知识共享能力、在线教学能力等。其四,优化资源配置,包括共享的教育设施购置、教师跨校授课的时间、交通成本、工作报酬、共同统筹经费等,均需要做好周密的计划。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赵丹,范先佐.以集群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英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路径与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2(05):96-107.

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赵丹 范先佐 | 以集群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英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路径与启示

赵丹,范先佐 比较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