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敏敏 蔺海沣 | 全球视野下劳动教育的研究脉络与前沿演进——基于大中小学全学段的可视化分析
作 者 简 介
谢敏敏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蔺海沣
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摘 要
现有劳动教育研究综述缺乏国内外比较分析且未关照学段特性。故基于全学段视角,运用CiteSpace从发文时间、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等方面分析CNKI与WOS的2260篇劳动教育文献发现:全球学段性研究偏少,国内学段性研究渐增但缺少实证研究;在热点主题上,大学为劳动教育的作用后果与组织影响因素,中学为学科渗透与空间影响因素,小学为课程体系建构与课程资源研发;在前沿演进上,国内从中小学劳动课程改革转向大学生劳动素养再转向以劳立德,国外则从大学的实训项目转向中学的个体影响因素再转向小学的测量工具。基于发现,提出以下研究路向:关注影响因素、聚焦德劳结合、加强多学科渗透、丰富课程资源研发、融合城乡特性、加强各学段纵向衔接。
关键词:劳动教育;知识图谱;全学段;文献评述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精准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根据各学段特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针对不同学段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等。由此,深度聚焦“全学段贯彻培养、注重学段差异”的劳动教育折射出中国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二个百年图景。过往中国劳动教育政策所关注的学段基本集中在中小学,直至2020年《意见》明确提出要“全学段”实施劳动教育,以促进中国劳动教育整体质量的跃升。但目前中国各学段的劳动教育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大中小学生在劳动行为、劳动技能、劳动思维、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快速迭代的科技创新与持续变革的产业所亟需的劳动新形态。因此,只有掌握国内外劳动教育的研究态势,深挖各学段劳动教育特点并匹配劳动实践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各学段劳动教育价值的动态涌现,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辞海》中将劳动教育解释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该定义聚焦于内隐层面的劳动素养,而另有学者对劳动教育进行阐释时更关注外显的劳动行为层面。如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人具体的劳动实践。作为我国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劳动即生活”,同样彰显了劳动教育鲜明的行为导向。这种对外显行为视角的倾向使国外发达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表达更加细化,如家政教育、手工教育、实践教育等,类似于我国劳动教育所关注的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而《教育大辞典》则同时涉猎了劳动行为和劳动素养两个层面,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可见,现有的劳动教育概念丰富多样,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行为或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显然,对劳动教育进行定义时,将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相互割裂,不利于理论对话。基于此,劳动教育是通过培育和强化学生劳动行为(外显)和劳动素养(内隐)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行为的分析框架将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聚焦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与社会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素养的分析框架则参照刘茂祥提出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作为正规教育机构的学校是教育活动最为主要的载体,为此,后续的探讨将限定于学校劳动教育,而非正规劳动教育不在研究范畴内。
当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劳动教育研究进行了各类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如,王坦的《劳动教育研究的进展、热点与趋势》、袁利平等的《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谱图与未来展望》、周美云的《轨迹·焦点·走向:劳动教育研究七十年》、董芸等的《知识图谱镜像中的我国劳动教育研究》。但这些综述多聚焦于国内,缺乏国内外比较分析,且尚未关注到劳动教育研究的学段特性。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对象,其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等规律,关注劳动教育研究的学段特性尤为关键。同时,国外有关劳动教育研究的综述主要是片面地关注某一具体问题,如生活中的性别化技术培训,缺乏系统性。综上,为系统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与演进趋势,从全学段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进行历时性可视化分析就显得极其迫切与重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回眸国内外历年劳动教育研究图景,以CNKI的1044篇中文期刊论文与WOS的1216篇外文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CiteSpace IV和Excel统计,从年度发文趋势、热点主题与前沿演进方面绘制知识图谱,探析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劳动教育各学段的研究现状如何?第二,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演进呈现了怎样的学段性?第三,劳动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进路有哪些?以期准确把握既有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格局,展现其整体景象,为后续推进更为精深的劳动教育研究提供坐标参照。
一、数据遴选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遴选
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献类型选择“期刊”,同时选择高级检索,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词,文献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CSSCI”,获1078条检索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筛查,剔除会议报告或纪要、期刊导读、新闻、广告等无关文献及重复文献,最终所得有效中文文献1044篇。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Review”,以“Labor Education”“Practical Education”“Student Practice”“Home Economics Education”“Handicraft Education”为主题词,文献来源类型限定为“SSCI”,共获1283条检索记录,剔除发表年份不明、重复或与研究范畴、劳动教育内涵等无关的67条记录,最终所得有效外文文献1216篇。综上,研究将此1044篇中文文献以及1216篇外文文献,分别按CiteSpace IV所需参考文献格式“Refworks”与“纯文本”进行导出并转码,得到文献计量的样本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
(二)研究方法
采用CiteSpace图谱分析工具,对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计量统计,以显示劳动教育可视化知识图形与序列化的知识谱系。具体而言,基于CNKI导出的目标中文文献以及WOS导出的目标外文文献,选择CiteSpace IV可视化软件对目标文献进行数据转化与导入,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s”,时间跨度为1992-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TOPN=50,将三组c、cc、ccv都设定为1、2、20,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以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与关键词突现图谱等多类型劳动教育知识图谱,同时借助Excel辅助绘制时间分布趋势图。基于大中小学全学段视角,从时间分布、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等方面对劳动教育研究的学段特性进行多维分析,以深度呈现历年国内外劳动教育的研究图景。
二、劳动教育研究的时间分布
年度发文量是衡量劳动教育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热度与发展呈指数增长态势(见图1),其中国内起伏波动剧烈且目前处于高速增长之势。具体而言,国外尤其是如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一向注重学生各学段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发文量呈稳定的指数增长,二十年间共计1216篇。相较于国外,国内年度发文量起伏波动剧烈。1992-2018年基本呈负增长趋势,27年内发文总量仅470篇。直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要求,提倡弘扬劳动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价值后,劳动教育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高度关注,2019年发文量突然跃升,同比增长266%。2020年出台《意见》强调“大中小学”全学段贯彻劳动教育,自此年度发文量持续高涨,达到历年峰值(230篇),且研究内容在横向上从共性研究为主转向学段特性并重,在纵向上从学段研究失衡转向全学段共进。可见,国内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与政策的特征。
图1 国内外劳动教育年度发文热度轨迹图(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全球的劳动教育学段性研究偏少,国内学段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围绕具体学段开展的劳动教育研究的发文(简称“学段”发文)上,国内外年度“学段”发文占比起伏都较为规律,每年的“学段”发文占比基本围绕20%这一基线上下波动。其中,国外“学段”发文整体占比为19.7%(小学为7.9%,中学为5.2%,大学为6.5%);我国“学段”发文整体占比为23.3%(小学为9.0%,中学为4.0%,大学为10.3%)。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于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劳动教育都有所关注,但整体上各学段发文仍非常少,其中国外较侧重于小学学段,而国内侧重于大学学段。此外,国内围绕具体学段开展的劳动教育研究在2019年以后占总发文量的10.6%,与此前28年内累计的12.7%不相上下。可见国内学者在2019年后逐渐提高了对劳动教育学段特性的关注度。
三、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图谱2的模块值(Modularity Q)>0.4,说明聚类间差异显著;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0.5,说明聚类内部的一致性程度高。Q值与S值合理,说明该聚类效果显著。综合考量聚类规模(聚类内部成员数量)与聚类轮廓值(聚类内部一致性程度),同时基于陈超美建议,聚类数量在7-10为宜。本研究筛选了轮廓值在0.8以上,且聚类内部成员数量大于20的类,对初始聚类结果中关键词共聚的12类国内主题与16类的国外主题进行筛选,发现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为“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职业技术院校”“全国教育大会”等,国外为“Technology Education”“High School”“School Social Class”“Social Work Education”“Classroom Management”“Career Perception”“Social-Economics Status”等。基于关键词聚类视图,深入分析上述热点所在的施引文献,归类可得:
(一)大学热点主题:劳动教育的作用后果与组织影响因素
国内大学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主题体现在图2的“劳动教育”(聚类0)与“劳动”(聚类5)两项聚类中,而国外体现在“High School”(聚类1)与“Social Work Education”(聚类3)。对这4聚类进行文献二次分析可知:国内对于大学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劳动教育的作用后果,国外则主要关注了组织影响因素。
图2 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国内对于大学劳动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个体与社会两方面的作用后果。其一,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如颜怡和冯益平在构建高校“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时,提出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以及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乐晓蓉和胡蕾则融入新时代背景来考量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提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正向的劳动态度和情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术。这不仅突出了高校劳动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后果,也阐明了劳动教育的作用后果要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进行探究。其二,劳动教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岳海洋从国家布局和党的教育方针的视角出发,认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培养全面发展与高素质技能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外对于大学劳动教育的研究侧重于组织影响因素,如学校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综合技能实验室、营造校外教学空间。金(Kim)等人以社区药房体验项目为基础,采用横断面自我报告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发现实地体验项目可以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并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尼肯德(Nikendei)等人使用循证研究法,对德国143名学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综合技能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并认为学校课程的“实践性”改革有利于提高未来人才的实践能力。此外,斯彼诺(Spero)等人对美国7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多重线性混合效应回归对数据进行建模,发现在农村长大或童年与自然环境频繁互动的学生,平均成绩要高于来自城市或童年与自然环境互动较少的学生,提出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应为学生提供与自然互动的校外教学空间。
(二)中学热点主题: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与空间影响因素
国内中学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主题体现在图2的“劳动教育”(聚类0)、劳动技术教育(聚类2)、“劳动与技术教育”(聚类3)三项聚类中,而国外体现在“School Social Class”(聚类2)与“Career Perception”(聚类5)。对上述聚类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国内中学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是学科渗透。如刘茂祥提出劳动教育实践策略之一是学校要积极引领劳动教育在各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找到各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联点,促进中小学生在更为宽广的发展视角中提升劳动素养,并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五个方面构建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细化为10项二级指标与20项评价要点,这为本土劳动素养量表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借鉴。
国外中学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是空间影响因素,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物理空间的塑造。霍夫弗贝格(Hofverberg)对瑞典8年级手工艺品班的一个项目的重制录像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学生受到重拍空间的影响,会通过回溯历史重塑实践中发现的物质性,以探讨特殊的手工材料对学生学习可持续性的意义,这为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重塑教育”的视角。格林德(Gelinder)等人基于实践认识论分析(PEA)的视角,以非重制录像的方法来了解初中生在家庭与消费研究(HCS)教室这种特定空间中对食品选择的决策行为所产生的健康、财务和环境的影响,来判断他们的劳动实践行为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为劳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康拉蒂(Conradty)等人对瑞典160名初中生进行前后对照实验,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科创”空间和操作手册,对照其制作手工艺作品前后的知识、动机和创造力的得分,发现这种物理空间上的干预能够使学生产生长期的实践知识,并建立稳定的内在实践动机,但创造力则需要进行定期培训(即持续干预)才能得以发展,为劳动教育的干预方式与作用后果的纵向追踪研究提供了启示。
(三)小学热点主题: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与课程资源研发
国内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体现在图2中的“劳动教育”(聚类0)、“劳动与技术教育”(聚类3)两项聚类中,而国外体现在“Technology Education”(聚类0)、“Classroom Management”(聚类4)与“Social-Economics Status”(聚类6)。对上述聚类进行文献二次分析可知,国内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主要关注了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表现为对学科课程的原则、内容与载体的建设。郎盛新提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要遵循实践性、教育性、因地制宜等原则。侯红梅与顾建军构建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的五个维度:与学习融通、与生活沟通、与社会联结、与国际接轨、与未来同向。翟俊卿与陈郁郁等则提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载体的建设要与学校自身资源实际结合,有效融合学科共生点,生成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国外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聚焦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研发。不同于普遍的课程资源研发研究,伊根(Egan)等人侧重于校本教育视角,对学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同时对教学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采用组合方式研发有效的课程资源,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烹饪示范和具体实践。布鲁诺森(Brunosson)等人则创新性地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某小学的37名学生和3名教师进行44小时的伴随式观察,基于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调查学生在家政学烹饪课上使用食谱这一核心课程资源上存在哪些困难,研究发现困难各不相同且源于食谱的设计,并提出“食谱营养”的概念以进一步研发课程资源。这些学者的研究为课程资源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四、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
突现词是指某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反应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突现率越高说明对研究前沿的贡献越大,突现结束年份越近说明越能代表最新的研究动向。其次,时区图谱可清晰呈现“趋冷”与“趋热”的主题。鉴于此,运用CiteSpace IV的“Burstness”和“Time Line”,绘制国内外关键词突现图谱与前沿演进的时区图谱(见图3、图4),通过识别与追踪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与了解其各阶段的演化动态,以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图3 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4 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前沿演进的时线图谱
(一)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
1. 早期前沿:聚焦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改革
国内早期研究前沿出现了“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技课”“社会主义”“教劳结合”“马克思主义”等突现词。其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1992年首次出现,且突现强度21.51,是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可见,该时期已关注了劳动教育的实质立场,即教育和劳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并以现代科学为媒介实现结合,打破两者传统上的直接同一性。
综观这6个突现词,此时劳动教育研究聚焦于课程改革。这与早期历史背景及劳动教育政策密切相关。1953年中小学毕业生人数明显增多,小学生增加一倍,中学生增加185%以上。但新中国教育刚起步,教育经费、师资和教育设施等无法满足全部升学需求且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应对学生无学可上、劳动力不足的问题,1953年政务院提出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劳动而不是继续升学。次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提出要注重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劳动思想。正是聚焦了现实的问题,国内学者自1954年起把劳动教育的研究对象定为中小学生。1981年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以及1982年《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多次提出要在中等学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教育课等劳动教育课程。因此,当时国内学者主要探究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从理论上围绕教材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探寻解决对策与建议,如依据编制的内容分别探讨了乡土教材与非乡土教材。但该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多关注劳动的实践性对象化,主要任务在于培养生产性劳动队伍,以满足社会生产需要,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创造与劳动文化的表达。
2. 中期前沿:聚焦大学劳动教育对个体劳动素养的作用
国内中期研究前沿起始于1993年,首次突现了“劳动模范”,表征了劳动教育突破传统的物质生产的工具性外在价值,开始关注受教育对象在劳动过程中的个体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此时突现了“劳动模范”“劳动技术课”“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等关键词。在该时期,国内学者依旧受早期政策影响,保持了早期前沿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如课程设计,但也明显转向了大学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探讨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作用后果,如强化劳动情怀与劳动精神。大学生逐渐成为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主要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的“人才”效应日益彰显,国内教育的发展不再囿于国民中小学水平的低层次培养,而注重高端人才的全面培育,以适应时代演变与经济发展下新劳动形态的诉求。
3. 最新前沿:聚焦大学劳动教育对个体品德的作用
据图4可知,“新时代”“劳模精神”是当前国内“趋热”的主题,并从关键词突现图谱可知(见图3),“立德树人”为该阶段的关键突现词。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过往的日常性生活劳动与生产性劳动,开始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培育的新劳动内容,如社会服务性劳动。“立德树人”作为关键突现词,集中在大学学段“以劳立德”的理论性研究,表现为大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定位。如高校要结合立德树人的时代诉求来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适度性等基本特征,以梦想实现、价值引领、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四个功能支撑。可能原因是,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地肯定了劳动教育价值,指出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要建设一支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创新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队伍,继而引起了中国学者对大学劳动教育的学术青睐。同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应对新时代下劳动新形态的转变,及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强调“全学段贯彻培养、注重学段差异”,这促进了大学劳动教育的研究要结合立德树人背景,关注劳动教育对大学生个体品德的作用后果。
(二)国外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演化
1. 早期前沿:聚焦大学劳动教育的实训项目
“选择”“家政”等是国外早期研究前沿的突现关键词。对关键词所在施引文献分析发现,此时国外的关注点在于大学劳动教育的实训项目(组织因素),并在研究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下,组织影响因素成为大学学段的热点主题。雪莉(Seery)等为探讨利默里克大学的技术培训项目对从以工艺为重点到设计驱动的转变所带来的评估挑战的反应,设计了自适应比较判断的评估模型作为动态评估工具,用以检测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工艺技能的迭代学习过程,并通过调查137名本科学生在设计、加工和工艺技能发展活动中的表现,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克莱布格(Knightbridge)对14名接受项目式实习教育安置的学生的反思实习日志进行分析,发现项目式体验教育对促进就业能力、个人成长、未来实践选择具有重要作用。覃纳(Tanner)从大学生作为从业者的视角出发,采用门槛概念框架,通过探索性的定性研究方法确定实训项目的知识变革领域(门槛概念),体现了劳动教育门槛概念的识别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和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2. 中期前沿:聚焦中学劳动教育的个体影响因素
“身份”“实践教育”是国外中期研究前沿的突现关键词。对关键词所在施引文献分析发现,相较于国内中期前沿对个体作用后果的关注,国外更关注个体影响因素,表现为个体的能力、文化与性别。福代斯(Fordyce-Voorham)对51名食品专家(含家庭经济教育工作者、厨师、营养学家和营养师、社区教育工作者、家庭主妇)进行历经3个月的深度访谈,构建了中学生必不可少的4个食物技能主题,并提出个体食物技能因素将影响着教师设计解决学生行为能力的项目,以改善学生的食物准备和进食行为。霍杰(Hoijer)等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个体受教育愿景和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在烹饪过程的食物选择,启示了个体文化背景对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的重要影响。随后,个体性别因素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阿杰伊(Ajayi)等人用加纳29万中学生的申请数据,探讨了学校选择中性别差异的决定因素,超过四分之一的女学生选择家政作为自己的首选专业,而只有2%的男学生选择家政。
3. 最新前沿:聚焦小学劳动教育的测量工具
从关键词突现图谱可知,“行为”“态度”“信仰”是国外最新研究前沿的突现关键词。对关键词所在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小学生个体测量工具的研究成为国外学者新近的研究前沿。这也是对小学课程资源研发这一热点主题的积极推进,只有基于对学生本体适切的评价下,才能依此开展有效的课程资源研发。玛塔玛(Matarma)等人为比较同龄儿童在劳动技能上的性别差异,使用了Bruininks-Oseretsky测试(第二版简表)14项测试,测量712名儿童的劳动技能,如手工艺品技能等各项精细技能,发现女孩在大多数劳动技能任务上的表现优于男孩,提出儿童在不同活动上花的时间是增强基本劳动技能发展的一种手段。该量表为国内开发本土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量表提供了一定启发与借鉴作用。此外,普兰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方法,测量102名德国小学儿童在2020年春季与Covid -19有关的封锁期间的两个时间点(T1和T2)的休闲行为,调查发现从T1到T2,小学生的手工艺品、棋盘游戏、室内运动的频率都有所降低,可能是户外玩耍机会更多所致,这也为劳动教育相关量表的开发提供了参照。
五、结论与建议
(一)全球学段性研究偏少,国内学段研究逐渐增多
在时空分布上,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全球每年的学段发文占比围绕20%的基线上下波动,国外“学段”发文整体占比为19.7%,国内“学段”发文整体占比为23.3%。可见,全球视野下劳动教育的学段研究有待加强。同时,国外“学段”发文分布情况为小学7.9%、中学5.2%、大学6.5%;国内则为小学9.0%、中学4.0%、大学10.3%。在学段研究全球性偏低的情况下,国内外学者对于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各学段都有所关注,但国外较侧重于小学学段研究,而国内则侧重于大学。此外,国内围绕具体学段开展的劳动教育研究在2019年以后占总发文量的10.6%,与此前28年内累计的12.7%不相上下。可见国内学者在2019年后逐渐提高了对劳动教育学段特性的关注度。
研究建议,响应时代要求,丰富劳动教育的学段研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的持续变革,新时代要求形塑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的劳动新形态,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响应时代要求的秘诀之一是丰富劳动教育的学段研究。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指出要依据不同学段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如小学要以个人生活起居、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关注劳动意识启蒙与劳动习惯的养成;中学则是以家政学习、职业体验、校内外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为主,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大学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简言之,丰富劳动教育的研究要切实结合学段特性。
(二)国内学段研究理论与实证失衡,国内外学段比较分析待加强
国外劳动教育的学段研究实证与理论并重,国内则严重失衡。研究发现,国内劳动教育学段性实证研究大约仅有2%,国内大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研究几乎无实证研究。而国外各学段都注重实证研究,其中对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以实证研究为主,大学则实证与理论并重。针对劳动教育各学段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甚少,当前国内劳动教育学段研究中涉猎国内外比较探讨的研究仅占0.5%左右。
研究建议:唤醒国内学段研究的实证自觉,增强各学段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正如哲学家赖欣巴哈认为,哲学问题必须由经验科学来回答,这样的答案才更深刻、更可靠。对劳动教育各学段问题的解答,仅以逻辑思辨为主是残缺的,因为各学段都具有其独特性与相应的实践性。首先,强化对劳动教育相关量表尤其是本土化量表的开发,这是推进实证研究的重要起点。其次,强化高层次的循证研究方法。循证研究可分为六个等级 :随机对照实验、对照组实验、前后对照研究、相关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国内应重点关注实验干预的研究,以回归“人”本身去寻找劳动教育开展与实施之道。此外,推进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国内外比较分析,以丰富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及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来优化本国的实践路径。如对于大学劳动教育的研究,国内可以借鉴国外对该学段组织影响因素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并结合国内当前最新前沿,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
(三)国内各学段研究内容待深化,城乡差异与全学段衔接研究待丰富
依据劳动教育前沿演进分析可知,国内的前沿演进表现为从中小学劳动课程改革转向大学生劳动素养再转向以劳立德,国外则从大学的实训项目转向中学的个体影响因素再转向小学的测量工具。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各学段研究都遵循了基于热点主题推进前沿研究的思路。如国内对大学劳动教育的研究从个体与社会双作用后果的热点主题变迁到研究前沿中的个体作用后果(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品德),符合研究逐渐深入的逻辑。但国内各学段劳动教育研究内容还待深化,如大学学段忽视了对作用后果具体机制的探讨;中学的学科渗透研究较为局限,主要涉猎的只有思政课;小学集中于课程建设的主体、原则、资源等单要素的探讨。
研究建议:一是加强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与作用后果间的具体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作用后果既是热点主题也是研究前沿,未来研究应紧跟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需求,对这两方面进行拓展研究。二是重点关注大学的德劳结合研究,“以劳立德”“以德促劳”等。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研究契合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也紧跟了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最新前沿。三是丰富多学科渗透研究。《指导纲要》提出,要推动在各个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故未来可深化劳动技能的多学科迁移、劳动文化的多学科融合、劳动习惯的多学科矫正等与学科渗透相关的探究。四是增进课程资源研发的探讨。如《指导纲要》提出要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的专业指导,对此,可探讨基于“府—校”协同视角下如何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五是各学段的研究深化还应融合城乡特性,聚焦城乡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劳动教育。例如,在土地利用上,针对乡村的地山水林田湖草或城市内利用高度集约的土地,可探讨地理空间因素对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影响。最后,深化全学段纵向衔接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要注重全学段纵向衔接。在师资队伍上,需关注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师资组建、培训、评估与考核等各个方面,依据学段需求,层层递进,实现有效的衔接。在课程体系上,研究要关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大中小学课程任务虽不同,但应以共同的育人目标,聚焦递进性课程内容的安排,实现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获得感呈螺旋式上升,如“小初高”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谢敏敏,蔺海沣.全球视野下劳动教育的研究脉络与前沿演进——基于大中小学全学段的可视化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3(2):92-105.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