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丽玮 王正青 |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与推进举措

杜丽玮;王正青 比较教育学报
2024-09-04

作 者 简 介

杜 丽 玮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王 正 青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面临民族结构复杂、多元文化冲击等挑战,加上国家边界存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模糊性等问题,亟需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对象。为增强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在中小学大力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涵盖民族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政治认同教育、历史认同教育。为推进国家认同教育取得实效,哈萨克斯坦以法规为先导、以国语为主体、以活动为纽带,确立了国家认同教育的法定地位,实施了多语语言教育,形成了国家认同教育合力,为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家认同教育;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内容模块


国家认同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学领域。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安德烈亚斯·珀尔曼(Андреас Поллман)认为国家认同可从四个维度去理解,即公民国家身份、民族国家身份、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美国政治学家白鲁恂(Люциан Пай)和西德尼·维巴(Сидни Верба)认为,国家认同是处于国家决策范围内的人们的态度取向。国家认同教育则是强化国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知识传授、行为养成和情感能力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厚植国家身份自我觉醒意识的教育形式。

作为中亚地区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经济体,基于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建国时间短的现实,哈萨克斯坦自1991年独立后着力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国内外学者主要聚焦于以下议题:一是从政治学学科领域探讨哈萨克斯坦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与重构,构建以哈萨克斯坦利益为核心的命运共同体,以及对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的思考;二是从国家认同维度出发,用宏观视角审视哈萨克斯坦公民的身份认同,以及哈萨克斯坦公民的文化认同;三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哈萨克斯坦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主要方向、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构、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以及构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四是从文学视角出发,以文学文本为载体,分析哈萨克近代书面文学奠基人阿拜·库南巴耶夫(Абай Кунанбаев)的思想对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的影响,也有学者研究了当代作家托兰·阿普季科夫(Торолан Апдиков)如何以文学书写的方式应对哈萨克人身份变化的问题。综上,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大学生群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且多数研究是从政治学学科领域分析与探讨,对中小学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相对匮乏。教材是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国民身份意识形成最重要的中小学阶段应大力实施国家认同教育,以此促进中小学生国民身份的自我觉醒和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为哈萨克斯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哈萨克斯坦中小学的国家认同教育展开探讨。


一、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诉求

哈萨克斯坦1999年出台并于2007年修订的《教育法》(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将基础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基础中等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学生年龄段约为6岁至18岁。哈萨克斯坦在中小学大力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是基于该国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境况,为塑造现代民族国家而采取的积极行动。

(一)边界和部落问题致使国家历史形象模糊

独立前的哈萨克斯坦以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命名,是苏联15个加盟国之一,并以“苏联”这一名称作为整体认同对象,以“苏联公民”这一名称作为共同身份认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等11个前加盟共和国为维护国家间的联系成立了独联体。自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国民的国家认同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是国家外部边界划分不清。独立后,苏联加盟国的分界线成为各独立国的国界,而边界是苏联时期以中央行政命令方式划分的,在划界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各地区民族的准确分布,反而从中心—边缘的视角出发进行“任意改造”。新国界犬牙交错的复杂形势引发了中亚地区的矛盾,尤其是在费尔干纳盆地,苏联解体后人为的边境划界引发纷争不断。围绕里海边界和海底资源分配问题,哈萨克斯坦与里海沿岸其他国家也时有争议。

二是国家内部部落纷争不断。历史上的哈萨克斯坦本没有固定疆域,哈萨克族形成始于15世纪的哈萨克汗国,当时形成的“三梁二十柱”管理制度影响延续至今。“三梁”是指三大玉兹,即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而“二十柱”则是构成三大玉兹的二十个部落。三大玉兹、二十部落间族群历史和现实利益纠纷不断,部落间矛盾迄今还在哈萨克斯坦延续。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哈萨克斯坦既要保持三大玉兹间和谐关系,又要处理好部落间的边界与土地问题,减少部落间纷争。在国家边界意识淡薄和三大玉兹间矛盾一时难以根除背景下,强化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迫在眉睫。

(二)民族结构的复杂性导致缺乏共同归属感

国家认同的前提是民族认同。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以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走上国际舞台。根据1989年人口普查资料,当时哈萨克斯坦全境1646万余人,其中俄罗斯人与哈萨克人占总人口比例相当,分别是37.8%、39.7%,其余则由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德国人、维吾尔人、波兰人等近130个民族构成。独立后随着“大哈萨克主义”兴起,以及“去俄化”浪潮掀起,致使哈俄民族关系成为哈萨克斯坦民族的主要矛盾。一是哈萨克斯坦出现史无前例大规模人口外迁现象。1999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外迁人口排列前三的是俄罗斯人、德意志人、乌克兰人,其中俄罗斯人迁出人口占总迁出人口的比例达55%。二是境外哈萨克人回迁情况不容乐观。独立后哈萨克斯坦随即出台《移民法》(Об Иммиграции),号召境外哈萨克斯坦人回国,以提升主体民族人口占比。在1999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哈萨克族占总人数比上升至53%,主体民族只超出一半。总体而言,迁出人口数量远远高于迁入人口数量。

根据2022年《哈萨克斯坦民族和睦大会至2026年发展纲要》报告显示,哈萨克人占全国人口的69.03%,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维吾尔人、乌克兰人分别占总人口数的18.47%、3.29%、1.5%、1.3%。哈萨克族的民族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确立,然而对于民族成分复杂的哈萨克斯坦来说,任何一个和民族有关的社会问题都会影响国家建设,产生各民族归属感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巩固主体民族地位、平衡与非主体民族之间关系,需要中小学教育以国家意志形式予以确认。

(三)多元文化的冲击干扰文化认同的理性选择

多民族的哈萨克斯坦造就了多文化的共存。一是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迫在眉睫。哈萨克斯坦的文化由4个板块构成:本土文化、突厥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突厥—伊斯兰文化圈和以俄罗斯族为代表的斯拉夫文化圈构成两大主要文化形态,但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需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予以调和,以应对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国内民族矛盾的客观现实。二是语言政治化问题引发民族关系紧张与冲突。独立初哈萨克人主体民族意识的觉醒,且哈萨克语得到1993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国语地位”的肯定,促使各级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强化哈萨克语的政治性和重要性,前官方语言俄语受到一定打压,致使哈俄民族关系紧张。1995年《宪法》对语言政策作出修改,提出俄语和哈萨克语同等使用。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哈俄民族关系,但哈萨克语和俄语两大语言就国语地位、俄语新定位仍存在较大争论。这种通过强制性的同质化政策建构同一民族—国家认同关系模式不仅不能增强占国家人口比例甚高的非主体民族对主体民族的认同,反而激起这些民族的不满情绪,加剧民族认同与建构中的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三是尊重民族语言与维护主体语言任务艰巨。哈萨克斯坦现有130多个民族,境内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多语言共存对如何正确平衡哈萨克语的主体语言地位、强化语言学习基础上的身份认同造成一定影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多语共存的背景下,为促进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力,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需要超越单一民族概念的国家认同教育予以回应。


二、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模块

国家认同涵盖民族、文化、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推动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以民族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为逻辑进路,把国家认同嵌入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中。基于哈萨克斯坦中小学生认知情况及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主要融入以语言为主的哈萨克语、俄语课程中,以及文学阅读、历史、哈萨克文学、世界历史、地方史、地理等课程中,并且连续系统地贯穿于初等教育阶段(1-4年级)、基础中等教育阶段(5-9年级)、普通中等教育阶段(10-12年级),可分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历史认同等四个模块(见图1)。

图1 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2017年时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在《走向未来:社会意识的现代化》(Взгляд в Будущее: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Сознания)一文中指出“数字哈萨克斯坦计划”(Цифровой Казахста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加大对数字教科书的建设力度,全国有阿拉木图出版社、纳扎尔巴耶夫知识学校出版社等11家出版社参与了数字教科书的开发。目前,哈萨克斯坦学校系统79%的教科书是数字化的。哈萨克斯坦教育部部长加尼·贝森巴耶夫(Гани Бейсембаев)表明哈萨克斯坦的学校系统确保到2024年100%的教科书采用数字化形式。文章以哈萨克斯坦2020-2021学年中小学电子教科书为例,该套教科书是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令第217号“关于批准教科书、教学用具、手册和其他补充读物清单,包括数字化教材的使用”,于2019年5月17日发布,并由副部长苏汉博迪耶夫(Суханбердиеву Э.А.)负责执行,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一)民族认同教育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是对“我是谁”的回答。语言、公民身份、国民意识等是民族共同感形成的重要元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递进关系。在民族认同教育中构筑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和谐关系,利于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确保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一是确定公民身份。国家认同的实质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哈萨克斯坦宪法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在2015年发布的《加强和发展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统一》(Концепции Укрепл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Казахстанской Идентичности И Един-Ства)中也指出,哈萨克斯坦身份认同和国家统一的基础建立在文化、民族、语言和宗教多样性等基础上。例如7年级《哈萨克语》(Казахский Язык)第52节以“立场选择”为切入点,教师带领学生理解“国籍”“哈萨克人”“哈萨克斯坦”“民族”等词语的含义,并连成语段表达出“我是谁”,从而在知识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公民身份。

二是形成国家自豪感、责任感、归属感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国民意识。国家象征物、学生教科书中国家发展成就的篇章解读等,利于学生形成国民意识。中小学哈萨克文学教科书由入门课程和系统课程构成,入门课程包括来自不同时期的文学样式,没有统一的主题。系统课程则根据流派划分,并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呈现,话题包括史诗叙事中的英雄主义、社会不平等、保家卫国、民间习俗和传统等。通过生动的文学作品培养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并以此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民族认同教育。正如5-11年级《哈萨克文学》(Казах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教科书在前言中指出,哈萨克文学强调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保卫家园、热爱国家的信念。在不同年级教科书中,还有直观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章节,如4年级《文学阅读》(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Чтение)第一章“我的祖国——哈萨克斯坦”,以专章形式介绍祖国的诗歌、独立日、土地财富、我为祖国服务等。

三是深入认识、理解与落实国家语言政策。支持并落实哈萨克语为国语的语言政策,同时保障其他各民族语言的正常使用,利于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统一。多语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使哈萨克斯坦中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同时学习英语、俄语、哈萨克语,并贯穿中小学始终,且配有相应语言教科书。《2015-2020年三语教育发展路线图》(Дорожная Карта Развития Трехъязыч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На 2015-2020 Годы)对高等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与补充,确保学生在入学第一年起至少20%的科目是第二语言授课。自2020年起,在非哈萨克语教学的高中使用哈萨克语讲授“哈萨克斯坦历史”科目,在非俄语教学的高中使用俄语讲授“世界历史”科目。

(二)文化认同教育

文化认同包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创造及呈现出的物质文化,以及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为主的精神文化。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庆祝共和国独立30周年时提出了“建国七大支柱”原则,其中民族文化被视为人民的精神支柱。哈萨克斯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共同构成文化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以童话、民间传说、传统文化习俗、民间谚语等形式融入中小学教材中。

一是以多民族和多样民间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构成的传统物质文化。该类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形式上。在哈萨克斯坦的学校课程设置中,把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历史、人类学、哲学、宗教学和艺术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用传统文化规范其道德意识,防止单一的思想认知而形成某些道德意识上的偏执。例如7年级《哈萨克语》第31-40节,介绍哈萨克斯坦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传统歌唱艺术、传统歌曲流派、传统乐器;5年级《哈萨克语》介绍了哈萨克民族舞蹈,并使用“民间智慧”“民间传说”进行拓展延伸等。学生在民族传统艺术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形成文化认同。

二是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以及丰富的思想精华构成的精神文化。在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时,教师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及表现形式,培育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忠贞的爱国情怀、优秀的品德修养等,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如3年级《文学阅读》第二章的“善与恶”,4年级《文学阅读》第三章“文化遗产”中的哈萨克斯坦文化发展、文化传统、人民的智慧等话题,弘扬了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忠贞、勇敢、战胜邪恶、友善、宽容等优良品质。

三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习俗、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构成的制度文化。9年级的《法律基础知识》(Основы Права)以“法律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将“学习和践行法律规范、社会规范、道德规范”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是以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为主的行为文化。哈萨克斯坦中小学生每逢传统节日都要穿戴民族服饰,其目的在于让哈萨克斯坦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熟知本民族文化艺术,塑造本民族生活习惯。例如7年级《哈萨克语》就涉及感恩日(3月1日)、团结日(5月1日)、胜利日(5月9日)等,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的丰富讲解与拓展,同时与学生身着本民族服装,以独有的文化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庆祝与纪念之情,以此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政治认同教育

政治认同教育是基于政治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需要,传递社会政治制度、理念,并影响群体和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使个体确立与群体、与社会一致性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升政治稳定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哈萨克斯坦中小学政治认同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对政治主体、政治制度、主流意识形态、政治规范相关内容的学习。

一是对政治主体、政治制度相关内容的普及,包括学习执政党“祖国之光”的施政纲领(2022年3月更名为阿玛纳特党,意为“祖先的遗训”)、政治人物的治国理政理念(如纳扎尔巴耶夫、托卡耶夫等国家领导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等基本知识。例如7年级《哈萨克语》第七章的学习语料节选“哈萨克斯坦民族和睦大会来源”,引导学生表达对哈萨克斯坦民族和睦大会的看法。

二是对政治法规相关内容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和法律教育,特别是教育与引导学生对政治规范相关内容的学习。9-10年级使用的《法律基础知识》蕴含丰富的政治认同教育元素,利于学生形成政治自觉和提高政治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行使权利、履行责任、遵守法律和行为标准的能力。其中,9年级学生以宪法、刑法、劳动法、公民权利、家庭权利、行政法规等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为主,10年级学生则以公共法、私法、诉讼法、国家法等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利于学生熟悉法律制度,形成法律意识,培养国家认同观。

三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学习,基础教育阶段突出表现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国家认同教育。《哈萨克文学》(Казах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教科书中有对英雄事迹、传奇故事和诗人作品的大量书写,弘扬保家卫国、英勇忠贞、甘于奉献等精神品质。《法律基础知识》教科书中有爱国、诚实、自由、平等、正义、美德价值观的体现。《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教材中选取具有坚韧不拔的决心、坚强不屈的意志力的体育英雄的篇章。教科书中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了解和认同。

(四)历史认同教育

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是对“我从哪里来”的回答。美国著名外交家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其外交和国际关系论著《重建的世界》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是个体的集合,但它通过共同的历史意识实现了身份认同,这是国家都具有的唯一的‘经验’,是它们唯一能从自我中获得教训的可能性。历史是国家的记忆。”有国必有史,民族国家属于记忆性共同体,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道德传统。这种记忆是集体的记忆、历史的记忆,是国家认同的前提。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构建国家认同,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功能。正如6年级《哈萨克斯坦历史》(Истор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教科书前言中写道:“历史课程的开设不仅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哈萨克斯坦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国家的尊重之情,从而激励学生为国家作出贡献”。历史教科书多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呈现历史文化,以此追溯国家历史、寻求民族文化根源。

一是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历史是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历史、世界史、地方史三门课程。哈萨克斯坦历史以时间为顺序,以史料为基础,由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构成,向学生讲述哈萨克游牧文明史、民族起源、哈萨克斯坦国家的建立和哈萨克斯坦社会文化进程。世界史叙述了以世界历史文明中心所在的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过程,以及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苏联解体、独立国家的形成等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事件。地方史则以国家为中心,以历史古迹哈萨克伊莱纪念碑、博根拜巴蒂尔纪念碑 、塔拉兹古迹、哈萨克斯坦东部古建筑群等为例,以及以典型学校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史料开展国家认同教育。

二是对历史人物的重点学习。历史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与变革,并以其所具有的典型性与精神财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以8年级哈萨克斯坦历史教科书为例,用独立章节“阿拜·库南巴耶夫的伟大”的形式,介绍哈萨克民族伟大诗人、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作为哈萨克文化启蒙和觉醒的奠基者,阿拜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切的爱国主义内涵以及深厚的民族精神品质,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元素。另外,地方史教材选用了卡季穆坎·穆奈特帕索夫(Кажымукан Мунайтпасов)、朱马别克·塔什涅夫(Жумабек Ташенев)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学生能把握人类在时空发展的基本阶段,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基本常识体系,认识到自己在哈萨克斯坦历史发展长河中、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产生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推进举措

国家认同教育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石。2012年12月,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致哈萨克斯坦人民的讲话中,以“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Стратегия «Казахстан 2050»)为主题,特别强调要培养新哈萨克斯坦爱国主义精神,指出新哈萨克斯坦爱国主义是多民族和多教派社会成功的基础,是公民对祖国发展的共同责任。推进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成为哈萨克斯坦国家战略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

(一)以法规为先导,确立国家认同教育地位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人民在共同的历史命运下团结起来,在哈萨克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国家认同为着力点,增强哈萨克斯坦公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理想、和平的公民社会。

一是以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根本保障。1995年8月通过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强调每个哈萨克斯坦公民享有继承其祖先精神遗产的基本权利及义务,同时将公共和谐、政治稳定以及爱国主义等作为哈萨克斯坦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特别指出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旗、国徽和国歌作为国家象征。2007年6月,哈萨克斯坦通过《关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象征的宪法》(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Символах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将每年6月4日定为国家象征日,并确立国旗、国徽和国歌为国家符号,以专项法律形式确定国家象征。此外,1995年的《形成历史意识构想》(Концепция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Сознания В Республике Казахстан)、《2006-2008年哈萨克斯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战略》(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рограмме 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ого Воспитания Граждан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На 2006-2008 Годы)、2010年的《哈萨克斯坦国家统一学说》(Доктрина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Единства Казахстана)、2015年的《加强和发展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统一》,以及2016年的《“永恒的国家”爱国者法案》(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ий акт «Мәңгілік Ел»)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细化了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二是以教育法为国家认同教育的直接依据。1992年1月颁布的《教育法》是独立后哈萨克斯坦最早一部教育法,规定学校教育课程应包含哈萨克斯坦的民族文化元素。随后,哈萨克斯坦于1999、2007、2013年先后修订《教育法》,内容更为细致,明确了教育系统的目标,包括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哈萨克斯坦,尊重国家象征和国家语言,尊重民间传统,不容忍任何违反宪法和违反社会的行为,尊重哈萨克族和国内其他民族的历史、习俗和传统等。

三是以教育发展纲要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指导。哈萨克斯坦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多项教育战略规划,作为哈萨克斯坦各层级各类型教育的重要行动方案。其中《哈萨克斯坦2005-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рограмме Развития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Республике Казахстан На 2005-2010 Годы)、《哈萨克斯坦2016-2019年教育和科学发展纲要》(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ую Программу Развития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На 2016-2019 Годы)、《哈萨克斯坦2020-2025年教育和科学发展纲要》(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ую Программу Развития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На 2020-2025 Годы)、《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2020-2024年发展规划》等文件,都指出要培育爱国思想“永恒的国家”(Мәңгілік Ел)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观,维护哈萨克语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爱国、有责任、掌握多种语言、具备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有为少年。另外,《关于成立工作组以制定哈萨克斯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规划草案》《关于批准改善哈萨克斯坦公民军事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计划》等行动方案,也是基础教育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指导。

(二)以国语为主体,实施多语语言教育政策

语言文字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符号。语言认同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本身的认同问题,语言有助于表达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据统计,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前夕的1989年使用俄语教学的中学比例为67.4%,使用哈萨克语教学的中学仅占30.2%。受专业词汇表达限制,大学和科研单位100%使用俄语,基本不使用哈萨克语;出版物约三分之二为俄文,三分之一为哈萨克文。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哈萨克语为国语的主体地位,通过语言政策构建国家认同。

一是落实与巩固国语的主体语言地位。1997年7月颁布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语言法》(О Языках В Республике Казахстан)以宪法为基础,确立了国家语言功能的法律基础。《语言法》的颁布肯定了哈萨克语的国语地位,明确在教育机构中国语和俄语是必修科目,并被列入学科清单中。《语言法》也尊重其他民族语言的发展与使用,声明哈萨克斯坦的每个公民都有权使用自己的母语,自由选择语言用于交流、教育等。为稳固国语地位,强化哈萨克语的社会功能,哈萨克斯坦政府出台了《2001-2010年国家语言功能和发展方案》(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рограмме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Языков На 2001-2010 Годы)。《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也明确了哈萨克语是民族精神的支点,努力推进哈萨克语现代化,确保到2025年95%的哈萨克斯坦公民掌握哈萨克语。另外,哈萨克斯坦教育部门搭建了TIL-QURAL等在线学习平台,用以丰富哈萨克语学习资源。

二是协调推进多语教育语言政策。多语教育战略是维护哈萨克斯坦社会稳定与团结,增进语言认同的重要环节。《新世界中的新哈萨克斯坦》《2001-2010年国家语言功能和发展方案》《2015-2020年三语教育发展路线图》等语言指导方案,在大力推广国语学习与使用的同时,实施多元开放的语言政策,以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公民国家认同感。据统计,哈萨克语学校已占主体地位。2020-2021学年间,哈萨克斯坦有3733所学校(占所有学校的53.7%)提供哈萨克语教学,1160所学校(16.7%)提供俄语教学、2047所学校(29.4%)提供多语种教学。多语种教学包括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塔吉克语等多语种教学。其中,克孜勒奥尔达州和曼格斯套州的哈萨克语学校占当地学校总数比最高,分别为90.4%、85.7%。哈萨克语学校数量最多的城市是土耳其斯坦(695所,占该地区所有学校的77.3%)和阿拉木图(438所,57.6%)。使用多语教学的学校更多分布于阿拉木图市(306所,占该地区所有学校的40.3%)、阿克莫拉州(215所,39%)、卡拉干达州(187所,37.1%)、努尔苏丹市(50所,55.6%)和奇姆肯特市(81所,58.3%)。

三是尊重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哈萨克斯坦政府在大力推广哈萨克语的同时,注重维护其他民族的语言权利,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此促进各民族间稳定与团结。截至2016年初,哈萨克斯坦境内共有100余所民族学校(其中88所中小学分别用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维吾尔语和乌克兰语教学),有108所中小学设置22种民族语言课程,有190个专门语言培训学校可以教授30种民族语言。据统计,少数民族学校的总人数2020年(103338人)较2018年(102743人)增幅为0.58%。其中,2020年时5.3%的学生用乌兹别克语学习,0.7%的学生用维吾尔语学习,0.3%的学生用塔吉克语学习。

(三)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国家认同教育合力

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大众媒体、儿童组织、文化和体育机构、军事组织、社会保护机构、企业协会等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联合调动各类组织形成国家认同教育合力。

一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为实现“永恒的国家”模块中爱国思想精神和道德价值观教育目标,各学校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国家教育标准,细化“哈萨克斯坦身份”等板块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国家认同。各学校还在重要纪念日有计划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爱国教育活动,包括祖国保卫者日(5月7日)、阿拜日(8月10日)、宪法日(8月30日)、知识日(9月1日)、独立日(12月16日)等,在师生交流、学生参与重大节日与纪念日的游行与集会活动中重温历史。每逢传统节日,学生会自觉穿戴民族服饰,让居住在哈萨克斯坦领土上的人民熟知自己的历史、文化艺术和认识本民族的基本特征。此外,作为国家象征的国旗、国徽和国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为使中小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国家认同教育的熏陶,各部门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文化墙、展板、橱窗等宣传爱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二是协同社会机构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哈萨克斯坦重视中小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以培育爱国精神。《哈萨克斯坦2016-2019年教育和科学发展纲要》提出,到2019年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中学生比例将由2015年的30%增加到60%。为实现这一目标,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在儿童补充教育计划的基础上建立并运营了哈萨克斯坦青少年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发展项目平台,出台了《儿童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意识形成》(О 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ом Воспитании 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и Гражданственности Детей И Молодёжи),以“永恒的国家”为价值观,按照“精神复兴”(Рухани жаңғыру)的目标,实施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其次,通过举办全国性志愿服务论坛,帮助青年志愿者形成奉献、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品质,在自我认同中形成国家认同感。2017年启动“青年发展项目”后,衍生的爱国主义和公民活动项目就达29个。其三,建立健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据统计,哈萨克斯坦全国有超过1434家机构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包括阿克莫拉州的Zhuldyz、卡拉甘达州的Bolashak、Ulan、Ainalayin等爱国教育组织。

三是组织课外活动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其一,通过举办爱国教育主题系列文娱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濡染传统文化,浸润爱国情怀。为弘扬阿拜·库南巴耶夫和赞比尔·扎巴耶夫等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哈萨克斯坦文化和体育部文化委员会牵头在哈萨克斯坦各州连续举办“我的祖国”爱国歌曲网络大赛,截至2022年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其二,利用爱国教育基地开展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包括参观博物馆、卫国战争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军事教育基地,抑或亲身参与纪念碑、方尖碑的建造与安装等。2021年11月,国家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保护区“博泰”(Ботай)针对7-9年级学生开展征文比赛活动,以推广博泰考古遗迹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其三,举办爱国教育论坛,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2018年11月,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举办了以“永恒的国家”为主题的儿童论坛活动,来自全国各地320个儿童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国内外智力竞赛和创意竞赛的获奖者参加了儿童论坛。


四、结语

青少年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深入推进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由此产生的自豪感、依恋感、归属感和忠诚感,是新独立国家汇聚发展动能的基础性工程。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以学校为重要场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践行国家认同行为,为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独立30年来,哈萨克斯坦GDP总量从独立初的249.23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908.14亿美元。另据《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哈萨克斯坦2021年的全球竞争力位居世界35位,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大国。依托国家认同教育的大力实施,当前掌握哈萨克语的人口比例已达到86%,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已全面落实以哈萨克语为国语的课程设置。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下属的青年政策司与“国家教育信息分析和预测中心”(Центр Анализа И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对哈萨克斯坦不同地区、民族、职业、宗教信仰的14-29岁青年调查显示,哈萨克斯坦青年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较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很高。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依然面临较突出问题。调查显示,部分少数民族青年的哈萨克斯坦民族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受访者对该国政治上的威权体制和经济上的贫富差距表达不满,相关测试还显示青少年一代对哈萨克斯坦历史了解不够深入。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爆发了自独立以来最严重的骚乱事件,而青年成为骚乱事件的主体。在西方国家“颜色革命”冲击下,持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将是未来哈萨克斯坦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一是优化语言教学体系。对思维和意识体系尚未完全成型的小学低段学生来说,3-4门多语课程的开设并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此,时任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部长阿斯哈特·阿伊马汗别托夫(Ашарт Аймаханбетов)指出,哈萨克语学校一年级学生应只学习哈萨克语,俄语学校学生则同时学习哈萨克语和俄语。哈萨克语学校从二年级开始实施俄语教学计划,三年级开始加入英语课程。二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从2022年9月1日起,哈萨克斯坦将在5-11年级课程中加入《爱国主义与全球权限》选修课,学习内容要包括公民常识、理性与礼仪、生态文化、批判性思考、世俗主义和宗教学基础等内容。三是重视学校主阵地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强化青少年公民意识、淡化民族差异意识、在明确自身社会属性的基础上,遵循个人价值取向与国家价值取向相一致原则,树立国家认同观念。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杜丽玮,王正青.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与推进举措[J].比较教育学报,2023(4):81-9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