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伟恒 刘丽莎 王晓 | 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美国的案例及启示
作者简介
郝伟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 刘丽莎 /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教育学博士
■ 王 晓 /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 要
美国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方式有开设相关课程以及开设教育神经科学项目这两种。引入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学习与发展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脑的基本知识,神经神话相关的知识,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相关的知识,其他知识。美国在职后教师教育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案例较少,BrainU作为典型揭示出五点经验:注意教师的学科背景;将培训目标专注于教学;需要教育神经科学专家与教师教育者协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政策的支持、雄厚的教育神经科学人才以及一线教师的兴趣与需求是美国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支持因素。由此提出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在职前开设针对性课程,在职后开展以教学为导向的教育神经科学培训,以及在专业人才培养、政策等影响因素上着力。
关键词:美国;教师教育;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案例
一、引言
根据卡鲁和马格塞门的定义,教育神经科学(Educational Neuroscience)是一门寻求整合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教育的新兴学科,旨在更好地理解我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和教育政策。国内学者周加仙的定义与之类似,她认为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整合起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横跨文理的新兴交叉学科。
随着教育神经科学发展,其对教师教育的价值越发明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指出,教育神经科学的概念应成为教师知识库的一部分。因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将使教师成为更知情的从业者和决策者,对教育神经科学关键概念及其局限性的清晰理解,结合教师的日常课堂体验,将有助于教师优化他们的实践。进而OECD主张将教育神经科学潜在地整合到教师培训中,通过职前教师教育以及持续的专业发展,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有专家提出,向教师提供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神经科学素养”,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反思课堂教学。2019-2020年一项针对全球30个国家/地区的112位教育神经科学专家和神经教育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将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可靠信息与教师分享有利于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理解。
我国也有相当的学者关注到了这一话题,讨论教育神经科学乃至神经科学对教师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刘丽莎等系统讨论了教师教育研究引入神经科学的缘起、动向及展望,分门别类介绍了基于神经科学的教师教育研究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李刚指出,教育神经科学对促进教师教学变革有着自身的价值。李贵安等就教育神经科学相关内容和其与实际教学的结合情况,对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对教育神经科学,特别是其对教学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而对结合教育神经科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和基本情况不甚明确。更多的研究讨论了教育神经科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神经科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有必要将教育神经科学引入教师培养和培训中。
教育神经科学对教师教育的价值促使不少国家开始尝试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在这些国家中,美国起步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方面现状如何?有哪些经验?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我国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为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建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完善以及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路径提供参考。
二、美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现状和经验
(一)美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现状
响应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这一潮流,美国开始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其方式主要有两种,开设相关课程以及开设教育神经科学学位/非学位项目。
第一种是开设课程的方式。当前已有多所美国高校在教育学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了教育神经科学有关的课程。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脑发育和学习”、哈佛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解读教育神经科学中的证据”、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心智、脑与教育”等。以“心智、脑与教育”为例,该课程概览了教育与神经科学交叉所产生的发现和相关的研究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脑发育,脑对学习的反应变化以及脑的个体差异与学习的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中与教育相关的领域包括语言习得和双语能力,还有阅读、数学、记忆、注意、情感、执行功能的脑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的课程虽然都聚焦在教育神经科学这一主题下,但针对的对象层次和所属的项目并不相同。比如“心智、脑与教育”课程大二以上即可选修。该课程属于该校的教育和教育服务(EES)证书课程的一部分,旨在针对在本科期间对教育感兴趣但未主修教育的本科生,为他们未来从事教师或其他教育相关的工作做铺垫。“ 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则为教育学研究生设立,面向对教育、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感兴趣的学生,且欢迎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报名。
第二种是开设教育神经科学学位/非学位项目的方式。一些美国高校开设了专门的教育神经科学学位/非学位项目,比如哈佛大学、范德堡大学、波特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等。在诸多教育神经科学学位/非学位项目中,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神经科学与教育项目是美国和国际上第一个专注神经科学和教育学交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项目。该项目面向那些想获得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知识,并试图参与相关研究,教育活动或临床实践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项目的目标是培养一种具有双重准备的新型专家,他们能够弥合脑、认知、行为研究与学校、其他环境中实际遇到问题之间的差距,从而为以后从事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做好准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提供了严格的培训和相关经验,使学生能够加深他们掌握的知识,并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和临床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具体来说,该项目为学生设计了4个部分,分别是核心课程,认知和心理神经科学集群课程,选修课程和扩展课程(见表1)。
最后一种扩展课程顾名思义,主要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而设置,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项目特别强调对缺乏心理学、统计学或数据处理背景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扩展课程部分中修习与这两个领域相关的课程,如R语言中的数据分析、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分析项目的核心课程“神经科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发现该课程聚焦当下神经科学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包括神经科学如何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提供基础、与教育有关的神经伦理问题、教育“神经神话”等,涵盖认知和学业领域(包括识字、数学和自我调节)的神经基础、当前在这些领域的干预科学等。此外,该课程讨论了各种情况下基于经验的脑可塑性(如睡眠、身体活动、压力、双语、社会经济地位、音乐治疗),以及神经教育研究和政策的未来等。
(二)美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经验
综合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哈佛大学等已有的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课程和教育神经科学学位/非学位项目,可以自下而上地归纳出他们引入的六类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见表2)。
在这六类知识中,前五类相对更重要,但这并不否定最后一类其他知识的价值。尤其是其他知识类别中的神经伦理内容,也有其重要意义。教育神经科学提供了更多关于脑和神经的知识,有助于教师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新的挑战,例如:如何避免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被误用或滥用,造成对学生的歧视、污名化或其他伤害;如何解决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学习干预获取时的不平等;如何系统监督和规范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等。此外,由于教育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在涉及教育神经科学时需要遵循更严格的道德原则。不同的课程和项目在这六类知识的比重取舍上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开设项目会更全面一些,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神经科学与教育项目,全面包含了上述六类知识。但是像“心智、脑和教育”这种课程,由于其容量有限,主要引入了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学习与发展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脑的基本知识这三类。
开设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课程和开设专门的教育神经科学学位/非学位项目是当前美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两种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培养目标、引入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关系、数量四个方面的对比(见表3)。
虽然这两种方式能够提升美国准教师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但是由于其预设目标对象并非彻底是准教师,所以在实际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课程方式的效果大小主要取决于多少准教师选修了该课程,项目方式的效果高低主要取决于多少毕业生未来会从事一线教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另有专注于培养一线教师的教师预备项目。但大多数教师预备项目尚未独立开设教育神经科学课程。以著名的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该校的小学和中学教师预备项目连续28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Website)中排名第一。在其中学教师预备项目中,设置了辅修的心理学课程,包含认知心理学、脑和行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儿童和家庭精神病理学。可见其中有涉及脑等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内容,但尚未上升到独立的版块或者课程的层次。
随着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教师教育对教育神经科学的重视加深,笔者认为未来美国会有教师预备项目设置单独的教育神经科学版块或课程,从而系统将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纳入准教师的培养工作中。与现有的两种引入方式相对比,这种新的引入方式直接针对师范生开设,其目标是直接提高准教师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服务于入职后的教学实践;引入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会更聚焦教育神经科学中与一线教学密切相关的部分。但这并非易事,尚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需要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将教育神经科学知识与心理学、教育学、学科知识等进行有机的融合。
三、美国职后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现状和经验
(一)美国职后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现状
与职前教师教育相比,美国职后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案例相对较少,尽管有不少的文献在讨论应在教师教育中加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但真正面向一线教师提供教育神经科学相关内容培训的尝试还未大规模出现。一项最新的研究综述显示,为美国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培训项目仅有4项。其中BrainU项目在目标选择、内容组织以及项目评价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BrainU是针对K-12科学教师特设的神经科学培训项目,旨在为教师提供神经科学知识培训、学习材料和人员支持,进而帮助教师将神经科学带给自己的学生。BrainU项目的核心创始人是明尼苏达大学神经科学Janet M. Dubinsky教授,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教育Gillian Roehrig教授,后者同时也担任STEM教育中心副主任。自2000年该项目启动以来,为来自明尼苏达州、新泽西州和威斯康星州的科学教师提供培训和资源。2000-2018年,BrainU完成了15个介绍性工作坊和7个高级工作坊。所有参与者都获得了完成培训的证书,累计296名教师参加了介绍性工作坊,113人参加了高级工作坊。
BrainU认为,教育神经科学概念为教师作出教学决策提供了理性基础,通过影响教师对教与学,以及对学生的观点、计划和执行课程的行动和对课堂内外事件的反应这三方面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改变。可以说,教育神经科学为教师提供了重新思考、设想和设计课程的机会。
BrainU培训的内容分为神经科学和教学法两部分,前者的目标是培训科学教师掌握神经科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神经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具体内容有:脑结构和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功能内稳态、感觉传导和感知、神经系统发育、运动程序控制、神经系统疾病、突触如何工作、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突触可塑性、压力、学习和记忆、情绪和镜像神经元、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后者的目标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具体内容包括概念构建、循环探究、主动讨论、对获取数据的批判性评估、引导式探究、数据可视化、开放式探究、概念图、评估信息源、阅读初级文献、模型构建。
BrainU项目的教学法培训聚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虽然每个工作坊都包括一些讲座或直接讲授,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但只占大约20%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则主要采用主动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策略,包括示范、观察、探索、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和讨论。
在神经科学和教学法这两部分的关系上,BrainU项目以具体的教学为背景,统摄教育神经科学和教学法两部分的内容,而非以神经科学的内容为组织核心。按照项目创始人的说法,BrainU并非“基于脑学习”的研讨会,强调课堂管理技巧和过度推断的神经科学发现等内容。相反,该项目避免直接讨论神经科学是否或如何影响教育学。项目专注于神经科学内容本身,以及对最佳教学实践的示范。也就是说,专注于为参与工作坊的教师提供基于探究的学习体验,阐明突触功能、可塑性和突发复杂性等教育神经科学的核心概念,使教师将这些概念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基础。BrainU相信,这种结合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探究式教学法是有效的。
评估工作是BrainU项目的一大亮点。项目组织者以多种方式评估了参加BrainU项目教师的变化,涉及前后测、教师自身的反思性评价、课堂观察、学生效果评估、长期追踪等不同的方式。结果显示不论是针对神经科学知识掌握的前后测,还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神经科学水平的主观评价,或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评价,其结果都显示有明显的提升。教师汇报他们有目的地更多使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法,课堂教学实践有所改善。2021年的一项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使用分层线性模型定量测定教师参加神经科学培训对学生表现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学生学习情况有所改善,对神经科学内容有了更多的学习。长期效果的追踪评估也证明了BrainU所教内容的持久性,至少对一些参与培训的教师产生了长期影响。
对评估工作的重视首先使得项目组织者可以依托这些证据对项目本身进行不断改进,促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优化,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其次,评估带来的证据也使得相伴的高质量研究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神经科学培训效果的评估能够加强教师本身对教育神经科学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
(二)美国职后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经验
由于美国各州职后教师教育的差异很大,且针对教师进行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培训毕竟是一个新事物,所以很难说当前美国在职后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但是BrainU作为一个典型,可以从中提取一些在职后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经验。
BrainU在“哪些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应该带给教师”这一问题上选择了脑的基本知识、学习与发展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这两类,并没有直接讲述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这与该项目的对象和目标有一定的关系,BrainU的对象是K-12科学教师,他们在培训结束后,还需要在课堂中将相关的神经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在内容选择上BrainU需考虑学生对脑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的需求,更加侧重脑的基本知识。
另外,BrainU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将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知识引入一线教师培训。从该项目可以发现想要有效地在职后教师培训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的知识,需要注意五点:(1)培训内容需要考虑教师的学科背景,比如语文教师和生物老师对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需求并不一致;(2)培训应该专注于教学本身,将教育神经科学纳入职后教师教育不应等同于将一线教师培训为教育神经科学的专家;(3)培训需要神经科学专家和教师教育者之间的通力协作,将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如神经可塑性等放在教学相关的背景下,以便让教师进行理解,并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4)教育神经科学知识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密切相关,让教师了解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知识,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的增加;(5)有多样化的评估手段可以采用,这对于培训本身的循证改进和相关的研究工作均非常有利。
四、美国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支持因素
美国在教师教育中很好地引入了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得益于政策支持、专业人才、教师的兴趣与需求等一系列有利因素。首先是政策方面的支持,2007年,原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召集了一个专家小组,为在教师教育中增加发展科学应用的策略提出建议。作为这项工作的一部分,NCATE委托专家小组撰写了两篇报告。2010年,这两份报告出台,分别是《将发展科学知识整合到教育工作者准备中的原则和范例》、《增加发展科学知识在教育工作者准备中的应用:政策问题和建议》。尽管这两份报告使用的是“发展科学”这一概念,但文中专门指出:“发展科学”一词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科学以及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政策问题和建议》一文提出,“如果教师教育要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相关因素,我们必须更好地将发展科学知识引入课程结构和教师执照发放过程”。该文最后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旨在推进包括教育神经科学在内的发展科学知识进入教师教育项目。
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支持因素是美国在教育神经科学领域人力资源的富足。早在1990年7月,老布什总统签署一项国会决议将20世纪90年代定为“脑十年”(Decade of Brain),促进了神经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提高了公众对脑研究好处的认识。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美国同样也开始得很早,1997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率先迈出第一步,由费希尔教授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智、脑与教育硕士与博士专业课程。多年积累使得美国拥有大批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机构及从业人员,他们为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提供了切实的人员和实体支持。不少大学本身即是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重镇,又有教师教育相关的培训项目。以范德堡大学为例,其在1999年就成立了跨机构实体的脑研究所,促进了全校不同学院、系所的神经科学相关工作,在教育神经科学领域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另外,范德堡还拥有全美最负盛名和排名最高的教育学院之一,这使得他们能够将教育神经科学与一线教师、课堂研究和多种环境下非典型发展的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美国一线教师群体对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内容存在需求且兴趣高涨。2012年针对美国221名教师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94%)都认为了解学习、认知和行为的神经基础非常重要。该研究证明,美国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神经科学有潜力,值得追求。其中一些教师要求提供简单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而另一些教师则要求提供更多细节和深度的信息。与美国的情况类似,其他国家的一线教师也都普遍渴望了解脑相关的知识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五、美国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我国需要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一方面,教育神经科学对教师教育的价值愈发明显,BrainU项目告诉我们,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的改进;另外一方面,有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教师在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不足。2015年一项研究调查了上海、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的238名中小学教师中有关教育的神经神话的流行程度。结果发现不少教师持有许多流行的神经神话和误解,例如近四分之三(71%)的教师(英国和荷兰分别为91%和86%)认为脑半球优势(左脑、右脑)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教师已经在不经意间接触到了相当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只不过因为教师培训中缺少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其实是从未经认可的来源获取了教育神经科学有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极有可能是被过分简化、歪曲或过度破坏的。2021年一项针对吉林省的216名在职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之前对教育神经科学知之甚少,只有3.2%的教师表示他们对教育神经科学有适度的理解,近90%的教师报告很少有机会获得适当的教育神经科学培训,所以教师才会不同程度地认同所谓的神经神话。想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在职前和职后的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内容。
(一)职前教师教育开设针对性的教育神经科学课程
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当前已有个别高校开设了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课程。如周加仙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智、脑与教育:研究方法与关键议题”“教育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教育神经科学与课程教学设计”“教育神经科学与教育政策分析”等课程。但这只是少数,大部分师范院校并无类似的课程。
师范院校(部属师范院校优先)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先独立开设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的课程,再谋求将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有机融入职前教师教育中。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参考之前对美国职前相关课程和项目的分析,将课程聚焦在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学习与发展相关的教育神经科学知识、脑的基本知识、神经神话相关的知识、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相关的知识、其他知识这六类知识上。2020年的一份研究同样验证了这六类知识的重要性,该研究询问了全球30个国家/地区的112位教育神经科学家和神经教育工作者,就“你希望所有老师都知道关于脑的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一份教师需要了解的神经科学关键概念清单,主要涉及脑可塑性、智力的本质、注意力网络、记忆提取等18个关键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同样可以划分到以上的类别中。
(二)职后教师教育开展以教学为导向的教育神经科学培训
与职前教师教育不同的是,由于针对的是有过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教育神经科学培训应该特别注意与一线教学的结合,以具体的教学为背景和导向,切不可单纯以神经科学的内容逻辑来组织职后教师的培训。换言之,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在培训中应居于辅助地位,服务于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以具体教学为导向的培训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将鉴别神经神话引入到培训中,以帮助教师了解常见的神经神话有哪些、是如何形成并扩散的。二是加强教师对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辨别力。一线教师不需要掌握甚至擅长教育神经科学,但他们需要在实施教学决策时,能够判断作为依据的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可靠度。具体来说,一线教师首先需要接受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评估方面的训练,这样他们能够判断一份研究的科学性;其次,由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多产生在实验室中,从实验室到课堂中途还会经过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理论和实验这三个层次。所以一线教师需要了解相关的研究具体是讨论这五个层次中的哪一层,以评估该研究的解释层次和解释力。
(三)在专业人才培养、政策等影响因素上着力
需要指出的是,想要实现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培养对应的人才。在这方面,美国无疑是走在了前面,相关领域人力资源的充沛是促成美国在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中取得成效的最重要支持因素。目前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的投入少、起步晚,钻研教育神经科学的专业学术机构较为匮乏。虽然有不少的高校开设了神经科学相关的专业、研究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教育神经科学专业。缺乏学科建制,教育神经科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就无法走向专业化,自然也就无法为职前和职后的教师教育提供人才等支持。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政策方面予以重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政策文件中都没有明确涉及教育神经科学相关内容。另外,全国范围内对各级各类教师群体的教育神经科学状况做出探查,也需要提上议程,以便为后续的培养培训奠定基础。
六、结语
尽管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其独有的学科优势使得其对教师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本研究结合两个典型案例,介绍教育神经科学知识在美国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中的引入现状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国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支持因素,进一步讨论美国的案例对我国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实践的启示。由于笔者能力所限,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美国教师教育的情况复杂,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的项目众多,难免会有疏漏,有待后续对美国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中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引入做更深入的分析。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郝伟恒,刘丽莎,王晓.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美国的案例及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3(4):1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