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敏 马早明 | 香港家长教育:历程、课程与特色

周敏,马早明 比较教育学报
2024-09-04

作者简介

周   敏

岭南师范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副研究员

马早明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家长教育是香港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举措。围绕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的四大范畴构建家长教育指导的设计框架,通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促进家长身心健康以及促进家校合作沟通,让家庭获得充足的帮助和信息,以此培育健康、愉快和发展均衡的儿童。形成以正向教育为理念,分阶段研制家长教育课程、以家长教育课程为载体,倡导多主体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以及以家长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为抓手,促进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实践特色。对内地的主要经验启示为:倡导家长教育,为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奠基、强调正向教育,更新家长育儿理念、重视家庭环境系统创设,为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以及鼓励家校合作,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关键词:家长教育;香港;家庭教育指导;正向教育


有效的家长教育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基础。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中质疑了“能生就能教”的想法,提出现代中国正需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其成为“人”之父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提到要给准备成为父母的人开“家长教育学”的课程。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怎样做父母》中说过做父母不是容易的,他主张人们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学习抚养和教育子女的知识。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影响子女的成长,而家长的教育素养也关乎子女的教育成效。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呼吁要普遍推广家长教育项目。我国为了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协同育人新格局,继《家庭教育促进法》之后,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协同共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目前来看,关于家长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视角较为全面。就家长教育进行的理论研究而言,张斯宁认为,家长教育是由家庭教育所演变而来的新观念,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皆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何瑞珠认为家长教育就是支援家长全面参与孩子的成长,要使家长都能有心有力地担当为人父母的角色。洪明认为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指导者对家长开展的、以提高家长教育胜任力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一些发达国家的家长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家长教育也称为亲职教育或父母教育。有学者针对美国的家校一体化(Families and Schools Together,FAST)项目开展研究,发现以家庭、学校和社区协作的方式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可以有效促进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也有学者研究澳大利亚的亲职教育情况,提出家长必须参与教育系统变革的观点。有学者关注到英国的“家长支持计划”(Parent Support Program)对学校的价值,提出家长参与的前提是学校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支持培训。就研究的视角来看,有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指出家长参与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家校协同。另有学者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当代家庭教育观念的传播与建构,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但鲜有从正向教育的视角深入分析家长教育的理论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下简称香港特区政府)很早就重视家长教育的作用,其推行的《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对促进家长教育,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最终实现儿童健康、愉快和均衡地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该课程在家长教育方面成效显著,有效帮助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形成正向教养态度,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指导落实好家长教育,发挥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构建起完善的家庭教育与指导服务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议题。香港超前的家长教育实践,不仅丰富了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探索出香港家长教育的实践路径,还能为内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和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可借鉴的香港经验。


一、香港家长教育的发展历程

回顾香港家长教育历程,根据家长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982—1999年过渡期,政府初始干预下的家长教育;2000—2003年探索研究期,高度重视家长教育,组织专业研究团队 ;2004—2018年专业发展期,香港各高校推出家长教育专业文凭课程;2019年至今的规范指导期,形成系统且高覆盖范围的课程指导体系。

(一)1982—1997年过渡期:政府初始干预下的家长教育

1982年,港英政府锐意改革教育,特邀国际教育顾问团莅港,展开全面教育评估工作,发布《李维尔报告书》,指出香港大部分学校主张集权方式运作,很少给家长参与的机会。随后政府通过以下措施,着手研究家校合作。一是政府以正式成文的报告或册子鼓励家长参与。1988年,香港教育署制作了有关家长之道的小册子印发给全港家长,其后又印发了《略谈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等通告,向家长和教师介绍改进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方法;199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的《第四号报告书》强调家庭和学校联系对协助解决青少年问题的重要性;1991年,香港的教育统筹科和教育署发布了《学校管理新措施》,明确提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意义,鼓励学校成立家长教师会。二是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家庭教育主题。1997年何瑞珠等学者就“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权责”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发现家长多倾向于接受“在家中”照顾子女,对于“在校内”的日常运作及校政决策,家长认为该由校方负责。随着香港社会的不断变迁,学校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社区及家庭变化的影响,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必须形成家长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方能辅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1998—2003年探索研究期:高度重视家长教育,组织专业研究团队

回归后,香港关于《家校合作与学生自我观》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自我观便日渐下降,而中学生的自我观比小学生差,这个现象主要与家校沟通的负面消息日渐增加有直接关系。从1999年开始,全港公立中小学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并额外加入两名家长代表。这意味着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帷幕正式开启,2000年以后该政策拓展至全港中小学。同年,香港教育局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对香港家长教育进行研究,随后完成了家长教育推广研究报告(The Promotion of Parent Education in Hong Kong)。2003年教育局又联同卫生局、香港大学完成了香港家长教育数据库的先导研究,标志着香港特区政府正式介入家长教育。

这一时期,政府采取以下措施逐步完善家长教育体系。一是加强经费保障。香港特区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资源用于家长教育。早在 2000年,政府拨款5000万元用以推广家长教育。近年来,香港教育局按照学年为每所公营小学及直资小学提供 20万元的家长教育津贴,以协助学校启动系统的校本家长教育课程或活动。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在课程或活动过程中汲取经验,发展校本家长教育资源,并建立正向家长教育文化,持续推进家长教育。二是有专门的行政部门负责家长教育。社会福利署是关注家庭事务的政府部门,其职能包括家庭指导服务、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危机支援中心、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家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民生事务,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专门的行政部门,推动家长教育发展,促进家长教育专门组织的建设。三是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了持续推进家长教育,教育局联合专门的组织机构不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指导讲座,开发系列手册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内容包含亲职之道、学习有方、语言沟通、自信自爱、管教之道等等。同时教育局为校本家长教育课程的推行提供指引,按学校的情况和家长的需要,为学校提供参考流程,规划家长教育工作。

(三)2004—2018年专业发展期:推出家长教育专业文凭课程,开发家长教育课程

随着香港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问题的不断产生,香港家长教育向专业化发展。香港妇女事务委员会2006年委托香港大学进行“核心人生价值调查”,以找出在家庭教育中适合向子女灌输并有助培育他们个人成长的核心人生价值。调查结果一致认为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建立和谐家庭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特别着重家长教育。香港家长教育学会于2009年创立,通过筹办家长教育讲座和工作坊,分享家长教育课程。家长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其关涉的学科门类很多,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但早期家长教育尚未作为独立专业在高校开设,前期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十分有限,如香港中文大学下属的香港教育研究所提供家长教育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内容包括生命中为人父母的历程和人本子女管教。课程提供教养子女的技巧,注重从家长的主观经验出发,强调为人父母的经验历程,为父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通过共同探讨教养子女的方向和有效方法,为子女和家长设计适合的家庭教育活动。发展至今,香港多所高校都设置有“儿童与家庭教育文学硕士”,为香港家长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四)2019年至今的规范指导期:形成系统且高覆盖范围的课程指导体系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成立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专责小组,于2019年4月向教育局提交报告,就进一步推广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提出建议。参考专责小组的建议,教育局以“家长为本”的方针,目前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社区为辅”的方式推行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工作,并为学校提供不同资源以推动校本家长教育课程和活动。香港教育局于2021年9月推出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幼稚园),2022年12月6日颁布《家长教育课程架构 》(小学),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均包括了“认识儿童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愉快及均衡地发展”“促进家长身心健康”“促进家校合作与沟通”四个范畴。可见,具体的政策执行是落实政策内容和传达政策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关键指标,也是后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自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长教育理念的科学化和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提高了香港家庭教育质量。

回顾香港家长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分析当下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如何通过规范家长教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探寻香港特区政府在家庭教育指导上所作的努力,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协同育人新格局提供启示与参考。


二、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的设计框架

通过家长教育强化家庭教育是完善香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考虑到影响家庭教育种种不同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香港项目团队制定了《家长教育课程架构》,旨在为学校、本地专业院校、非政府机构、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简称家校会)、家长教师会(简称家教会)、家长教师会联会(简称家教会联会)等在推动家校合作及筹办家长教育课程和活动时作参考,为家长传授有用的教育子女知识,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具体设计框架见表1

(一)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让家长全面地认识儿童的成长特征

家长是保护及养育子女的最有影响力的人士之一。家长可以通过掌握儿童发展知识、抱持正面态度和切合实际的期望、运用合适的育儿技巧及优化家庭学习环境等,促进子女发展。

一是遵循环境系统与儿童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则。儿童成长的环境系统由多个要素和主体构成,将儿童、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以及全球置于五个同心圆中,儿童位于系统中心,而支持及教养他们的家庭担当着重要角色,明确家长才是家庭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学校和社区处于系统中的第三个内圈,除家庭成员外,儿童在学校及社区跟其他人互动花的时间最多。再往外是更广泛的社会及全球环境,通过改变家庭、学校及社区的氛围和条件,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二是了解儿童发展的重要原则。儿童发展是受先天条件和后天培育所影响的过程,其发展是按序进行,但发展需要健康的步伐和适切的引导,要指导家长不断优化儿童在家学习的环境,家庭环境的创设与优化将为儿童发展定下基调。环境系统的动态特性促使《家长教育课程架构》的相关者,如学校、家校会、家教会、家教会联会及非政府机构等,提供以儿童为中心的指引,协助这些机构策划及筹办家长教育活动,在四个重要层面,即家长课程架构的四个核心范畴,增强家长的能力及强化家庭教育。三是明确儿童发展的基本范畴。课程指出儿童发展的主要范畴包括体能发展认知、语言和沟通、执行功能的发展、心理社交发展、情绪发展以及品德发展。家长要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范畴,通过学习《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四个核心范畴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家长可以获得全面的育儿资讯,并掌握适合子女年龄的育儿策略,以此应对挑战和促进儿童健康、愉快及均衡发展。

(二)促进家长身心健康,让家长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家长在为子女提供指导以促进他们的社交和情绪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其中家长的身心健康对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以及和谐均衡的家庭系统十分重要。

一是认识亲职压力,亲职压力与儿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悉心培育,家长们如何管理压力和增强身心健康会影响家长教育效能的发挥和家庭教育的质量。二是家长的身心健康与他们应对压力的策略、对履行亲职角色的满意程度、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及其整体的情绪稳定性等有关。一方面,当面对家庭中的分离、丧亲和结构转变等重大变故时会对儿童成长造成冲击,家长教育课程提倡要提前培养家庭抗逆力。另一方面,家长要以有效的人际技巧营造健康的家庭关系,课程内容包括亲子沟通技巧、家长和照顾者之间的沟通、兄弟姐妹管理技巧以及解决家庭冲突的技巧。三是家长通过学习要能平衡好照顾儿童与自我关顾、儿童需要与家长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家长可以对照顾自己和子女持开放态度,要学会建立支援网络,如与社区保持联系、及时寻求帮助等等。由此可见,具备健康身心的家长往往更能调节其情绪和促进儿童发展,懂得教导子女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相反,身心健康欠佳会阻碍家长为子女提供身体和情绪健康的成长环境,也会削弱他们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能力,因而导致子女有情绪上的缺陷和障碍,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

(三)促进家校合作沟通,让家长充分地参与儿童的学校教育

家长了解学校的学习安排和期望,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社交情绪的发展。通过家庭活动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及照顾儿童的发展需要,家长在支援儿童在家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和自信担当重要角色。通过家校合作,儿童可探索自己的兴趣、建立正向思维和共通能力以及认识自己的志向,让他们成长为有贡献和负责任的公民。

一是改善家长参与,倡导建立正面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一直以来,家庭和学校努力保持一种积极的、相互支持的关系。有研究指出家校合作对儿童、家长、教师和学校都有着正面的影响,但时间、信任和不同的教育目标,成为建立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绊脚石。近年来,香港的中小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家长参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立法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普遍使用的概念。 家长参与可以提前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做好准备,但家长参与的前提条件是要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培训。二是家庭和学校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实现通力合作。香港教育局提倡利用成立家长教师会,编订《家长教师会手册》、开发校本家长教育课程等措施,为家长提供支持培训,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一方面,家长和学校双方需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愿意付出时间和制造机会以保持沟通和维系关系,才可建立正面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双方的信任和尊重是建立正面关系的重要因素,而这可以通过家长和教师主动交流资讯,共同努力来建立。家长参与可以了解家长在家中培育子女的价值观、态度及思维的情况,为家校协同培养健康、愉快和发展均衡的儿童做好准备。

可见,“正向”这一教育理念是影响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实施的关键性理念。正向教育理念之所以能够在香港家长教育课程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香港特区政府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虽然课程中不同的核心范畴所侧重的正向教育理念不同,对家长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但总的来说,香港家长教育经过系统的课程推进逐步实现了从正面的态度到正向的思维,再到追求正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家庭教育指导目标。


三、香港家长教育的实践特色

香港家长教育课程自实施以来,目前已在全港普遍推广,从教育局的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到校本家长教育课程和活动,在实施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实践特色。

(一)以正向教育为理念,分阶段研制家长教育课程

香港家长教育提倡关注孩子生命中的美好层面,要改变以往习惯将焦点放在问题、缺点或需要改善的地方上,多关注生命中美好的和值得欣赏的东西,这与正向教育的基本理念吻合。基于正向教育理念开展家长教育,可从正面情绪、全心投入、良好关系、正向意义和成就感等方面来观测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在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实践特色。

从PISA 2018的测试结果来看,香港学生在阅读(第4名)、数学(第4名)、科学(第9名)、生活满意(第65名)、害怕失败(第5名)等方面,整体表现为学术成绩高但幸福感低。这些情况促使香港各界关注学生在学术成绩以外的健康与幸福,这也是香港推动正向教育理念的初衷。传统教育在于改善人的弱点及不足,正向教育则关注运用人的性格强项,提出“二十四项性格强项”归属于六项美德,包括公正、仁爱、理性、节制、智慧与知识、灵性与超越。一是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分阶段制定家长教育课程。目前,香港教育局逐步落实有关建议,已经推出的有《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幼稚园)》(2021)、《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小学)》(2022),深受广大家长欢迎,在课程内容上不同阶段的家长教育内容有所区别和针对,形成了从正面的态度到正向的思维,再到追求正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家长教育课程特色。二是家长可通过各种家庭活动,鼓励子女学会独立和掌握生活技能,以促进正向的教育理念,如家长参与子女在家中的学习能对其学习成果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香港家长教育课程与活动在设置上格外关注家长掌握正向的语言和具备正面的态度去应对家庭教育问题。三是讲求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家长育儿知识。课程的学习只是家长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局参照小学课程架构的目标与相关机构协作,为小学生家长提供各式各样不同焦点的课程及活动,让家长获得育儿的及时资讯和有效帮助,从而精准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如家校会不定期举办多场家长教育讲座,其内容多关涉家长如何正向地教育子女、调节情绪以及培养抗逆力。但现有的香港家长教育课程不少都把重点放在育儿技巧和儿童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上,缺乏从家长教育角度去关注父母的情绪和父母对自身作为家长要如何成长的反思。

(二)以家长教育课程为载体,倡导多主体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随着“协同育人”被写入《家庭教育促进法》与《意见》,强调协同育人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承担,使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推动家庭教育由私有领域向公共领域转变。香港通过《家长教育课程架构》落实家长教育,认为家长是学校的重要伙伴,在帮助子女学习、培育正面价值观及促进全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是香港推出不同阶段的《家长教育课程架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均等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家长在导师的帮助下通过回顾课程活动中所介绍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二是公共服务的提供遵循公益性理念。《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全面涵盖幼儿园、小学阶段有关家长教育不同范畴的重要课题,提供共同的基础,协助相关机构有系统地提供全港性、区本、校本,以及网上家长教育课程及活动。这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三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参考。《家长教育课程架构》为提供家长教育课程和活动的学校及其他主体,包括家校会、家教会、家教会联会、非政府机构等,让他们有一个系统的架构作为指导参考。一方面相关主体可以参考《家长课程架构》来策划和设计家长教育课程及活动;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仔细阅读《家长课程架构》来学习家长教育不同范畴的知识,从而更加系统地了解儿童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参与的本质是寻求在公共服务政策、管制、服务提供和监督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很长一段时期,为了尊重家长教养孩子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家庭教育被视为家事,属于家庭内部事务。但香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早就存在,并强调多主体参与供给,体现了香港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视,目前形成了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以及政府多主体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多主体参与将成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的实然状态。

(三)以家长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为抓手,促进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香港家长教育的另一实践特色是重视与大学及研究所合作,使家长教育的推行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早前已有学者倡导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诚如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要求和行业守则,“家长”这个特殊的“职业”,是否也要接受教育并“持证上岗”?从家庭教育本身而言,不同的家庭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如离婚率攀升、亲子沟通时间减少、盲目地攀比性消费、家长期望值不断攀高、数字化给教育带来的冲击等。从养育孩子的角度看,家长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为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带来困境,从怎样做父母到做合格的父母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过程。目前,香港各所大学在直接针对家长教育方面的专业化、系统化课程相对成熟。如香港教育大学开设的“儿童与家庭教育文学硕士”课程,课程由教大幼儿教育学系开办,修读对象主要为从事儿童及家庭服务的工作者,或有意于相关专业发展、钻研的人士。课程主要探讨家庭关系和特性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如何规划、推广家庭教育课程,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使他们更有效地协助子女健康学习和成长。面对教育内卷逐渐从“卷孩子”发展到“卷父母”的现状,虽然家长教育专业学位课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为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提供了平台,为家长素质的提升和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但它的入学条件和修读对象限制了绝大多数家庭,也忽略了家长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目标,家长这一角色只是个体诸多角色之一。家长角色与个体其他角色不能简单割裂,作为完整的个体,在成为家长前就要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这些品质是学位课程无法直接给予的,却是作为家长的必备品质。因此,只有家长成长为成熟优质的个体,理顺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家长角色有清晰的认知,才可能去接触更高层次的家长教育提升自我和实施更加专业化的家庭教育。


四、香港家长教育的经验启示

香港《家长教育课程架构》在家长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针对低龄阶段的家庭,起到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积极作用。虽然我国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家长教育的具体实践和相关研究较为欠缺,且家庭教育正是当前我国政策关注和教育研究亟需加强的领域,更应积极汲取相关经验,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指引。

(一)倡导家长教育,为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奠基

倡导家长教育,为家长提供课程指引、学习成长平台和专业的指导服务,可以改变以往家庭教育的专制、随意、低效等现象,是促进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改善个体行为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

首先,为家长提供专业的课程指引。香港提倡家长要学习契合子女年龄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并为子女树立正面榜样,是培育健康愉快子女的重要先决条件。《家长教育课程架构 》介绍与讨论了有关育儿方式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要素,家长可以根据课程指引,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一方面通过全面认识儿童的成长特征,可协助儿童渡过成长的难关,增强儿童对家长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家长学习教育课程后可以拥有更加稳定的情绪和压力管理能力,能更好地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鼓励他们追求正面而愉快的人生。其次,为家长提供学习成长平台。儿童的发展横跨多个范畴,家长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知识储备和学习机会。2018年,香港教育局推出一站式家长教育网站(家长智Net),涵盖亲子关系、品格培养、情绪管理、教育资讯以及正向家长运动等等,成为幼儿园及中小学家长获取有关管教子女及帮助儿童身心发展资讯的重要平台。最后,为家长成长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是家庭教育得以推进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提出的满足家庭教育的社会要求。我国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但当前家庭教育落地主要依托法律,未从家长教育视角出发,发展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家长教育课程将有助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培养,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因此,我们倡导家长教育应从家长教育课程层面落实发展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合理衔接,在家长教育中培养家长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强调正向教育,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不同研究都显示,正向的育儿方式会为儿童带来好的发展结果,他们往往具有更强的心理能力,包括抗逆力、社交能力、自尊感和乐观态度以及更佳的学业成就。

首先,具备正向教育思维,即认可正向教育是好的教育。目前香港推行正向教育的小学有290所,推行正向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改善香港学生对生活满意度低、害怕失败、缺乏面对逆境的能力这一情况,特别强调在学术成绩以外,学生的健康与幸福需要得到同等重视。具备正向教育思维的家长可以帮助儿童在情绪、行为、认知和社交方面保持健康、安全和正面的取向,以便更顺利地由中童期过渡至童年后期,并更圆满地完成发展任务。但儿童成长的复杂性和社会发展的冲突性以及家长自身角色的矛盾为家庭教育带来困境阻滞,也给家长正向教育思维的形成带来挑战。其次,践行正向教育理念,正向的育儿方式需要家长具备感知子女个别需要的敏感度,家长要以同理心和尊重的态度应对子女在发展上所面对的挑战,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对儿童实施正面管教。家长通常会付出极大努力和时间辅助子女的学业,但是在家中或课后为子女安排过多的补习班和兴趣班,完全无视孩子的想法,这样做不仅会降低其学习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在家中或学校出现行为问题。正向教育理念要求家长要对子女所付出的努力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引导他们欣赏自己的强项,订立目标以求改进,并提供或商议可达成目标的策略。最后,形成正向教育行为。理念的形成奠基于良好的实践,面对教育焦虑、社会冲突、文化差异以及频发的学生价值观混乱和心理失衡事件,提倡家长具备正向育儿理念,避免“港爸港妈”“虎爸虎妈”现象的发生。在正向教育理念下,家长可以对子女从青少年到成人期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一是家长应通过订立适龄的规则,实施正面管教策略。家长要根据子女的成熟程度和决策能力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要让子女决定何时做某项工作,而不是让他决定做还是不做。二是家长要善用正面的条件来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当然,也存在负强化。家长可以让子女从相关事件中汲取教训,如在下雨天,即使家长已提醒,子女仍拒绝带雨伞上学,结果便被雨打湿了。三是增强孩子的正向行为动机。家长可以协助子女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技能,以维持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动机。家长可以安排一些能使子女从中获得满足的活动,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鉴于此,家长正向教育理念的形成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应树立正向的家长教育理念,规范家长教育课程标准要求,为家长提供系统的正向教养课程和学习指导。此外,为防止出现《家庭教育促进法》无法落实的弊病,各省市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正向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更加关怀自己和孩子,从容应对家庭教育带来的挑战,对孩子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重视家庭环境系统创设,为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家长是培育、保护和教育儿童的关键人物,而家庭是塑造儿童发展的核心,是最具影响力的环境系统。

首先,儿童健康发展需要良好家庭环境的扶植和培育。家庭环境包括游戏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劳动的环境、艺术的环境等,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刺激,对儿童发展形成不同的影响。儿童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浸润,家长可以利用合适的玩具、游戏及优质的亲子互动活动,为子女创建一个正面的居家环境,以此帮助他们在学习、行为、社交心理以及体能上的良好发展。其次,家庭环境可以引导儿童未来的发展走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喜欢模仿而且好奇心重,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极其重要,家长要自觉意识到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这是深切知晓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家学习环境影响儿童的早期阅读和算术能力、16岁或以前的学业成绩、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交情绪发展。由此证明,教育家长如何优化家庭环境是帮助孩子正面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最后,家长要根据儿童成长需要设计家庭环境。当儿童进入学校,家长承担的责任转变为向儿童提供指导和配合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中应常备适合儿童年龄及背景的书籍,从而建立恒常的亲子阅读习惯,以此促进儿童健康愉快及均衡发展。此外,在家成长和学习环境不仅指家中的实际环境,还包括儿童从照顾者处得到的内隐和外显学习支援的质量,如日常对话、玩耍和阅读活动、到公园和图书馆等日常活动、家长的关爱和抚育行为以及家长所表达的合理期望等。关注家庭环境的创设是落实“以儿童为中心”理念的关键,在家长教育过程中,应确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构建家庭教育课程和活动标准,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环境成长需求。一方面,在家长教育标准制定层面,了解不同家长参加家长教育的需求,根据家长的年龄、学历及能力水平,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另一方面,教职人员要重视教育公平与文化差异,关注家长的生活文化背景,培养家长的参与意识与反馈意识,以提升家长教育质量。

(四)鼓励家长参与,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教育的成功有赖于家庭与学校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校作为推动家长教育的理想地点,鼓励家校合作可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香港中文大学郑燕祥教授认为,家长参与也是一种家长教育,按照他提出的家长参与模式来观测香港当前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可从参与子女学习、支持学校活动、参与学校运作以及参与校政决策为内地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经验参考。一是家长要参与子女学习。家长单向度接收学校信息的时代已然过去,为了学生个人及学业发展,鼓励家长要参与子女学习。当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时,家长不仅是儿童的照顾者,也是教师的伙伴。为加强家校合作的成效,家长应就儿童的需要与学校紧密合作,并参与和支持儿童在校的活动。家长参与子女的学习能提升教育水平,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也会为学校教育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二是家长要支持学校活动。家长要乐意和积极地与学校携手合作,为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通过组织家长教师会、为学校筹款、参与学校研讨会来支持学校活动。家长和教师需保持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共识,同心协力培育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即增强教养孩子的合作力度。因此,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家长支持学校活动,建立正面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三是家长要参与学校运作,如协助组织课外活动、义务参与图书管理等。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是家长参与学校运作的基本共识与动力。一方面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外在动力与学校资源、在职支援、社区资源等有关。另一方面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内生动力,源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子女的教育成果及改善学生的在校情况。四是家长要参与校政决策,包括对学校发展与改革提出意见、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有关咨询委员会以及反映家教会有影响力的意见等。对家长而言,通过参与校政决策,可以帮助家长树立主人观,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协助家长建立支援网络,让他们互相交流及分享参与校政决策经验,提升家长教师会、家长会等机构组织的效能。对学校而言,通过家长参与校政决策可以鼓励家长更有动力和更有自信地担当家长角色,共同培育儿童向着更加健康、愉快和均衡的方向成长。


五、结语

家庭教育变革要让家长教育先行,从正向教育视角出发,通过接受优质的家长教育,家长可以对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更深入和科学的认识,学习香港家长教育经验对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彻落实和推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家庭教育的变革以及儿童发展的各种需求等都要求家长必须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对家长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立足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可以学习香港利用家长教育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完善的模式,通过优化家长教育课程内容、发挥学校主阵地优势,引导家长正向教育理念的形成,建立正面家校合作伙伴关系,以此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家长教育情况可能与家庭教育指导目标存在一定偏差,其中家长时间、家长受教育程度、家校互信程度和不同家庭的期望或目标,皆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过程中的绊脚石。为此,要尽量减少偏差,这不仅需要多元主体参与,还需要家长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学习正向的教育观念及知识,拥有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和情绪行为管理能力,帮助儿童度过每一个发展关键期,为构建协同共育教育新格局筑牢家庭教育这一环。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周敏,马早明.香港家长教育:历程、课程与特色[J].比较教育学报,2023(06):91-1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