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令帅 喻滢 | 新时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的规整

孔令帅,喻滢 比较教育学报
2024-09-04

作者简介

孔令帅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 滢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逐年增长,并呈现出多样态的发展趋势,但研究范式仍有不足。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主要表征为研究主题来源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多样、研究规范已初步形成体系、研究综述有待完善、研究框架需进一步确立、研究启示普遍针对性不强。新时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要在研究主题的深化、研究综述的完善、研究方法的选取、研究框架的形成、研究启示针对性地加强、研究规范的统一等方面规整研究范式,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之道。

关键词:新时代;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教育学;比较教育学


研究范式是一个学科的根本和特色所在,也是一个学科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在新时代,要更好地发展我国比较教育研究,需要规整(规范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范式。本研究梳理了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的现状表征,并结合国外大学的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提出新时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的规整之道。


一、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规整的必要性

在21世纪初,我国比较教育学界曾有过比较教育研究身份危机的讨论和研究,一些学者也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专著,比如顾明远的《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及出路》、王英杰的《再谈比较教育学的危机》、项贤明的《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同一性危机及其超越》、李现平的《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等,均对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与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与讨论,以此化解并走出比较教育研究的身份危机,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理解和定位比较教育。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比较教育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态势。顾明远指出,中国比较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消解传统的西方中心模式,并致力于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回归比较教育的学科本色,建构起比较教育的中国流派。刘宝存和高益民认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与理论不断丰富,在与各国交流与合作中促进了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臧玲玲、刘宝存重新审视了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方面,分析了比较教育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陈时见和王远反思了当下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现状,认为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经历了危机阵痛并不断自我完善,未来中国比较教育学界需要持续而坚实的努力,促进中国比较教育在多极化的全球结构中成为重要的引领者。王建梁、杨阳从比较教育学科自身的文化属性、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其内在的哲学、文化、实践以及价值逻辑,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胡瑞和刘宝存参照库恩的范式理论回顾了世界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经历的“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阶段,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比较教育将走入“新常规科学”阶段。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一些方面仍旧没有形成共识,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比如,比较教育研究是否一定要有比较?在研究内容上是否只要涉及国外教育的都可以算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如何体现?比较教育研究是否要有理论基础或分析框架?除了文献法和比较法,比较教育研究是否应有其他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研究是否一定要有对我国的启示?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讨论、构建和规整比较教育研究(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范式,并且该研究范式要获得比较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要明晰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范式,需要先了解何为范式和教育研究范式。范式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1970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科学界公认的信仰、理论、模型、模式、事例、定律、规律等都可能成为某一时期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范式。范式的出现为某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共同的理论框架或规则,标志着一门科学的形成。在库恩看来,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形成科学家们心理上的共同信念。可以看出,库恩提出的范式主要指的是一个学科共有的认识和概念。

对于教育研究范式,我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是教育学术共同体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所公认的教育信念、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在研究教育问题时遵循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论等所形成的体系。遵循教育研究范式分类的方法论原则,可将教育研究范式分为思辨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质性研究范式、混合研究范式。思辨研究抽象概括,量化研究客观精确,质化研究深刻具体,混合研究互补全面。赵婷婷从库恩的范式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地剖析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及其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刘宝存和臧玲玲梳理了全球化时代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挑战,认为比较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挑战需要转换研究视域,提升方法论素养,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参与全球治理等助力中国发展,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是比较教育学者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遵循的研究程序,包括研究主题、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研究启示、研究规范等。研究生学位论文是一个学科研究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学科研究范式和研究力量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较为规范,但也有一些不足,需要进行规整,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的现状表征

选取2012—2023年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硕士、博士论文进行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体现出以下表征:

(一)研究主题:来源广泛

通过对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的硕博论文选题的分析,发现选题的来源广泛,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教育、国际组织、教育援助、学科建设、课后服务、教育评价、公民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教育治理等领域。各研究主题下发文数量前三的学校以及硕博学位论文发文数量情况见表1

在研究对象方面,比较教育学硕博论文的研究主题大多为单一国家,主要聚焦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来由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GDP的快速增长,对其研究热度也在逐渐上升,如华东师范大学王艳霞的博士论文《巴西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与政策研究》(2021)梳理了巴西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公平问题的演变,并总结了巴西促进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六大特点;华中师范大学赵鹤的博士论文《独立以来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2020)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四个方面分析了印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推进教育观念、学术科研、质量保证和认证的国际化的深化发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期刊论文中,有少部分出现在硕博论文中,如上海师范大学梅秋怡的硕士论文《美国、加拿大、中国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比较研究》(2023)以上海市为例,挖掘我国小学课后服务现存问题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而后探究美国、加拿大相关举措,最终对上海小学课后服务提出建议;华东师范大学汤霓的博士论文《英、美、德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2016)对英国、美国、德国三个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专业标准、资格证书、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

(二)研究综述:有待完善

文献综述是指研究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对研究领域的全面理解,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需要通过阅读、筛选和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这些信息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回答研究问题。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类型一般包括以下四种:一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文献综述。这种类型的文献综述是按照研究对象的时间顺序排列,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张玉娴的博士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2021)。二是按主题分类的文献综述。这种类型的文献综述是按照研究对象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的,可以反映出不同主题在该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白亚男的硕士论文《第四代评估理论视角下芬兰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2023)。三是按理论或方法分类的文献综述。这种类型的文献综述是按照研究对象所采用的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反映出不同理论或方法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高原的博士论文《奥巴马时期的公众批判与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转向》(2018)。四是首先按国家进行分类,然后与以上三种任一类型组合进行分类的文献综述,例如浙江师范大学李风琴的硕士论文《中新四校硕士生跨文化敏感度比较研究》(2022)。

但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文献综述的内容不够全面。有些硕博论文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而没有对这些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也没有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探讨。其次,文献综述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硕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得非常详细、全面、系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而有些硕博论文的文献综述则写得比较简略、粗糙,甚至存在一些错误和瑕疵。最后,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脱节,部分硕博论文的文献综述没有与其研究内容相结合,而有些硕博论文则在进行文献综述时,过于注重引用大量文献,而忽略了自己研究内容的重要性。

(三)研究方法:丰富多样

20世纪60—70年代,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始在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受到诘难,逐渐出现了以“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合法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分析以及批判理论等多种理论研究方法,自此,比较教育学研究开始呈现出多元方法并存的格局。这种多元格局不仅使得当下的比较教育学方法论更趋多样化,而且不同的方法论之间加强了相互理解和联系,从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方法论兼容共存的局面,比如量化的、质性的、思辨的以及混合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并不局限于使用单一的比较方法研究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的教育现象,常常向如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吸收理论和方法。比较教育研究者为了回答研究问题,不限于某一学科或研究途径,而是开放地采取多种方法。有以量化方法为主的,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周旭冉的硕士论文《课堂教学质量对初中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2023),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和英格兰的课堂教学与师生表现展开研究。有以质性方法为主的,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郭婧的博士论文《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2016),通过访谈法研究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也有以思辨方法为主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顾娟的博士论文《强制与自由之辩证:德国学校纪律演进研究》(2022),从德国学校宏观层面的实践案例,聚焦教师行动的微观层面,着重论述教师在纪律实践中应当如何维系强制与自由导向的辩证统一。还有混合方法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陆璟的博士论文《基于log数据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问题解决能力研究》(2017),运用抽样测试、问卷调查、数据挖掘与统计的量化方法和文献与理论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研究分析。

当然,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并非只采取单一的比较研究方法,也并非在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之间必须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实际上,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具体采取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各种方法应该结合起来使用。

(四)研究框架:需进一步确立

任何一种研究都需要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分析框架(Analytical Framework),而这些研究框架(Study Framework)的建立依赖于某一个学术理论、学术概念、学术范畴。因此,研究框架是对某一种理论,或是对某一理论中提取的某个概念的应用,以此为特定现象、研究问题提供线索。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框架起着“审视教育问题、做出解释乃至解决问题”的功能。

比较教育研究若只停留在“描述性叙事”或“介绍性叙事”而缺乏严谨、规范、缜密的分析论证过程,则难以产出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成果。当前越来越多的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采用了研究框架进行研究,且博士论文基本都有理论、概念或分析的研究框架。比如东北师范大学姚树伟的博士论文《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研究》(201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南京师范大学高佳的博士论文《当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研究》(2016)基于体系架构与实施策略,分析了当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华东师范大学马毅飞的博士论文《中美国际教育政策研究》(2014)从发展学的视角出发,比较了中美国际教育政策的研究。然而,相较于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研究框架仍需加强,特别是在理论基础方面。许多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没有明确的研究框架,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因此,加强硕士论文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方面的研究,成为当前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之,我国比较教育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框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硕士论文方面,需要加强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的研究。同时,学者们也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新的研究框架,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研究启示:启示的针对性需加强

近年来一些期刊对比较教育研究论文的启示不做硬性要求,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启示仍然是重要部分,占有一定的篇幅,甚至篇幅较大。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王中奎的博士论文《国际视野与本土关照: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20)中启示部分占全文5.29%,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林晓婷的硕士论文《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学生招生策略研究》(2022)中启示部分占全文14.92%。

但是,随着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多数比较教育学硕博论文的启示与借鉴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具有普适性,内容也变得越来越泛化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难以发挥实质作用。例如,有些研究启示只是简单地对国外的教育政策和制度进行了描述和评价,而没有对其背后的原因、机制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甚至部分启示由于长期受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认为凡是西方的教育政策与制度都是优于我国的,都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这种观点忽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忽视了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教育的影响。萨德勒曾提出:“认为所有其他国家都比我们拥有更好的教育制度那就错了,或暗示一种教育制度可适用于每一个相似国家也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他国的教育改革进行价值判断与反思,然后探索适合我国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改革模式,使得“启示”更加具体、可实践。

(六)研究规范:已初步形成体系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结构体系已经相对规范和完整。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为例,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大致包含四个部分:引言或绪论(包括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等内容的陈述)、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历史与现状的分析)、研究结果(包括实施机制与成效的评述)、研究启示(包括研究建议与展望的阐述),如上海师范大学马梦菲的硕士论文《美国对外教育援助模式研究》(2021)和西南大学马映雪的硕士论文《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研究》(2022)。这样的结构体系有助于论文的撰写和审阅,能够使论文的内容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从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格式的规范性来看,不同学校对论文题目、作者相关信息、附录、科研成果等内容有不同的规范要求,但参考文献的引用与标注均统一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5》。

尽管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规范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并没有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导致论文排版混乱、图表不清晰;一些研究生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标注,导致参考文献无法被准确地检索到。


三、新时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的规整之道

学科建设应有学术共同体认可的研究范式。比较教育研究在新时代要获得更大发展,其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范式应与时俱进。参考国外大学的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应规整研究范式,不断深化研究主题,完善研究综述、选取适恰的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框架、加强研究启示的针对性、统一研究规范。

(一)研究主题应不断深化

西方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主题更为广泛、多样和微观。有学者发现,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在科学主义和解释主义之间徘徊。波士顿大学史密斯(Smith)的博士论文《社会情感学习对情感和学业的益处:对拉丁裔小学生的定性研究》(Emotional and Academic Benefits from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A Qualitative Study of Elementary Latinx Students,2023),研究社会情感能力对拉丁裔小学生情感与学业的优势。波士顿大学霍林斯(Hollins)的博士论文《经济不平等与经合组织国家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Economic Inequali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ross OECD Countries,2016),考察了2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社会经济变量与四年级阅读考试分数(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以及四年级和八年级数学及科学考试分数(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之间的关系。

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研究主题上,要适当对接国家战略和学科前沿,满足学科建设需要,选择战略性、理论性、学科前沿性的题目,比如教育强国建设国际比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比较、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比较教育研究学科建设、国外教育名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同时,也可以进行微观层面的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以及宏观教育政策的微观研究等。

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国别教育、发展教育、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这些方向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国别教育主要关注不同国家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以了解各国教育的特点和差异,但比较国家之间要具有充分的相似性,同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样的比较才更有意义。发展教育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和发展策略,探讨教育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国际教育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国际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等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教育与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索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因此,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否一定要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比较,我们认为,比较教育研究不一定是要比较,只要把一个国家的问题研究深入也是可以的。通过深入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了解该国教育的新成果和新方法,为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学者提出,国别研究在比较教育中的价值有必要予以重申,不过要对国别研究进行强化和改革:做好“深描”,开展立体化的国别研究;追求“解释”,开展基于理论的国别研究。

(二)研究综述应更全面

国外大学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较为全面:首先,其文献综述的范围较广泛,既包括国内外的教育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也包括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方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其次,综述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评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注重比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的比较与分析。例如,哥伦比亚大学马约尔加(Mayorga)的博士论文《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智利公立高中的公民教育与学生流动》(Between Hope and Hopelessness.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Student Mobilization in a Chilean Public High School,2020),其综述首先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比较了国际中的公民参与,再从政策实践角度分析了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智利圣地亚哥市一所公立高中的高中生参与的公民教育实践。

在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确立研究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当前研究领域的空白、不足和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二是评估研究方法。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了解当前研究领域中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从而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三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者可以发现前人在研究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假设,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四是支持研究假设。在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部分,文献综述可以为研究假设提供支持和解释,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五是建立研究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者可以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和逻辑,使得论文的结构更加清晰和连贯。

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要进行更充分的文献综述。这是因为,比较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多种教育体制和理论方法的学科,需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全面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争议和发展趋势,发现自己研究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然后通过事实、价值、政策、概念和解释性等论断使得自身主题合理化,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基础。同时,文献综述也有助于研究者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和逻辑,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或者无意义的探索。

(三)研究方法应更多样

国外大学的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更为多样,比如,数据收集与分析、民族志、地区差异分析、系谱学、案例研究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迪亚(Diah)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年数学考试中学生成绩与学习机会关系的调查:印度尼西亚案例》(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tudent Performance to Their Opportunity-to-Learn in PISA 2012 Mathematics: The Case of Indonesia,2016),调查了PISA 2012数学测试的内部结构,使用共同人物链接法研究了测试结果与高风险的九年级全国数学考试之间的关系,而后根据印尼的数据,采用多维学分模型和潜在回归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数学测试和学习机会测量都是多维的,九年级学生PISA和全国数学考试的成绩之间没有相关性。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埃尔南多(Hernando)的博士学位论文《公民身份、差异和全纳教育的局限性:西班牙令人不安的融合》(Citizenship, Difference, and the Limits of Inclusion in Education: Disquieting Convivencia in Spain,2019),通过民族志和系谱学两种研究方法,研究随着时间的推演负责任的公民是如何产生的,并且是如何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影响,以此判断西班牙公民意识的形成因素。

新时代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应更多样,进而提升论证的充分性和丰富性。可以深入其他国家,以访谈甚至问卷的形式来开展研究,也可以质性、量化、思辨多种形式和方法结合,如利用数据与可视化技术,打破传统的数据优势,深度挖掘现有的教育数据资源。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资料,确立清晰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而且要重视理论创新和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

与此同时,比较教育研究者也要注意到各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比如,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绝对化,从现实主义本体论来看忽略了教育本质,从客观主义认识论来看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量化的研究方法论无法独立支撑对教育因果规律的探寻,从而陷入唯数据主义,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教育无法去情景化,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考虑到教育所处的文化、政治、社会情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并对量化研究的不足有充分认识。总之,量化和质性研究各有优劣,越来越多的比较教育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以更好地补充利用两者的优势弥补不足。

(四)研究框架应大致形成

由于比较教育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该学科可向外寻求其他学科的理论支持,使之成为一种探讨全球比较教育问题的研究框架,提高思考问题的研究视角,支持研究的学术基础。国外大学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往往会有多种理论分析框架来支撑,比如密歇根大学、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以及华盛顿大学等大学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采用了公平与公正、社会文化等概念框架以及社会支持、资源依赖、组织行为等理论框架。密歇根大学胡明强(Huynh)的博士论文《全球背景下的教育公平:来自国际组织的见解》(Education Equity in the Global Context: Insigh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020),采用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和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阐述的公平与公正概念框架来研究教育公平问题,该框架区分了注重安排和注重实现的公正观。同时其论文利用以组织理论为基础,以人种学为导向的方法论框架,分析了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如何通过其组织生活和工作来处理、解决和构想公平的问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海达利(Heydari)的博士论文《中东研究生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经历:重新思考学术文化和社会资本》(Middle Eastern Graduate Student Experi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thinking Acade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s,2017),基于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框架,探讨了中东留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生活经历。

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框架还较为薄弱,可以积极地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或研究框架,关注研究对象生长的历史性和情境性,形成具有逻辑严密性的研究框架。

(五)研究启示应更有针对性

相对来说,国外大学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启示更少,因为国外大学的比较教育研究生更多地是介绍本国的教育改革状况或者是想把本国的教育经验和模式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例如华盛顿大学金(Kim)的博士论文《探究全球教育改革运动影响下韩国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师职业观》(Exploring Kore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Educational Reform Movement,2020),结合韩国最近的教育改革(2008—2016年),探讨了韩国教师对教学和教师职业的看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韩国的教育改革深受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

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来说,研究启示仍旧需要。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是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总结和展望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借鉴”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与重要任务。尽管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取向在不断调适和拓展,但是通过“借鉴和总结促进本国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是我国比较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借鉴是贯穿于比较教育学发展史及研究全过程的重大使命”。

然而,在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启示的针对性不够强,往往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概括,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加强研究启示的针对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应该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明确研究问题的本质和内涵,从而为研究启示的提出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全面解读研究结果。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应该全面、客观地对待数据和事实,避免片面和偏见。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启示和结论。第三,提出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者在得出研究启示后,应该结合研究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应该是切实可行的,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六)研究规范应更完善

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一种文体,其写作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

第一,论文结构体系的规范。当前我国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人数众多,但部分学校和研究生没有相关的研究与写作经验,因此需要有大致统一的、可供借鉴的比较教育学学位论文的论文结构体系。尽管比较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应有多样性,但可以构建大致的论文结构体系,作为共同的研究范式,便于研究生借鉴和操作。国外大学教育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包含五个部分:引言(即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即问题的澄清)、研究设计(即研究方法的陈述)、研究结果(即研究内容的呈现)、研究结论或建议(即创新性观点的阐述)等主要部分。例如,哈佛大学丰塞卡(Fonseca)的博士论文《巴西教育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及其对学生成绩和收入的影响》(Structural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arnings in Brazil,2019)就是这样的论文结构体系。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体系可以包含理论基础或分析框架、背景(或动因)、内容(或现状)、特征(或特色)、成效与不足、对我国的启示(或结语)等要素,当然具体文字的表达可以有所不同。

第二,论文的编写格式规范。国内外的比较教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于论文题目、作者相关信息、参考文献以及附录等均有大致相似的要求。一般来说,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能够准确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导师、所在学校、学科领域、学位级别等信息应规范表述;参考文献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编排,国内普遍采用国家标准(GB/T 7714—2015),国际上依据引文类型和学科特点分为APA、MLA、AMA、Chicago、Turabian等格式,比较教育学在国际上采用APA格式;附录应包括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的材料,如研究计划、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等。


四、结语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他学科的学者也经常参与比较教育研究。同时,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者也积极参与其他学科研究,比如教师教育研究。当前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要有学科性和规范性,需要有形成共识的研究范式,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新时代我国的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要规整研究范式,要明确研究主题、增强研究综述、形成研究框架、丰富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启示的针对性、完善研究规范,这样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才能严谨、系统、有特色,才能更好地形成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孔令帅,喻滢.新时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范式的规整[J].比较教育学报,2024(01):17-3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