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研交流 | 南国四月萌青秀,莞邑双葩共课堂——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和东莞中学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SSLFS

如何高屋建瓴立足单元整体?

如何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教学?

如何打破单篇壁垒组织联读?

  基于这样的学科追问,2023年4月4日,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和东莞中学语文科组联合开展“同课异构”教研交流活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课题是:《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庄照岗老师及东莞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一行来到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参与活动。



同课异构


  我校廖珊珊老师首先在高一10班开讲。廖老师以“996、007”等当下关于劳动作息的热议话题切入,以三个学习任务勾连古今、超越时空,直指文本思想内核——如何更好地传递思想,重点解决了关涉演讲的针对性和演讲语言的力量感的问题。本课关注思想、语言,诠解文本的经典性,最终以“经典之光”为落脚点。课堂之中,同学们与廖老师一道化身“追光者”,永远追寻着进步之光,并励志成为马克思一般的、照亮世人的那束光。


精彩课堂

JCKT

















  东莞中学陈佩芬老师在高一14班同课异构。陈老师先就两篇课文的标题之间的关联发问,明确“演讲”和“马克思”等共同之处,使得“联读”具备基本合理性。她围绕这些共同点,引导学生回到演讲情境,鼓励学生自读、个人展示读、全班配乐齐读,低沉激昂,皆动人心,用声音“唤醒”了演讲词的生命;继而在情境中,以文本细读探寻马克思的真实形象;最终,师生共同还原了一个生活困顿但永远思想着的思想家形象,指向“抱负与使命”这一单元目标。


精彩课堂

JCKT


















评课交流


  两节课结束后,两校听课教师在文化资源中心三楼开展议课沙龙。

东莞中学余秋阳老师

廖老师的课堂主题突出,首尾呼应,任务三有挑战但最终能够收得住,令人叹服;陈老师的课堂则亲切平和,环节流畅,两篇文本的衔接展现了充分的创新性。



东莞中学黄航升老师

廖老师和陈老师两节课有其共性,它们均关注单元目标,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理解。同时,两位老师也各有特色,廖老师的课堂具有思辨性,而陈老师则更重情境体验。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沈莉娟老师

“两位老师都能巧妙地从文本出发作出教学设计,因之到达课标和教材要求我们达到的地方。廖老师结合了文本内外两个维度,陈老师则循循善诱,从文本内部创设情境。


  东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庄照岗老师作出点评与指导。庄老师首先肯定了两校交流、共同教研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对两方基于具有挑战性的文本的选择与处理予以充分认可。

  庄老师指出,本次同课异构采取了比较阅读的形式,两位老师虽风格不同,但课堂中,学生参与度高,教学设计立足文本,均闪耀着相似的光芒。在她看来,互文性是两篇文本得以比较阅读的理论依据,文本细读乃比较阅读的基本路径,资源意识亦至关重要。在教学设计时,寻找比较阅读的“抓手”时,应当缜密思考。就文体的“针对性”而言,庄老师指出,恩格斯的“讲话”针对性突出,而马克思的演讲虽是活动发言、纪念讲话,却似乎略显“偏题”,此处尚值得钻研,且整体设计上应回归语言、回向语文,从而引导学生探讨。而必要的阅读资料则可以弥补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时的知识不足。



庄照岗老师点评

   交流中,参与教师在庄老师的带领下就两文联读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如何将文本解读与议论文写作结合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文本,是语文的基石,

深植文本是语文课堂的根本。

打破单篇,聚合互照。

两校一心,多元共教。

深度互联,上下求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我们将在新的教学探索中,

保持语文的底色,图绘语文的新景。



撰文 | 李思敏 沈莉娟 王兆伦

摄影 | 王兆伦

初审 | 语文教研组

复审 | 文化发展中心

终审 | 陈树新



 往期精彩

马上报名 |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4月赴广州公开招聘编制教师(毕业生)

        

法治教育 | 零距离观摩庭审,沉浸式体验公正

        

科学教育 | 东莞市“每月一主题科学探秘活动”在我校启动

        


↓ ↓ ↓点击关注↓ ↓ ↓


我知道你“在看”哟~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