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些经济现象?

慧思书房 慧思书房
2024-09-19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和评论说中产阶级很焦虑。中产阶级为什么焦虑呢?主要原因是因为,中产阶级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可能存在裁员、降薪、年龄变大、技能落后等因素,导致劳动收入的下降。
         
同时,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引发了攀比消费的风气,中产阶级一般开支比较大,积蓄较少,比如最近网络上盛传的“中产破产三件套”:老婆不上班,房贷近千万、孩子上国际学校。
       
可见,中产阶级在财务上是比较脆弱的,焦虑的根源在于财产性收入少,高度依赖自己的时间和劳动技能等人力资本。
         
这也造成了另一个现象——鸡娃。为什么中产阶级热衷鸡娃?其中一个原因是,学习方法论的继承。
         
不像金钱、房产、股权等,人力资本是没有办法继承的。首先,每个人获得劳动收入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其次,人的智商是没有办法继承的。智商遗传呈现“均值回归”的趋势,所以很多学霸生出来的孩子并不是学霸。
         
虽然学霸的先天因素不一定能继承,但是学习方法论等是可以传承的。很多中产阶级父母自己是学霸,鸡娃是想通过训练让孩子能够承继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更高的概率去考上名牌大学,然后再找个好工作。
         
但是,如果他们的孩子仍然没有积累比较多的积蓄,没有形成比较多的财产性的收入,那么还得继续轮回,继续鸡孙子孙女。世世代代都在996、鸡娃,这就是“中产阶级的轮回”。
         
跳出这个轮回的核心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现在,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想明白了,说“鸡娃不及自己”。
         
张雪峰被问及将来会不会辅导女儿考研时说,他已经把女儿三辈子的钱都赚出来了,她不需要考研。谈到鸡娃,储殷说:“他可能遇到的问题,我已经提前解决了。”
         
这里就需要聊一聊贫富分化。
         
在经济增长比较快的时期,各个阶层的收入都在上涨,虽然增速有差距,但是所有人分到的蛋糕都比以前大多了,所以社会可以容忍贫富差距拉大。当经济进入衰退的时候,低收入者受到的影响更大,富人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应对风险的手段更多,抗风险能力更强,受影响比较少。
         
不平等的容忍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速,因为经济增速下降首先冲击的是穷人的收入。就像两条车道,如果都在前进,一个快点,另一个慢点,那么慢的一队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耐心,但是如果一动一静,静的那队就会难耐和躁动。
         
《置身事内》引用了普林斯顿大学迈恩和芝加哥大学苏非的著作(2015)以及德国波恩大学三位经济学家的论文(Kuhn, Schularick and Steins, 2020)中的数据:
         
“在2008年美国的房贷危机中,每4套按揭贷款中就有1套资不抵债,很多穷人的资产一夜清零。2007年至2010年,美国最穷的20%的人,净资产从平均3万美元下降到几乎为零。而最富的20%的人,净资产只下跌了不到10%,从平均320万美元变成了290万美元,而且这种下跌非常短暂。2016年,随着股市和房市的反弹,最富的10%的人实际财富(扣除通货膨胀)比危机前还增长了16%。但收入底部的50%的人,实际财富被腰斩,回到了1971年的水平。40年的积累,在一场危机后荡然无存。”
(注:当时很多人买房是0首付,所以房价下跌,很快就变成负资产。)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贫富分化的代际传承。
         
由于时代的原因,70后的收入远远大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对于“拼爹”的感受不是很深。但是80后、90后就会感觉父母的财富优势非常重要。其原因之一是房产在家庭财富中的比重扩大了,并且拉开了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
         
随着我国房产数量和价格的攀升,房产成了国民财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2019年城镇居民的主要财产是房子,房产占了家庭资产的近7成,房贷占负债的76%。
         
不妨想象一下,两个年轻人,一个出生在一线城市,一个在偏远地区,假设所在家庭均有一套自住房产,两者财富差距其实已经大到了难以逾越的程度。或者说,同一个城市的两个家庭,一个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早期就买了房,一个近几年才买房,家庭的负债水平和净资产差异也是巨大的。
         
谈到“房价”这个国民又爱又恨的话题,还得从我国地方政府过去的“土地财政”说起。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税收占比大幅减少。同时,当时的政绩考核更注重GDP增长等目标,官员们倾向于制造业,重投资、轻民生。地方政府一方面低价向企业供应工业用地、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建设基础设施,目的是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另外一方面控制居住、商业土地的供给,高价出让,用相关收入维持财政支出。
         
2018年,土地转让收入、土地使用和开发相关的税收加起来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的89%,居住、商业用地虽然面积只占出让土地的一半,但贡献了几乎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在理想的情况下,是可以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政府招商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本地优秀的企业越来越多,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解决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还能吸引人口流入,劳动者的收入上涨消化了高房价。城市土地有限,出让收入不可持续,但是当地企业将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地方财政税收。
         
但是除了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方达不到良性循环,甚至还通过“土地金融”的方式抵押未来的土地收益权融资。如果没有成功发展起实业,这些地方只不过是把未来若干年的钱都收了、花了而已。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政府可以通过调节供需来影响房价,进而影响土地出让收入,比如在供给侧,控制土地供给、调整容积率、绿化率,在需求侧,调节首付比例、房贷利率,规定限购政策。但是究其根本,在背后支撑“土地财政”的是民众的收入。从长期来看,如果当地民众的收入没有办法提升并保持在一个高水平,那高房价最终也没有办法支撑。
         
贫富分化是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的现象,为了避免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
         
说到平衡贫富差距的武器,通常会想到遗产税。但是实际上,遗产税起不到太大作用。
         
从海外遗产税的征收情况上来看,税收金额不大,由于遗产税征收成本高、造成资本大量外流等,包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与地区已经取消了遗产税。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美国很多知名的企业家把自己的财富都捐给了慈善基金,比如盖茨、巴菲特等,但是又有人说他们是为了避税,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对,既避税又做了慈善。
         
慈善基金的避税方法大概是这样的,比如分20年来把本金捐出去,每年的捐出5%。如果这笔钱在这20年内能以超过5%的速度增值,那实际上本金是不受影响的,只是把5%的收益部分捐掉了,如果能够超过了5%的话,还有额外的收益。
         
同时,富豪子女通常在慈善基金以担任职务的形式领取报酬、报销费用,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子女有生活费,又能约束他们乱花钱。富豪基金会还特别喜欢给美国的大学捐款,自己子女可以优先获得录取名额。
         
这里顺便说一下,2019年美国居民的财富中,72%是金融资产,房产占比不到28%。所以,我国政府对房市很重视,美国政府对股市很重视,因为会影响选票的。
         
笔者觉得这种慈善基金的形式挺不错的,对各方都有利:既能筹集善款,还能拉动投资,富豪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避税,但是唯独对于遗产税制度的初衷——缩小贫富分化帮助不大。
         
实际上,最富有的人是可以在全世界自由迁徙的,遗产税如果征收比例不高还好,过高就是把人才往外赶了。
         
2007年,台湾地区开始征收最高边际税率50%的遗产税,当年就流出了3亿美元资金。随后,台湾富豪的资金持续流出,且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政府收的其他税款大幅减少,社会工作岗位也同步减少了。2009年,台湾地区将遗产税从最高边际税率50%改为单一税率10%,当年资金回流207亿美元。
         
对于贫富分化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想办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具体来说,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一方面减少经济负担。
         
收入增长方面,可以进一步放开户籍制度,给予劳动者自由的迁徙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迁徙到收入更高、生活成本更合理的地方,而不用顾虑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还可以参考发达国家,搞一些免费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劳动附加值。
         
减少开支方面,可以效仿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增加保障房、公租房的供给,大幅降低生活成本。同时,提高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如提供生活补贴等
         
总而言之,让低收入者能也能够过上有保障的生活,并且让他们有机会靠努力向上流动。这还需要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环境,一个活跃的自由市场。
         
近年来,我国政府强调以国内市场为主,因为随着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已经消化不了,中国经济早晚要走到靠内需拉动的阶段。
         
2006年,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5.4%,2019年,占GDP的比重降至17.4%。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能已经从出口和投资转向为消费和内需。
         
不过,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经济的发展方向。2022年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和出口。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3%,出口的贡献率为28.5%。相比之下,消费的贡献率仅为25.6%,低于2019年和2021年。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的占比也将越来越高,服务不容易进行国际贸易,主要靠国内去消化。
         
从扩大内需意义上讲,提升国民收入,包括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未来的主要看点在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目前我国仍然具备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是后来者优势。利用这种后来者优势,日本、新加坡和韩国都曾经凭借后来者优势,提高先进技术,分别实现了20年每年9.3%、8.4%和8.4%的增长。目前我国的人均GDP还远低于这些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还有很大的追赶和提升空间。
         
第二是人才优势。我国人口众多,现代青年的受教育水平高,所以人才的数量也多。而且现在处于新经济崛起时期,新经济更依赖研发和人才。
         
第三是市场优势。现在高科技企业需要持续进行巨额的研发投入。这需要巨大的市场来实现利润,然后再进行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是产业配套优势。
         
笔者对未来还是偏乐观的,借用一下《置身事内》中的“结束语”:
         
“我出生于1980年,长在内蒙古的边陲小镇,在北京、大连、上海、深圳、武汉都长期待过,除了在美国读书和生活的六七年,没离开过这片滚滚红尘。虽然见过的问题和麻烦可以再写几本书,但经历和见闻让我对中国悲观不起来。我可以用很多理论来分析和阐述这种乐观,但从根本上讲,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末尾,顺便说说股市。
         
根据自媒体“虎嗅”统计,截至2023年9月1日,A股共有5265家上市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成绩不算差:
         
营业收入合计35.4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57%;净利润总额小幅下滑,合计2.95万亿元,同比下降4.32%。
         
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总营收、总利润均实现正增长。
         
营收增速方面,上半年营收实现正增长的公司有3043家,占比近58%,其中有150家公司的营收翻倍增长。
         
净利增速方面,社会服务、公用事业、汽车、美容护理排名靠前,增速均超过28%;超过一半的A股公司业绩实现正增长,有2724家,其中644家公司实现业绩翻倍。
         
对于目前的股票下跌和低估,笔者没有感到多少痛苦难耐。但是有很多朋友说,熬不住了,等不了了,有的对价值投资已经失去了信心,有的是家里人非常反对,不让把钱继续放在股市上了。
         
在重大的问题上,大家要舍得花时间、精力考虑清楚,不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要草率、随意处置自己的持仓,代价可能会很大。巴菲特曾说:“风险不来自于波动,而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还有一部分朋友,要从投资成长股、优质企业的风格切换到烟蒂股、高股息的防守风格。高股息分红主要靠公司的基本面,不依赖市场估值,所以确实比较适合近两年的市场情况。
         
但是,我们要明白,风格会轮转,如果将来别人持有的被低估的成长股估值回升,也不要羡慕,因为防守风格通常会在牛市的的时候跑输指数。
         
另外,学习投资门派不要学串了,容易走火入魔。比如投烟蒂股,用陪伴优质企业的集中投资法,而不是施洛斯的分散法,或者只看账面资产、股息,而施洛斯对于公司质量各方面是有要求和把控的。笔者曾经在《分散低估 OR 集中优质?》详细分析过两种投资方法。
         
无论用哪一种投资方法,都离不开对于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这个阶段。当下这种时刻,投资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和阅读上来,提升自己的功力。至于股价波动,我认同芒格的这段话:
         
“如果你是一位长期投资者,那么你就要去习惯那些周期性的波动,就如同你必须面对白天和黑夜一样,所以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了。”
         
         
欢迎点击关注,在投资的路上与我携手同行:
声明:本人所发布之文章均仅用于记录个人投资、学习思考,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点击“赞”和“在看”

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慧思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