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睁开眼看看吧,这是个新世界了。”
春风得意的女老板迎接故人出狱,故人没想到狱中岁月三年,回来恍如隔世。许半夏的故事由此徐徐展开了——这个女老板在变动的时局中借风而上,一路野蛮生长。
在剧中,我们看到了白手起家的励志传奇,也看到了商业江湖的波诡云谲和你争我夺。但现实中,中国最早的一批初代创业者,他们的创业经历远比电视剧更精彩,当年的那个新世界,也是一个比剧本里更加春风野火的大时代。
1951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一户姓刘的人家迎来了第4个儿子。在这个由父亲独自养活全家七口人的贫困家庭里,生活条件只能用贫瘠来形容。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刘老四”在20岁之前,从没有穿过一双真正的鞋。家里唯一的一件呢子大衣,从父亲、大哥、二哥、三哥一路“传承”下来,原本的下摆磨损了就裁掉改成短款,蓝色褪色了就染成黑色,等穿到“刘老四”身上的时候已经过了17年。
15岁的时候,“刘老四”作为知青到新津县古家村插队。那时的日子并不好过,想吃顿饱饭都难。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光着膀子睡在炕上,做梦都在想吃的。有一次为了改善伙食,在集体户户长的带领下,大家一起上山挖野菜,结果吃完以后集体中毒。第二天,整个宿舍集体旷工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才捡回来一条命。虽然差点因为“吃”没了命,但是“刘老四”的脑子里从来没有放弃改善生活的想法。那个时候,城里人开始流行吃爆米花,很多小贩都发了财,于是“刘老四”也跑去和生产队长商量一起去县城炒爆米花。生产队长很犹豫,因为当时的环境下,个人做买卖很容易被定性成资本主义,但“刘老四”却说,“我们炒爆米花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老百姓过年,是为人民服务。”于是被说服了的生产队长和“刘老四”一起买了爆米花机,在县城炒了三四个月爆米花,最后竟然赚了将近1000元。那个年头,整个生产队一年下来都赚不到1000块,每个人的工资则是一天一毛钱。“刘老四”炒爆米花赚回来的钱,平均分给每个人10元,相当于多发了3个月的工资。后来回想起当初的这段经历,“刘老四”说,“假如没有这么穷,我就不用想那么多东西,下乡就下乡。但当时我就想多赚点钱,改善生活。”1974年,“刘老四”因为表现出色,被送到四川德阳机器制造学校上学,后来又当上了成都机械工业管理学校的中专教师。1980年时,正是改革开放第一年,市场经济的春风吹向全国,刘家四兄弟也开始有了新想法。一开始他们自己动手研发了一款“新意牌”音箱,还成为了校办工厂的产品,但最终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后来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当起了养鹌鹑的专业户。1982年,“刘老四”和三个哥哥一起创办了“育新良种场”,由此开启倾尽一生的农业创业之路。40年后的今天,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涉足食品与现代农业、乳业与快消品、房产与基础设施、化工与资源等多个领域,拥有600多家分公司、超过7万名员工的新希望集团,而当初的“刘老四”、今天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也以66亿美元财富位列《2022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49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区的一个农户家庭有四个兄弟,其中的“李老三”经常会在暑假的时候给生产队放牛来赚零花钱。放牛的经历,也让“李老三”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他发现只要在牛低头吃草的时候,一边抱住牛脖子,一边踩到牛大腿的关节上,就可以让本来身材矮小的他轻松登上牛背。
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也会不由感慨,“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就能实现合作共赢。”而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业路上的成功秘诀。1978年,15岁的“李老三”嗅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开始研究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在高中毕业后就迅速投入到创业的人潮中。一开始他用家里的钱买来照相机到公园里给别人照相,只用了半年时间,不但把买照相机的本钱赚了回来,还攒下了1000多元,很快他又开起了自己的照相馆。但是当时开照相馆需要特种营业执照,“李老三”一直办不下来,只能以“违规”的方式,一边经营一边接受教育和处罚“违规”。后来被有关部门要求关门停业,“李老三”干脆关掉照相馆,又开始做起收购废旧电器零件提取贵金属的生意。虽然提炼贵金属的经济效益还不错,但是因为技术门槛并不高,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废旧零部件的收购成本不断上涨,刚刚开始第二次创业的“李老三”又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这一次,他等来了做大做强的机会。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坐上南巡的列车。深圳、珠海等四大经济特区发生的巨变,让他充满了信心。同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进行研究和部署。在土地上发挥巨大经济效益的承包制,开始在工厂逐步推行,改革也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一年,“李老三”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电冰箱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他决定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不同于之前的小买卖,生产电冰箱配件需要厂房和技术,“李老三”便找来几个同学,租用了一个街道办的工房进行设备的研究与试制。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几个高中学历的年轻人,竟然真的研究出了生产电冰箱的重要零部件。虽然技术解决了,但场地的问题一直麻烦不断。由于街道办自己要发展,原先的工房被收了回去。此后,经过了几番转折,“李老三”的公司从校办工厂变成了乡镇企业,拥有了正规军的身份以及“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的名称。因为技术过硬,“李老三”拿到了几乎全国所有电冰箱厂的订单,但这并非就是“李老三”创业的终点。当时,民营经济还未得到国家的正式认可,电冰箱作为国家统一配售的商品,也多出自于国营厂。但“李老三”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禁止民营企业生产电冰箱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大胆尝试。1986年,“李老三”组建“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因为生产的产品质优价廉,“北极花电冰箱”畅销全国,高峰时期销售额还超过了国营厂,年收入达到4000万元,成为了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当初那个“放牛娃”也在26岁这一年成为了千万富翁,但这仍然不是“李老三”创业故事的最终章。此后,“李老三”又先后进入装潢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后来又创办摩托车厂、开始造汽车……随着创业的目标越来越大,“李老三”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在决定造车的时候,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这些统统没有,而且和曾经开照相馆、生产电冰箱一样,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通过生产汽车的资质审批。不服输的“李老三”,坚信当初放牛时的感悟——“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就能实现合作共赢。”他从拆车开始研究造车技术;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自建学校亲自培养人才;再千方百计地通过“借壳”的方式,搞定造车的资质问题。经过无数次的争取和等待,“李老三”终于在2001年代表民营企业首次获得轿车生产资质。隔天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李老三”亲自见证和开启了属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新时代。恍惚间38年过去了,高中毕业就创业的“李老三”,现在已是位列福布斯《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第14位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而他创下的公司也在今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1967年,汕头槐泽村的“王三妹”出生。一家五口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帮衬家里,“王三妹”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回家务农。在那个年代,很多农村女孩都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早早辍学、结婚生娃、相夫教子、聊此一生,但“王三妹”并未安于现状。
那时候,“王三妹”的哥哥外出打工返乡的时候,都会带回来很多小玩意,这些新奇的事物深深吸引了“王三妹”,于是她软磨硬泡说服了哥哥带她一起外出打工。1988年,有着丰富劳动力和廉价土地的深圳,不断吸引着制造业厂商们前来建厂。其中,也包括刚刚在美国创立分部,并且已经创立3年的富士康。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在深圳开出的第一家内地工厂叫做“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王三妹”就是这个工厂的第一批女工。与如今配套齐全的富士康截然不同,早期电子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宿舍没有女澡堂、半夜随时有可能被叫醒赶“急单”,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也是司空见惯。很多人忍受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选择出走,留下来的也抱着躺平的心态,准备随时提桶跑路。但“王三妹”为了多赚点钱,一直选择坚持。处于上升期的郭台铭,当时为了激励员工,经常会给他们上课、演讲。在一次演讲时,郭台铭说“没有谁是天生穷命”,而这句话也点燃了“王三妹”的财富梦。自那时起,“王三妹”干活比以前更加卖力,也从普通女工、组长、线长,一路晋升到了课长——这是富士康能给内地员工的最高职位。10年时间,从乡村打工妹转身成为管理层,手底下管着上千人,工资翻了好几番。按理说,这已经是“打工人天花板”了,但“王三妹”并不知足。1998年,31岁的“王三妹”像当初选择离开老家出门打工一样,拉着哥哥创办了新公司,做起了和老东家富士康一样的生意。面对自己人的“叛变”,郭台铭非但没有生气,还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事实上,郭台铭之所以帮助“王三妹”,除了对她的欣赏,也因为“王三妹”的公司能够解决富士康在订单激增时的产能问题。因此自主创业的“王三妹”争取到了发展空间,并且开始了真正的逆袭。2011年,“王三妹”选择主动进攻,扩大企业规模。她先是收购了一家名为“联滔”的苹果外包公司,由此和富士康平起平坐成为了苹果供应链企业。此后,又通过一连串的并购,将索尼、华为、宝马、奔驰等知名企业,也纳入到合作商名单中。至于和富士康一同竞争的苹果公司业务,“王三妹”也因为发货快、良品率高,渐渐取代了郭台铭成为苹果公司第一大合作商。在选择中收获,也在选择中不断成长。2020年,“王三妹”的个人身价高达1800亿元,早已超过昔日老板郭台铭,让人们记住了王来春这个名字,而她创立的“立讯精密”也一早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1988年,43岁的“大叔”在卖了一年冰棍后,开始卖起了儿童营养液。因为踩中了市场需求,营养液产品大获成功。在前三年里,营养液产能扩大了60倍、利润暴涨100倍,1990年时的产值就已经破亿。
彼时,在海南创办私营报纸失利的“小伙”发现,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大叔”的儿童营养液在当地的批发价比其他省份低很多,于是通过在浙江做记者时积攒的人脉,“小伙”成为了儿童营养液在海南和广西的总代理,并且把海南低价入手的营养液高价卖到广东地区。然而这种“串货薅羊毛”的行为,很快被察觉,海南总代理的资格也被取消了。或许是因为代理儿童营养液看到了保健品市场的商机,“小伙”在1993年卖起了保健品,成功赚到第一个1000万。之后,随着保健品行业度过红利期,深知“人可以不买保健品,但不可能不喝水”的“小伙”回到浙江,创建了一家瓶装水公司,当起了大自然的搬运工。这一次,“小伙”也和“大叔”站上了同一条赛道。早期的瓶装水市场,一直被雀巢、乐百氏等巨头所把持,但消费者对于瓶装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品牌印象。凭借经典广告语和大范围投放,“小伙”的产品渐渐有了知名度,但这还未让瓶装水市场掀起真正的乱战。2000年,“小伙”的公司宣布因为纯净水对人体健康无益,于是停产纯净水,只生产天然水,同时还公布了三个实验以印证天然水更优质的理论。这一举措,无疑是给生产纯净水的“大叔”们破了脏水。传言,“大叔”听闻此事后大为光火,立刻召集69家纯净水企业召开“屠N大会”。随后69家纯净水企业集体声明,斥责“小伙”公司的天然水实验是不正当的商业竞争和商业炒作。“小伙”也正面反击,直接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把“大叔”告上法庭。但最终,这场21世纪的瓶装水大战还是以“小伙”的败诉告一段落。然而经历了“水王之争”后,双方很快又在功能饮料市场再次开战。2003年,达能从何伯权手里接过了乐百氏控制权,并推出第一款功能饮料——脉动。时值“非典”时期,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显著提升,脉动销量的大涨让“大叔”和“小伙”也在2004年先后加入战局。“大叔”凭借其强大的销售网络,在10天内就将新产品铺遍全国。自知缺乏渠道优势的“小伙”,则依旧通过差异化包装和营销手段,将自家的产品打造成带“奶嘴”瓶盖的“情绪型饮料”。依靠渠道和价格优势,“大叔”的新产品在上市第一年就实现了近10亿元的销售额。然而,因为包装与脉动过于雷同,整体品牌也缺乏辨识度,在与脉动的同级别竞争中,“大叔”的新产品渐渐淡出了市场。相反,“小伙”的新产品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定位,至今在功能饮料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此后,“大叔”陷入了与达能长达3年的“并购之争”,“小伙”却开始不断蚕食巨头们原有的瓶装水市场。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商的崛起和社交媒体为主的媒介环境,在快速上新的同时,拿下年轻消费群体,从气泡水到茶饮市场遍地开花。2020年,“小伙”——钟睒睒的公司农夫山泉登陆港交所,钟睒睒的身价飞速上升达到597亿美元,超越马化腾成为新的中国首富。“大叔”宗庆后的娃哈哈作为传统饮料企业的代表,虽然屡遭外界唱衰,但仍未离场。毕竟在充满变数的快消市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一场重塑格局的行业大战。改革开放浪潮中,悉数40余年波澜壮阔。他们顺势而生,也与时代共荣,这便是初代创业者的“风吹半夏”。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谋略者见机行事,好风借力直上青云;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孤勇者逢山修路遇水搭桥,不服输、不认命成就了一方天地。然而无论如何,初代们的创业风云,是故事,更是现代商业史上一段段真实且珍贵的记忆。
当风来临的时候,创业的种子萌发,或许每一粒种子看起来并无二致,但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拼命扎根成长,成为了如今各行各业的巨头和翘楚。或许也会有人思考,当下的创业者们又该如何从历史的中获得新的启发,我们相信,答案永远都在创业者们的脚下。
毕竟在那个充满机遇的年代,风曾吹向半夏,若干年后再回头看,风一定也曾吹向你我。
你更喜欢谁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