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4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王朔:一帮装孙子的主儿

王朔,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后进入影视业,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一帮装孙子的主儿
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大有抚慰。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份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文化大革命”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做“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这就是大师啊?”记得我当时还挺纳闷。


再后来,阅读的经验增加了,自己也写了二十年小说,对小说也不简单地用明白流畅、情节生动当唯一标准了,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我觉得鲁迅写得最另类的三篇小说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记》和《伤逝》。《一件小事》从立意到行文都很容易被小学生模仿,这篇东西也确实作为范文收入过小学课本。像小说结尾那句“他的背影高大起来”,我那个不学无术的女儿在她的作文中就写过。


写《狂人日记》时,鲁迅充满文学青年似的热情,文字尚嫌欧化,透着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吃惊,那种激烈决绝的态度则和今天的“愤青”有共通之处,搁今天,也许能改编成摇滚。


《伤逝》大概是最不像鲁迅后来风格的一部小说,男女过日子的事儿,他老人家实在是生疏。由此可见,大师也有笔到不了的地方,认识多么犀利也别想包打天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很好的散文,有每个人回忆童年往事的那份亲切和感伤,比《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什么的强很多,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就不是一个量级了。那也不在作家的经验、才华,在于不同人生本身的差距。


《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和吃血馒头的那个《药》是鲁迅小说中最好的,和他同时代的郁达夫、沈从文和四川那位写《死水微澜》的李劼人有一拼,在当时就算是力透纸背的。中国普通人民的真实形象和难堪的命运被毫不留情地端了出来。这些人物至今刺激着我们,使我们一想到他们就毫无乐观的理由。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的人民不再是鲁迅那个时代完全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很需要被同情的那伙人了。从鲁迅第一声呐喊起,他们也折腾了几十年,再提到人民二字,只怕要警惕一点了。有些事是别人强加的,有些事可是他们自个乐意的,甚至还有不少诗意的发挥。仅有唤醒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那都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不是反抗强者,而是直面那些可怜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他们予以解剖。


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正传》中尤为明显。小时候我也觉得那是好文章,写绝了,活画出中国人的揍性,视其为揭露中国人国民性的扛鼎之作,凭这一篇就把所有忧国忧民的中国作家甩得远远的,就配去得诺贝尔奖。

这个印象在很长时间内抵消了我对他其他作品的怀疑,直到有一次看严顺开演的同名电影,给我腻着了。严顺开按说是好演员,演别的都好,偏这阿Q怎么这么讨厌,主要是假,没走人物,走的是观念,总觉得是在宣传什么,否定什么,昭示什么。在严顺开身上我没有看到阿Q这个人,而是看到了高高踞于云端的编导们。


回去重读原作,发现鲁迅是当杂文写的这个小说,意在针砭时弊,讥讽他那时代一帮装孙子的主儿。什么“精神胜利法”、“不许革命”、“假洋鬼子”,这都是现成的概念,中国社会司空见惯的丑陋现象,谁也看得到,很直接就化在阿Q身上了,形成了这么一个典型人物,跟马三立那个“马大哈”的相声起点差不多。


当然,他这信手一拈也是大师风范,为一般俗辈所不及,可说是时代的巨眼那一刻长在他脸上。但我还是得说,这个阿Q是概念的产物,不用和别人比,和他自己的祥林嫂比就立见高下。概念形成的人物当作认识的武器,针对社会陋习自有他便于发扬火力指哪儿打哪儿的好处,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他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就极为有限了。


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规律,干预性、针对性越强的作品,审美性、
可感性就越低?尤其是改编为影视这种直接的形象艺术形式,这类人物就很吃亏,演员也很难从生活中找依据。



鲁迅有一批小说游戏成分很大,我指的是他那本《故事新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批作品。这些游戏之作充分显示了鲁迅的才气和机灵劲儿。再加上一条,就是他深厚的旧学知识。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写的,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态度真够姚雪垠、凌解放,包括陈家林学半年的。


若说鲁迅依旧令我尊敬,就是他对什么样公认的伟大人物也没露出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更没有用死无对证的方法大肆弘扬民族正气,编织盛世神话。他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怀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第一笔中。唯一叫人败兴的是编者在这批小说下面加的注释,告诉今人这话指什么,那段是讽刺当时的什么现象,那就变得小气了,纯粹是意气用事,借古讽今。

有些话我本不想说,但话赶到这儿了,我还是说了吧。鲁迅这个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跟小人过不去。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鲁迅的个性在他的创作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他的文学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候潮流的影响和摆布。


 单本速读: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内容简介:

第一个生活阶段,我是一个靠敲诈勒索为生的罪犯,常常与同伙冒充警察去饭店客房讹诈嫖客的钱。某一天,我在公园里认识了女学生吴迪,自此我们便相爱了。后来吴迪为报复我而走上邪路,直至为我殉情自杀,而我最终也没逃出被逮捕并被判刑的下场。


第二个阶段是我保外就医后的生活经历。我在去南方旅游的船上认识了女学生胡亦,我们相识的情景与认识吴迪的情景颇有些相似。在我已经爱上胡亦的时候,她却被两个冒充作家的通辑犯强暴了。我把胡亦送走后,便与那两个通辑犯大打出手,直到将警察引来。


本书是王朔的中短篇小说集,选入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待》、《海鸥的故事》、《长长的外鱼线》等6篇小说。


经典语录:

其实并无龙门,人只不过给自己制造幻境,一时一地称雄,自以为与众不同。

《看上去很美》


内容简介:


小说以方枪枪和“我”的双重视角来审视社会、成人世界,这是一个在保育院长大的孩子,与父母关系淡漠,在保育院里也不太讨阿姨及其他孩子的喜欢。后来入了学,他想积极引起老师的注意,写入队申请,却没有成功;老师生病时帮老师批发作业,却惹代课老师生气。随着年龄的长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停课,父亲被送进干校,他成了一个更加自由的没人管束的孩子(此时的大院基本是一个“无父”状态的社会),看比自己大的孩子打架,与同龄的孩子在大院里肆意玩闹。


此书为王朔创作中的第一次“寻根”之作。正如他在本书的自序中所说:“我还是有一个文学初衷的,那就是:还原生活。”王朔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这样一个社会化自我的成长,再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


经典语录:


我知道他的绝望,如此漫长一眼望不到头又不可省略的一生真叫人不堪重负。

《知道分子》


《知道分子》是王朔的随笔集,收录了作者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观点、看法。


应该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朔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的风格曾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作为一个著名的“非主流”作家,他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名人的看法当然也有特立独行的一面。在这些文章里,我们不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他真实的看法。


经典语录:


他爱热闹 ,见生人又拘谨 ,给他打电话出来吃饭 ,他老要问都有谁呀 ,听说不认识的人请 ,在座的还有不认识的 ,他就犹豫 ,犹豫再三说 ,我就不去了吧 。这犹豫中有别人都在花天酒地自己在家单吃的不甘心 ,也有拒绝别人时赔的小心 。

《动物凶猛》


《动物凶猛》王氏经典幽默的代表作之一。在读者之间备受好评,而且大都改编为电影,为观众喜闻乐见。


单看书名,有一种原始、粗粝、野性而迅疾的气息。故事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了北京市一个部队大院中一群少年人的成长过程。书里,糅杂着无知少年血渍汗污以及蓬勃欲望的故事充斥在夏日的热辣中躁动着蒸腾,一种横冲直撞的荷尔蒙在字里行间窜动。无处安放的精力、咄咄逼人的青春、无热血不少年、血性与意气、反叛与迷茫,都是青春特有的烙印。


经典语录:

我的故事总是在夏天开始的。夏天在我看来是个危险的季节,炎热的天气使人群比其他季节裸露的更多,因此很难掩饰欲望。

《致女儿书》


《致女儿书》是《致女儿书》和《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两本经典作品的合集。是王朔写给自己女儿的心里话。


内容简介:


作者从自己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讲起,一直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最后说到自己。每一句话都是真话,每一句话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女儿一些做人的道理,并对自己的作为进行了反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朔作为一个女孩的父亲与我们日常对他的印象中所不一样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经典语录: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这是一部描写父子情感的长篇小说。王朔用一贯幽默调侃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各种矛盾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心酸不已。


内容简介:


人到中年与妻子离婚的马林生是一个类知识分子,至少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他挣扎着煞费苦心地保持着自己的这一形象,为此,他必须得讲究,至少要讲究一点:干净。他是一家书店的小职员,有点装腔作势却活得很窝囊,富于幻想(幻想和一个来过书店的少女再次见面的情境)却又不切实际。为了解决和儿子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他决定和儿子称兄道弟做朋友;对儿子给自己介绍的对象齐怀远——儿子同学的妈,既想亲近又不甘心(因为那个少女)。


经典语录:


任何人,当确保自己优势地位不受威胁时,都愿意稍示怀柔以表明自己的宽大和有理有节在胜利的喜悦上加上一种欣赏对方感激涕零的享受。


同样是北京作家,同样是有趣的作家,但王朔作品的有趣与王小波有趣之处有区别的,王小波的作品能告诉我们明辨是非,而王朔的作品告诉我们什么是假崇高,颠覆了中国现代文学,称得上开天辟地,对人生世界观有深远影响。同时,王朔式语言深入大街小巷,电视电影,无处不在。


《动物凶猛》  《我是你爸爸》 《看上去很美》
《知道分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致女儿书》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3742
出版时间:2015-03-01
开本:32开
 《王朔文集》全6册  
  总价175 元   优惠价:158元/套  


包邮,敬请放心购买。青海、海南,内蒙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20元运费差(新疆/西藏暂不能发)点击阅读原文下单,货到付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