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过不去的“槛儿”

小西 读者读书会 2023-05-03


讲一个宋代《轩渠录》里的冷笑话。

湖州知州苏轼那天同一班幕僚游道场山。到了山寺,恰有个和尚靠在门上打盹儿,苏轼一见之下,玩心又起,说:“髡阃上困。”

“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受刑人会被剃掉头顶的头发,无他,羞辱而已。

战国时擅长谐谑的大政治家淳于髡,就是因为受过髡刑,才得了这个名字。

后来和尚因为剃度,也被称作“髡”。“困”不必解释,太困了,自然忍不住要打个瞌睡。

至于那个“阃”字,则是指门的一个部件——门槛。


门槛随处可见,同其他建筑构件相比,门槛绝少修饰雕琢。

然而,它绝不能被忽视。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前线,东晋指挥部,总指挥谢安正同人下棋。北方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而东晋大将谢玄手中却只有八万北府军。

忽然,前方战报传来。谢安读罢,脸上没有丝毫变化。对弈者终于急了,问什么情况,谢安淡淡答道:“小儿辈大破贼归矣。”

此刻的谢安,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过紧接着,门槛泄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晋书·谢安传》随后说道:“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这事儿让谢安的形象瞬间多了几分亲切可爱:

下完棋,回内室,内心实在太过汹涌澎湃的谢安压根儿没留意到脚下,只下意识地抬了抬脚——木屐的后跟磕到门槛(户限)上,咔嗒,断了。

图源:全景视觉


起初门槛的出现,是为了挡住各种危险。

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有一种房子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

按照考古专家还原的样式,屋中央有中心柱,一圈木头斜架着,在中心柱顶部交汇,搭成一个锥体,外面再铺上泥和草筋的混合物,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就搭成了。

然而空间终究有限,于是再往下挖几十厘米。再讲究些,在进门处修个门厅(门道)。

所以在门口筑一道土槛就万分必要了——防止雨水倒灌。

当然,就算是地上建筑,门槛也是必要的。

也有建筑内外齐平,顶上照例是锥形的,锥体下方却不是地面,而是一道矮墙,由一圈木柱支撑起来,外面照例糊上泥草混合物,也不算太矮——将近一米。屋子的槛就是那道矮墙。

门槛那么高怎么进出?有台阶。乍一看,门就像是在墙上开的一个洞。

这么高的门槛,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但防风防雨,还保暖。

后来建筑式样不断发展,门槛的样子变化不算大,人们对它的诠释却丰富起来。

诗经《谷风》里的那个姑娘,说起负心人来,真真泪眼婆娑 ,“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我都要走了,不奢望你送很远,只求再多陪我走几步,你却只把我送到门边。

“畿”就是门槛。

为什么直到今天,送人也依旧得送到门槛外才合乎礼节?

因为门槛分隔开门户内外,会让人自然联想到“界限”一词——内外有别。

门槛挡住的已经不单是风雨,还有各种危险。民间要挡住蛇虫八脚、各种妖邪,国家亦要挡住外来威胁。

图源:全景视觉

一日,汉文帝随口感叹:“我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哪里还会担心匈奴犯边?”

冯唐却应道:“陛下,您就算有廉颇、李牧之类的将军,也不会用他们。”

汉文帝问冯唐:“何出此言?”

冯唐单刀直入:“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我听说,古时君王派遣将军,会跪下来推着战车说,国门以内,我做主;国门以外,将军裁定。

这一番用人不疑的雄论,不单汉文帝听进去了,后来的司马迁也大发感叹:“有味哉!有味哉!”

不过到了末代皇帝溥仪这里,又是另一种景象了。

那日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新得了个宝贝——一辆自行车,于是骑到紫禁城中,同姐姐、姐夫一起玩。

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自行车成了溥仪和婉容的新消遣,溥仪为了让自行车在宫中畅行无阻,竟叫人把很多门槛都锯掉了。

紫禁城的门槛的确对溥仪没有意义了。

这个三岁登基的皇帝,六岁退位,不过是仍住在紫禁城里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日子罢了。

锯掉门槛这样的举动,与其说是任性,莫如说是一种无力——只有在这紫禁城,他还是皇帝。


门槛又是什么时候成为身份地位的代名词的?

这就要说到孔子曾经教导弟子的一句话:“入公门……行不履阈。”阈,门槛。

进国君的外门,切勿大剌剌踩着门槛就进去。

孔子的这番规范,在《礼记》里写得清清楚楚:“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所以过门槛,务必庄重。

虽说这规矩是出于尊卑礼仪的考虑,但汉服自古宽袍大袖,穿的又是木屐,一脚踩在门槛上,不说仪态有差,安全性也欠佳。

民间后来也渐渐衍生出各种“门槛不能踩”的规矩,门槛就不怒自威起来。

门槛越高,进门越费力,就让人生出越多敬畏感来,乃至如今还经常见到,一些宫殿寺院,包括民间的大宅院,门槛高度竟然齐膝。

苏轼调笑“髡阃上困”的那道山寺门槛,能让和尚靠在上面打盹,想来也不会低。

但在高度问题上毕竟不宜太任性,于是赵合德,也就是赵飞燕的妹妹,想了个主意:把她住的昭阳殿“切皆铜沓黄金涂”。

“切”(音“砌”)即门槛,门槛外包上铜,涂上黄金。

图源:全景视觉

给木门槛穿外衣的倒也不止赵合德,还有南朝的智永禅师。

智永禅师自不为哗众,实在是书法太好,上门求字者竟狂热到把他住处的门槛都踢穿了,没奈何,禅师只得用铁皮包住木门槛。

“铁门限”(铁门槛)的名声又起,智永的书体竟连带被称为——“铁门限笔”!


苏轼讲“髡阃上困”笑话的时候,大约是在元丰二年(1079年)。

这年春天他从徐州调任湖州,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也颇有政绩。

他自然不会想到,这年夏天,他就会被捕入狱,差点死于狱中,甚至给弟弟苏辙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绝处逢生的苏轼随后被流放黄州,这个人生的巨大转折,也终于成就了后来的苏东坡。

再后来,他的命运还将大起大落,他也将被一次接一次地流放。不过如你所知,无论怎么难,苏先生总能把日子过成诗和远方。

也真是应了那句话:这世间,没有过不去的“槛儿”。

作者:小西。来源:《读者》杂志2023年第4期。浮躁的日子里,《读者》送你片刻宁静。值班编辑:王书哲。

RECOMMENDED
/今日精选好文/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读者》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