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书”之二丨《寻路:穿越分裂的国度》乔丹 · 布拉什克 × 克里斯托弗 · 豪 著
一部引人入胜的美国公路文学
在路上,两位政治立场截然不同的美国青年回答了美国社会最为紧迫的问题
寻路
穿越分裂的国度
【美】乔丹·布拉什克 克里斯托弗·豪 著
骆伟倩 译
雅理译丛
392页,68元
ISBN:978-7-108-07662-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
当乔丹和克里斯最后一次关掉引擎时,他们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我们之间观念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两位耶鲁同学:一位是单身母亲之子,一位是前海军陆战队员;一位是民主党人,一位是共和党人。在充满冲突和党派之争的时代,他们决定上路,在这个分裂国家的大地上,进行一场深刻的个人旅行,以寻找他们生活中的成长、希望和内生的力量。
这是一个为期3年的冒险之旅,两位朋友自驾穿越美国44个州,沿着2万余英里的道路,走过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特朗普集会上充满催泪瓦斯的街道,驶过墨西哥蒂华纳和华雷斯之间的高速公路,坐进卡车司机皮特的大货车,踏上波特兰渔民的龙虾拖网渔船,走进新奥尔良的爵士俱乐部和塔萨尔曾遭遇屠杀的黑人社区街道。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我们将全程跟随乔丹和克里斯托弗,聆听前排座位上的争论以及他们与美国人的对话与反思,见证美国生活的当下与未来。
2016年美国大选对于该国的精英阶层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两位耶鲁法学院的新晋毕业生——一位自由主义者、一位保守主义者——踏上了游历全美之路,试图通过与“普通美国人”的直接接触重构自己的政治世界观,并摸索打破政治两极化魔咒的潜在途径。《寻路》一书记录了这次历时三年的旅行,以及它所滋生的各种政治与社会思考。它既是一本上佳的旅行文学,更是对“美国灵魂”的深刻反思。两位作者在认识美国社会的同时,也在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精英体制,并由此重新剖析个体与群体、社会单元与结构之间的多元互动。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寻路》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讲得漂亮,诚实得惊人。它真实地展示了我们的差异,如果我们花时间去看,它揭示了我们能找到的所有共同点。这两位年轻的美国人提醒我们,我们的国家是复杂的,他们在我们脆弱的联邦中找到了希望。对于那些被有线电视新闻上的争吵所吓跑的人,打开这本书,提醒自己,坐在18轮大货车的前排座位上或龙虾船的船头上,有更好的方式来观察我们的国家,发现我们自己。
——约翰·克里(美国第68任国务卿)
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是联合政府。美国人可能并不总是和睦相处或者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事物,但这并不一定是我们的末日。乔丹和克里斯抓住了美国当前动荡的时刻,却让读者有理由坚持我们所拥有的。这本书通过两双眼睛讲述了一个独特的故事——这双眼睛不仅让我们了解我们在哪里,还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以及为什么这仍然很重要。
——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虎妈战歌》《政治部落》作者)
作者简介
乔丹•布拉什克 来自洛杉矶,他是一名商人、律师、退役军人。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又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律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乔丹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步兵军官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曾被外派到阿富汗和非洲之角。他在服役五年后以上尉军衔退役。乔丹现在是美国前沿基金的总裁、首席运营官和联合创始人,负责该基金的战略、管理和运营。
克里斯托弗•豪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肯辛顿,是一名作家。以最高荣誉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克里斯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并以奥巴马白宫实习生的身份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后来加入了美国国务院的政策规划组,担任国务卿演讲稿的撰写人。2018年,克里斯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在那里就读时,他还是耶鲁大学新闻学学者。克里斯目前在旧金山湾区和纽约工作。
目 录
序
第一部分
纽黑文
爱达荷
凤凰城
佩吉
莫诺湖
第二部分
路易斯安那
墨西哥
洛兰
底特律
波特兰
第三部分
奥古斯塔
新奥尔良
塔尔萨
爱达荷
结语
致谢
译者后记
底特律
* 本文摘选自《寻路:穿越分裂的国度》第二部分
文丨乔丹·布拉什克 克里斯托弗·豪
我们到达底特律的那个下午, 市里正下着倾盆大雨。克里斯家的世交同意让我们在她位于格罗斯波因特的家里住上一周。屋子的装修让人想起 20 世纪 50 年代——那是底特律的黄金时代, 而格罗斯波因特, 作为底特律东北部的郊区留下了许多那个年代的痕迹。
“像是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 里一样。” 第二天早上, 当我们沿着宽阔的湖滨大道驶入城市中心时乔丹说道。路边深绿色的草坪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暖色的灯光照亮着鹅卵石铺就的车道和前廊。人行道上的每一块砖都像是新的一样。沿着环线位置排开的房子宏伟而美丽, 却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时宜——这似乎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某种宏伟。
底特律天际线
那天, 我们游览了这座城市。我们站在嘉德大厦的门厅里, 它充满艺术感的天花板如同孔雀羽毛一样色彩斑斓。我们在一座名叫 “底特律精神” 的辉煌青铜雕塑前驻足观看。我们站在文艺复兴中心的阴影下, 惊叹于乔·路易斯纪念馆的黑色金属拳头。这一切都是一个已逝去的光辉时代的纪念, 但市中心这条为盛大游行建造的大道上却只有我们俩。当我们在街区间行驶时, “船” 里充满了不祥的感觉。沉重的空气笼罩着废弃的空地和摇摇欲坠的砖块楼房。
底特律的废弃楼房
在底特律的第一个下午, 我们离开了市中区, 前往市郊八英里路往北的一个名叫拉瑟-鲁普的小镇上的一家咖啡厅。我们和萨托莉·沙库尔约好了在那里见面, 萨托莉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故事讲述者, 她答应和我们见面跟我们讲述底特律的故事。乔丹在网上看到她演讲的视频之后联系了她。
萨托莉是位很优雅的女士。她扎着头发, 身穿彩色连衣裙, 说话的声音沙哑而富有诗意。我们认真地听着她讲社区农场是如何从空地上被建立起来, 自来水为什么会被污染, 以及在最后一次人口大规模搬离市中心之后, 城市的街区是如何被有钱人肆意改造的。
“对于有钱人来说, 底特律是他们的游乐场。” 她说。但这依然是属于她的城市。最近刚刚重新开张的东部市场里充满了新鲜蔬果和本土艺术家的作品。杰克·怀特创建的第三人唱片公司用黑胶唱片来制作底特律艺术家的新专辑。底特律艺术学院里收藏着迭戈·里维拉描绘劳动人民的著名画作。
萨托莉向我们介绍了市中心的一间酒吧, 地区检察官、刑辩律师, 还有穿着昂贵西装的法官们会在那里聚会喝马提尼酒。她还告诉我们第36区法院是密歇根州最大的地区法院,也是全国最繁忙的法院之一。
“在那个法院里闲逛你能学到很多有关底特律刑事司法系统的知识。” 萨托莉说。
我们对于跟法律相关的地点特别感兴趣, 因为我们是抱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到底特律的: 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在今天的美国, “赎罪” 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我们俩经常讨论的话题, 而且在这个话题上我们俩几乎没有分歧。我们两个人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给予第二次机会。对于劳改系统和个人救赎到底哪个发挥的作用更大, 我们持有不同观点, 但总的来说, 我们俩都认为那些已经付出了代价、 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赎了罪, 并且努力变得更好的人理应拥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机会。我们同意这是美国最为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底特律第36区法院
萨托莉对于给予人们 “第二次机会” 多有感触。她的母亲死于卵巢癌, 不久之后她的儿子又因车祸去世。用她的话来说, 从那之后, 她的人生变成了 “毫无乐趣的苦差事”。
“伤痛是可以被继承的,” 萨托莉在咖啡厅空调的嗡嗡声中说道, “你也许没有直接感受过被奴役或者失去亲人的感觉, 但它们是存在的。它们存在于你的骨髓中。孩子可以感受到他们父母的伤痛, 父母能够感受到他们自己父母的伤痛。”
然后她得到了一个登台与和她有相似经历的人们分享她的故事的机会。在那个时刻, 她有所感悟: 讲述能够治愈伤痛; 而这就是萨托莉想要回馈底特律的东西。
“故事,” 当我们收拾好东西, 准备重新进入咖啡厅外的酷暑中的时候, 萨托莉说道, “是缓解伤痛的方式之一。”
伤痛对于底特律居民来说并不陌生。
这座城市见证了汽车的诞生, 它改变了 20 世纪, 并创造了几乎不可估量的财富。用大理石建造的博物馆、 绵延一英里的工厂建筑, 以及多层豪宅的兴建都是底特律黄金时代的见证。然后这一切顷刻间灰飞烟灭。随着汽车巨头的后代们搬往迪尔伯恩和格罗斯波因特, 底特律的人口骤减, 家庭收入中位数骤降。很快, 将近40%的底特律人口生活在贫困中, 包括超过一半以上的儿童。几乎一半的成年人是文盲; 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没有工作。底特律是美国谋杀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仅次于巴尔的摩和圣路易斯。而随着贫困和就业机会贫乏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城市继续着下滑的趋势, 它所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重。2013 年,底特律市正式申请破产, 并进入了被接管的状态。
但是最近, 底特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体育馆和音乐会所如雨后春笋般在市中心出现。曾经被遗弃的高楼大厦重新进行了修整。一个新的轻轨网络开始环绕着商业区运行。在中城, 艺术装置和时髦的餐厅像野花一样涌现。年轻人在廉价房租的吸引下开始重新搬进城市里。市中心的文艺复兴发生了,人们开始修缮这座城市。
追求复兴的底特律
扫描二维码
可购买本书
推荐阅读
钢的城
美国锈带兴衰史
〔美〕加布里埃尔 · 维南特 著
刘阳 译
雅理译丛(“美国三书”之一)
精装,487页,定价:78元
ISBN:978-7-108-07664-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0月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与“工业心脏”,其钢铁制造业在20世纪初期繁盛一时,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则是医疗照护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匹兹堡的经济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照护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医疗工作者过度的劳动、极低的薪资与不被承认的社会权利。
在本书中,作者维南特带领我们深入美国“锈带城市”的中心,以档案研究与个人口述史相结合的方式细致呈现20世纪匹兹堡经济转型的阵痛,揭示钢铁业的衰落和照护经济的兴起对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如何放大了工人群体内部的性别与种族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如何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并重构美国经济与政治的未来。
无地可依
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与阶级
〔美〕克里斯蒂娜 · J. 沃利 著
张伊铭 译
雅理译丛 (“美国三书”之一)
精装,328页,定价:68.00元
ISBN:978-7-108-07663-2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即出
文化人类学家沃利在《无地可依》中以人类学视角,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对“去工业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
娇惯的心灵
“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美〕格雷格 · 卢金诺夫 〔美〕乔纳森 · 海特 著
田雷 苏心 译
雅理译丛
精装,527页,定价:69.00元
ISBN:978-7-108-06874-3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7月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寒门子弟上大学
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美〕安东尼 · 亚伯拉罕 · 杰克 著
田雷、孙竞超 译
雅理译丛
精装,348页,定价:62元
ISBN:978-7-108-07139-2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8月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