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学术通讯

其他

汪晖教授代表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韩文全译版出版

近日,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的代表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韩文版问世。此次韩文版的出版,凝聚了十位译者和四位校者多年的辛勤努力。韩文版译校团队在后记中表示,尽管在前近代以及近现代史的展开中,韩国知识界有了鲜明的思想性改进,但对思想史进行全面整理和有效讨论的局面尚未打开。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韩文版的出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它能成为开启韩国和中国之间思想对话之门的桥梁。韩国学者白元淡与汪晖教授有数十年的学术往来,她曾是《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最早的一批读者,她评价道:“该书通过对千余年中国知识性、哲学性、政治性话语的精妙分析,敦促读者重新调整对近代性和中国思想的固定视角与感知。汪晖以‘儒教思想转变’的历史召唤和脉络化,解释了中国早期近代性的构建过程,提出中国现代性的独特意义。全球知识界对《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反响,显示了对中国知识史的对话议题既需要改变,也正在改变。”“在二十年岁月的等待中,汪晖教授对翻译工作给予了无限的信任与支持,并提供了实质性的出版支持;他通过大量学术著作,唤醒了思想上的张力与认识上的转变,为韩国读者打开了广阔的思想天地。”目前,《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已有数个版本,包括去年刚刚发行的哈佛大学出版社英文版以及较早出版的英文导论版,还有意大利文版、日文版。韩文版的问世,将为韩国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探讨中国思想史的宝贵机会。往期回顾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德译本出版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英文版出版“当代学术四十年”之四丨汪晖:在90年代反思现代性专访汪晖丨我们为什么要一再重返“五四时刻”?推荐阅读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汪晖
6月19日 上午 9:01
其他

七个问题丨谷继明:后理学时代的“公天下”理想

晚明以来,随着个体化进程的加速,人人皆有自己的意见;但人的倾向于堕落的部分(这部分不称作人性)是很强大的,如果没有标准,整个群体只能往下走。人类群体要达成某种共识,保证其文明性,在理学那里是通过天理来提携。晚明否认了这个思路,到了戴震、钱大昕那里,则强调“絜矩”。惠栋回到先秦两汉,重新塑造天和圣人的权威性,也就是想重新树立儒家的超越性一面。*
4月25日 上午 9:02
其他

“古典与文明”近期书目

黄铭《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学研究》黄铭丨国法与人情,血缘与恩养:董仲舒《春秋》决狱中的义理问题。。“古典与文明”丛书第一辑义疏学衰亡史论
3月7日 上午 9:03
其他

七个问题丨吴飞:超越古今之争,回归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著“古典与文明”丛书精装,644页,88元ISBN:978-7-108-07572-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7月*
3月7日 上午 9:03
其他

“三联学术论坛”17丨山水为媒——绘画史与考古学的相遇

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直播时间2024年3月3日(周日)14:00—17:00直播入口主
2月29日 上午 9:00
其他

新书丨瓦尔特·伯克特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我们的读者俱乐部正在招募中,详见文末,欢迎加入三联学术的朋友圈!古希腊宗教研究必读之作讨论希腊神话和仪式的概念与本质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德〕瓦尔特·伯克特
2月28日 上午 9:01
其他

新版丨薛爱华作品《朱雀》《神女》

,他至少有两种著作被译为日文,日译本版本信息如下:《神女:唐代文学における龙女と雨女》,西胁常记译,日本东海大学出版社,1978;《サマルカンドの金の桃―唐代の异国文物の研究
2月23日 上午 9:02
其他

“三联学术”给读者朋友拜年啦!(附留言赠书入选名单)

o、老才、CCC、行木、颐百味卤将军、大风车、半思半梦半时光、Kirito、真真、刘以诺
2月9日 上午 10:56
其他

【留言赠书(最后机会)】2023年度作者 & 年度图书

1644)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精装彩印,可单册购买总定价:650元ISBN:978-7-108-07639-7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李零
2月5日 上午 9:01
其他

新书丨钟雨柔《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

汉字被革命后,书写何去何从?*
2月2日 上午 9:01
其他

陈岘丨再观汉宋——评《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

《参赞化育》一书,突破了学界过往研究中对惠栋的刻板认识,将惠栋从“汉学”的标签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从汉学与宋学争衡的复杂性入手,厘清了惠栋表彰汉学背后的宋学渊源;另一方面又从“微言”与“大道”两端,揭示了惠栋对《周易》尤其是天道与人道关系的认识与思考;更突破了单经研究的限制,从经典交互诠释的角度展开了更为宏阔的研究架构。陈岘,1988年生,山东淄博人,哲学博士,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关注以《周易》《春秋》为核心的中国哲学、经学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再观汉宋评《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7日第七版文丨陈岘作为擎起清代“汉学”大旗之巨匠,惠栋易学不仅重现了汉易之风华,也开创了乾嘉学术之风气与格局。受此影响,在近百余年来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汉宋之争”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意识。如梁启超等便将清初学者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人对图书易学的批判视作清儒从宋学返归汉学的先驱,惠栋亦强调其汉学乃是父祖四辈传经之成果,汉学与宋学的对立格局也成为了清学研究中的主线。谷继明新著《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以下简称“谷著”)便以“大道”与“微言”之别为切入点,关注到了这一清代学术史中的核心问题。谷继明《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月毋庸置疑,汉宋争衡确实是清代学术演进中的事实,乾嘉学者江藩所著《国朝汉学师承记》和《国朝宋学渊源记》便是明证。众所周知,自以朱子为代表的宋学范式确立之后,元明两代之儒学皆是其延续与发展。有基于此,所谓“汉宋之争”的前提,便是汉学范式在清代的复起,并且发展壮大到了能与延绵四朝的宋学范式争衡的程度。只不过,这种格局究竟成形于何时?惠栋掀起的乾嘉汉学复兴运动,又是否在清初其祖辈之时便已呼之欲出了呢?谷著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汉宋对立”格局中的时代问题:“惠栋称‘四世传经’,将汉学推至曾祖惠有声,实出于自己的构建。”此言不虚。首先,从惠有声、惠周惕、惠士奇到惠栋的“四世传易”虽是事实,但以惠栋之父惠士奇所著《易说》为例,其书中虽已有“汉学”概念的使用,但究其含义,乃是专指汉代的象数易学,而非与宋学对立的汉学范式。其次,在点校惠士奇《易说》一书时,笔者便曾注意到,惠士奇对易学史的区分,所采用的并非汉、宋或象数、义理这类二分法,而是做出了汉易、晋易、宋易三分的格局,且在论说中各有褒贬,实无推尊汉易之倾向。由此可见,以《易汉学》搭建起汉学之大厦,乃是惠栋本人独立完成的工作,与其父祖并无直接关系。再次,惠栋恢复汉学的工作,虽然确实是建立在清初黄宗羲、胡渭等人批判宋代图书易学的基础上,但在黄宗羲、胡渭看来,河洛、先天之学虽然理当被排除出易学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宋代易学范式的彻底否定。事实上,以王弼、程颐为代表的义理易学,才是他们心目中最为标准的易学诠释。换言之,黄宗羲、胡渭也并无恢复汉易之志趣,亦非惠栋的领路人。惠栋(1697-1758)汉易研究之难,一方面难在京房、虞翻、郑玄、荀爽等人的易学各成体系,概念与义例的研习障碍极多;另一方面也面临文献严重残缺这一问题,没有哪一本汉易著作是完整存世的。因此,乾嘉学人李道平在纂疏唐人李鼎祚《周易集解》时便表示,自己幼年时曾尝试着攻读汉易,但最终因为过于深邃难懂而中途放弃,后来通过研读惠栋《易汉学》才得窥汉易之门径。谷继明写作此书之前,便曾花费数年之功完成了《易汉学新校注》,对卦气、飞伏、消息、纳甲、升降、卦变诸说一一疏通证明,积累颇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参赞化育》一书的研究中,作者并未将重点放在这些象数学说的疏解中,而是另辟思路,关注到了惠栋易学考古工作中所受到的宋学影响上。如其所论:“惠栋虽以‘汉学’自立,其早期学术实亦脱胎于宋易。”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惠栋虽以弘扬汉学闻名于世,但反观其学术成长路径,其汉学成就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谷继明利用苏州博物馆藏惠栋《周易古义》稿本发现,早年之惠栋不但稔熟于周敦颐与朱子,且多有沟通易学与理学之论说。如其在讨论《系辞》“太极”问题时,便认为天地盈虚、乾坤毁息之理正合于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之论。无独有偶,惠栋的易学考古工作虽然在清代首开汉学风气,引领了张惠言、孙堂、李道平诸人,但从易学史的整体格局来看,汉易虽然在中古以后沉寂许久,但也并非无人问津。无论是宋代学者朱震、王应麟,还是朱子后学胡一桂,都曾致力于汉易研究,虽然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完全被惠栋所接受,但却是后者能够系统整理汉易象数体系的重要跳板。上文提到,惠栋学问实受宋学影响,因此,惠栋之复兴汉学的方法也并不能简单地归为考据。正如谷著中提到的,惠栋与宋儒有着同样的对“道”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并不是“考据”可以概括的。但不同于宋儒直承孔孟的道统谱系,惠栋所强调的是要上承两汉有师法的大儒。平心而论,在师法方面区分汉宋确实是惠栋易学中不容否认的立论基础,汉学与宋学也确实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治学方法。但如果将二者视作完全对立的关系,则既非事实,也忽略了学术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尤其在惠栋易学的研究中,只有挖掘基于汉、宋两条脉络交织影响的复杂性,才能充分理解惠栋恢复易汉学的经典诠释价值。落到具体的易学论述中,亦有两个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一,从易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如何理解《系辞》中所说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一宇宙生成过程?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事实上只有八卦是形象明确的概念,无论是对太极本体的意义探究,还是两仪、四象的呈现形态,在易学史上的争论都未曾停歇。而惠栋对太极的理解,则在扬弃早年接受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元即太极”的论断,这一论说也成为本书关注的终点。“元”在易学中不仅是乾卦卦辞“元亨利贞”之首,亦有元气、元始乃至万物之首等多重意义,更可与《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沟通呼应。“元即太极”说的提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彻底否定了周敦颐的“无极”之论,将元确定为实体之太极。这并不是简单的对朱熹、陆九渊鹅湖之辩的回应,更是惠栋彻底扬弃《太极图说》所提出的“无极而太极—两仪—五行”宇宙生成体系,转而以汉代经学为资源重构宇宙生成论的尝试。其次,在惠栋“元即太极”说的基础上,张惠言又进一步提出了“坤无元”的理论。虽然这一理论并不是惠栋提出的,但却与惠栋分享了同样的问题意识,那就是如果同时提及乾元与坤元,那势必会陷入在历史上被诟病许久的乾坤二元割裂问题。因此,张惠言提出“坤无元”之说的目的,就是将纯阳之乾与纯阴之坤合于一元,从而避免割裂,这当然是与惠栋“乾坤合于一元”的理念相吻合的。虽然与“一字褒贬”或“改制”的本意没有什么关系,但惠栋还是借用了《春秋》学家的“微言”二字,认为“元即太极”说实乃圣人作《易》精微要妙、隐微不显的幽赞之旨。谷继明认为,在此“微言”的基础上,圣人赞化育之“大义”则是惠栋易学中的另一要点。这便引出了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象数易学还是义理易学,都无法否定《周易》一书所具备的占筮功用。那么,从惠栋易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该如何准确理解《周易》的性质与意义?惠栋《周易述》,雅雨堂刻本惠栋对于这一问题确实有独到的理解。首先,作为汉学家之代表,惠栋既不认可邵雍的“加一倍法”,也不认同朱子的“《易》本卜筮之书”理论。在他看来,记载于《系辞》的大衍筮法确实存在,但卜筮并不是《周易》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生成卦爻系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既然卦爻是通过卜筮而生成,那么也自然意味着先天学的逐爻渐生法是错误的。换言之,大衍筮法本身就是伏羲画卦的过程,其目的则是《中庸》所讲的“赞天地之化育”,如果仅把它理解为一种卜筮的手段,则与圣人之道完全背道而驰了。事实上,由于朱子在先天学阐释中将圣人画卦的方法解释为了逐爻累加的模式,与“兼三才而两之”的重卦理论明显矛盾,因此在黄宗羲、毛奇龄、胡渭掀起图学批判运动时已经遭到过猛烈的抨击。只不过,惠栋在他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创造性地将大衍筮法与伏羲画卦合二为一,在实现批判先天学之目的的同时,也大大弱化了《周易》一书的卜筮意义,将其价值落在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生知安行”的经典价值上。从这一视角来看,惠栋易汉学之背后确实存在着消弭不掉的宋学思维,也反映出惠栋对《周易》“赞化育”之大义的重新思考。除此之外,谷继明对于惠栋易学的研究不仅带有重审汉宋的问题意识,还突破了易学之局限,将惠栋的易学与其“明堂大道”之说串联成了整体。事实上,惠栋的《明堂大道录》在后世引起的争议同样不小,很多人都将其视为单纯的建筑规格考据乃至术数之说,章太炎甚至将其视为晚清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先驱。但从《周易》的经典价值角度出发,如果说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周易》三才之道的意义呈现逻辑,那么要实现“赞化育”之目标,仅靠个人的工夫修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政治制度作为保障。正因如此,在伏羲画卦、文王演卦之外,周公的制礼作乐才是儒家社会秩序得以成立的起点。谷著指出,惠栋对明堂建筑结构的研究,以及基于明堂制度展开的六天祭祀系统的论说,并非单纯制度上的礼学研究,亦非基于信仰的仪式恢复或设计,而是立足于易学的政治秩序。如前所论,如果说“元即太极”说重建了易学宇宙生成论的基本结构,合大衍与画卦为一确立了天人贯通的易道价值,那么明堂之学则是惠栋基于天道合法性而展开的人道制度设计。从易道的角度出发,其最终目的无非有二:要么是使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么是帮助社会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惠栋《明堂大道录》,清刻本总体而言,谷著突破了学界过往研究中对惠栋的刻板认识,充分考量其学术背景的复杂性,将惠栋从“汉学”的标签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从汉学与宋学争衡的复杂性入手,厘清了惠栋表彰汉学背后的宋学渊源;另一方面又从“微言”与“大道”两端,揭示了惠栋对《周易》尤其是天道与人道关系的认识与思考;更突破了单经研究的限制,从经典交互诠释的角度展开了更为宏阔的研究架构。此书当然不是惠栋易学研究的终点,但无疑为后来者开拓了新的格局。往期回顾新书丨谷继明《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推荐阅读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谷继明
1月30日 上午 9:02
其他

【留言赠书】2023年度作者 & 年度图书

1644)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精装彩印,可单册购买总定价:650元ISBN:978-7-108-07639-7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李零
1月29日 上午 9:00
其他

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德译本出版

Huters教授翻译。日本青土社则出版《世界史のなかの中国:文革・琉球・チベット》,收录此文。日文版由石井刚和羽根次郎翻译,日本著名思想家柄谷行人撰写推荐语。该研究的意大利文版La
1月25日 上午 9:0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七个问题丨赵晓力:宗法制 ≠ 父权制

著“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精装,219页,定价:59元ISBN:978-7-108-07679-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1月23日 上午 9:01
其他

【留言抽奖】2023年度作者 & 年度图书

1644)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精装彩印,可单册购买总定价:650元ISBN:978-7-108-07639-7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李零
1月19日 上午 9:01
其他

夏安丨在城乡间奔走的秋菊,彷徨于90年代的“两个”中国

苏力认为,法律移植和法治建设必须考虑中国的社会背景与物质生活条件,认真理解“秋菊的困感”可以回应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法律需求以及面对这种需求的处理办法。这也为法治提供了可预见的思考;法律人对秋菊的思考,也在探索一种法律与人情恰到好处的结合。*我们的读者俱乐部正在招募中,详见文末,欢迎加入三联学术的朋友圈!在城乡间奔走的秋菊,彷徨于90年代的“两个”中国*
1月18日 上午 9:03
其他

七个问题丨李震:思想史上,有些人是大道,有些人是高峰

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精装,542页,定价:80元ISBN:978-7-108-07685-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1月16日 上午 9:01
其他

三聯學術2023年终盘点04丨年度作者 & 年度图书

1644)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精装彩印,可单册购买总定价:650元ISBN:978-7-108-07639-7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李零
1月12日 下午 12:39
其他

三聯學術2023年终盘点 03︱ 年度微信阅读量Top20

10书讯唐文明《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原文链接丨新书丨唐文明《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阅读流量丨8223发表时间丨2023-09-13TOP
1月11日 下午 12:05
其他

三聯學術2023年终盘点 02︱ 我们举办了这些活动

2023「三聯學術」年度总结出版,本质上是文化传播,是知识、思想和信息的交流场,是寻找同道和扩大视野的媒介。无论是近一个世纪前创刊的《生活》杂志,90年代复刊的《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全盛期的《读书》杂志,某种意义上都承担着召唤和凝结“时代聚点”的功能与责任。图书出版之外,“三联学术论坛”也尝试成为一座桥梁,勾连起作者、读者和出版人的相互认知与理解,把独白变成对话与讨论,把学术变成问题与思想,把求知变成聆听与怀疑。在主题不断变换的思想现场,我们也在努力探寻当代中国学术的“时代聚点”。Part.1三联学术论坛
1月10日 上午 11:58
其他

三聯學術2023年终盘点 01︱ 我们做了这些书

2023「三聯學術」年度总结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热播剧《漫长的季节》和《繁花》让很多人重温了《再回首》这首老歌,中国近三十年的风云激荡潮来潮去在这首歌中绽放又浓缩,一如我们刚刚过去的2023年。再回首,这一年希望与失望交织,而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失望或许更多一些。毕竟一年来图书出版又遭遇了不少风浪:ChatGPT开始取代大量文字工作,让很多出版人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微信读书大热,也让很多出版社恐慌纸书会被迅速替代……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冲击下,出版业还遭受了字面意义上的“灾难”——涿州大水。8月初的涿州水灾,让京城的一些出版社、印刷企业和书商等遭受了很大损失,三联书店的库房也未能幸免。这场灾难对图书业不啻雪上加霜,但读者们的声援却正如雪中送炭,给了我们继续坚守的信心。2023年我们依旧举办了很多服务读者的学术活动,并积极在线上和线下推广“三聯學術”的品牌。如“三联学术论坛”、10月的“北京图书市集”,以及近期我们正式入驻了小红书和豆瓣club……本周的推送,我们将连续对我们一年来举办的活动、“三联学术通讯”的阅读量榜单,及年度作者与年度图书评选等进行盘点。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2023年底,我们终于走出深巷,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读者知晓、了解三联学术。我们仍旧有底气向读者保证:三联学术不会放松对出版品质的自觉追求。这就是三联学术的“变”与“不变”。我们工作的核心永远是多做好书。这一年,被读者们频繁“催更”的“三哈”(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重装出发,重组编委会,迎接出版30周年;足以代表当代学术前沿探索的“文史新论”丛书,出了7种;对中西文明的古典传统进行全新阐释的“古典与文明”丛书,出了9种;被坊间戏称为当代学人“封神榜”的“当代学术”丛书,出了6种。除了这些“硬核”的学术品类,我们还出版了“美国三书”“三联·中读文丛”等内容新颖又不失深度的大众读物。林林总总算下来,2023年我们竟然出版了近60种图书,接下来我们一一回顾。Part.1致
1月9日 下午 12:36
其他

七个问题丨吴功青:科学仍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悬案

03丨吴功青:世界图象的时代吴功青丨动与静:斯宾诺莎的实体之争吴功青丨被对象化的死亡推荐阅读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吴功青
1月4日 上午 9:01
其他

曾亦丨宗法的意义:读赵晓力《要命的地方》(附赵晓力“前记”)

当年莫干山议礼(《婚姻法》解释三),与曾亦老师讨论,启发最多。下山后,我写了《祥林嫂的问题:答曾亦曾夫子》(和《外嫁女、村规民约与社会主义传统》一起发表于吴飞主编《神圣的家》,2014),就教于曾夫子;夫子亦非四叔,《论儒家经义的现实性——以大陆〈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为例》(2014)论三个“一体”(父子一体、昆弟一体、夫妻一体)甚详。惜乎该文仅于台湾出版,流传不广,网上仅“儒家网”有电子版,我写《女儿也是传后人》,按当今编辑体例,不能引网文,但文中受曾亦启发之处,斑斑可见。《礼记·大传》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共和时代,非天子亦可议礼,曾亦兄未必同意我在《女儿也是传后人》《五服与三代》文中以礼入法的种种考虑(废出入而保尊尊),但从莫干山那个夏天始,我们思考的,就是同一个问题。赵晓力二零二三冬曾亦,1969年生,湖南新化人。同济大学哲学系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社会理论。著有《共和与君主》《春秋公羊学史》《拜礼研究》《湖湘学派研究》《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等著作。宗法的意义读赵晓力《要命的地方》*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0日,有删节。本次推送为完整稿,谢谢作者授权。文丨曾亦早在2011年,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在浙江莫干山举办了一次小型学术讨论会,赵晓力教授和我都参加了。当时我俩在前往莫干山的路上,闲谈时聊及刚颁布不久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晓力兄算是左翼法律学者,对此进行了批评,断言这是“资本主义对中国家庭的侵入”,必将产生消极的后果,因为这意味着男女双方还没有结婚就已盘算着将来的离婚了。不过,我当时站在儒家伦理的立场,认为司法解释三的初衷到底如何且不论,但就其长远后果来看,子女对各自父母财产的单系继承,必将强化了父母与各自子女的关系,从而使孝道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概在晓力兄看来,司法解法三的新规定将改变了夫妻关系的性质,只是搭伙做生意而已;而我却认为,在传统家庭中,妻子财产从来没有真正融入家庭财产,家庭财产正是通过父系单侧继承的方式才得以维持家庭财产的完整性,至少不能为妻子这种外姓人所分割。基于这种思考,我随后在《何谓普世?谁之价值?》(2013)一书中,就此问题与另外一些学者进行了讨论,并强化了我先前的立场。次年,我在台湾“中研院”文哲所举办的“孔德成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论儒家经义的现实性——以大陆〈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为例》,结合传统经学的相关理论,并对世界各国关于夫妻财产分割的律条进行了考察,认为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相关规定不仅符合儒家传统伦理,且有利于维持目前家庭的稳定。在此文中,我提到早在1950年《婚姻法》中就区分了“共同财产”和“家庭财产”两个不同概念,夫妻财产构成了“共同财产”,但不等于“家庭财产”。只是由于1980年代以前的中国普通家庭谈不上多少财富积累,所以两者的实际差别并不明显;然而,到了21世纪以后,随着房价的飙升,两者出现了显著的不同,即基于夫妻存续期间形成的“共同财产”,相较于包含双方父母赠予的“家庭财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据此,我认为,2001年《婚姻法》及其历次司法解释所做出的新规定,正是对当前社会现实变化的深刻反映。最后,我还在文中认为,如果着眼于未来夫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英美等国家所实行的分别财产制,或许更有利于避免夫妻间在财产分割上的矛盾。固然这种新规定有悖于过去《婚姻法》保护妇女的精神,但世易时移,这种保护在目前女子普遍强势的时代已然不合时宜,且有悖于男女平等的普世观念。在我看来,未来国家应该致力于培养女子独立自主的生产和生活能力,而不应简单曲从于女权的单向诉求。此后,我了解到晓力兄也继续关注此问题,并与多人有过讨论,发表了不少相关文字。2016年,我读到晓力兄的一篇文章,即《祥林嫂的问题——答曾亦曾夫子》。文章对鲁迅《祥林嫂》和《孤独者》两部小说进行了剖析。通常读者认为,鲁迅这两篇小说的主旨是批判封建礼教造成了祥林嫂和魏连殳两人的悲剧,不过,晓力兄却从中读出了对封建礼教的认可。文中虽然没有直接与我有观点上的交锋,只是在题名上指出这篇文章是回应我的。当时我一则疏于写东西,二则对文学小说素无阅读的兴趣,也就没有回应晓力兄的文章。去年晓力兄还写了一篇讨论宗法的长文,我亦有回应的想法,只是因为家中多事,始终无暇动笔。直到前几天,晓力将其新书《要命的地方》寄给我,我翻阅下来,里面赫然就有《祥林嫂的问题》和《魏连殳的自戕》这两篇文章,显系由早些年《答曾亦曾夫子》一文扩充而来,于是我就决心一定要作个回应,算是了结我多年的心愿。透过眼前这部新书,不难发现晓力兄借助法律学者特有的细腻和理性,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挖掘出背后的法律问题,其中,尤其让我感兴趣的那几篇,则是深入到小人物现实生活的分析,讨论了数千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法性,简单来说,就是分析现代思想所批判的封建礼教是如何影响到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首先,我们还是先讨论一下《祥林嫂的问题》这篇文字。晓力在该书后记中写到,一般读者会认为祥林嫂之死是礼教吃人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到体现宗法精神的古代律法,不免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无论祥林嫂的改嫁,还是贺家大伯的收屋,尤其是后者,作为导致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原因,却恰恰违背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按照相关律法,只要妇人愿意守志,那么族人就应该为其立嗣,这样祥林嫂就不至于再次流落到鲁镇做工,也不会有后来的死了。换言之,封建礼教本是要保护祥林嫂的,而不是祥林嫂悲剧的原因。蒋兆和绘《祥林嫂插图之一》不过,晓力兄初次发表该文时,似乎还没有深入到礼教层面的探讨,于是我揣测晓力此时犹站在左翼学者的立场,大概认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在于妻子不能继承丈夫的财产,才有了贺家大伯收屋的举动,反之,按照现在的婚姻法,妻子不仅能够占有共同财产的一半份额,尤其在无子的情况下,更是能继承全部的夫妻共同财产,这样自然就不会有祥林嫂的悲剧了。然而,我却想对晓力兄提出这样一个反问:贺老六的财产是祖上传下来的,而不缘于夫妻的共同劳动,如果像现行法律那样判归祥林嫂继承,那么,祥林嫂一类的妇女虽然没有悲剧了,却可能会让夫家其他的人蒙受更多的不幸,这难道公平吗?而且,一个外来的女子凭什么分割夫家世代积累下来的财产?天理何在?该书还附了《女儿也是传后人》这篇学理性很强的文章,充分体现了晓力近年在经学方面的学养和思考,而且似乎与其初时的立场有了些许转向。这篇文章似乎刚发表不久,应该代表了晓力兄在理论上的自我完善。近些年来,浙江出现了“两头婚”这样一种新现象,晓力大概从这种现象中看到了男女平权的某种因素,而且还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即符合古代中国法律中“妻承夫分”的规定,故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其实,我倒觉得这种现象违背了晓力兄的旧有主张,即基于夫妻共同生活而形成共同财产,并平等分割这些财产,反而接近英美分别财产制的某些做法。晓力兄在文中尝试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即追溯到《公羊传》“为人后为之子”的说法,认为这正是古代宗法制的体现,并且,晓力兄主张从理论上“为人后者”不局限于男性,而“两头婚”正是贯彻了“女儿也是传后人”这一双系继嗣的精神,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宗法制的返本开新”。晓力兄注意到,早在明律中,已有“妻承夫分”的明确规定,尤其是从近百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种种法规的演变历史来看,“两头婚”的出现,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其实,妻承夫分的法律规定,就现存古代法律文献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户令》,即“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姑姊妹在室者,减聘财之半。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其后,宋《户令》也有同样规定。显然,古代的这些规定不同于民国以后的法律精神,即未赋予妻子以完全的继承权,而是有条件限制的:首先,夫死无子,妻才允许“承夫分”。其次,妻不得改嫁,须在家守志。其三,妻必须为亡夫立嗣,并将代为继承的财产转移给嗣子。可见,这些前提条件都是出于延续男性宗祧的目的,与近代基于妇女保护精神的女子继承权,用意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本质上说,妻虽然允许“承夫分”,但并不是夫家财产的所有者,而只是代为管理者,相当于现代法律讲的“代位继承”。可见,法律上关于“妻承夫分”的规定,目的在于夫家财产的保护和宗祧的延续,至于“两头婚”的性质,不同于目前《婚姻法》所规定的夫妻共同财产下的相互继承,反而近于欧美的分别财产制,虽然具有双系继承的形式,却是为了维护各自财产的完整性和姓氏的延续。而且,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诞育两个以上子女的偶然机率,尤其是男性子嗣,毕竟男子对于家庭财产的保存和增值,有着更大的优势。关于“妻承夫分”的法律规定,本质上是大宗收族功能废弃后的补救办法,实非西周宗法的本意。晓力兄大概看到了目前家庭财产继承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对于“两头婚”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新探索,抱有极大的期望,并为之溯源到某种历史合理性。不过,我们目前还只能拭目以待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魏连殳的自戕》这一篇。无论家庭,还是宗族,首先是一个血缘共同体,体现了亲亲的原则;然而,家庭中的嫡长子继承,以及宗族中的继嗣承重,却贯彻了某种尊尊的原则。按照清代学者程瑶田的说法,宗之道在于“以兄统弟”,即在亲亲之情中建立尊尊的原则,其目的则在抟聚诸亲属为一尊卑有序的血缘共同体。大概在上古圣人看来,仅仅基于血缘的共同体,不足于源远而流长,就是说,随着血亲关系的疏远,必然导致共同体的分裂,乃至冲突。唯有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族人由此组织起来,团结在诸多大宗、小宗周围,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宗族,如是血缘共同体才能不断繁衍、分化、迁徙,进而形成新的宗族,乃至不断扩大却又保持向心凝聚力的国族。可以说,这就是古代宗法的根本意义。对于魏连殳来说,过继到寒石山为承重孙,却承受着远离亲情的孤独,因为“宗法将这两个本无血缘关系的人,结成了祖孙”。但是,对于维系整个共同体来说,个体的孤独却是必要的牺牲,毕竟人类不同于动物,有着超越血亲之上的更高追求。虽然按照宗法的要求,他与继祖母应该建立某种等同于亲生母子的亲情,然而,这无论对于魏连殳,还是对于继祖母,都似乎没有做到。不过,我们最后却看到了两个孤独者之间本不该有的感情宣泄,魏连殳在继祖母的葬礼上,却哭得“像一匹受伤的狼”。此时,魏连殳的痛哭似乎又实现了宗法对承重者的情感要求,即为人后者与所后者突破了情感上的隔离,成了真正的母子。晓力兄还借助对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的讨论,反思了魏连殳的悲剧。在鲁迅看来,父子之间应该建立某种类似动物的关系,即父母只应保持纯粹的、不求回报的爱,而子女也不当有报恩的意识,显然,这种关系只有基于至亲的血缘关系才有可能,至于魏连殳对其继祖母的感情,如果要求“为人后者为之子”,却是违背人性的。然而,无论是小家庭中对子女报恩的要求,还是宗族中对承重孙的情感要求,却构成了这种伦理关系的应有之义。总之,鲁迅想要消灭基于传统伦理关系的旧道德,尤其是消除父亲身上的种种尊尊因素。对此,我想到了“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话,其中包括了对感情的无比珍视,较之现代人视感情为动物需要,甚至以为谋利手段的心机,岂不显得更为可贵?鲁迅一家晓力新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限于篇幅,唯稍纾本怀而已,然犹未尽意也。往期回顾赵晓力丨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书讯丨和文凯《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英国、日本和中国》

Studies我视该书为一个样板,它展示了社会科学学者能够成功地将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敏感把握,理念,以及变革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融为一体,而这是历史学、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精髓。Enterprise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书讯丨吴功青《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驳占星术:自由与除魔一、存在巨链: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二、斐奇诺:占星术的妥协者三、捍卫自由:皮柯驳占星术四、除魔:从占星术到现代天文学小结:自由与自然第5章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七个问题 | 唐文明:沃格林能够指示一种超拔现实的精神力量

沃格林的秩序哲学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比较文明研究的很好的理论框架,使我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求同或求异逻辑,而是就一些核心问题全面地刻画不同文明的特点。至于他对普遍人类和普遍人性的道义关怀,在目前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下也能够给我们指示一种超拔现实的精神力量。唐文明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书讯丨《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

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良渚古城、二里头、殷墟、三星堆、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涵盖了中华文明从雏形至盛期的不同历史阶段,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和轮廓。►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赵晓力丨 “五服”与“三代”:从中国婚姻法禁婚范围的变迁看“性别”与“姓别”

在从清末变法开始,中国婚姻法的禁婚范围经历了一个从“五服”到“三代”的转变。中国传统社会自周代以后奉行“同宗不婚”的周礼,对中表婚则听民自便,法所不禁。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亲属编》按照男女平等原则,将中国传统亲属分类——宗亲和外亲——改为西方式的血亲和姻亲,五服之外的宗亲和三代以内的中表亲能否结婚便成为问题。本文通过考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自由原则与民间“同宗不婚”之礼的矛盾和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优生政策与婚姻自由原则在中表婚问题上的冲突,指出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中西亲属分类凿枘不入,中国亲属分类是建立在社会性的“男女姓别”基础上,而不是生物性的“男女性别”基础上,传统社会“同宗不婚”和“中表为婚”是由于亲属制度重内轻外而非重男轻女造成的。赵晓力,1971年生,陕西千阳人,1999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领域为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宪政、法律与文学、网络法等。著有《要命的地方》(2023)《代表制研究》(2019)及学术论文多篇;编有《宪法与公民》(2004)、《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2015);翻译有《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小尤金·约瑟夫·迪昂著,2011)。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三联学术论坛” 16丨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活动时间2023年12月15日(周五)19:00—21:30地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新书丨马啸鸿《蒙古世纪:元代中国的视觉文化(1271—1368)》

Egypt),展现出蒙古人的势力和权威,但目前她们的故事还鲜为人知。与此同时,华人也广泛游历了大蒙古国及其域外地区——例如,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述说了景教教士兼外交家拉班·巴·扫马(Rabban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美国三书”之三丨《无地可依: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与阶级》克里斯蒂娜 · J. 沃利 著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些报纸和学术文章,主要讨论美国近几十年来不断加剧的经济不平等现象——他们对此知之甚少,而且常常感到惊讶。没想到短短几周后,这个看似晦涩的话题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当然,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今日活动 & 直播丨从“巫史传统”到“礼乐文明”:中国古典文明理想的形成(三联学术论坛14)

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活动时间2023年12月8日(周五)19:00—21:00地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新版丨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修订本)

著“当代学术”精装,447页,定价:98元ISBN:978-7-108-0732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2月鲁迅研究是我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这一点至今对我仍很重要。在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三联学术论坛” 15丨从“二王”到“二王以外”:中国书法典范的形成与嬗变

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活动时间2023年12月9日(周六)19:00—21:30地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三联学术论坛” 14丨从“巫史传统”到“礼乐文明”:中国古典文明理想的形成

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活动时间2023年12月8日(周五)19:00—21:00地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新书丨谷继明《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

惠栋校读诸《易》籍丛考结语附录惠松崖先生学行系年稿王欣夫《松崖文钞续编》校理松崖文集补遗四则参考文献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新书丨《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

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良渚古城、二里头、殷墟、三星堆、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涵盖了中华文明从雏形至盛期的不同历史阶段,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和轮廓。►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三联学术论坛” 13丨直面细节——阿拉斯与观看的艺术史

著锁线裸脊,四色全彩393页,138元ISBN:978-7-108-0693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0月维米尔的“野心”[法]达尼埃尔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新书丨和文凯《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英国、日本和中国》

Studies我视该书为一个样板,它展示了社会科学学者能够成功地将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敏感把握,理念,以及变革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融为一体,而这是历史学、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精髓。Enterprise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新书丨李震《观物:邵雍哲学研究》

邵雍哲学研究的最新力作用“观物”涵摄邵雍哲学的精神特质发掘其对理学时代所作的思想奠基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新书丨吴功青《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驳占星术:自由与除魔一、存在巨链: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二、斐奇诺:占星术的妥协者三、捍卫自由:皮柯驳占星术四、除魔:从占星术到现代天文学小结:自由与自然第5章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十九辑面世!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十九辑即将陆续面世在古今中西的观照视野下,赓续丛书优秀传统组建新一代学术委员会,为丛书注入发展动力全面更新装帧面貌,迎接2024丛书出版三十年第十九辑丛书书目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英国、日本和中国和文凯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世界哲学日丨“三聯學術”的哲学书单(内有赠礼)

哲学发光的地方,就有精神在场。今天是世界哲学日,三联学术通讯精选近年推出的思想佳作,为每一位关心哲学的读者奉上一份值得驻目的书单。对于当前时代与社会需要认真省思和对待的一系列性命攸关的问题,对于这门古老而鼓舞人心的学问,这是我们用心的回应。书单中包括了正陆续推出的哲学家赵汀阳的作品集——这可能是目前国内最具思想穿透力的六项文本;补正沃格林“天下”之论而见中西文明根本特质的《极高明与道中庸》,勾勒夏商周三代价值转型图景的《原儒》,探询礼义关系的《礼以义起》,和两部来自中坚学者的全新力作《魔化与除魔》《观物》。所收还有横跨古今的前沿探索,如《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决断》,它们均是西方学界在古典与现代上的新见,是值得各个文明无分彼此地关注的主题;美国汉学家普鸣的两部作品,则从他者视野给出理解早期中国思想面貌的另一种可能。其维哲人,顺德之行。最后,对于李泽厚先生数十年影响不绝的“中国思想史论”三书,以及陈来先生儒学美德、仁学本体的建构之功,我们也借此致以诚挚的敬意。有意在世界哲学日聊聊哲学的朋友,欢迎在评论中留下您独到的见解。可以是对下列作品的点评,也可以是日常的深思细想。我们将从中精选出五位,赠与好书。致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康子兴丨卢梭 vs. 斯密:启蒙双子星的对话与分歧

斯密认为道德真理寓居于社会之中,所以他能够接纳虚荣。卢梭认为,现代文明社会已将道德根基拔除,所以他否定自恋,并因此批判虚荣的社会生活。我们向何处寻求道德真理,又该如何认知道德真理?这一问题是他们思想交锋的枢轴。康子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著有《社会的立法者科学:亚当·斯密政治哲学研究》(2017),译有《让-雅克·卢梭与亚当·斯密:一场哲学的相遇》(2023),《亚当·斯密与启蒙德性》(2021)等。人生如戏:启蒙双子星的对话与分歧*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双11,“雅理-三联”必购书单!

苏心-译当当购书链接京东购书链接06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著田雷
2023年11月11日
其他

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论坛 05丨赵汀阳:存在,就是创造未来

“三联学术通讯”今日推送赵汀阳对张志强、孙向晨、陈立胜、唐文明及杨立华几位嘉宾于9月23日“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提出的问题及讨论的回应。由于议程紧凑,赵汀阳在现场并未展开充分回应,故专撰此篇文章,以答诸位嘉宾的提问。读者可点击下方文章链接,回顾几位嘉宾的讨论及提问整理。赵汀阳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且深入的回应。他重申,所有思想都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在当下,哲学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形而上学,这也正是他多年着力之处。哲学不能无视新问题和新方法,因为没有未来,就将失去一切,包括过去。哲学需要与新问题和新方法保持同步,甚至创造未来。存在,即是创造未来。本季五人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整理,经作者审定,以对谈与回应的形式已陆续刊发于“三联学术通讯”。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论坛往期回顾01丨赵汀阳:“创造”是动员一切问题的动词02丨唐文明:复活的魔法能够克服虚无主义吗?03丨孙向晨:哲学要融摄人类的根本问题04丨张志强、陈立胜:重建形而上学“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现场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第一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2023年三联书店将陆续出版“赵汀阳集”。存在,就是创造未来回应张志强、孙向晨、陈立胜、唐文明和杨立华文丨赵汀阳各位老师的评论都涉及到了重要的哲学问题,先来讨论张志强教授的评论。我在重构形而上学上的努力确实与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打击有关。尽管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釜底抽薪打击已是近百年前的事件,但余威尚在,如果回避这个挑战,那是“非礼勿视”式的愚蠢。分析哲学自己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自我检讨。先前的激进分析哲学强有力地证明了形而上学话语“无真值”,既然形而上学没有知识所需要的意义,就应该将其归属为文学,就像柏拉图建议把“无益于正义和智慧”的诗人送给别的城邦。对形而上学的重新归类在后来引发了关于“作为文学的哲学”的争论,比如当代法国哲学是哲学还是文学,罗蒂甚至认为文学化的哲学才是更好的哲学。这个争论虽然有趣但在理论上不太重要。分析哲学自己后来意识到才是严重问题:所有观念系统都不可避免或总是必需某些形而上的假定,所以思想不可能摆脱形而上学。可是,旧形而上学确实有致命缺陷,不在于是不是文学,而在于旧形而上学对真实世界的问题无所说明,只是一套话语系统内部的自我叙事。旧形而上学被抛弃了,就像无用垃圾丢掉了就回不来了,而“有意义”的新形而上学却还没有,哲学出现了形而上学的断档。蒯因的“论何物存在”大概算是分析哲学回归形而上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后来形而上学就重新获得了合法性。当代哲学更是发展了许多新形而上学的设想,数不过来了,其中包括巴迪欧、Gabriel、Meillassoux、Harman等的后现代形而上学。建构新形而上学已经成为当代哲学里与科技哲学和政治哲学同样迫切的问题。大多数新形而上学虽然新,但仍然习惯性地聚焦在外部世界或意识本身,没有超出“心与物”框架,其底色仍然是关于外在事物的知识问题。我的努力是另一个类型的新形而上学,我相信更重要的形而上问题与知识无关,而与创造相关,就是说,形而上的根本问题落在“心与物”的知识论框架之外,因此我试图建立一种关于“创世”的形而上学,准确地说是关于人类创造“历史世界”的创世问题,所谓“创世存在论”。《从逻辑的观点看》蒯因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新书丨苏力 等《秋菊的困惑:一部电影与中国法学三十年》

全方位展示最具原创性与生命力的中国法学理论命题多角度呈现“法律与文学”经典范式秋菊的困惑一部电影与中国法学三十年苏力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新书丨赵晓力《要命的地方:家庭、生育与法律》

法学领域中坚学者赵晓力新作八篇文本细读,八个“要命的地方”解读中国语境中的“女性”与“父亲”问题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论坛 04丨张志强、陈立胜:重建形而上学

为什么说一切伦理学问题、政治学问题等哲学论题归根结底都是形而上学问题?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破产之后,形而上学何去何从?“三联学术通讯”今日推送张志强、陈立胜两位嘉宾在2023年9月23日“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上的主题发言。张志强认为,赵汀阳把握了哲学的当代性,使得“问题永远在场”。赵汀阳的“第一哲学”提出了一种做形而上学的手段和方法。陈立胜认为,赵汀阳的创世存在论将问题视域从认识主体转向创作主体,构建了一种崭新的形而上学。赵汀阳哲学的原创性是众所公认的,其要义就在于深刻立足于中国哲学的语境与生存,思考存在本源的问题。三联书店近年推出的“赵汀阳集”,集中呈现了他有关构建新形而上学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能激发更多具有活力的讨论。本季五人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整理,经作者审定,以系列对谈与回应的形式陆续刊发于“三联学术通讯”,往期精彩发言及问题整理,请在文末点击查看回顾文章。下期将推送赵汀阳对问题与讨论的回应,敬请关注。“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现场张志强1969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等。著有《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等。陈立胜山东莱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儒家修身学与宗教现象学。著有《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教研究》《宋明理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等。寻找存在的可能性文丨张志强我想先谈谈阅读赵老师著作的感想,我和赵老师接触非常频繁,我们在一个研究所,私交非常好,我在思想上也受赵老师的影响很大。赵老师在中国哲学研究界八十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时代开始,就一直坚持自己的路线,从来没有变过。这个路线是什么呢?就是一直在研究“哲学”问题,而且是以始终平视整个西方、整个哲学史传统的角度在做,而不是一般我们做哲学史研究——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史——把自己研究的对象或者研究的人物放在比自己高的位置上来做。赵老师始终是平视的,我想这个平视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就是赵老师自己的哲学。因为平视,他可以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带着前进了一步,是“接着”而不是“照着”西方哲学传统讲。而且在“接”的过程中,就像赵老师所讲“作”的意义,其实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结构性的变化,即对西方哲学史以及西方文化自身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虽然赵老师对儒家或者道家、佛教都有一些批评,对中国哲学也有批评,但毋庸讳言,中国哲学的价值观、立场或者说思想资源构成了赵老师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使得他可以接着西方哲学讲。西方哲学在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哲学”,可以接着这个哲学脉络和哲学传统往前讲,这是我特别惊叹的地方。《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新书丨薛龙春《二王以外:清代碑学的历史思考》

2015年5月《武梁祠》为巫鸿教授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扛鼎之作,曾获美国汉学著作的最高荣誉——由全美亚洲研究学会(AAS)颁发的李文森奖(Levenson
2023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