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安丨在城乡间奔走的秋菊,彷徨于90年代的“两个”中国

苏力认为,法律移植和法治建设必须考虑中国的社会背景与物质生活条件,认真理解“秋菊的困感”可以回应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法律需求以及面对这种需求的处理办法。这也为法治提供了可预见的思考;法律人对秋菊的思考,也在探索一种法律与人情恰到好处的结合。


*我们的读者俱乐部正在招募中,详见文末,欢迎加入三联学术的朋友圈!




在城乡间奔走的秋菊,彷徨于90年代的“两个”中国

* 原载《北京晚报》2023年12月1日第21版,原标题为“认真理解秋菊的困惑”,标题为编者所拟


文丨夏安



《秋菊打官司》是导演张艺谋的经典之作。电影情节很简单:西北农村村民秋菊的丈夫在与村长的冲突中被踢中了下体,秋菊去讨要“说法”,但村长态度强硬拒绝道歉。


于是,秋菊找公安、到县里、到市里一直告到法院,只为寻求一个“说法”。后来秋菊难产,村长领着人冒着风雪,走几十里山路把秋菊抬到了县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的命。秋菊感恩村长,没再提过要说法的事。当秋菊儿子满月等着村长来家吃酒时,没想到秋菊的“说法”有了结果——之前秋菊丈夫与村长的冲突中伤到了肋骨,结果村长因为故意伤害而被拘留十五天。


在秋菊上告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秋菊想要的“说法”,和人们以为的法律公正,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黑色幽默般的结局,更说明了社会的法治法理与乡土的人情面子之间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产物。当两种规则交织在一起时,一切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中国法学界早早地注意到这部电影,倡导着“既出世又入世”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曾在1996年发表《秋菊的困感和山杠爷的悲剧》一文。以此文为起点,二十多年来这部电影不断引发法学学者的分析与讨论,包括赵晓力、强世功、陈柏峰、陈颀、桑本谦等一众学者都参与到其中。人们通过文艺作品透视中国社会,透视法律与生活,思索中国法治道路的未来。


如今,中国法学界与《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共同走过二十多年,这部作品和其议题也成了法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秋菊的困惑:一部电影与中国法学三十年》这本书,精选了十四篇探讨“秋菊”问题的中外法学文章,从剧中人的境遇,折射出中国社会在面临现代化与法治发展中的疑感与纠结。


的确,秋菊所讨要的“说法”值得被大家认真对待。文艺作品中有两个节点,秋菊在这两个节点的前后行为以及心理过程方便人们理解这个“说法”。第一个节点,在李公安作出让村长赔偿二百元的决定后,秋菊本不想再追究,但村长却把钱一扬让秋菊一张张低头捡,这促使秋菊走上了去县里状告的路;第二个节点,等县里的决定下来后,李公安自费掏钱买了点心代村长来赔不是,秋菊见此也不想再追究了,但知道点心并非村长所买,而是李公安为了缓和两人关系所为后,秋菊又踏上了去市里的状告之路。


电影《秋菊打官司》剧照


这两个节点表现出解决秋菊“说法”的问题核心,并不在法律的惩罚和社会式的解决方式中。对此,清华大学的冯象教授提到,秋菊想要的“说法”直接挑战的不是国家法律,而是村长的“说法”和“面子”。清华大学的赵晓力教授认为,秋菊讨说法的对手不是乡土伦理中族长的“教化”,不是李公安平衡双方的调解方案,也不是现代法律“权利”,而是村长的“面子”。


村长踢到了秋菊丈夫的下体,这在秋菊眼里就是莫大的伤害,甚至村长打人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不能往要命的地方踢”。即便村长的行为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远不如肋骨骨折严重,但在秋菊的眼里,这才是最重要的。而村长认为,秋菊丈夫骂他“断子绝孙”,是莫大的心理伤害,因为他没有儿子,生了四个都是女儿。但法律上不认可这种伤害。村长的面子就来自于此。


秋菊要的说法就是让村长承认他的不对,这种承认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在那个信息封闭、大家共同生活的小村落里,这样的低头会大大挫伤村长的身份,对个人承认错误也就相当于秋菊丈夫那些难听的话他认了,这是村长不能接受的。


当秋菊在村长这儿寻不到这种说法时,她便向外寻求,开始走入法律的逻辑,逐级上告。每一层秋菊给出的说法都是让村长赔钱,但是赔钱是一种惩罚行为,不代表心悦诚服。现在人们常会见到一些因口角或传谣造成的法律问题,往往执行赔偿是较为容易的,但当对方要求公开道歉等行为时就会遇到各种阻力。可见在法律中惩罚并不能代表对方的反思与诚服,反而只是对规则的认可,对于进一步惩罚的恐惧。


秋菊并没有要到她想要的那种“说法”——最终秋菊到法院起诉,结果村长被拘留,至此法律按照其运行逻辑给出了它的“说法”。秋菊本对法律的理解能力有限,而给予她帮助的人对秋菊的“说法”理解也有限,村里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更高一级的法律解决纠纷机制的错位造成了这种无奈的困惑。


在秋菊生活的乡村,人们的关系要更加密切,是一种极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秋菊每次到村长家“讨说法”时,仍会受到村长妻子、母亲和孩子的热情对待。对秋菊来说,两次差点原谅村长的念头,就来自邻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未来还要相帮衬的考虑。秋菊没真想让村长赔钱,更没想过把他“送进去”,所以在苏力教授看来,正式法律制度的干预,反而有可能会破坏这种社会关系和社区中人们之间的默契和预期。


“秋菊的困感”是苏力基于《秋菊打官司》戏剧性的结尾而着手构建的。这一议题既主张我们应该敢于为自己受到侵害的权利而斗争,强调政府官员也必须依法行政,不得侵犯“秋菊”们的权利。苏力认为,法律移植和法治建设必须考虑中国的社会背景与物质生活条件,认真理解“秋菊的困感”可以回应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法律需求以及面对这种需求的处理办法。这也为法治提供了可预见的思考;法律人对秋菊的思考,也在探索一种法律与人情恰到好处的结合。



往期回顾


苏力丨“法”的故事

“当代学术四十年”之二 | 朱苏力:送法下乡四十年

曾亦丨宗法的意义:读赵晓力《要命的地方》(附赵晓力“前记”



推荐阅读



秋菊的困惑

一部电影与中国法学三十年


苏力 等 著

陈颀 强世功 编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平装,381页,59元 

ISBN:978710807695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围绕电影《秋菊打官司》形成了一个批判法律理论传统,当移植的西方法律成为完善中国法治秩序的丰厚质料时,唯有批判法律运动所展现出的批判意识及其指向的探索美好生活方式的想象,才能真正为中国法治秩序的未来发展赋予形式和灵魂。


——强世功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映后即引发广泛讨论。1996年,苏力发表《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首倡通过文艺作品透视社会现实,思索中国法治道路的未来,由是引发一批法律学人持续经年的关切与回响。本书精选十四篇探讨“秋菊”问题的中外法学文章,既从剧中人物的境遇,也从法学思潮的奔涌见证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的现实性与复杂性。



要命的地方

家庭、生育与法律


赵晓力  著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精装,219页,定价:59元

ISBN:978710807679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八篇文本细读,八个“要命的地方”,法学领域中坚学者赵晓力新作。本书尝试在一些根本性的人类生存处境中呈现法律问题,通过对《祝福》《窦娥冤》《鲁宾逊漂流记》《局外人》等经典叙事文本的精读与推究,带领读者整体地理解家庭、生育和与之相伴的法律问题的复杂、持久,深描并重现了人所处的具体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



法律与文学

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


苏力 著


“当代学术”

精装,428页,定价: 68.00元

ISBN: 978710805884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5月


著名法学家朱苏力的代表作。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希望对一般的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所贡献。



法律简史

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


桑本谦  著


平装,491页,定价: 89.00元

ISBN: 978710807473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0月


我们依稀觉得是人类“创造”了法律,所以应该已经很了解它了,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法律的深层逻辑和人类的道德直觉(公平或正义)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吗?绝大多数法律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接受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毁灭了这种希望。


法律最古老的源头应该是个最简单的算法,即“返还法则”,它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本书讲述了从返还法则到复杂法律制度的演化史,以此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以联结思维取代割据思维,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知识点重新组合,进而实现法学内部及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三联学术读者群”建立了,欢迎读者朋友添加“三聯學術编辑部”微信号SDXxueshu,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加入三联学术朋友圈。我们朋友圈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学术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