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论坛 04丨张志强、陈立胜:重建形而上学

张志强、陈立胜 三联学术通讯
2024-12-20





为什么说一切伦理学问题、政治学问题等哲学论题归根结底都是形而上学问题?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破产之后,形而上学何去何从?


“三联学术通讯”今日推送张志强、陈立胜两位嘉宾在2023年9月23日“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上的主题发言。张志强认为,赵汀阳把握了哲学的当代性,使得“问题永远在场”。赵汀阳的“第一哲学”提出了一种做形而上学的手段和方法。陈立胜认为,赵汀阳的创世存在论将问题视域从认识主体转向创作主体,构建了一种崭新的形而上学。


赵汀阳哲学的原创性是众所公认的,其要义就在于深刻立足于中国哲学的语境与生存,思考存在本源的问题。三联书店近年推出的“赵汀阳集”,集中呈现了他有关构建新形而上学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能激发更多具有活力的讨论。


本季五人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整理,经作者审定,以系列对谈与回应的形式陆续刊发于“三联学术通讯”,往期精彩发言及问题整理,请在文末点击查看回顾文章。下期将推送赵汀阳对问题与讨论的回应,敬请关注。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现场




张志强


1969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等。著有《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等。






陈立胜


山东莱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儒家修身学与宗教现象学。著有《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教研究》《宋明理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等。



寻找存在的可能性


文丨张志强


我想先谈谈阅读赵老师著作的感想,我和赵老师接触非常频繁,我们在一个研究所,私交非常好,我在思想上也受赵老师的影响很大。赵老师在中国哲学研究界八十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时代开始,就一直坚持自己的路线,从来没有变过。这个路线是什么呢?就是一直在研究“哲学”问题,而且是以始终平视整个西方、整个哲学史传统的角度在做,而不是一般我们做哲学史研究——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史——把自己研究的对象或者研究的人物放在比自己高的位置上来做。赵老师始终是平视的,我想这个平视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就是赵老师自己的哲学。因为平视,他可以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带着前进了一步,是“接着”而不是“照着”西方哲学传统讲。而且在“接”的过程中,就像赵老师所讲“作”的意义,其实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结构性的变化,即对西方哲学史以及西方文化自身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虽然赵老师对儒家或者道家、佛教都有一些批评,对中国哲学也有批评,但毋庸讳言,中国哲学的价值观、立场或者说思想资源构成了赵老师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使得他可以接着西方哲学讲。西方哲学在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哲学”,可以接着这个哲学脉络和哲学传统往前讲,这是我特别惊叹的地方。


《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 赵汀阳 著


我觉得这不只是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种胸怀导致的。一般来说,一个做哲学的人从来不会把自己放在和古今圣贤比肩的位置上来理解自己。赵老师说,我们在存在论的地位上跟古今圣贤从来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同时在各自的当代性中。这是赵老师哲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即把握住了哲学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是使哲学问题永久在场的力量。意识到我们可以和古今圣贤比肩,就是深刻把握住这种当代性的表现。这也是让我惊叹的部分。今天我们处于这样的位置、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有时代的条件——这么多年来中国自身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这样的条件。


接下来,我想就“赵汀阳集”的编排方式和《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这本书谈一点感想。第一,是“赵汀阳集”所选的书目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大家都知道赵老师以前有一本书叫《论可能生活》,讲的是伦理学,这本书不在里面;还有《坏世界研究》,是讲政治哲学的书,也不在里面,好多书都不在这里面。在我看来,“赵汀阳集”是赵老师的“形而上学系列”或者“第一哲学系列”。所以在编排中,《第一哲学的支点》是第一本书。三联书店给赵老师出这样一套“形而上学集”,和他以前的伦理学、政治哲学研究也是有关系的。我觉得所有的奥秘都在第二本书的标题“一个或所有问题”中。《论可能生活》一般被看成伦理学著作,但其实那是一本关于形而上学的书。因为那本书里最早讨论了“可能性”的问题。在赵老师对形而上学的定义中,“可能性”是最根本的一个概念。所以《论可能生活》其实也可以被看成“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坏世界研究》是政治哲学的著作,赵老师给它取了个副标题,叫“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所以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都是“第一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伦理学问题、政治哲学问题还是《历史·山水·渔樵》中的历史哲学问题,其实讨论的都是第一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或所有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即形而上学问题。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作为形而上学家的赵汀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对赵老师来讲,第一点就是在形而上学的维度上进行哲学思考。所以伦理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都是从形而上学出发进行讨论的,那“一个问题”就是形而上学问题。


《论可能生活》(左)

《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右) 

赵汀阳 著


当然,重要的还有赵老师的形而上学的特点。我们知道赵老师采用的是分析哲学的进路,但赵老师说他的分析哲学不是日常语言分析,而是逻辑分析。而且赵老师最喜欢的哲学家就是维特根斯坦。所以我一直很好奇,在赵老师看来,维特根斯坦在什么意义上是他最喜欢的哲学家?这本书里对此有说明,赵老师说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可以发现思想界限的思想家,也就是说,维特根斯坦对赵老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指出了分析哲学其实是用来发现思想界限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工具”的分析哲学,反过来也能够成为形而上学的思想装置。以往的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消解,在今天通过赵老师对维特根斯坦的阐释得到了一个反向的重建。我们恰恰可以利用分析哲学——当然不是“分析的形而上学”——对界限的揭示来找到重建形而上学的思想装置。我想这应该是赵老师的思想追求。


分析哲学作为手段能够重建形而上学,这一点无论对于做分析哲学还是做形而上学都有同样的启发意义,是非常有创造力的。在赵老师看来,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是没有方法的,而没有方法的形而上学只能被称为“玄学”,只有有方法的形而上学才可以被称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赵老师对形而上学和分析哲学的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一种做形而上学的手段和方法。


其实,我们都知道西方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在近代就开始了。例如,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是批判和解构古希腊形而上学传统的过程之一。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过程还包括现象学。所以我一直特别关心的是,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破产之后,形而上学应该怎么办?赵老师通过分析哲学的方式,建立了有方法的形而上学,从而给出了一个海德格尔所谓的现象学存在论道路之外的另一条道路,我们知道马克思也有另一条道路,就是实践的道路。也就是说有几条不同的道路。所以,我也特别关注现象学、存在论和有方法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关联。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传统是在知识论的视野上,在真理和真知域的意义上讨论形而上学问题的。而海德格尔讲,要把现象学存在论理解为一种批判的科学,而批判的科学就是寻找可能性的科学。可能性从哪里来?海德格尔说从“存在者”和“存在”的区分中来,即从二重性中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只有在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里才有批判的可能,才能寻找存在的可能性。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就是要找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它不是看到了“存在”,恰恰是从“存在”中看到了“无”,而“无”就是“可能性”。刚才立华讲得特别好,赵老师的《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尽管是通过文章集结在一起的,但有完整的体系。第一个哲学概念“否定词”,就相当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里所说的“无”,也就是说,“否定词”和“无”一样,都具有“可能性”的含义。第二个词就是“动词存在论”,因为“无”里面是敞开的可能性,怎么让“无”这样一个未来的可能性的视域变成现实?其实就是通过动词,通过“作”,即创作来实现。第三个词是“创世论的存在论”,而从“创世论的存在论”到第四个词“共在存在论”,这之间有一个逻辑上的联系。我想这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是一个存在意义上的“作”,所以也一定是一个共在意义上的“作”,而不是个人的“作”。赵老师特别强调了个人,其实这只是一个想象,所以所有的“作”都是集体的“作”,是人作为“人类”的“作”,而不是作为“个人”的“作”。个人不是人类,只有作为“人类”的个人才有存在论的意义。


第五个词是“时间分叉”,我理解的“时间分叉”问题就是“时机”的问题,即“创造的时机”的问题。这就要引入历史性的维度,让时间性具有历史性是通过某些时刻获取的,这就是时机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之后,是不是应该把最后一篇文章放到第五篇文章之后?“存在论事件”实际上就是“时机”,是和“时间分叉”对应的。本书的第六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评论》和第七篇《追溯本源的方法和问题的递归性》,是系统性的评论。其实在“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三季的讨论中,赵老师就提出了递归性的问题。递归方法是有方法的形而上学最重要的方法,在赵老师看来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根本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因为他可以通过递归溯源的方法去找到每个时代都存在的永久在场的那个当代性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的八篇文章,就构成了赵老师第一哲学或者他的形而上学的结构和系统。


我其实还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存在”和“存在者”二重性的问题,其实就是“有”和“无”的二重性的问题。我特别喜欢章学诚的说法,即把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道器关系理解为一个形影关系,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非常根本性的意义,形而下的器是“形”,而形而上的道是“形”所具有的“影”。这个形影关系,特别能够说明“有”和“无”二重性的关联模式,是“虚”与“实”的关联。所以每一个存在,都是“影子”的存在,是包含着无限可能性的存在,也是处于永远变化中的存在。我觉得“作”的意思就在这儿,如果没有“影子”(道)的意义,“形”(器)就是自己,是必然性的产物,而没有可能性。所以,“形”与“影”二者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创造的条件。赵老师特别强调“作”,从“我思”到“我作”的变化是接着西方哲学传统讲的,他把“作”的问题或者说实践的问题引到哲学里面了。当然赵老师很回避“实践”的概念,但我觉得还是要把“实践”的概念引进来。问题是,怎么去理解“作”的结构?怎样能够让“作”不是赌博而是创作?我们如果仅仅讨论“作”作为“创作”的含义,其实还是有一种形式的静观,还是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脉络里。只有讨论到“作”的结构,才能“接着”而非“照着”西方哲学传统讲。中国哲学的传统是义理性的,在“作”的结构上解决了价值的本源问题。哲学的本源问题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价值的本源问题?这就涉及到对“作”的结构的理解。恰恰在这一步上,如果说赵老师的工作澄清了中国哲学开端的地基,那么中国哲学恰恰还要在“作”的地方再迈出半步,这半步就是让“作”具有自己的价值本源,这个问题我觉得赵老师讨论得不太多,我也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第二个问题是递归的问题。赵老师特别提到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以及溯因推理的问题。递归溯源其实可以和“反思”的概念结合起来看,一般意义上的反思都会假定一个本质,福柯就特别用系谱学批评了本质主义的起源崇拜,而通过递归溯源找到的问题,则可以避免有一个本质主义的起源。同时,我觉得章学诚有一个概念是和系谱学的方法对应的,即“源流互质”。递归溯源的问题,实际上是源流互质的结果,是面对未来,通过对未来、对“无”的思考,来寻找自己对于起源的认识,这是一个相互关系,这个相互关系有点马克思“从后思索”的意味。所以我的问题是,递归溯源、福柯的系谱学以及马克思的“从后思索”,这三种和反思不一样的方法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现场 张志强老师(左)发言



一种崭新的现代性的形而上学


文丨陈立胜


感谢立华老师的邀请。刚才立华老师和志强老师对汀阳老师的“有方法”的形而上学作了非常好的梳理,而向晨老师又指出《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的出版是一个“哲学事件”、一个“汉语哲学的事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定位。


很抱歉,我本人对汀阳的哲学著作读得不多,最近一周我认真地把这本书从头看到尾,今天就怀着忐忑的心情向汀阳和各位嘉宾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报告。


我们知道,现代哲学经过维也纳学派的批判,形而上学好像走入了穷途末路。当代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建构即便不是处在一蹶不振状态,也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不过,在现代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重建的运动中,从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到当今的陈来、杨国荣,都始终拥有强烈的建构形而上学的冲动。汀阳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无疑是一次最新的、最有特色的形而上学建构活动。汀阳自称其形而上学是一种“创世论的存在论”,我给它的定位是一种崭新的“现代性的形而上学”、一种“有为的形而上学”。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说起“创世”以及如何创世,在传统中,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无中生有”的上帝。在前现代,只有上帝才有创世的功能,人只是上帝所创造的存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当然,人可以在存在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但人总体上是一个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作为创造者,上帝如何创造世界?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第三场的一段话充分表达了西方思想对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解:


我先写下一句:“太初有言!”译不下去了!谁来帮助我一番?我不能把言语估计得这样高,如果真受到神灵开导,我定要把它译成另一个字,我要这样写:“太初有思。”这第一行要仔细考虑,落笔不要这样草率仓促!光靠思想就能创造一切?应该把它译成:“太初有力!”可是,我刚写下这样一行,我已被提醒,这还不够恰当。神灵相助!我突然之间领会,满怀自信地写道“太初有为!”


《浮士德》1832年版 

歌德 著


我不知道钱春绮译文中的“有为”之“为”是不是汀阳所说“作”,我觉得就是,如果不是,也可翻译成“作”。从“有言”“有思”“有力”向“有为”的递归,可以说是歌德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进程中的“路标”,在其中,后来出场的语言(言)哲学、意识(思)哲学、力量(力)哲学,已是草灰蛇线,隐约可见。汀阳在其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历程中也一度考虑过“言”“思”一类“动词”,而最终认定“作”才是能够“动员所有哲学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这跟歌德的思路可谓遥相呼应。就此而言,汀阳“创世论的存在论”就是一种歌德意义上“有为的形而上学”。不过,汀阳形而上学中的“太初有为”“太初有作”不是神的有为、神的有作,而是“我为”“我作”。我成为“作者”、成为“创造”的主体,这正是现代性的原则。黑格尔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创造你自己”成了现代主体性的最重要的内核。在“前现代”,“创造性”属于超越者(“上帝”)的范畴,人在上帝所创造的“存在的秩序”“伟大存在的链条”发现自己的位置,这一“存在的链条”有着神圣的起源,具有超越的意义,是人冥思、敬畏与容身的“目的论结构”。而上帝从经济、社会、历史与自然的隐退(韦伯所谓的“世界脱魅化”)最终让人成为“创造的主体”,人继承了上帝的角色,成了意义与秩序的源头。人成了“筹划”自身与世界意义的主体,成了存在者的“尺度”“中心”与“基础”。一言以蔽之,在现代性的进程中,人必然成为上帝,这是人的命运。正是基于此,我认为汀阳形而上学是人的“有为的形而上学”,是“现代性的形而上学”


人从“存有的链条”挣脱出来成为存有创造的主人,其前提是人能够对现实性、必然性说“不”,依照汀阳的说法,说“不”的能力开启了“可能性”意识,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具有形而上学的革命,是第一个哲学概念,它开启了意识革命。这让我联想到萨特《存在与虚无》开头对“不”这个否定词的现象学分析。与神的创造不同,人的创造没有一个目的论的结构、没有绝对的标准,所以才有“存在论的迷茫”“存在论的犹豫”(创造的不确定性)一类的“创造者难题”。“迷茫”“犹豫”也让我想起萨特、海德格尔的“畏”。就此而言,汀阳的形而上学思路的开启带有一些存在主义的底色。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将“我思”作为形而上学的本源,毫无疑问也属于现代性的形上学,也体现了由“我”来“创造”(“构造”)世界这一现代主体性的精神气质。但跟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西方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相比,汀阳在书中专门论证过“我作故我在”创世论的存在论比“我思”“我意识”“绝对精神”等本源选项具有“生成更多问题路径的更大能力”,也能够更好的解决“实然—应然”“现象与物自体”一类的难题。就此而言,“有为”(“作”)确实比“有言”“有思”“有力”不仅具有动员更多哲学问题的能力,也开启了解决一系列哲学难题的新思路。——对于上帝的“有为”是如此,对于人的“有为”亦如此。


另外,和以往的形而上学相比,汀阳创世论的存在论在根本上是一种“视域” 的转换,即从认识者视域转向创作者视域,从物的存在论转向事的存在论,从所是转向所为,从真理和必然性转向创制和可能性。从 to be 到 to do,从我思到我作。这个视域的转换不只是从寻找“名词” 到寻找“动词”、从物到事的转换,而且也是形而上学关注领域的重新定向,即将形而上学从“自然世界”中撤出:自然世界的最初起源问题、意义问题归于神学问题,自然世界的存在者的知识问题归于科学问题,因为自然世界并不是人“创造的”。惟有人类秩序、政治、社会与历史才是“我作”的领域,或者都最终会追溯到“我作”这一本源活动上面。这是汀阳形而上学跟笛卡尔、黑格尔、胡塞尔等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另一区别所在。在后者看来,“自然”也是意识“构造”的,也是“精神”展现的场域。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胡塞尔和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是“心理学之后”(metapsychology),汀阳的形而上学是“历史学之后”(metahistory)。毕竟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学之后”是形而上学最新的形态,所以我说它也是一种“崭新类型”的形而上学。


我还想提三个问题,请教于汀阳。


第一,“我作”还是“作”才是“本源”?汀阳可能有意模仿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才提出“我作故我在”,但记得罗素质疑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说法,认为不应说“我思”而应说“思”。我的问题是:既然汀阳以寻找一个“动词”的形而上学自期,这个动词为何不说是“作”而是“我作”?从“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立场,“我”是不是应该用奥卡姆剃刀加以剃掉,或者说,“我”也是在“作”中才有“我”,“我” 自身也是“创作”出来的?在讨论到“共在”时,汀阳也明确指出“事情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任何一个人都属于事情。”这是不是说先有造事、做事才有造人、做人?另外, 第一人称的“我作”的称呼跟汀阳宣称自己的“无立场”的标举是不是有一定的张力?


第二,对“作” 的理解问题。“创作”的边界在哪儿?是不是只有人间秩序的创作才是“作”?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控制的,抑或是欣赏的,是不是“作”的范畴?我们与自然的这种多重的关系,本身是不是“作”的一个表现?汀阳说:人创造的事物就直接给出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存在就是在“动词”中存在,存在论优先于知识论。汀阳还以此作为自己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象与物自体的难题。这让我想到恩格斯对康德“物自体”的反驳,即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它的产生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物自体就完结了。我的问题是,科学活动不也是一种创作活动吗?当然,科学活动即便是“作”,那也属于科学家的“作”,但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历史活动等等不也可以说是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研究的“作”吗?在意识现象学传统所建构的形而上学囊括了“存在”的所有领域,因为所有领域都最终离不开“意识”的“构造”,“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是不是不应轻易放弃人在“自然”方面的“有为”“作为”?


第三,汀阳将否定、可能性的发明作为人类的“初始的存在论事件”,因为可能性使时间具有了将来性而形成时间的分叉,因而也使自由成为可能。这里关涉到否定、可能性、将来性、自由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之间究竟哪一个环节是“最原始的环节”?抑或是四个概念实际上是同一现象之不同的侧面、同一结构的不同环节?我比较倾向于四者是同一原初现象的构成环节。无论如何,自由应该在汀阳的形而上学中是基源性的、基础性的,但不知为何汀阳似乎又不大原意承认自由的这种“优先地位”,如在第二章中,汀阳明确指出:在复杂的人类关系中,每种价值都是有条件的,自由也不是第一价值。我认为在创造的存在论的形而上学中,“自由”应该具有基础的地位,不知道汀阳怎么看。



往期回顾


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论坛 01丨赵汀阳:“创造”是动员一切问题的动词


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论坛 02丨唐文明:复活的魔法能够克服虚无主义吗?


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论坛 03丨孙向晨:哲学要融摄人类的根本问题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五季 谢林与当代中国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四季 真知与游观:癸卯论庄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三季 历史·山水·渔樵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二季 生生:技术统治的时代如何做哲学?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一季 生生不已:当代汉语笔下的中国哲学传统



相关阅读


赵汀阳丨问题的问题就变成哲学问题


杨立华 | 道体、性命、独体:当代中国思想展开中的相为与相与


张志强 | 当前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哲学?


唐文明丨哲学的初心与哲人的使命



推荐阅读


 赵汀阳集

2023—2024年陆续刊行


第一哲学的支点

A Foundation for First Philosophy

From cogito to facio


一个或所有问题

一份哲学草稿

(修订本)

One or all Problems


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on Verbs


跨主体性

Trans-subjectivity


秩序的理由

The Viability of Orders


历史,山水,渔樵

Historicity, Naturality and Tellers of Histories




跨主体性


精装,365页,定价:88元

ISBN:978710807696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9月


主体性是最具现代性的一个概念,几乎就是现代性本身。由笛卡尔发起端,康德总其成。其存在论单位是个人,还有若干的衍生形式,如国家、文化或文明,甚至异质于人类的新主体。


赵汀阳这本新著即是检讨现代世界以来,因为主体性的分立、扩张与争竞,而导致的个人主义、地缘政治及文化与文明冲突的诸多问题。他曾从政治哲学角度提出“天下体系”理论,以解决全球政治体系缺乏共识与合作的问题;本书则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提出“跨主体性”概念,即通过创造思想聚点和文化聚点,超越文明或文化冲突的边界,不仅在不同主体间形成“相互主体性”,而且要同时超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局限性,从而建构一种能够超越主体性的独白话语并化解主体间无法协调一致的关系。



一个或所有问题

一份哲学草稿

(修订本)


精装,203页,定价:69元

ISBN:978710807589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4月


赵汀阳的原创哲学作品,提出“创世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论断,其核心观念,是创造者视域和动词哲学,这是传统哲学因文化或历史原因而错过的重要问题。很久以来,创造者和创世论的问题“法定地”归属于神学,人的思想身份被设定为认识者,而认识者的视域落在了“名词哲学”上,研究如何知道“什么是什么”。追踪名词的视力看见了静态事物,但对于动态行为就视线模糊了。名词无法说明动词,而人类行为及其创作困境都是动词造成的,名词思维不足以穿透甚至错过了人类的存在何以存在的存在论问题。


人类作为创造者,思想对象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于是,可能世界从逻辑概念变成了如何为存在建立秩序的创世存在论问题。自然没有指定人类必然和必须产生如此这般的文明,历史性的文明创制并非基于必然的真理,而是基于对可能性的选择和设计,所以说,本源始于创制,或者,创制即本源,因此,把可能性创制为现实性就是一个存在论的本源问题。



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


精装,288页,定价:78元

ISBN:978710807644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8月


赵汀阳“第一哲学”系列之一,收录了作者九篇近二十年有关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文章,集中呈现了其有关创世存在论、共在存在论、动词哲学、时间分叉、历史形而上学、问题的递归性等极富原创性的哲学论述。可与作者的《第一哲学的支点》《一个或所有问题》参照对读。


本书尤侧重从历史哲学的角度阐释“本源”问题,提出“历史形而上学”的理论 ,认为创世论、存在论和历史哲学三位一体,即创世论的起源问题、存在论的本源问题和历史哲学的溯源问题,三者存在一致性,彼此相关、互相解释。


“历史形而上学”聚焦人与自己创造的历史和文明的关系。人创造了文明,文明反过来又再造了文明的创造者。人类在创世中创造自己,是历史性的存在与概念,是永远具有未来性的概念。人类没有抽象面目,没有先验自我,没有永恒品质,只有作品——人创造的历史与文明,而人也只有通过创造物——历史和文明来反思自身。



第一哲学的支点


精装,268页,定价:55元

 ISBN:978710805883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5月


所谓第一哲学,即哲学的哲学,或称元哲学。这是哲学的根基,西方哲学把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公认有笛卡尔的“思”和黑格尔的“存在”,赵汀阳此著提出并论证,哲学还需要“行”作为支点,现代哲学要从“思”的问题转向“行”的问题,从反思物的世界转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创作出来的生活,接续了他一贯的主张——哲学旨在讨论关于可能生活。


赵汀阳的哲学著作,特点在其很强的思辨能力和晓畅的文字表达,逻辑缜密而又别开蹊径,读来给人以思想的乐趣。他的哲学研究路径是,运用西式哲学的方法,处理中国思想的问题,因而既有西式哲学的逻辑性,又具有中国哲学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称誉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



历史 · 山水 · 渔樵


精装,165页,定价:38元

 ISBN:978710806665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


赵汀阳的最新“思想小品”,一个“实验性的文本”,由三篇长文构成,分别是《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作者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的历史哲学和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理解:历史乃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中国文明之所以始终以历史为本,在于把历史变成了方法。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或关键意象是山水和渔樵耕读。作者尝试提出一种“渔樵史学”,认为虽然在学术性、丰富性和可信性上远远不及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太史公传统,但渔樵的论古方式提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有着形而上深度的历史方法论,尤其与一种文明的生死问题密切相关。



随 笔

赵汀阳漫画


平装,定价:128元

 ISBN:978710807453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1月


著名哲学家赵汀阳的漫画集。精选其二十余年中“随手涂鸦”的漫画作品近一百七十幅,其中若干幅曾发表在1997—2007年的《读书》杂志上。漫画作品种类丰富,有钢笔,铅笔,墨笔,版画,丙烯画等,均为作者在从事哲学工作之余如开会,小憩等,随手画就的一幅场景、一个场面,或一个有意思的构思、想法或观念,无不智性、幽默,引人遐思,妙趣横生。


著名设计师程藜运用多种设计语言、印刷工艺和特种纸张,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原画的场景和质感,呈现“随笔”的氛围和意蕴,是对作品的完美整合、再现与阐释。




入圣之机

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


陈立胜 著


平装,定价:59元

ISBN:978710806377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3月


阳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并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势。近代以降,阳明学中的心性话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革命运动开展、政党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阳明学的命运也由此更是潮落潮涨,极尽功罪褒贬之曲折。


本书旨在跳出惟“成功”是瞻的现代价值视域,以“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等阳明学著名论题为焦点,追本溯源,疑义与析,从修身工夫的向度体会阳明学的义理内涵,领略致良知教的本地风光,管窥阳明学精神的本来面目,重返“为己之学”这一传统儒学的生命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学术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