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来了!解决发酵新疑惑,今日份撸包技能+1
发酵是面包成败的决定因素,也是积蓄风味的重要过程,所以我特别喜欢研究它。上回说到,我正疑惑两次发酵的作用跟我原来想的不一样,大家正期待着后续,今天我接着分享。
(上篇传送门点击👉再次琢磨发酵,你让我感到陌生,颠覆我的过往认知)
我重新仔细研究了Claire制作酸面包的那支视频,我注意到在初次发酵(基础发酵)的过程中,她强调保护面团里的气泡,分割整形的过程中,也没有刻意排气的动作,动作轻柔:
🟤面团在初次发酵的过程中,体积明显增大(2-3倍),因为整形操作刻意保留气体。
🟤最终发酵前后,面团的体积没有太大变化(整形结束后的体积,基本就决定了成品面包的体积)。
这一点和许多我们熟悉的面包大不相同。
其实Claire的做法并不罕见,这种做法是酸面包的主流做法(尤其是在欧美国家,室温常为20℃左右,是非常适合长时间初次发酵的温度)。
难道,我一直以来对两次发酵的理解是错误的吗?
倒也不是。
在另一篇对比文章:冷藏一发+室温二发vs室温一发+冷藏二发
实验对象:黄油小餐包
作者提到,前者做出来的面包体积大,组织细密蓬松,后者体积小,组织紧实,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二发过程很大程度决定了成品的组织。
面对这些相互对立的说法,我的猜想是,两次发酵主要起什么作用,会因面团种类而异。
酸面包面团成分简单,没有糖油,含水量一般较高,成品追求不规则的大气孔,强调发酵的酸味。这类面包发酵时间一般较长,加上面团酸度高,后期面筋强度会减弱,爆发性略逊,因此初次发酵形成的气孔、膨胀的体积对于面包非常重要。冷藏缓慢二次发酵,则进一步积累发酵风味(这一步也可以改为室温二发,时间缩短到1-2小时,不过效果会逊色于冷藏的版本)。
图源:somuchfoodblog
其它rich系(面团含糖油)的面包,通常会突出原料本身的味道,对组织的追求也倾向于细致、均匀。这种面团在整形的时候,需要比较彻底的排气,整理好面团的组织,也换新酵母呼吸的环境,好让面团在二次发酵的时候再次膨胀,形成大小均匀的细密气孔。
话虽如此,两次发酵并不是被一刀两断的过程,风味积累和气体产生,是从酵母被激活的那一刻就同时在发生的,因此并没有说某次发酵只起到某种作用。不过,不同阶段的发酵,在面团上起到的主要作用不同,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面团需要什么,我们的操作手法又应该如何改变。
发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虽然做过不少面包,在不断尝试和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时常能有让自己惊讶的新体会。这也是做面包让人感到欲罢不能的乐趣吧。
Mika
远赴英国钻研美食
❤记得点「赞」和「在看」
聊聊更多烘焙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