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7城生活舒适度榜:江浙多出宜居城市,崖厦杭住房压力超一线

郭倩倩 南方周末 2024-03-24

▲ 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 / 图)

全文共3765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编者按:


  • 这是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连续第四年,在全国寻找“理想之城”。

  • 在过去的时光里,房价下跌趋势未知,落户自由的大幕早已拉开,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如何激发消费潜力成为新命题……

  • 那些关乎“城市生活”的种种要素,在各个空间,在无穷角落,悄然变化。

  • 我们通过个体的视角认知这个世界,也通过别人的分享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在“感受”之外,我们始终保持对于理性的追求。而数据,就是最合适的工具。

  • 我们将通过近30个量化指标,从生活舒适、市民准入、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体验四个维度,观察当今中国诸城现状,找寻城市发展范本,描摹“理想之城”应有的样子。

  • 当然,我们始终认为,数据不是唯一的尺度,“人”才是;量化不能描摹生活的细节,“人”才能。您可以保有对某一城市的感受与评价,但也不妨了解它在数据世界的另一种面貌,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 今日,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57城生活舒适度榜2023》,寻找中国“舒适之城”。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研究员 郭倩倩‍‍‍‍
责任编辑|戴春晨

生活舒适度,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时,最出于生存本能的考虑因素。

在研究团队看来,住(租)房压力小,百姓得以安居;收入水平高,人们拥有更多物质选择权;交通畅通度高,上班族通勤往来便利,三者兼得,是为舒适。安居、畅行和收入,三项指标,正负两极,共同描摹“57城生活舒适榜2023”的轮廓。

研究发现,这是长三角在理想之城四个子榜中,表现最为强势的一个指标领域。在生活舒适度总榜十强的座次中,长三角地区独占八席,其余两个是第三名的佛山和第九名的长沙,分别是珠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唯一代表。

江浙大批二三线城市,民营经济活跃,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又因人口规模与城市层级适中,房价与通勤压力小,整体呈现出宜居特性。这样的城市有绍兴、无锡、常州、嘉兴、宁波、温州和金华。

苏州亦名列十强,但未能蝉联三甲。升1位的佛山新晋季军。从量化指标来看,两座制造业强市综合排名相近,但强于不同维度。其中,苏州收入高,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19元,而佛山仅为64150元,但是住房与通勤压力相对较小。

某种程度上,苏州与佛山,是上海与广州的镜像。苏州越来越接近上海的样子,走向高压力、高收入的“双高”之路;而佛山更贴近广州,成为新的“高性价比之城”。

值得一提的还有东莞。相较于2022年,东莞名落十强。安居指数从20名落后到30名外,是其排名下降的最大原因。而房价与房租的震荡,让2023年生活舒适度的整体评估,变数频出。

1

武进杭退,新晋两万亿城市的安居“异化”

研究团队用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两个指标综合评估城市的安居指数。

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安居指数普遍得分较低。而将四座一线城市作为衡量标尺,会发现三座“出格”城市,分别是三亚、厦门和杭州。

在57城的安居指数评价中,三亚安居指数仅高于北京,位居倒数第二。厦门高于深圳和上海,位居倒数第五,随后是杭州与广州。

三亚、厦门高昂的房价压力并非一时之变。早在“2022年生活舒适榜”呈现中,研究团队就曾发现,三亚、厦门是彼时为数不多房价上涨的城市(详见唯一的城往期推文《中国生活舒适度最高的城市是哪里?》)。热门旅游城市、美丽度假海岛等属性的加持,让两地在当地居民自住需求之外,增加了大量外来游客的投资与消费需求。

这种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数据变化,就是持续推高房价、房租收入比。三亚房价收入比为44.7,超过深圳、北京,位居57城第一;房租收入比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第四。

如果说三亚与厦门,在安居指数上,是一线城市的“友邻”,那杭州可以说是初次造访的“新客”。数据显示,广州安居指数为51.33,杭州为48.74。事实上,这是杭州第一次超过广州,正式挤进“一线城市”内部的位次。

具体而言,杭州房价收入比为25.4,房租收入比为0.52;广州分别为27.5与0.43。也就是说,杭州租房更难,广州买房更难。

2022年,全国房价震荡后进入低迷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公开信息,2023年1月,70座大中城市新建住宅房价格指数同比(与2022年1月份相比)增长的仅有15座,其中以成都和杭州领衔,分别同比增长8.6%和6.5%。55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回落,降幅高的如北海,接近10%,而武汉、沈阳等降幅为5%左右。一线城市出现分化,广州、深圳同比下降,而北京、上海保持增长。

房价的下跌趋势从2022年开始,进入绵延无期的未知阶段。为刺激房地产市场,多个城市出台购房“松绑”政策。例如,2023年1月,深圳六部门联合发布二手房“带押过户”、3月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等。

硬币的另一面,房价的震荡,让57城安居指数排行榜意外频发。其中以杭州、武汉为突出代表。

从历年排名的对比或许可以看出一些异常。2023年,杭州生活舒适度排名下降7个位次,为36;武汉排名上涨4个位次,为31。一进一退的背后,是两个新晋“两万亿城市”在安居指数上的分化。

影响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房价的变动。如果单独比较收入指标,那杭州以7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若将房价的指标纳入考虑,情况则大为不同。杭州房价收入比为25.4,武汉仅为15.1。而在这种状况下,杭州房价持续上涨,继续拉高了居民的住房压力,导致在整体舒适度排名上,甚至不如老牌一线城市广州。

杭州房价的上涨或与2023年亚运会的举办有关。大型国际赛事前的准备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城市治理等多方面系统着手,使人们对城市发展预期提高。这个原因同样可以解释同年举办大运会的成都。一场大赛改变一座城的案例并不少见。

2

人多却不太堵,郑州和深圳是怎么做到的?‍‍‍‍‍‍‍‍‍‍‍‍‍‍‍‍‍‍‍‍‍


导致杭州整体生活舒适度下降的两个原因,一面是房价的逆势上涨,另一面则是交通的加剧拥堵。

研究团队继续用职住分离度、通勤空间半径、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三个维度衡量城市的交通便捷度。

数据显示,二三线小城市交通舒适度较高,如南宁、呼和浩特、绍兴、常州等。而北京、重庆、上海等超大城市则长年稳居拥堵前列。

杭州交通舒适度排名从47名降到53名。具体在2022年百度通勤高峰拥堵指数这一指标,排名直升12名;成都也不遑多让,同比上升6名。东西两个城市群的知名“双子星”,在房价、交通两个方面的生活压力评估中,实现另一种层面的“你追我赶”和“相爱相杀”。

作为人口流入强市,杭州、成都的拥堵并不奇怪。在十年新增常住人口十强城市中,有8座城市位于堵车前20名,仅有郑州和深圳两座城市逃出“魔咒”,分列34和25名。而郑州和深圳,展现超大特大城市交通治理的两种路径。

在人口密度之外,交通便利度与城市道路规划、生产集聚区与生活集聚区的距离等多个因素紧密相关。

郑州的经验在于,结合实际需求对城市道路进行改进。以中州大道(黄河立交至陇海立交)段交通拥堵为例,市自然规划局听取民生意见,实施“一环十横十纵”三期改造工程,通过车道拼宽、优化路段出入口设置等综合措施并行,提升路段通行能力。

深圳的亮点在于,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前置布局,使得城市各个城区均有实力强劲的产业集聚,每个组团的生产集聚区与生活集聚区相对均衡,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大大减少了通勤距离,从而缓解交通通行压力。

3

收入负增长背后的韧性之问

收入是生活舒适度的底气。研究团队继续沿用历年惯例,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57城的“腰杆”有多硬。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上北深广依然位居四强,其后依次为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厦门与无锡。苏、杭均为7万元以上,与深、广差距不大,拥有向上进击甚至赶超的实力。而7万元关卡的优胜者,从2021年的上北两城迅速进化到六城,展示了实力与韧性。

领先者的清单引人瞩目外,还有一座城市格外突出——三亚。

这是57城唯一一座收入增速为负的城市。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三亚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37504元,比2021年减少258元,增速为-0.68%。

三亚的“失速”明显有着特殊时期的特殊背景。

三亚市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为434.71亿元,同比下降41.8%;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314.79万人次,同比下降39.2%。

将近一半的跌幅,对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三亚来说,堪称重创。同时也为其敲响了警钟:城市如何增加自身韧性?

韧性,是指系统受到扰动或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并复苏的能力。旅游经济韧性关系到区域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新经济地理学者马丁(Martin R.)、桑尼(Sunley P.)以及后来者相关研究,旅游业韧性发展可以细分为三种维度: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这要求城市通过创新增加多元旅游供给,快速从不可控的因素中恢复活力。

在研究团队看来,若从旅游业的单一视角跳脱出来,多种产业类型、“多条腿”同时走路,或许将更具平衡力和稳定力。

以另一座热门旅游海岛——厦门为例。这座“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曾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全年旅游收入在2018年曾占GDP的29.3%。作为厦门旅游业的名片,鼓浪屿岛上聚集了大量民宿、特色小店和咖啡厅,符合人们对浪漫海岛的想象。

但是,厦门在打造“城设”的同时,还在低调修“内功”。从2014年“促进现代服务业试点方案”,到2022年的“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厦门陆续培育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多个千亿产业,通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自己的硬核产业实力的同时,也为人均67999元的可支配收入铸造了根基。

因此,三亚应进一步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抓住国家政策红利包,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布局前瞻性新型产业、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业强则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也祝每座城市都有抗风险、再出发的韧性与活力。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理想之城”课题组

策划:戴春晨

统筹:郭倩倩

研究团队:戴春晨、郭倩倩、石登江、李婧、李润泽子、张秋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