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尔滨:东北宜居之都的想象和城市转型方案

南方周末 2024-03-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唯一的城 Author 李婧

游客在伏尔加庄园玩雪圈。(图/新华社)

全文共366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2024年元旦之后,哈尔滨呈现着某种神奇的矛盾:哈尔滨一方面因常住人口跌穿千万的基线透露着引力不足,一方面又因游客大量涌入显现出充足的活力。


  •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南方沿海大城市的高收入,以及哈尔滨相对较低的物价和房价放置到一个空间。解答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解答了全民关注的基本问题——爆红后的哈尔滨下一步如何走才能再现辉煌。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

责任编辑|戴春晨

57城生活舒适度榜放在眼前,相信不少读者好奇那座耀眼的城市位居何处。对的,“南方小土豆”最爱的“顶流”,以冰雪下的圣索菲亚教堂、摆盘冻梨和热情的市民感动全国的哈尔滨。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榜单数据显示(详见文章《57城生活舒适度榜:江浙多出宜居城市,崖厦杭住房压力超一线》),哈尔滨的生活舒适值排名中游,这是一个不够突出的位置。然而,2024年元旦以来,发生在哈尔滨林林总总的现象级事件,却不由让人有种美好的想象——冰雪里的哈尔滨有潜力成为东北的宜居之都。

就过往的经验而言,旅客追逐的城市大抵分为两类,一者拥有独特的地理的或历史人文的景观,譬如敦煌和稻城亚丁;二者拥有厚重的城市烟火气,提供解压的生活场景,譬如长沙和淄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走红,体现的经验更是如此。

2024年元旦之后,哈尔滨呈现着某种神奇的矛盾:哈尔滨一方面因常住人口跌穿千万的基线透露着引力不足,一方面又因游客大量涌入显现出充足的活力。单单是春节假期,这座城市的游客数量就达到1009.3万人次,是常住人口的一倍有余;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2080.5万人次,是常住人口的两倍有余。

这种矛盾的状况超越指标模型的解释力。“57城生活舒适度榜”的指标模型,测量的基准是常住人口,即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种种生活成本的感受。这是符合专业规范也符合常理的设计。就哈尔滨而言,指标测量近1000万的常住人口,还没有覆盖到春节来旅游的另外1000万人次。倘若换种思路,指标模型做出调整,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游客们爱哈尔滨。

我们暂且撇开市民的热情、好玩的项目以及美食,单从数据看——以广州、深圳、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基准线,那么哈尔滨物价压力和住房压力低到令人咋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元旦到春节两个旺季,哈尔滨全城卖出了接近1万套房子。不可否认,这是在全国楼市冷清的大环境下的火爆。

哈尔滨在评价体系的中游水平,说到底是因为哈尔滨当前还没法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岗位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尽管物价、房价相对沿海地区低很多,但两相叠加,本地人感知到的舒适度可能没法和“南方小土豆”相比。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南方沿海大城市的高收入,以及哈尔滨相对较低的物价和房价放置到一个空间。解答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解答了全民关注的基本问题——爆红后的哈尔滨下一步如何走才能再现辉煌。
1

假设数字游民的风吹到哈尔滨


高收入和相对较低的物价、房价兼容,已在国际上很多地方出现。这种理想的实现和数字游民群体的诞生有关。

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这一新兴群体在国际上也开始形成一定规模,他们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和生活。在国内,云南的大理、浙江的安吉,已经刮起了数字游民的风。他们往往选择居住在租金低廉的青年公寓或专门的数字游民公社中,以远程的方式为大城市的雇主服务。他们是工程师,是编剧,是设计师,是网络小说作者,在陌生的城市空间里遇见有趣的灵魂,共同体验城市的美景、好的人文底蕴,不用在大城市的地铁车厢里拥挤,拥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和健康的生活规划,这是令人心动万分的生存状况。

就国际国内经验而言,城市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成本是数字游民群体关注的重点。东三省,尤其是哈尔滨,是否具备吸引数字游民的潜力?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连接俄罗斯、东北亚与中国的重要枢纽。同时,哈尔滨及东三省其他具备旅游资源的城市,冰雪文化相对发达,冰雪运动普及程度较高,冰雪经济发展相对全面。从文化底蕴上看,中国文化与俄罗斯风情交融,这些文化特色对于吸引国内外数字游民具有一定优势。

由老牌工业产业积累建设起来的东三省,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效率上也有着先天的优势。

继2023年游客吞吐量创新高的局面,为满足将来的客运需求,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按满足旅客年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30万吨目标设计。同期,哈尔滨都市圈西南环线、北部环线项目也已经复工。

交通方式的便捷,极大满足了数字游民群体的“迁徙”需求。

对数字游民及远程办公的“新”青年群体本身而言,“地理套利”是决定其生活质量的决定性要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长春和哈尔滨的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8506元/平方米、8778元/平方米。2023年长春和哈尔滨,作为东三省的两个省会城市,仍被称为“房价洼地”,房价与城市的能级、发展潜力不相匹配。

在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的当下,有媒体报道,2023年12月,黑龙江省外人士在哈尔滨购房近3000套房。该报道变相透露出一个讯息,即哈尔滨房价较全国平均水平不高,人均消费较为合理,生存压力较小且对外省人士具备一定吸引力的现状。

冰雪经济带来的文旅曝光度,是否也打响了外省“新青年”群体流入东北的枪声?无论是工业技术型人才选择定居,抑或是数字游民群体的青睐,均为东三省带来“新血液”的期待。

一些“南方小土豆”在哈尔滨的置业,已经为“常来哈尔滨”打下了基础。下一步,他们需要从常来的游客变成就业创业的青年。“常来”变为“常住”,哈尔滨也将成为数字游民群体“旅居地选择列表”中的一项。

接下来的问题是,数字游民来了,住哪里?在本地购房置业——如上文所述哈尔滨的房价相对于大城市的青年足够低廉。搬进特定的数字游民公社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巴厘岛,或是国内的大理等城市,专业团队运营的数字游民公社是数字游民群体较好的去处。

作为老的工业基地,哈尔滨存在海量的工厂宿舍、厂房等工业遗存空间。将此类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加以运营与服务,或许能够重新唤起老工业基地的活力,将其转为吸引年轻人的数字游民公社。

2

银发经济的想象力‍‍‍‍‍‍‍‍‍‍‍‍‍‍‍‍‍‍‍‍‍‍


接下来不妨做更大胆的想象:年轻人来了,住进了数字游民公社,可否把父母也接过来?

哈尔滨是中国老龄化数值最高的城市之一。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既表明这座城市的养老“包袱”重,同时也显示这是中国养老产业最大的市场之一。哈尔滨提供的养老消费基数以及养老服务场景,应当是遥遥领先全国。异地老年群体的到来,更进一步为哈尔滨原有的养老产业环境优化升级提供了动力。既然哈尔滨的老年人已经够多了,那再多一些是否也无妨?

这个假设映射的关键问题是,东北地区,尤其是哈尔滨能否崛起中国最大的养老产业集群。

答案很可能是乐观的。

近年来,东北地区多个省市发布了一系列养老院行业相关的政策,布局银发经济的步伐正大步流星地迈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养老产业在2023年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老龄化是人口阶段性更替的副产品。据平安证劵2024年2月发布的银发经济产业调研报告,目前阶段,没有政策能对人口结构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据该报告预测,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

从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子女及中老年群体本身出发,养老产业的需求侧从生理及安全需求,逐渐拓展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在“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指数”报告中指出,寻找适宜的养老城市无疑需具备以下几个指标:自然指标,即“冬暖夏凉”的适宜天气;社会经济指标,即交通建设和周边医疗能力、“物价合理”的居住条件。

候鸟式养老群体作为巨大的潜在客户群,可以带动房产、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产业的发展,拉动就业,促进旅游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候鸟群体日益壮大,这预示着候鸟式养老庞大的市场需求。

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和适宜的夏季气温。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数据统计,哈尔滨夏季(6-8月)的平均气温为22.3℃;海南三亚、海口,以其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冬季避寒的理想之地,而其夏季平均气温高达30℃左右。

这是理想中更丰富的哈尔滨:冬季的冰雪属于“南方小土豆”,而夏季的凉夜属于“南方老候鸟”。冬季夏季,都是旺季;一年四季,“尔滨”竭诚服务你。

在过去的很多年,冬季温暖的海南岛吸引了许多避寒的东北老年人,因此海南省有“东北第四省”之称。不难发现,东三省及海南在自然指标方面具有互补性,联合发展养老产业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据民政部公布数据,截至2022年一季度,东北地区养老机构数最多的地区是辽宁地区,达2191家,占东北地区养老机构数的38%。其次是黑龙江地区,养老机构数达2101家,占东北地区的36%。总体来看,东北地区养老院分布较为均匀。

基于航空交通的便利,根据携程的检索结果,三亚、海口至哈尔滨均有每日固定的直达航班,票价及航程时间较为合理,“候鸟式”养老与数字游民“迁徙”对交通的需求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两个大指标来看,哈尔滨具备发展养老产业的潜力,银发经济拉动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夏季气温适宜且平稳,适宜发展银发经济;冬季立足文旅及冰雪经济吸引外省游客;工业空间的焕新,养老机构的调整,外加人才政策的加持。谁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呢,不管养老还是就业,2024年,越过山海关看见的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空间。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理想之城”课题组

策划:戴春晨

统筹:郭倩倩‍‍‍

研究团队:戴春晨、郭倩倩、石登江、李婧、李润泽子、张秋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