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他们用写诗来修行
有人说,这是一个无诗的时代——物欲横流,功利主义至上。
即便如此,仍有一群人在认认真真地读诗写诗。
55岁的外卖员王计兵,被媒体称为“外卖诗人”,他奔跑的行程累计达15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快四圈。送外卖的间歇里,他在烟盒、废报纸上写下了几千首诗。
一次不愉快的送餐经历,让他满心委屈地写下这首《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8个月后这首诗被一位诗友发到了微博上,意外地获得了2000多万的关注和10万多点赞。“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句诗不知戳中了多少为生活辗转奔忙的人。他的诗歌也被读者誉为“真正劳动者的诗歌”。
王计兵说,“诗是支撑我的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是唯一能给我内心深处带来快乐的。”
在奔波的路途中写下的每一首诗歌,都像是他为生活开具的一张张浪漫的发票。
然而这不是个例。近年来诗歌早已成为互联网平台上一种新的内容流行,被称为“诗歌复兴”。
据报道,超60万人在快手写诗,近百万创作者在小红书发布了超200万篇诗歌笔记,每周有2500万+用户浏览诗歌相关内容,豆瓣上#每天写一首三行诗##把生活中的场景化成诗##哪一瞬间突然读懂了那句诗#等诗歌相关话题更是层出不穷。
参与诗歌创作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对他们来说,创作一首诗歌不是为了成为诗人,只是为了表达生活。
他们在菜场写诗:
不管我身边有没有人
这也是我一个人的黄昏
我现在就是一个跳舞皇后
抱着风跳,踩着水跳
在金色的光里跳
像极了那只站在田埂上的鹊(@村上诗漫-阿兰)
在牧场写诗:
要么,就在稿纸上建一个果园吧
你的经历、所见和飞鸟振翅的余音
是最好的养料(@翻手的雨)
在工厂写诗:
我把一天十三个小时卖给工厂
换回来两百块钱
这两百块钱
仿佛让我抵押了尊严
又帮我赎回了尊严(@任嘲我)
他们在车间、在矿场、在超市、在学校、在写字楼写诗......在每处生活的裂缝中拾取诗意。
写诗是一种修行,一场救赎。他们用这样的方式热爱着这个世界,在网络语言泛滥,表达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坚持用诗的语言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
南周书院敏锐地意识到诗歌对于我们当下的精神意义与价值,恰逢其时地请来了7位当代著名诗人,历经半年反复打磨推出了《南方周末诗歌写作课》,希望能帮助广大的诗歌爱好者提升诗歌审美,精进写作技艺,在焦虑时代里找寻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上一期已有1400+学员参与学习,跟随7位诗人,系统搭建现代诗写作体系。不少错过的朋友反复追问什么时候开第二期,还有上过一期的同学表示意犹未尽,还想再跟一期。
于是,在同学们的热情催更下,《南方周末诗歌写作课》第二期来了!
课程亮点
01师从7位当代最具影响力诗人
拓宽现代诗写作的认知与方法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线知名诗人的点拨,但南周书院希望给更多诗歌爱好者创造这个机会。特邀欧阳江河、于坚、张执号、张桃洲、黄梵、西渡、陈先发7位诗人,从阅读、选材、意象、语言、修改5个方面,传授他们数十年的诗歌写作秘笈。
你几乎在市面上看不到这样的顶级讲师阵容:
他们几乎揽货了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诗歌领域大大小小的重要奖项。
他们是走在诗歌创新前沿,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
比如欧阳江河,从朦胧诗开始便一直走在诗歌创作前沿,被视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写作理念对中国诗坛有很大的影响,与莫言、余华、西川同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特聘教授。
再比如于坚,是“第三代诗歌代表性诗人”,口语诗的卓越践行者与倡导者,他的名作《尚义街六号》被评价为“这个时代的史诗级作品”,影响了当代很多诗人的创作,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乃至当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位诗人。
他们是数十年有着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
比如西渡,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与臧棣、清平、麦芒、戈麦等成为诗友。30年来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和批评,成就斐然,被邀请到清华大学教授诗歌课,过去六年,西渡老师教过了数百名学生,他们大都是理工科学生,从不懂、不了解现代诗到爱上现代诗,走上了创作、发表之路。
同时西渡老师还是北京老舍文学院的外聘导师,他指导的多名学员出版了诗集,还有学员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提名。
再比如黄梵,写诗30多年,教普通人写诗十几年,不仅本人从理工科成功转型诗人,获得不少诗歌奖项,还通过教授自己多年沉淀的诗歌写作技法,帮助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成为优秀诗人。
在他的诗歌授课生涯中,曾通过不到三个月的课堂训练,让从未写过新诗的人能在专业文学期刊发表诗作。不少学生也收获颇丰,有的已成为成熟的诗人,在《诗刊》《扬子江诗刊》《草堂》等专业文学期刊发表诗作;有的出版了个人诗集,有的获得专业诗歌奖项,有的甚至被推为省十佳青年诗人。
这些人曾经是“门外人”,但经过诗歌课的学习后,在理解、阅读、创作上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7位讲师都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是谈论当代诗歌,绕不开的存在。他们不仅是诗人,还是教师、批评家,所以他们比一般诗人更懂得要如何设计课程,大家才听得懂、学得透。不仅会从思维层面,更从实操层面,教给你真正用得上的诗歌写作技法。
从思维到实操,干货满满
诗歌历来被视为文学的金字塔尖,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艺术。
语言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中是很易磨损的:本质的会蜕化为浮皮潦草的,神奇的蜕化为平凡的,具体的蜕化为抽象的,饱蕴的情感也会蜕化为无动于衷的。当习惯让一切神奇的都腐败了,物本身便会消失,只留下物的称谓、物的使用功能。
譬如我们一听到“借光”这个词,就会自动让路,不会琢磨光是什么意思,借光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表达的创造性部分已然消失在习惯中了。
而诗歌却是抵抗这种蜕化的语言机制。诗歌追求“陌生化”,力求运用新奇的、陌生的表达,打破自动化语言的惯性,把人从麻木状态中唤醒。
那么如何实现陌生化呢?西渡老师教给我们一个语言魔力的秘密配方——词语挪用。
让词语在语境中偏离词典意义而获得新的意义,从一个语义场转向另一个语义场。是让语言保持新鲜和活力的秘密之一。
△西渡老师课程部分PPT讲义
西渡老师用诗人骆一禾的一篇文章举例:文章中讲到1980年代的一场森林火灾,大片的森林被毁了,拼死保护下来了办公楼、粮食局和百货商场。骆一禾用了一个比喻:
“这种滋味就像一个朋友溺水一样地具体,你只能抓到一捧捧的绿水,可是失去的是一片片上帝的青山。”
这个比喻也是一种挪用,用面对朋友溺水的无奈和悲痛,来比拟面对大片森林被烧毁的心情。但骆一禾的高明还不在此,而是进一步进行细节调用:
他从朋友溺水这件事里抽出了“你只能抓到一捧捧的绿水”这个细节,从森林火灾抓取了“失去上帝的青山”这个细节,将两者并置在一起,使得这个比喻不再是甲像乙这样单向的比较效果,而是调用甲的细节来比拟乙,又调用乙的细节来比拟甲,等于在比喻的内部放置了一个倍增器,让比喻的效果成倍增长。这种效果就是诗。
“挪用”或者说隐喻是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则。人类语言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大部分挪用已经变得陈旧,诗人的创新在于在当前的语境中创造新的挪用,也就是新的隐喻。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影子怎么可能用盐腌起来呢?你只能靠想象,去脑海里捕捉那副图景。夏宇想说的真相是,恋人刚分手时因爱生恨,恨不得朝伤情撒盐,腌起来,当人老了,回忆已逝的伤情,一切又变得美好,美好到可以当美味的下酒菜了。
这类情感极容易写得有鸡汤味,但夏宇用主观意象,把情感处理得神秘又深邃。主观意象之所以耐读,就是因为它不容易被人完全琢磨透。
△黄梵老师课程部分PPT讲义
黄梵老师更是总结了4种“错搭模式”,以便我们更好地实操运用。“错搭模式”,即把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A和B,通过A的B,A是B或让A做A做不到的事等方式硬性搭配,达到把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效果,从而产生诗意。
在黄梵老师看来,“错搭”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实现提升的写诗技巧。在训练时,反复通过有意识地推动词语错搭,直至运用自如,甚而变成本能,创作者便能轻松找到最恰当的意象来表达自己。
△黄梵老师试听片段
除“错搭模式”之外,黄梵老师还针对普通人在现代诗创作中的痛点难点总结出了一系列公式,能够在客观上大大缩短写诗者的学徒期。
用黄老师的话来说,“这些模式训练是拐杖,一旦把初学者搀扶到会走路,就可以扔掉拐杖。”
如果你对现代诗歌阅读和写作感兴趣,想提高语言水平,欢迎加入我们!
点击下方按钮,订阅课程
浓郁诗歌学习氛围
为了满足更多学员的需求,本次课程特别推出2种规格:纯享版与训练营版
录播课更新时间
2024年10月25日起,每周五更新一个版块正课。包含1节发刊词和1节嘉宾课,每节时长约30分钟。包括5个版块、20节讲师正课,每节时长约15-20分钟。
纯享版课程福利
训练营课程服务
除以上课程福利外,训练营学员还将享受以下服务:
1、5场讲师视频直播答疑课:
2024年10月31日起,每周四19:00正式开讲,每场时长约90分钟,错过可反复回听。
一本诗集的结构框架该怎么搭建?
平时怎样训练陌生化的能力?
普通人如何去理解一首诗?
现代诗如何断句、跳跃、留白?
如何既避免用词过大又防止选词过小?
......
课程中有不明白的问题或是写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都可以提问,讲师将通过直播为你解答。
2、社群服务:
训练营正课期间将布置一次结课作业,讲师将对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点评,其他符合要求的作业将由南周助教团队批改。
4、优秀作品发表机会:
优秀结课作业将有机会刊登在《 诗刊 》《诗歌月刊》《江南诗》等平台上。
点击下方按钮,订阅课程
↓↓↓
更多文学好课
课程答疑 | 写作干货 | 知名作家签名书
欢迎关注“南周书院”
在这里,看见生活,看见自己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