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官宣!52487!

湖北经视 2022-11-17

3月21日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华中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国家天文台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52487 = 1995 XO2)



这颗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的(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据了解,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被国际公认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后来命名逐渐演变成行星发现者对特定人物、地点、景观、事件的推崇或纪念。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此前,我国大陆地区有15颗以“大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南京大学星、山东大学星、中国科大星、哈工大星、清华大学星、中大星、北航星、浙江大学星、央美星、天津大学星、三峡大学星、南师大星、国科大星。
华中科技大学凭什么“能上天”?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种崇高的国际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作出的卓越贡献。此次以“华中科技大学”命名小行星,正是对其贡献的肯定与褒奖。
建设四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
全国高校唯一    
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全国高校唯一。
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成果写入中学课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做出实质性贡献,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提高G值的测量精度,该团队在此过程中研发了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
2018年,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相关成果被收录至高中物理课本。
研究成果写入教科书。
“天琴计划”主要参与单位
2014年,中国科学院罗俊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打造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其地心轨道方案在国际上被称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是中国自主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华中科技大学是主要参与单位。
202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天琴引力波理论团队在国际最权威天文刊物之一——《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刊文,向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全方位地介绍中国的“天琴”及其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成就,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顶尖国际杂志对该计划做完整系统的介绍。
首次向国际学界介绍中国“天琴计划”。
建设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天文系
2019年,华中大成立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天文系。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加入“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2021年成立国家天文台-华中科技大学“天眼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中部地区FAST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喻家山天文台效果图。
参与拍摄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

2019年4月,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出世,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参与到了黑洞照片“冲洗”过程中。吴庆文和其研究生冯建超博士主要参与了理论分析方面的工作。


来源:湖北经视综合长江日报

记者:刘思阳、郭靖 

通讯员:王潇潇、郭雨辰

编辑:萌奇奇 | 主编:天然、陈实

编审:廖寿喜 | 监制:李鹏


三月樱花季

湖北经视发起

全城寻找“最美樱花女神”活动

诚邀各位女神分享自己的最美樱花照

报名参与还能赢惊喜大奖

点击图片可了解详情▼


3月15日

投票评选通道正式开启

点击进入微信公众号


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樱花女神


直接点击链接

即可进入报名、投票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