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 · PEOPLE | 主编对谈:沉淀“和”传承
《罗博报告》独家对谈和美术馆馆长何剑锋。
历经多年探索,终于有所积淀。何剑锋与家族的“和”美术馆,打造岭南文化新中心,勇担社会责任,立志百年传承。
在艺术生态相对贫瘠的工业强区,一座美术馆拔地而起,这是中原古建筑“天圆地方”的传承,也是象征性纯几何学立体的交错而创造出具有岭南建筑文化特征、呈现光影礼赞的建筑风景。置身于此,与建筑相呼应的水池,带来几分清凉,环绕配合多种精心选植的粉色系开花乔木,使观众恍如夹岸数百步,忽逢桃花林般畅游于诗意之中。
这就是和美术馆(HEM),一座试图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融汇成一体的美术馆,坐落于广东顺德,《世间风物——和美术馆启动展》正静候观众到来。
这座美术馆的馆长是何剑锋。本着对收藏事业的一腔热忱,家族持续地置入艺术作品,并逐步建立起符合美术馆理念的藏品体系,在根植本土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以一种国际视野审视和拓宽收藏版图。历经多年探索,终于有所积淀。心怀回馈家乡的使命与造福大众的愿景,家族发起了和美术馆。
岭南文化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既开放又有传统的一面,这种内在延续意味着守护与约束并存。何剑锋正是希望借助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优势,在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传播的枢纽,突破传统的藩篱,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与想象的空间,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有了想法,和美术馆的成立就顺理成章。2014年10月,和美术馆举行奠基仪式;2015年9月,和美术馆与建筑师安藤忠雄签约并于同年12月建筑动工;历经5年的筹备工作,和美术馆在 2020年10月1日迎来试运营开放。
岭南文化的新中心,
孕育“和谐”关系的场所
以“和”命名,也是一时的启发,缘于家族的初心,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带给人们和谐、安泰生活的夙愿。“和”不仅代表“和谐”的理念,也有“融‘和’”之意,体现了美术馆的核心哲学观与建筑风格。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圆满,求同存异”是万物的终极追求,无论是视觉美感,还是精神寓意,都十分契合何剑锋对艺术的理解和深植于内心的使命感。
在构想和美术馆的主体建筑时,何剑锋有两个初衷:一是简洁,以服务艺术为宗旨,二是融合传统的岭南建筑文化。本着这样的理念,和建筑师的交流非常轻松自然。“我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就选了安藤忠雄老师,一方面他的名气在外,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领域中有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真的很喜欢他的作品,简约又不失简单,很有东方的韵味。”何剑锋笑言,“国内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作品,但广东没有,我想广东必须要有一个。”
和美术馆清水混凝土双螺旋楼梯
通过运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安藤忠雄将光、水、风等自然元素融入到这座具有岭南建筑文化意境的美术馆中。“在过程中,我是百分百信任他的,最终呈现的作品也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此次建筑设计是安藤忠雄对“动态几何”的挑战:清水混凝土双螺旋中庭楼梯首次亮相便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建筑从整体设计到细部工艺,都以多样化的“圆”来呈现,不同心的“圆”层层向外延展,是对岭南建筑文化的一种回应,也使建筑充满了张力和律感,在稳定结构中寻求动态平衡。
和美术馆建筑外立面实景
在圆形的建筑形态中,不但设置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展示空间、公共教育等非常人性化的功能区域,也设有可灵活应对当代艺术展示要求的简约立方体挑空展厅。“圆”和“方”的视觉对比,相互冲突所产生的空间差异感,为美术馆赋予了更多个性内涵。建成后,和美术馆总面积约为16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美术馆常设中国近现代馆藏展厅及当代艺术展示厅,以独特的方式来呈现20世纪中国近现代、全球重要当代艺术的精品收藏及主题策划展览。能不受打扰地观赏大师之作、享受艺术融入建筑之中的整体氛围,实在可遇不可求。此外,馆内设有公共教育空间、咖啡厅、设计与艺术商店等空间设施。在将艺术融入平常生活的同时,为周边商务区的人们提供休憩空间,“希望和美术馆可以成为岭南文化的新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会聚人群、孕育和谐关系的场所。”
“世间风物”,
挖掘跨文化的多元价值
和美术馆关注从近代文化艺术思潮到国际视野下的当代艺术进程,通过为公众呈现独具魅力的展览和多元开放的文化活动,希望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建立起传播的枢纽,挖掘跨文化的多元价值。现有家族各类艺术藏品约500件,包括安尼施·卡普尔、毕加索、丁乙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作品。
美术馆原计划今年3月份开馆,受疫情影响,启动展2020年10月1日起对公众开放参观。何剑锋坦言,“也是由于疫情,部分国外艺术家作品没有办法到位,所以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开馆,算是小的练兵吧。”不过在他看来,展览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因为美术馆注定是要慢慢沉淀发展。
馆藏作品《十示 2018-8》,丁乙,椴木板上丙烯雕刻,366cm×488cm,2018
展览分为馆藏作品展和主题邀请展两个部分,前者通过学术梳理以专题展的方式展示家族收藏所具有的史学价值,并与公众分享凝聚在这些作品上一百年来人类视觉文化展现的智慧。正如兼具多重身份的广东学人梁启超所指出的,“论画于今,盖极风会之变矣。”以“风会之变”作为馆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展的主题,旨在说明置于中西交互语境当中的20世纪中国美术,对于万事万物思维的内在延续和适时重整。后者则将这一话题引入到当代全球视野下进行检视。
馆藏作品《像素细胞——鹿#58》,名和晃平,综合材料,218.6cm×181cm×150cm,2019
本次主题展览“世间风物”包含“经验万物”“‘惟’物质发展主义”“人间食堂”三个单元,由和美术馆馆长何剑锋担任展览主席,冯博一担任主策展人,胡斌、王晓松、刘钢、邵舒任策展人。“世间”,释义为人世间,包括人类居住的空间,以及时间、物质、能量、速度等含意;而“风物”指涉的是风景和物品,意味着大自然气候下凡世的生活景观。当“世间风物”的自然属性延伸到生产、消费和生态、环保时,展览所涉及的人类文明在自然规律的境遇等问题,在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中,更显得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了。它同时指向这两者:艺术不仅体现、观照着世界,同时也作为丈量世界的尺度而存在。
馆藏作品《神圣》,达明安·赫斯特,蝴蝶拼画,213.4cm×243.8cm,2007
馆藏作品《海》,赵无极,布面油画,97cm×195cm,2004
如果说藏品展在历史的线性走向当代世界的纵向展开的话,参加主题邀请展的均是活跃在当代艺术前沿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他们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当代艺术思维的特殊性和纵深感,也将从世界当代艺术的角度强化这些问题在今天的意义。不难发现,这次展览即便在缺少部分国外艺术家作品的情况下,仍然努力尝试在地域性和国际性之间构建传播的枢纽。
何剑锋
主编独家对谈
邢丽(《罗博报告》出版人兼主编):X
何剑锋:H
X: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收藏感兴趣的呢?
H:大概是2010年的时候,我也是机缘巧合,因为有一群艺术家朋友和喜欢收藏的朋友,算是他们“带我上路”吧。我的第一件藏品是专门去新加坡收回的林风眠的作品,后来就开始越来越关注艺术作品和收藏领域。然后还上了一个中欧商学院跟佳士得合作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课程,遇到了更多喜欢艺术的朋友,深受感染和启发。
X:从个人收藏到现在成立并运营一家美术馆,你个人觉得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
H:我觉得意味着一种升华,因为你担起的责任会更大。单纯的收藏和建一个美术馆,是两码事情。收藏的话,纯粹是个人爱好;但是美术馆的话,是面向社会,而且要源源不断地投入,用不少的心力、资金和时间来维护这个美术馆。
X:为什么会选择以办一个美术馆的方式回馈故土?
H:我们家族扎根在顺德,血液里流淌着岭南文化。既然喜欢收藏,我们就想通过美术馆的方式来回馈故土和家乡。这也是为什么和美术馆致力于本土历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绘画,是我们美术馆目前最重要的馆藏板块之一。美术馆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在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传播的枢纽,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的同时,能够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在国际发声。
X:怎么看待大湾区的艺术发展态势?这对美术馆来说,有哪些利弊?
H:说实话,其实我觉得广东、珠三角乃至整个大湾区,跟北京、上海来比,真的是差距太大了。我也是看着这一点,想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是不是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呢?顺德这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在文化艺术方面还是比较贫瘠。
不过,我相信发展空间很大。因为在大湾区,深圳、广州,甚至顺德,都是年轻人比较多,喜欢艺术的人也很多,就是敢于从事艺术的还是少数。所以我想,我走出这一步,也是希望能够带起当地,引起一些关注,或者是带起一个美术馆的潮流,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参与进来,我们共同创造、培养文化艺术的氛围。
X:在你看来,文化艺术的教育和传播,是企业家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吗?
H:以前感觉没有这么深,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我觉得很有必要。由于企业的发展,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增长,这种要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如果能和文化结合起来,我相信对企业、对国家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X:能否谈谈对和美术馆的规划?
H:目前没有说特别着急要怎么样,而是慢慢地通过团队来磨合。美术馆发展都是长远的。因为经营一个美术馆跟一个企业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事,你不能说用短期的效益来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它是要几个因素组合起来:一个是影响力,一个是你的展览、团队,以及你的藏品、藏品的整个脉络等等。不过还好,在藏品这一点我们定位比较清晰,我不能说我们做得很好,但我们慢慢一步步地开始有自己的收藏脉络,特别是对广东(沿海)艺术思潮的发展及现象的关注。和美术馆将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与传播为使命。最终的话,希望凭借独特的在地性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X:因为疫情,和美术馆的开馆展被迫延期,在整个疫情期间,你对美术馆的运营、发展,有没有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呢?
H:整体大的方向,还是按计划进行的,没有很大的一个改变。因为我之前也说了,美术馆跟企业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急不了;另外,也不需要急,你就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先做好就行了。国内美术馆沉淀的时间太短了,所以还是靠慢慢积累。像美国、日本的美术馆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他们的管理和历史。我自己心中的标杆就是通过几十年甚至过百年,一代一代慢慢传承,和美术馆能够做成 MoMA 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那样。
文 / TAN
图 / 和美术馆
编辑 / 石薇薇
新媒体执行 / JESSICA
责编 / LENNY
☟ 点击图片 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微信搜索添加 Number57
进入罗博读者群
点击上方 ↑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