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舟”飞天 筑梦太空

2016-10-18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昨天早上7点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我们国家第六次载人航天飞行,同时也将会是我们中国航空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将会在轨飞行33天,他们会和刚刚在中秋节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还会在太空里进行一系列的医学、生物、物理等相关方面的实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难忘的那个瞬间,同样是我国航天史上值得书写的一刻,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昨天也是第一时间发回了贺电。

昨晚(10月17日)《央视财经评论》栏目演播室请来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财经评论员王冠,一起来评论,本次发射升空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有哪些新技术值得关注?


换个视角看经济,CCTV2《央视财经评论》周一至周四,每晚21:50,准点开评。

央评说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长什么样?与以往的飞船相比有什么不同?


作为神舟系列飞船家族中的一员,神舟十一号飞船沿用了神舟十号飞船的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一号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邵立民介绍说,轨道舱主要是飞船的在轨的生活舱,航天员的一些吃的、喝的、个人卫生用品、废物收集,主要在轨道舱。航天员在发射段、返回段、交会对接段都是要在返回舱里面的。再后边就是推进舱,推进舱主要是为飞船提供能源和动力,同时它也是飞船和运载火箭对接的舱段。


与以往飞船相比,神舟十一号不同点在于,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高度是343公里,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公里,比过去高了50公里,总飞行时间达33天,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杨宇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传感器仅比ipad大一点 功能增加 重量减半


我们都知道,神舟十号飞船被正式称为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船的业务飞行,也就是说,神舟十号用于未来的空间站乘组的往返也是没有问题的。神舟十一号,应当说我们是做了一些微小的改进,比如说,我们知道交会的过程中,它和天宫二号这样的飞行器都是以7.8公里每秒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运行,交会对接过程中这么大的飞行器,需要两者之间相对的位置、速度测量以及姿态测量都非常精确,我们用了很多的传感器来确保这过程是精确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感器,就是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它的工作距离非常远,设计是100多公里,实际上200多公里就可以捕获到对方。相对于国外的产品,过去我们微波雷达已经做的非常小了,这一次它有进一步的改进,比iPad稍微大一点,现在的重量是原来的一半,它的功耗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它的通信功能,所以说它的功能比以前也增加了。


在《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主持人问道,除了技术方面的不同,可不可以理解说这一次我们承担的任务上也有特别大的不同?


杨宇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33天在轨飞行 中国航天史从未经历过


这次最大的亮点,就是33天的在轨飞行,这个是中国航天过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过去最长的是神舟十号,也就是15天左右的飞行时间。未来中国设计的空间站,我们设想每一轮的三人乘组会在里面待半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在太空生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骨丢失”的问题,肌肉萎缩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等等, 30多天在轨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设计这样的实验,我们可以去发现我们应该面临到的问题,也可以去检验,我们采取的各种各样的解决措施是不是有效。所以说这33天的飞行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也带来很多的机遇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王冠(财经评论员):飞行33天  中国航天的蜜月之旅


我想从感性视角补充一下,33天,套用一部电影的名字叫《热恋33天》,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和航天事业的一次蜜月之旅,在这个过程中,33天的太空生活,确实成了一个最好的全民的科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和点燃。我们的两位航天员在太空上有很多任务,比如要完成我们香港中学生设计的一个太空养蚕和吐丝结茧的实验,这实际上是对相应太空知识的一个传承,包括爱国情怀的传承,我们很难用货币化和量化的指标去衡量这笔宝贵的财富。


载人航天飞行会在哪些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据了解,这一次在天宫二号上要进行的实验和任务,是目前为止,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一次,所以天宫二号也被称为中国载人航天最忙碌的空间实验室,不仅数量多,有效载荷的科技水平还很高,天宫二号将把世界上第一台空间冷原子钟送入太空开展科学实验,它的授时精度可以达到十的负十六次方,简单地说,就是三千万年误差一秒,可以说它将是世界上走的最准的一个钟了。相比于目前最高精度的冷原子钟还要提高1—2个数量级,如果应用到卫星导航系统中,定位精度也将成倍提高,此外天宫二号还将进行空地量子密钥分配实验,它将产生世界上第一封不会被拦截,不会被破译的加密信息,而这一实验的成功,也意味着人类信息安全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杨宇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直接转化 间接转化 载人航天飞行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其实我们在载人航天中使用以及实验的很多技术,和我们平时的生活都是密切关联的。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知道天宫二号,它未来要能够进行推进剂的补加,而推进剂它是高腐蚀性的,但是要进行补加,里面的贮箱必须是能够变形的。因此,我们采用了一种很特殊的,类似于手风琴风箱的这样一种模盒,它是用金属制成的,但它又能够变形,要想达到这两个要求,它必须有很高的焊接技术。这种的焊接技术经过转化以后可以用于民用。香港的天坛大佛,无锡的灵山大佛以及南海观音,这些巨大的佛像,最主要的就是焊接技术,需要很高超的水平才能够把它做成这样一个整体。其实这些技术都是同一家单位来完成的,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


我们的航天产业,它有直接的回报,有间接的回报,我们这个载人航天,实际上有一些直接的回报例子,比如说大家经常谈到的方便面里面的脱水蔬菜,来源于航天食品,孩子的尿不湿,来源于航天员的宇航服里面的尿液收集装置,但是这些直接转化的例子其实非常少,航天,尤其载人航天它的大部分的回报,不像导航卫星或者是对地观测卫星那样直接,那么它的大部分回报是间接的,包括前几天,(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女士在新闻发布会里面提到,经过分析,载人航天的回报率在12以上,也就说投入一块钱,它整个社会效益的回报在12块钱以上,所以说它的回报虽然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很多都是你直接看不到的。

冷原子钟本身这个事情恰恰是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因为我们知道,目前我们手机使用的导航模块都要靠天上的导航卫星,而天上的导航卫星最核心的部件就是原子钟,目前使用的原子钟精度没那么高,就说冷原子钟可以使它的精度更高,这是一个直接的例子,但是更多的是间接的例子。


医学、物理、生物,太空实验怎么做?


杨宇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高性能的材料在失重条件下进行实验


在太空中有很多复杂的效应,比如说液体之间的液滴,因为在失重条件下,会有很复杂的流体物理现象。我们知道未来也许我们会有太空工厂,就说会有很多的高性能的材料以及一些制药的工作会在失重条件下进行,这次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有很多种材料,当然规模比较小,也许在未来的空间站会有更大规模的这方面的实验。


还有一些,比如说我们采用多种观测手段,对地面进行观测,其中有一种微波高度计,它可以测量海面的海浪的高度,这个对于未来我们的海况的了解以及对于直接的国民经济,这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直接的转化的例子。


还有比如说我们比较感兴趣的,像我们前一段时间发射的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这次,我们也会搭载相应的量子分配的实验装置,这样的话,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进一步验证这方面的技术,将来可以直接为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


载人航天工程怎样影响了普通人的航天梦?


在《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主持人表示,都说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可能未来航天技术的转化,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王冠(财经评论员):中国载人航天实验是国家长远的精神财富


我再补充一个很小的例子,在上一个猴年,某著名运动品牌推出了一个阿波罗登月35周年的纪念款的运动鞋,特别强调它的这个减震的气垫,就是来自于当年的登月宇航员的一个减震的技术,实际上也是对于整个航天事业的一个致敬。转用商业化,不管是直接、间接引用的这些技术,它还在一个经济的范畴之内,而另外一方面,我们回想到三年前,杨教授很熟了,王亚平,咱们的女航天员在太空上给全国的中小学生就上了一堂物理课,这种宝贵的财富,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的这种财富,它不是眼下可以统计的,但是它一定会非常长远的让我们看到它的红利。


杨宇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航天员积极参与科普 影响的不止是一代人的航天梦想


其实不光是咱们国家,其实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我们知道美国在80、90年代有一个非常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也有非常高速的科技的发展。应当说,美国其实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它在80、90年代起主导作用的这些科技人才,其实都是源自于60年代,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对当时的中小学生,这些年轻人的激励,使他们后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选择理工科和技术行业,激励了一代,可能都不止一代人,然后来选择这样一个行业,这也是美国后来经济繁荣,尤其是90年代的经济繁荣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的经济回报,这些都不足以来概括载人航天对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所以说,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在科学普及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有幸和咱们国家的很多航天员以及国外的航天员共同开一些会,参与一些活动,我感觉他们对于科普活动也都是非常热心,比如说聂海胜,我们知道在神舟十号任务里面,聂海胜是指令长,他亲自驾驶着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后来我们有机会在一起开会的时候,我就看到他指导一些科普的工作者,给青少年的手动交会对接的模拟器,哪些和真实的一致,哪些还是有差别,哪些因为重量原因,它下垂感觉不太准确,所以说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这些航天员也是非常有社会责任感,来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太空中的亲身经历来引导这些青少年能够更加热爱科学,能够选择这样的职业和行业。


王冠(财经评论员):景海鹏的航天使命  让航天梦在孩子的心中扎根


此刻就在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景海鹏,我们的航天员,要在太空中度过自己的50岁的生日,我们中国人讲五十岁叫天命之年,记者就问景海鹏说你为什么要第三次选择?很有意思,每逢奥运年,2008年、2012年,然后加上今年2016年,我们说奥运健儿上了一堂中国梦的课之后,我们看到景海鹏回答这个问题,说这是我的使命,我觉得可能我们每一个孩子都会想使命是什么意思,当我们看到景海鹏在太空中说,这是我的使命,我们每一个孩子,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想,我的使命是什么,我觉得这可能是航天技术之外的,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央评特别企划:两院院士谈创新之四:原来高大上的航天,离你的生活这么近!

央评特别企划:“两院院士谈创新”之二“智造”如何改变制造


大家可以在央评的微信公众号“cctv2pinglun”里留言,也可以在我们的官方新浪微博“CCTV2央视财经评论”上和我们互动。如果想看整期视频,请在《央视财经评论》微信订阅号底部菜单中点击“电视直播”,选择“往期回顾”进行观看! 



《央视财经评论》

制片人:赵悦

新媒体主管:郑玥

本期编辑:牡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