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社区大妈都在投资的虚拟货币,号称利润200%,但是……
“一睁眼,账户里多了两个亿!周围的兄弟们身价都涨了几百万!这种你能想象吗?”刚进入ICO圈两个礼拜的成昆(化名)正被这样的故事包围,三观备受刺激。(据网易科技)
▲图文无关
当年,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行业疯狂发展时给出了高至20%的年化收益率;如今,很多“不靠谱”的ICO项目甚至打出了200%、2000%的收益率。
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虚拟货币首次公开发售,是模仿股票市场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而来。
即项目发起方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初始代币的方式去获得融资,不过初始代币不能用法定货币(人民币、美元等)购买,因为这违反了各国关于融资的法律法规,而需要用比特币、以太坊等流动性较好的数字资产购买。
即便收益率高得离谱,投资者依旧趋之若鹜。来自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据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报道,有参与其中的专业人士坦言,九成以上的项目不可靠,大部分置身其中的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风险承受能力不强,整个市场投机和短期炒作氛围浓厚。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目前证监会对ICO项目处于收集意见和讨论的阶段,今年内或有相关政策出台。
在此背景下,今天(30日)晚间,国内知名ICO项目平台ICOINFO发布的一则暂停业务公告,引人关注。
▲图片来源:ICOINFO官网
国内知名平台ICOINFO宣布暂停ICO业务
8月30日晚间,国内知名ICO项目平台ICOINFO发公告称,为防范风险,从即日起,主动暂停一切ICO业务,待相关部门监管政策出台后,按照政策规范开展业务。
公告内容如下:
为防范风险,从即日起,ICOINFO主动暂停一切ICO业务,待相关部门监管政策出台后,按照政策规范开展业务,因此给您带来的不便,ICOINFO表示非常抱歉。具体事项如下:
一、暂时停止新项目的ICO;
二、已经成功参与项目的用户可按照相应项目方的既定进度如期获得代币,并于项目方允许代币转移的时间之后转移获得的代币;
三、提币功能将按照原定开发进度于9月5日10:00准时上线,在此之后可正常进行提币;
四、业务暂停期间,充值功能将会暂停,请不要向您的ICOINFO账户充值。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来自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在7月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融资金额最多的平台分别为ICOAGE、ICOINFO和ICO365(经营主体为深圳众链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占30.7%、22.9%和10.6%。
警惕ICO狂热背后的风险隐患
据网易科技,数字货币市场的迅速膨胀,主要是因为“代币”生态的扩张。一些通过ICO发行出来的新币在社区内爆炒,价格可以在短期内增长上百倍,极高的利润不断吸引玩家们入场,数字货币市场被滚雪球一样地不断放大。例如因一个玩笑而诞生的“狗狗币”,其市值就达到了2亿美元。
▲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业内人士发现,一些ICO项目开始进入小区进行宣传,而参与投资的是社区中的大妈。在路演现场,对于技术和行业应用一概不懂的大妈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卖代币,认购能够打几折。“人人都想着一夜暴富。”
“币圈太火,链圈人已经不够用了。”在一场金融科技论坛上,一位区块链专家感叹。
据金融时报,处于风口浪尖的ICO,是一种融资方式的变革与颠覆,还是一场披着创新外衣的“庞氏骗局”,业内显然尚存争议:
肯定者认为,ICO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其发行的不是股票、债券或其他传统意义上的证券,而是加密货币。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融资门槛低、融资速度快、跨国融资便捷等优势。通过区块链技术,ICO融资过程可在数小时甚至是数分钟内完成。
担忧者则表示,ICO目前处于法律和监管的真空,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缺失,很多ICO项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背后隐藏着项目方过度承诺、携款潜逃、庞氏融资等风险,而大量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并不关心项目前景,憧憬的只是价格暴涨与后来者接盘。
监管层酝酿出手
据第一财经日报,一位区块链技术企业负责人表示,证监会近日刚刚向部分区块链企业就ICO项目征询意见,对于那些打着虚拟货币的名义进行传销、诈骗的ICO项目的监管尤为关注。此外,眼下还存在一些单纯靠商业模式创新,但无实质技术含量的ICO项目,也受到了监管注意。目前证监会处于收集意见和讨论的阶段,今年内或有相关政策出台。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日前撰文指出,目前ICO处于法律监管的边缘,从制度建设出发,应该尽快在法律上给予ICO一个说法。
据金融时报,此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也就是说,不管是传统金融业务还是创新性业务,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金融,不管是持牌金融机构还是未持牌但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都应该纳入监管范围。从这个角度看,为引导ICO健康发展,防范成长中隐藏的风险隐患,未来,相关方面有望将ICO适时纳入监管轨道。
每经编辑 李净翰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
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
金融时报、网易科技
转载请注明
| 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
其他用户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