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装剧里的男性角色多爱簪花?
爱看剧的壹读君|林秋锦
今年,古装剧盛宴来袭,多部新剧蓄势待发,宣传声势浩大。
在近段时间古装待播剧大规模的路透中,有一个现象十分夺人眼目:不同造型的男演员头上,都戴着花。
图源:微博
为什么古装剧里的男性造型那么爱簪花?男子簪花的习俗从何而来?
簪花的风起于何时
男子簪花之风由来已久,尤其在宋代盛极一时。
以现有史料来看,男子簪花的流行始于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嘉赏苏颋妙笔生花,“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
不过早在先秦,就有一位行吟于汨罗江畔的伟大诗人热衷于佩花、戴花。《离骚》中所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将奇花异草作为配饰,借“香草美人”抒发人生理想。
再往后的汉代,形成了重阳佩茱萸的风俗,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此时的人们将茱萸佩在腰间或系于臂上。
茱萸|图源:图虫创意
到了晋代,人们开始将茱萸戴在头上。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以插头”,认为这样能除恶气御初寒。
但实际上重阳节时茱萸花期早过,果实成熟,所以人们簪插的是果实,而非花,虽然这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簪花,不过在唐代的重阳节中,菊花逐渐成为能够与茱萸媲美的、男子簪戴的对象。
此外,还有《隋史》卷十二中描写隋太子出门打猎时,头戴玉冠,插金花为饰:“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绔,玉梁带,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
尽管唐代以前有男子簪花的形象出现,但并没有太多明确记载。就连风流的魏晋南北朝,也是记载于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
唐宋男子簪花之风的形成,除了与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传统有着莫大联系,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佛教文化。
印度原始佛教艺术中把莲花尊为“佛门圣花”,《北史》有“(西域康国)其王素戴七宝花(即莲花)”的记载。而中国本土道教视桃花为教花,其他花卉也各居其位,被赋予灵异色彩。加上我国本就有以花比德的传统,在中外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下,花被赋予了神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升高,百姓簪花以辟邪求吉的意愿逐渐增强。
此外,在政治方面,男子簪花受到宫廷赏花游宴、喝酒赋诗等娱乐活动的推动。唐中宗于立春日赐近臣各戴彩花一朵,由于武平一所作的应制诗最好,唐中宗“更赐花一枝,以彰其美”;还有史载唐懿宗首创曲江宴上为新科进士簪花,“宴进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金合,遣中宫驰至宴所。宣曰勅曰:‘便令戴花饮酒。’世以为荣”。
而宋代延续这种宴饮、赋诗、簪花赏赐的宫廷娱乐活动,还因为皇帝自己也爱花,簪花习俗得到推广和普及。宋真宗爱海棠,宋徽宗爱月季,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御裹小帽,簪花,乘马”,随同出游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在那个时候,皇帝赐戴花,不喜欢也得戴。
上行下效,宋代男子簪花盛行,而这种君赐臣花、彰功显荣的赏赐形式,也为形成一种朝廷礼仪与赏赐制度提供了政治基础。
在经济方面,宋代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经济和城市经济兴盛,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花卉因此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簪花成为风尚,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此外,宋代假花制作技术成熟,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簪花之盛。
路边的鲜花摊|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簪花式样繁多
唐宋簪花所用到的主要有三种:鲜花、象生花和琉璃花,后两种为人工制造的假花。
人们的首选是时令鲜花,牡丹、菊花、芍药、海棠、月季等等均可簪戴。鲜花虽然不能长久保存,但宋代已有温棚栽培技术和花卉保鲜技术,可以改变花卉自然开放的时间。《齐东野语》中提到一种相关方法:“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为坎,绠竹置花其上,粪以牛溲硫磺,然后置沸汤于坎中,汤气熏蒸,盎然春融,经宿则花放矣。如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
象生花,有时又称绢花,是用绢罗、栾枝甚至是金银箔纸制成的假花。宋代象生花制造业发展迅速,做出的花十分精致。苏轼《四花相似说》云:“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
琉璃花,亦即玻璃花,顾名思义,就是用琉璃制成的花。《宋史》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这些花除了直接簪在男子的发髻上,还会簪在幞头上或鬓角边,可以只簪一朵,也可以簪满头。
图源:《清平乐》视频截图
幞头是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或帽子,也就是俗称的“乌纱帽”。幞头在宋代主要有结式、软脚和方顶硬壳三种款式。
宋代男子对簪花的喜爱体现在不同方面,小到日常饮酒作乐,大到寿庆嫁娶。婚礼上新郎官簪花的习俗就是源自于北宋。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记载:“世俗新壻盛戴花胜,拥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礼。必不得已,且随俗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可也。”
立春日、花朝节、重阳节等特殊时节,及朝廷确立的天庆、天贶、先天、降圣等诸庆日(到南宋时增加到20多个),不仅皇帝会举办宴会,在宴会上赐花簪花,社会各阶层也都会簪花庆祝,大体上有祭祀、祝寿、辟邪、抒情之用。
此外,在科举大事上,也有相关簪花程序。地方考试结束,地方政府会主持“鹿鸣宴”,《文献通考》记载:“礼毕,鹿鸣宴发榜。次早中式各举人齐至督学衙门,脱蓝换青,簪花披红,诣府学谒拜文庙。”至于新科进士,宋太宗端拱元年定由朝廷为新进士举行宴会﹐称闻喜宴,由皇帝为其亲自簪花。
簪花不只是因为美
不过宋代的男子也不是一开始都能接受簪花,如司马光就认为其“殊失丈夫之礼貌”。
所以朝廷特意规定官员要亲自持戴皇帝所赐的花,不能转给仆从,以示对皇帝赐花的尊敬。《宋史》有载:“庆历七年,御史言:‘凡御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载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
并且随着宋代士族门阀被荡除、庶族全面上升,社会开放,贵族主导的传统社会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加上宋人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繁荣,对于传统政教文化中压抑人性、禁锢情志的思想进行反叛,用簪花这种背离传统和世俗的方式来展现不受约束、狂放不羁的胸怀和志向,同时,“以俗为美”成为时尚,代表着宋代人民的生活艺术化、艺术也逐渐生活化。
更何况,花向来就以其姣好的形象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寓意。文人士大夫多借由花卉抒发高洁的品行志向和清新典雅的审美旨趣,花也就随着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而被高看一眼。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借莲表明心志。至于以花的美艳鲜洁比喻男性之美也不乏其例,《资治通鉴》记载:“时人或誉张昌宗之美,……再思曰:‘乃莲花似六郎耳。’”
莲花|图源: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簪花对宋人来说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更重要的是,簪花含有较浓的政治意味。
前面多次提到,皇帝在宴会上向臣子赐花,臣子簪花以彰显圣恩,即御宴赐花(簪花),这一行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一种官场礼仪制度。
朝廷对簪花划定了具体的等级,并根据官员的品阶高低赐予不同的花型、数量和颜色。《宋史》明确提到:“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梦梁录》描述更为具体:“宰臣枢密使合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枢密使同签书枢密使院事,赐大花十四朵、栾枝花八朵;敷文阁学士大花十二朵、栾枝花六朵;知官系正任承宣观察使赐大花十朵、栾枝花八朵;正任防御使至刺史各赐大花八朵、栾枝花四朵;横行使副赐大花六朵,栾枝花二朵;待制官大花六朵、栾枝花二朵;枢密院诸房逐房副使承旨大花六朵;大使臣大花四朵;诸色祗应人等各赐大花二朵。”簪花最多者为亲王和宰臣,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大花两朵。
因此,赐花簪花作为皇帝笼络人心的手段,成为了个人身份和荣耀的象征。《赴省登科五荣须知》记载当时社会有五荣,御宴赐花为第三:“两觐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布衣而入,绿袍而出,四荣也;亲老有喜足慰倚门之望也,五荣也。”
明 仇英《四相簪花图》
但宋朝之后,男子簪花就逐渐减少了。
一方面,全民簪花造成皇帝的至尊地位无法得到突出,南宋后期,皇帝本人不再簪花。另一方面,改朝换代下的政治经济秩序不稳定,君、臣、民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受到破坏,在这种大环境下,簪花被视为不伦不类的事物,遭人取笑。《明史》记载,“兵(叛乱的士兵)执京(御史苏京),披以妇人服,令插花行,稍违,辄抶之以为笑乐。”此外,清朝男子的发型也不适合簪花。
而随着古装剧中出现越来越多簪花的男性角色,说明越来越多的导演、编剧逐渐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古典美学。不过,簪花造型对男演员的装扮、演技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貌形体和精神气质,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1] 冯尕才,荣欣. 宋代男子簪花习俗及其社会内涵探析[J]. 民俗研究,2011,(03): 50-64.
[2] 李春燕. 男子簪花如雨为哪般——观照宋人的审美文化心态[J]. 新余学院学报,2015,20 (03): 103-106.
[3] 黄宁. 宋代男子簪花是“臭美”吗[J]. 博览群书,2022,(12): 110-114.
[4] 张敏. 礼仪与风俗:宋代男子簪花述略[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 (01): 21-25.
[5] 史卉. 中国古代男性形貌审美风尚流变及其当代影响[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 (06): 102-108.
编辑:陈燕妮
点击进入
「哎呀我兔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