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属于过去?这些英国求学归来的新锐设计师,跟随傣族、侗族、景颇族认真补了一课。
许多年轻的设计师,
都在努力寻求传统和时尚之间最完美的平衡点。
《Nurture孵》展览为大家呈现了15组
涵盖珠宝设计、配饰设计、产品设计的作品,
设计师从民间汲取灵感,感悟传统文化,
运用新视角、新创意给传统工艺赋予新的生命力。
程诗仪除了是一个设计师,
还是Craft+国际民艺设计项目发起人,
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
织物设计专业的研究生。
由于本科和研究生的六年时间里,
她的专业一直都与织物相关:
刺绣、蜡染、织布、扎染……
培养了她对传统民艺的浓厚兴趣。
在过去八年多时间里,
程诗仪不仅在中国各地,
考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走访二十个省,百余个城,
还游历了近二十个国家,
探访和学习国外民艺的传统历史和发展现状。
她发现,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
有着太多令人惊叹不已的传统工艺,
正在悄无声息地消失。
于是,她发起了这个国际民艺设计项目,
邀请毕业于全球TOP5艺术院校,
不同领域的新锐设计师,
深入偏远山区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
她希望设计师不仅仅借力于这里的材料和手艺,
而是以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为灵感来源,
重新思考设计的意义,
通过不同的尝试将从传统工艺中提炼到的精髓,
转化为属于中国本土的设计语言。
程诗仪
Q:和我们介绍一下这次的展览吧。
A:《Nurture孵》,孵化、孕育,是此次展览的主题。在展示每一件作品的同时,还会呈现所有设计师作品的灵感源——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的二十多个村寨的民间工艺品,以便于观众感受灵感从手艺人手中到设计师脑中的转化过程。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成为作品与访客对话的叙述媒介,将作品解构,通过视觉演示向访客呈现作品背后的“制作”与“设计”的故事,建立起参观者和设计者与手艺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Q:这次你自己参展的作品很特别。
A:我的作品是一组肩饰,灵感源自当地人民的群居式生活。侗族是群居式生活,每一个族群形成一个以鼓楼为中心的独立侗寨,这就是最小单元的“家园”的形式。这一间间肩踵相依的木楼,是维系着侗族人民大家族式情感的根据,家家户户都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根据地形筑造自家的屋子,没有统一的规格,没有统一的朝向,然而这可谓“天然”形成的格局,却充满着疏密有致、错落不一的艺术美感,这是整齐划一的城市建筑所失去的韵味。
此次创作的过程,与其说是设计,更像是我对于“情感”的输出表达过程。我希望通过作品去展现我对于侗族人之间“情感”的理解。不仅仅是建筑群的外部观感,建筑本身的榫卯结构,以及“一家建屋、全村帮忙”的造屋方式,这一切无一不在反映出侗族人民之间那种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情感。
肩饰的造型源自侗族女子盛装的银饰与云肩,配色取自落日余晖下的鼓楼内部。色彩、结构、材质、形式等的选择,都在为表达“情感”服务,我尝试把作品作为媒介给人一种带入感,希望可以通过作品让人们能够去感受与理解当地的这种文化底蕴。
王笑倩
首饰设计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
目前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侗寨鼓楼和侗族的银饰。看了很多鼓楼,会发现很多层层的叠楼中间,都会有一个很微妙的角,形成很漂亮的阴影;侗族银饰中常常出现一种带着力量和流线感的麻花形状——我借用这两种视觉语言,创作了我的首饰系列。我希望我的首饰让人看到后,有能够亲自去侗寨中走一走看一看的欲望,在他们的寨子的山头上俯视鼓楼,去寨子的最深处,看一看侗族老奶奶戴的银首饰是什么样子的。
姚一鸣
首饰设计师,硕士毕业于CSM珠宝设计专业,
高级珠宝定制品牌Yiming Yao创始人,
中英珠宝协会理事。
曾参加伦敦珠宝展、无界·北京国际首饰双年展,
在天工精致大赛上获奖,
擅长珠宝结构设计与工艺创新,持有多项国家专利。
我的作品是以建筑上的榫卯结构为灵感进行设计,抓取了当地吊脚楼特有的建筑部件进行扩展与改良,最终完成了这个系列的作品。在我看来榫卯不仅是一种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一种关系的确立,这种关系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个系列可以成为这种关系的载体。
金曾可
本科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目前攻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喜欢探索并研究材料与结构的对话,
关注于视觉和空间以及感官效果,
利用色彩和梭织等面料设计技术来实现创新。
这次的作品是通过编织色彩,利用羊毛毡的特性,结合在当地调研到的配色以及一些例如竹编和织锦所使用到的结构,来进行一定的重组和创新。在结构上重新去定义毛毡,并将此应用到帽饰上。从而实现将面料以及梭织从平面转换到立体结构以及具体的产品上来。
钱诚
毕业于英国伦敦时装学院时尚纺织品专业的设计师,
善于用三维的媒介去展现平面化的纺织艺术,
用丰富的色彩去对抗平庸,
用趣味的方式来转述日常生活中平凡和严肃的事物。
德宏大多数居民是傣族和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尤其喜欢高饱和度的颜色搭配。当地妇女用剪纸和织锦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这些非常生活化的习俗细节,激发我设计了这组配饰,想呈现一种既具现代化的民艺感,同时不失装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梁天怡
游走在观点与事实之间,
借首饰工艺宣泄表达欲的记录者。
我们生活在信息高速置换的读图时代,这样的时代抬高了擅长用图像表达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地位,而事实上,艺术家和设计师并不能直接解决任何问题。同样的,一个在智能手机上迅速传阅的推送和图片,也不能直接解决任何问题。观者因为兴趣点进去,再因为兴趣选择放大图片,它没有厚度,却表达深刻,这就是信息传递的价值。这个系列的作品就基于此,明确了观者在放大图片后发现一片虚的马赛克的片刻失落,我就用这个片刻,将它永远定格在可以戴在身上的首饰上。
钟敏
2009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项目
赴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习纺织面料专业,
2012年考入皇家艺术学院同专业并在2014年硕士毕业。
虽然从背景上看,她应该算是地道的织女,
但她更喜欢称自己为材料设计师。
在设计的初期,我开始着手研究这些由匠人的双手编织而成的最紧密的支撑结构,将这些带有温度的结构提取出来,并图案化。经过考虑,我觉得首饰是对于我个人情感输出的最佳方式,或者说它们并不是首饰,而是一系列可以重新衡量竹编结构与人之间情感距离的装饰性物体。我将竹编结构融入到能够暗示当代审美的简单几何形体中,强调平面化的展现方式,以一种微妙的形态建立人对竹编结构的观看角度。在德宏,人们用金银去供奉他们坚固的信仰,就像我选择用贵金属去衬托最朴实的竹编图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