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辈子只做扇子的女人。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炎炎夏日,

如何能少得了一把小巧的扇子?

在漫长的历史中,

不论是“团团似明月”的合欢扇、

用以定情的桃花扇、

风格独特的羽毛扇、

文人雅士必备的折扇,

还是民间百姓质朴实用的蒲扇,

都曾带来习习凉意,

为人一解夏日烦忧。



对扇子艺术性的发现与挖掘,源于对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制扇工艺的承继与创新。

孙亚青,出于内心深处对折扇的热爱,以老字号文化为底蕴,在设计上下功夫,从传统中挖掘新元素,从新时尚里延展扇文化,将百年老扇冲破岁月的阻隔,彰显出新的无限魅力。


“这辈子就只做扇子。”

折扇最早源于宋朝。杭州作为当时的南宋首府,生活气息浓厚,发展出了“雅扇”、杭州丝绸、西湖龙井,并称为“杭产三绝”。



孙亚青上学放学,路上都会路过扇厂,里面各式各样的扇子,总让小亚青两眼发光。扇骨温润如玉,图案形神俱备,让她心向往之。


刚开始,看着师傅手拿扇骨串面的动作,就像是跳舞,又快又好看。


孙亚青一心想要学这门手艺,很快,有悟性又勤奋的孙亚青迅速成了技术骨干,被调去学习难度更高的檀香扇“拉花”制作技艺。


檀香扇上生动精美的镂空图案,是用钢丝在扇骨上拉出不同形状大小的小孔而成。拉弓用毛竹制作,钢丝不能用现成的,必须是三毫米。且要手工从不同角度,敲击五次方可使用。


为了学好这门手艺,常常练得手臂都抬不起来,尤其是磨‘拉花’用的铁丝时,手指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着实不易。


十多年下来,她的右臂比左臂整整粗了一圈,却练就了檀香扇制作中最难的技艺,也成就了价值上万的代表作。


“每一把扇子都是有生命的。”

孙亚青认为,折扇制作,从原材料开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追求品质的精益求精。


我们吃的是手工饭,手工工匠要靠质量说话,而非单纯地看收益、利润、销售量。



扇骨大多采自莫干山一带六到八年的竹子,之后在专门的库房,阴干一至两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扇骨的手感和色泽。光是扇骨的制作,就要26道工序,一把折扇,更是要经过86道磨练。


孙亚青会亲自检查每一把扇子:把扇子钳在手上,好的扇骨,会稳稳立住不掉。


黑纸扇,素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制作处处讲究:


扇骨采自桂林棕竹,一把扇子每片扇骨花纹要一样,于是要在4200片棕竹片中选出同一颜色花纹的才行;扇纸必须是桑皮纸,用桃花盛开时的雨水制作;扇面上,涂刷以诸暨高山柿漆,提起二尺高,漆丝下垂而不断,雨打不透,油炸不破。

 


黑纸扇的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表现形式,多种技艺融于一体,人物、山水、花鸟和字画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效果。


完成之后还要经过晒、泡、煮、晾,不折不裂,才是合格的黑纸扇。



“扇艺中国,礼尚世界。”


面对市场低迷,走下坡路的不利局面,孙亚青发誓要把自己热爱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赋予折扇新的文化生命,“让它活起来”。



不怕雨淋,不怕日晒,不怕褪色。过了这“三关”,还远远不够。


一把扇子能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材料可以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技艺可以是烫的、雕的、绣的、烙的、刻的、画的、镂空的。


她带领团队从人们的需求中,发掘折扇更多的设计元素:生肖扇、星座扇、婚庆扇……在不断变化、日益创新的主题中,蕴藏着始终如一的匠人之心。



在她眼里,折扇不仅是具有扇风纳凉的实用性,这种功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去,其艺术性,才最是让人着迷之处,也唯有发展扇文化才能赋予扇子以新的生命。


不论是冰清的扇骨,精致的扇面,还是边边角角的装饰,无不是制作者精巧情思的展示。



作为“非遗”传承人,孙亚青的扇子曾亮相北京奥运,还在G20峰会作为“总统礼”和“夫人礼”,代表杭州,象征中国,走向世界。


折扇还与时尚名品搭档,同迪奥等大牌的合作,实现了传统工艺和时尚的结合。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增添现代元素,融合工业设计,孙亚青的思路和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所热爱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弘扬,和对精湛手工技艺的坚持和自信。







来源:寻匠之美、杭州日报、新浪网,文章有改编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