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心爱之人携手心爱之物的这个人,一听名字就把人逗乐了。

生活周刊 2020-09-11




以前,我们通过各种途径

研究各个年代的老包。

如今我们建了一个博物馆,

让来到这里的人

都可以亲手触碰到这些美好的旧物。



丞相和妻子胡月

手工皮具匠人不罕见,可专设一个“私藏老包博物馆”的不多见,丞相就是其中一个。从老军包、复古包到手工皮夹,上至一个世纪以前,下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只要你喜欢,这里估计都能让你瞧上一眼。

 


热爱旅行的丞相早年间在国外跳蚤市场看到一些老军包,非常着迷。那些老帆布和手工皮具一样,在时间的磨砺中沉淀出难以名状的质感与魅力,那些印痕、灰渍仿佛是有生命力一般。



旅途归来,丞相和妻子胡月创立了H&K手工品牌工作室,将时间完全交付给心爱之物与心爱之人。



工作室空间感特别好,用丞相朋友的话来说,有松有驰。白色的墙面和涂饰后依旧保留的砖块痕迹,水泥原色的棚顶搭配各式原木的木架和桌子,简单、大气又不失复古。

 


往墙面上看,这一整面墙排列的主要是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军包,大部分是双肩包。弧形的墙面,更能体现出这些军包陈列以后庄严的感觉。 

 

丞相还以国别和用途做了大致的分类:瑞士、法国、美国和德国等等。最下面这一层包是每个国家当时一些特种兵用的包、医疗用包还有工具包。

 

 

丞相像排兵布阵一样把它们分类、整齐排列,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仪式感。从墙上往周围扫视,柜台用玻璃罩住的就是更加珍贵的私藏了。



这些包年代久远,距离现在大概有一百多年,褪色、褶皱、起皮,它们几乎没有再使用的可能,是名副其实的“老包”,丞相对它们的陈列展示也更加小心翼翼些。

 


老包给人的是一种年代感。

你会根据这种年代感去探寻

当年生产包的一些具体的需求,

再探索到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有这家“私藏博物馆”之前,丞相有着9年的手作经历。他原本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最早是在一家广告公司接触到手工皮具文化的,那时他便觉得皮具的手作质感非常能够让人沉静下来。

 


后来他偶然间去一位制作二战军品的朋友家中参观,看到墙上挂的德军二战军包,内心受到了一点触动:



虽然那些军包的品相并不是那么理想,

但自己依然能够从中体会到

当年的工艺、用料、设计,

每一点都做得极为用心


 

 

丞相本人最爱的军包是“胡椒盐 ”。“胡椒盐”并不是某种神秘的包型,而是二战时期新兴的一种布料。

 

瑞士胡椒盐军包


由于二战期间棉花的进出口受到限制,瑞士军方设计了由亚麻和荨麻纤维混合的一种新型材料。这两种纤维混合之后形成了一种白色和棕绿色混合的效果,像极了胡椒和盐混合在一起的颜色,也正是如此,由“胡椒盐”布料制成的军包诞生了,它不仅耐重还防水。


 

相信不了解军包的人也对这种款式的包不陌生,这种面料和颜色经改良和创新,早已成为了各大秀场的宠儿,还刮起了一阵复古军事风。而在丞相的设计里,本是男款的胡椒盐成了中性的包,不分性别。

 


在设计、配色、廓形上,丞相也都在进行不断的改进,即便穿一件风衣背上它也不违和,有些女生还专门会来买大尺寸的包款来打造自己的风格。

 

 

除了军包,丞相还专设了一面墙陈列他收藏的户外的登山包系列,以及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邮差包。

 



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纯帆布邮差包


每日反复,设计、钻研,从面料、工艺、细节上去深度探索其中的历史美感,并分享给每一个爱包的人,这便是丞相和胡月眼里的最珍贵的事。

 


高速发展的工艺技术令生活越发便捷,机械化带来了量产却丢失了灵气。手工制品的设计与制造经过了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能够更多浸入手作者的气息,仅仅手工缝纫针法的不同也会让貌似相同的出品各具灵魂。



每个物品都会因此获得独特的气质。




我们期待的人生就如同做出来的皮具,

只盼望岁月能把所有的经历,

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质感和光泽。









来源:HKleatherworkshop、东方手艺人、 在家ZAIJIA等,文章有改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