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5岁的“大学语文之父”徐中玉先生辞世,长寿和淡泊明志有关。

生活周刊 2020-09-11

6月25日凌晨3:35,著名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先生因病在沪逝世,享年105岁。


徐中玉,1915年生,江苏江阴人,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


  • 他所开创并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深深影响了几代学子。近40年,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累计发行已达3000余万册。

  • 编著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学习语文的经验与方法》《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美国印象》《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激流中的探索》等。

  • 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4卷700万字,是目前这个领域的权威著作。

  • 2014年12月,他与同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钱谷融先生一同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大学语文之父”


可以说,徐中玉的名字是和“大学语文”联系在一起的,他主编的《大学语文》影响了一整代学子的高等语文素养。他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涌现了令文坛瞩目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他说中国知识分子“物美、价廉、耐磨、爱国”,便是自身的真实写照。



忆及恢复高考后主编《大学语文》的经历,徐中玉曾说:



我们以精选中国优秀文学名作为主,兼收影响较大的外国文学精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教材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熏陶和润泽,注重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希望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让真、善、美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在传承中国文化传统,还是在活跃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方面,《大学语文》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长寿和淡泊明志有关


2013年11月8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为徐中玉教授召开百岁诞辰庆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华师大校友、徐老的弟子及国内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等数百人欢聚一堂。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腰板依然笔直、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表示:“虽然年届百岁,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人的高寿与他的淡泊人生、不断学习、坚持散步等生活习惯有着一定的关系。徐老的女儿许平介绍:“父亲说是穿旧衣服舒服,生活十分简朴,饮食也是粗茶淡饭,保暖鞋已经打了好几块补丁。9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没有一件新式家具,甚至有些柜面和把手都已经斑驳或是脱落了。我们总想把房子装修一下,家具也置换一下,可父亲总不答应。”


平时,儿孙们为他买的新衣,他从不享用。就连他戴的那副老花眼镜,也是地摊上花5块钱买来的。然而徐中玉也有他的“宝贝”,那就是他珍藏多年的书籍。




捐出生平积蓄100万元和5万多册藏书


岁月始终是不饶人的。2013年的春天,先生住院,被查出脑萎缩。女儿说他记忆力和听说能力都有所衰退,对往事常说“记不得了”,说话、写作则容易重复。


就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居生活的学者,在那个春节后,趁着儿女们都在场,表达了想要献出稿费等生平积蓄100万元在华东师大设立助学扶贫基金,并向学校和自己老家的图书馆捐出家中数万册藏书的意愿。结果,获得了家人的一致同意。




搞文学研究工作,不是为了五光十色的主义



我搞文学研究工作,从未想建立什么庞大的体系,或高谈一套一套的理论,或服膺五光十色的主义。凡一种流行过的体系,总有某些见解,或比较新鲜,或比较深入,或扩大了原有视野,不能一概地否认、排斥。但由于文学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这类思想体系往往只能在局部起到开拓、深化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将之奉为金科玉律。没有一种理论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文艺研究不能搞教条主义。更何况一种学说往往因急于构成体系,忽视或抛弃了很多不符合它设想的东西,这也是值得人们警惕的。在这里,我愿意再次强调兼收并蓄的重要性。



兼收并蓄就意味着要博览群书,研究文学理论不能不读文学作品,不能毫无创作体验,也不能只读文学理论的书籍,哲学、历史、心理等知识都不可或缺。兼收并蓄也意味着要向外国学习。研究生阶段我研究的专题虽是宋代的诗论,但我仍同时读了莫泊桑、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高尔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外国作家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虽然看得毫无系统,但仍觉得颇受益。在理论方面,黑格尔很有逻辑,也有许多深刻的见解,我愿意读,但有时感觉过于抽象、枯燥。同样是德国人,歌德的谈话录就亲切舒畅得多,歌德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不留情面的,他们的并存很有意味,用不着给他们强分高下。

——徐中玉






来源:青春上海News、文学报、文汇报等,文章有改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