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得了“疫后创伤”?来这里可以疗愈心灵 | 最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 生活周刊 2022-01-14


还记得方舱医院里的那位“读书哥”吗?病床上,他手捧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无视周遭的一切,倚在床头静静阅读。


这一画面被媒体镜头记录下后,迅速在社交网络上传播,不少人被这个画面所打动。就连该书作者,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推特上转发了这条新闻。

于是乎,《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这本“大部头”被这位博士后无意中成功“带货”,一跃成为疫情期间的畅销书。

为什么要读书?相信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想要了解新的知识、要通过某个考试、想要解读他人或者自己,又或者仅仅是喜欢这名作者……
 
在一座城市中,图书馆和医院的地位一样重要:浩瀚的藏书同样能起到疗愈心灵、医治人心的作用。今天的《最上海》就带你到上海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来探寻阅读和书本的魅力。
 


作为上海最大的图书馆,上图是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建于1952年7月,原址位于南京西路325号,后搬迁至淮海中路1555号。现在想要来上海图书馆的话,只要坐地铁十号线到上海图书馆站下来就可以了。


1958年,上图与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科技图书馆、上海报刊图书馆合并建成新的上海图书馆,藏有古籍50余万册,主要来源为爱国人士捐赠、社团单位调拨及政府收购。历经半个世纪的苦心经营,如今,上图藏有已编古籍共约1700000余册。其中善本25000种170000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


1996年,上图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上图跻身于中国十大图书馆之列。2018年11月24日,上图更是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根据《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9阅读报告》显示,2019年有73.94万读者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过书刊,书刊借还量6272万余册次,外借量最大的一位读者借过1703册书刊。


以往在周末,上图阅览室常常“一座难求”,有不少市民选择在书本的海洋中度过假期。因此有一句话流传在上图的读者群中——“周末看书要趁早”。
 
在疫情期间,上图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首先,上图目前的开放时间改成了12:30—16:30。


同时,上图还在门口专门设置了入馆通道,读者需要出示预约码,然后现场扫码测温,扫码显示为绿色及体温检测正常方可进入。


在上图里转了一圈,发现上图目前仅提供书刊借还服务。图书馆仅开放一楼主入口大厅、(临时)还书处、中文书刊外借室(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书刊外借室)、目录大厅、ipac公共查询目录区域、参考外借出纳台;二楼书刊外借自助消毒区;上图东门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亭。

可能有人会担心,图书馆里的书籍借出率和流通率较高,在借阅流通的过程中,书籍染上细菌怎么办?

这一点,上图的“黑科技”为读者保驾护航。在中文书刊外借室内部,有一个间隔离出来的“书刊消毒房”。在读者还完书后,这些书籍便被统一送到集中消毒处消毒,再重新上架。


二楼的“自助消毒机”也很有意思,冰箱般大小的机器并排摆放。体验一番,借书也有了特别的“仪式感”:将在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放入机器内支架上,按下启动按钮后,透过防护门上的玻璃,可看到正在淡蓝色灯光下“洗澡”的书。

30秒钟后取出,带着温热的书页上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一次就可以消毒六本书,是不是很方便呢?


同时,上图东门的24小时自助借还区也将“无接触还书”发挥到了极致。

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市民的“书香”需求,这所上海最大的图书馆处处有着暖意和温柔。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印记:最老的巷道,最高的建筑,最美的夜景,每一个“最”都蕴含着独特的城市品格。生活在上海的你,知道有哪些上海之最吗?


《最上海》盘点上海之最,让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万千繁华的最中之最,发掘那些隐藏在城市生活背后的人文万象。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图、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施剑平

编辑:林荟萃

校对:顾米一

审稿:梁文静

往期回顾
“这个男人的朋友圈,我不敢看”
看跪600万人!电影院还没开门,自己在家造一个呀!
东北大姐剪纸被认为是油画,遭人质疑二十多年,看完后不得不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