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视觉志(ID:iiidaily)
作 者:烦啦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的比赛中,由曲春雨/张楚桐/范可新/张雨婷出战的中国队获得铜牌。
2010年,范可新加入国家队,5个月后,17岁的她就拿到了2011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女子500米的冠军。
范可新有着出色的起跑能力和短距离加速能力,被看做是继王濛之后,中国女子短道速滑新一代领军人物。而这一切的起点,始于范可新的老家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偏居一隅的小城市。
从小看着杨扬、王濛等师姐们的比赛长大的范可新,早就种下了一个世界冠军的梦。让这个梦想成为可能,离不开一个人——曾教出了张杰、杨扬、王濛、王伟、刘秋宏等一大批世界冠军的教练孟庆余。在2002年杨扬夺得中国冬奥会首枚金牌之前,没有人知道七台河市在哪。相比于哈尔滨、大庆等黑龙江城市,七台河太过籍籍无名。
这座遥远的东北小城,因煤炭而生,在新中国工业史上,有过重要作用。这样一座典型的东北重工业小城,似乎与短道速滑没有关联,直到孟庆余的到来。
1969年,18岁的哈尔滨知识青年孟庆余被分配到七台河“新建”煤矿,成为一名矿工。
2008年奥运献礼电影《破冰》中,任程伟饰演的赵红旗,原型就是孟庆余。
孟庆余生于哈尔滨的一个工人家庭,家里人口多,生活非常窘迫。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什么娱乐方式,滑冰就成了他生命里的一道光。由于热爱,再加上体格好,孟庆余获得过市里滑冰比赛中学组冠军。他还因过人的天赋被推荐到哈尔滨市业余体校。1966年,体校停办,最后一次去训练时,教练偷偷塞给他一双藏起来的冰鞋,鼓励他继续练下去。来到七台河后,工作的同时,他从来没放弃过滑冰。一到冬天,离矿场不远的倭肯河,就成了孟庆余业余时间的滑冰场。
后来,他发现矿务局第三中学造了一个简陋的滑冰场,就以自愿帮校方浇冰场作为交换,得到了在滑冰场练习滑冰的许可。浇冰,挖煤,滑冰,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当矿工的日子,也算充实。1972年1月,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参加合江地区(黑龙江东部)冰上运动会,一举夺得速滑1500米、3000米和5000米冠军,并打破运动会纪录。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有的机会,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那场运动会过后,七台河市体工队主任找到孟庆余,邀请他到市冰上运动队当滑冰教练。几十年后,历史将会永远记住七台河市体工队的这个决定。彼时的孟庆余,刚刚陷入热恋,女朋友叫韩平云,在矿务局工作,是矿上篮球队主力。她的父亲是矿长,以孟庆余的文化,给他安排个技术活不成问题。
孟庆余还是选择了当教练。他离不开冰,为此,还一度跟岳父岳母闹翻。1973年,在井下整整挖了4年煤的孟庆余,洗了洗乌黑的脸,穿上破旧的运动服,就当上了七台河速滑教练员,其时22岁。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那样好的滑冰馆,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自然环境下的冰面,坑洼不平,还会有裂缝,容易导致受伤,孟庆余自己设计了简易浇冰车。把一个大铁桶当做水箱,放在爬犁上,灌满水后,人拉着在冰场上一圈一圈的浇。
寒冷的冬天里,凌晨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孟庆余2点起床,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浇冰场。
等冰场浇好了,再叫孩子们起来上冰训练,训练结束,再去上学。后来,冰场搬到一个田径场,滑冰队也迁到了市体委,土法浇冰依然沿用了下来。田径场依然是露天的。当年,孟庆余的办公室和队员们的宿舍就在田径场室内球场看台下的房间里。
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内,孟庆余的工作场景复原。
说是房间,不如说是四面透风的“鸟笼子”,晚上躺在屋里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月亮,冬季因为没有取暖设备,墙上成天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
为了有一个起码的生活和训练条件,孟庆余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修房子,盘火炕,搭炉子,办食堂,浇冰场。宿舍没有炊具,他就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搬来;缺少吃的,他就拿自己的工资给队员们买粮食、肉类和蔬菜;连结婚时亲友送的穿衣镜也搬来帮队员们校正姿势……训练队好像成了孟庆余的“家”,他的家反而成了训练队的“仓库”。七台河市速滑队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冰雪运动的一个缩影。
人们常称呼孟庆余是“牤子教练”,用来形容他身上那种像老黄牛一样的使不完的蛮劲儿,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同事们也常称呼孟庆余是“瓦匠教练”。在速滑队组建之初那些日子,他像一个瓦匠一样,亲自动手,创造起码的生活和训练条件。虽历尽艰辛,但创业不息。一些运动员有时在背后称孟庆余为“魔鬼教练”,用来形容他的严苛。现在是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教练的赵小兵,是孟庆余的第一批队员。由于家里穷,没钱交各种费用,孟庆余就把她所有的学习、训练费用包下了,后来甚至让她住进了自己家里。
那时候赵小兵从体工队的训练场到学校太远,为了让她节省更多的时间训练,孟庆余把自己家的一台新自行车送给了赵小兵。跟着孟庆余训练的孩子,大多出自当地矿工家庭,被戏称为“小煤球”。
孟庆余为这些贫苦的“小煤球”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1985年1月,全国第一届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在牡丹江举行。15岁的张杰一人囊括了女子组5枚金牌。许成录在男子1500米中夺得金牌,其他许多男女选手也进入名次。这是七台河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全国速滑运动中名声大震。1985年,由于成绩突出,孟庆余带着三十多个孩子走进了位于哈尔滨的黑龙江省体委滑冰馆,这是他第一次见识现代化的室内滑冰馆。同一年,一个叫杨扬的10岁女孩走进了七台河市体校办公室。
也是在同一年,中国首支短道速滑集训队组建,班底是辛庆山带领的吉林队。嗅觉敏锐的孟庆余很快也做出了具有影响深远的“改项”抉择——从练大道改为练短道。大道是指周长400米的椭圆形冰场,专业的比赛名称叫“速度滑冰”,也是最古老的冬奥会项目。短道速滑则是在周长为111.12米的冰场上比赛,从1980年代起逐步被国际赛事接纳。赵小兵至今仍记得孟庆余要改项的理由,一是缺少滑大道的场地,即使是省体委的滑冰馆,也只是一块儿标准的短道场;二是短道是新兴项目,有先发优势。1992年,短道速滑正式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李琰获得女子500米亚军,取得中国短道第一枚奥运奖牌。1993年,七台河市9岁的“小煤球”王濛开始接触滑冰。
1995年,中国短道速滑常设国家队,辛庆山被任命为主教练,杨扬进入国家队。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在女子500米决赛一路领先冲过终点,拿下中国短道速滑也是中国冬奥首金。
此后,她又与队友一起获得了女子3000米接力的银牌,并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获得金牌。再后来,就是王濛在两届冬奥会上蝉联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
在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共夺得了13枚冬奥金牌,其中10枚来自短道速滑,而七台河“承包”了其中的6枚。几十年来,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15次打破世界纪录,共获得173枚世界级比赛金牌、535枚国家级比赛金牌。目前,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730人中,来自七台河市的就有344人,接近全国注册总人数的1/5。
孟庆余以一己之力,将小小的七台河市,打造成了“中国冬奥冠军之乡”“中国短道速滑之乡”。然而令人痛惜的是,2006年8月2日,在送小队员前往哈尔滨上训练课的途中,孟庆余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年仅56岁。
小时候的范可新,家里并不富裕。一个临时搭建的10来平方的活动板房,一个修鞋摊,便是家里的全部。要想滑得更好,范可新需要更好的冰刀鞋,但家里负担不起。她至今记得,当年恩师孟庆余为了让她继续滑下去,自己花2500块钱帮范可新买了冰刀,没收她一分钱。孟庆余告诉她,一定要好好练,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里面的条件。
后来,孟庆余的遗孀韩春平回忆起,那次出发前,丈夫说起范可新营养不良,想让刚退休的韩春平到哈市去,照顾孩子们。正是有了一批如孟庆余这样的基层践行者,才会有今天一枚枚耀眼的奖牌。点赞,致敬❤
7块冬奥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新华社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