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3》开播,全国人民被种草了章丘铁锅!朋友圈第一批代购已诞生…

2018-02-20 齐鲁晚报

济南的朋友,
如果有很久不联系你的人突然问你“在吗?”
不要担心他是向借你钱,
他可能只是,
想找你代购章丘的菜刀和铁锅。

这不是段子,

昨晚过后,章丘的铁锅火了!



2月19日晚,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正式开播,

第一期的主题是器具篇

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

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

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

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

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


第一集主题:器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554vdu16&width=500&height=375&auto=0 

1分钟预告片


器具篇一开播,

章丘铁锅手艺、鲁菜、济南铁匠齐上榜!


章丘铁锅手艺

历经十二道工序 

再过十八遍火候

 一千度高温锤炼

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

直到锅如明镜


这就是章丘铁锅的炼造过程


今年八十三岁的王立芳老人和其家人,

在章丘打了一辈子铁锅,

当地许多铁匠都出自他的门下。


章丘手工铁锅制造需要经过12道工序,

7道冷锻,5道热锻。

这道技艺历史悠久,

汉代时这里便是冶铁重镇。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

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

一千度高温冶炼,三万六千次锻打,

最终才能锻造出一把合格的章丘铁锅。


但在2000年前后,

手工锻造铁锅行业曾经受到冲击,

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再次认识到传统铁锅的魅力, 35 42175 35 14986 0 0 3717 0 0:00:11 0:00:04 0:00:07 3717 35 42175 35 14986 0 0 2948 0 0:00:14 0:00:05 0:00:09 2949p>

在热爱手工的年轻人帮助下,

王立芳和其他已经放弃的老师傅们又重出家门,

在这个曾经的汉代冶铁技术中心,

章丘铁锅手艺又复兴起来。


章丘手工打造的铁锅,不沾不黏,

这一特性,助力了鲁菜独有的制作方法,

在第一集中,一共出现了两道鲁菜,

都与这有关——


煎转黄花鱼


煎转黄花鱼是鲁菜大翻勺的功夫菜,

在烹制中需要黄花鱼整体一次性翻转180°,

保持整齐不乱,汁水不洒。

这既是鲁菜技艺的高超,

也得益于铁锅内部深,适合煎转的特点。



而锅的内壁经过锻打形成了内弧,

食材在翻勺时从锅体自然内翻,

不会产生外抛。煎转出的黄花鱼,

外表酥脆而肉质细嫩,入口含化。


九转大肠


在大肠上色过程中,

需要不断烧㸆,而铁锅厚薄恰当,

光滑紧致非常适合制作这道菜。


在刀具介绍里,

济南铁匠李士贞一家世代制刀,也榜上有名。

他的技艺秘而不宣,

打出的刀声若龙吟,切姜如玉。

一起来感受下菜刀的“龙吟之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34zn2liv&width=500&height=375&auto=0


《舌尖三》一经播出,

朋友圈瞬间沸腾了,

第一批“铁锅代购”已经出现!


节目还没播完,

章丘铁锅就成功上了微博热搜,

随手一搜就是吆喝着要买锅买菜刀的人



或许在《舌尖三》播出之前,

人们提起章丘,能想到的只有大葱,

但是殊不知,

章丘的铁匠工艺也是闻名全国的,

甚至,这门手艺还差点失传...

从刚开始的三四个月卖出去一口,到后来一个月卖出去两三口,再到现在年销售量过万口,冯全永的手工铁锅店出人意料地火起来。


他的“同盛永”手工铁锅甚至在电商平台上创造了“传奇”——叫价最高6999元/口。


而这口标价最高的手工铁锅,正是84岁的老铁匠王立芳打的。老人从16岁就开始打铁。“(这口锅)工艺和外形都沿用了百年前的制作工艺,锤打锻数在6万锤以上,仨月才能出一口,算是绝版了。”冯全永说。


标价最高的这口锅也算是王立芳老师傅的收山之作,而在冯全永的淘宝店里,更多的是标价三四百元不等的平价锅。


《舌尖三》播出后,在“同盛永”的电商平台上,也换上了相呼应的宣传海报——


济南章丘铁矿资源丰富,打铁人的精湛手艺也是百年流传,令人叹为观止。章丘素有“铁匠之乡”之美誉,曾有“章丘铁匠遍天下”之说。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初的章丘,境内人口为73万,约有38万人以打铁养家糊口。


“庄庄净是叮当响,锤点压过寺庙钟;家家不用打鸣鸡,锤声连连报五更。”那时的人们用歌谣来描述章丘的打铁盛况。


但是在过去,这项工作社会地位并不高,连娶媳妇也受到歧视,打铁生活也相当枯燥。而如今,在机械锅成消费主流的冲击下,老铁匠生活更是日益艰难,不少铁匠因为打铁收入实在难以糊口,都放弃了这门营生的手艺。


转机就在冯全永的努力下发生了:2009年,冯全永在酒店打工,偶然机会接触到了手工铁锅,他对手工铁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找到章丘当地的师傅,开始学习这个技艺,并同时上网销售手工铁锅。


2012年底,冯全永决定请回更多老师傅从操旧业。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手工铁锅事业顺风顺水,但很多商家看到手工铁锅卖的好,都说自己生产的也是手工锅。结果真货卖不出去假货横行,一年多下来,冯全永把在酒店工作和媳妇攒了十多年的30万积蓄都赔了进去。


14年下半年,在手工铁锅的事业即将垮掉的时候,冯全永找到做电子商务的刘紫木合作,用几个月时间摸索章丘铁匠的历史和制作工艺,然后完成了一系列的文档记载技艺整理和影音资料。通过这些资料,让世人更多的了解了章丘铁匠背后的故事以及实用的价值。


15年春节后,3个月就把库存都卖光了。刘紫木又与冯全永一起将老匠人逐渐请回,并开始在章丘招收学徒研究生产。15年底刘紫木请回了史书记载的吴运茂先生的后人,并与冯全永一起拜师学艺。将百年非遗老字号同盛永从新复兴。


17年底,舌尖上的中国策划与导演在寻找中被厨师协会的高会长推荐,发现技艺和历史整理和保护的非常好。于是总制片总导演总策划都来到章丘,对章丘铁匠的器具和龙山平陵城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最终决定选题进行拍摄。终于让章丘铁匠一炮而红。


现在的冯全永,对手工铁锅充满了信心,他甚至还让匠人们在每口锅上都刻上各自的名字,“不仅是锅,更是一种匠人精神。”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拾回匠人们过去遗失的尊严。


同样自豪的还有王立芳,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打铁手艺在暮年之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最重要的是“给自己,给这门手艺一个交代了。”

(从左到右:冯全永、王立芳、王玉海、高恒盘)


初步完成捶打的章丘铁锅,在太阳下,完成可以映衬出整个蓝天,如同镜面一样。难怪当地有民谣唱到:“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


很幸运,这个近百年的技艺,在几乎快要消亡的时候,起死回生了。在“同盛永”起死回生的同时,冯全永和团队又在天猫上帮助另一个老字号“臻三环”开了店。


※关于“臻三环”:1938年,王立芳和兄弟王立源二人到“同盛永”学习打制炒勺,学成出师后,二人打制的铁锅受到老师们一致认可,允许他们在所制铁锅上打上三环标示作为区别。1953年,兄弟二人回到章丘创立“臻三环”品牌,流传至今,将手工铁锅锻打技艺传遍章丘。


如今,

在济南宽厚里,

“同盛永”与“臻三环”一起开的

手工铁锅的体验店也即将开业

这门手艺,已经逐渐为人熟知。


在《舌尖三》第一集骆永红导演的手记中,是这样描述章丘铁匠师傅的——

就如我们无法预知忠厚的章丘铁匠王玉海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不善言辞的他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他和父亲的故事让我们触动。那不只是铁锅。


器物,是我这一集重点表达的内容。铁锅、菜刀、案板、灶、泡菜坛子,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烹饪史和我们对家乡的记忆中,它们的存在和呈现,不只是它们的美,这背后是工匠们的精神和我们的原乡,谁不愿踏上返乡的路途,虽然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起点。

 

美食消散,器物永恒,一口锅、一把刀、一个柴火灶,就像食物后面的味道,关乎的是儿时的记忆和一代代链接的情感。

 

于是,几番波折,最终王玉海和老父亲的板车买铁故事留了下来。实际上更让人咀嚼的是老父亲王立芳的人生态度。

 

八十三岁的老人,他定定地看着你,“不后悔,多么清心,一个铁砧一个锤啥也不管,在那儿抽着烟干着活多么舒坦,干这个很好。”实际上常年的铁锤敲打声刺激,他耳朵需要大声吆喝才能听得清,但内心却安静清凉,这也是他长寿健康的秘诀吧。


美味的产生从来离不开专业的器用

有温度的器用是美食真正的摇篮

一口锅,万种味,

这才是美食的标配!


感谢这群仍在坚守传统技艺的人,

是他们对这门技艺的热爱,

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工艺不能替代的美!

《舌尖3》一经开播就如此备受瞩目,

它究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有记者采访了导演刘鸿彦。

▲刘鸿彦 


本次《舌尖3》启用了新的团队,

由纪录片导演刘鸿彦担任总导演和总制片人。

▲外籍摄影师Benito Strangio Cinematographer与刘鸿彦


在《舌尖3》的创作团队里,有新老导演思想的碰撞,有外籍摄影师的加盟。这是《舌尖3》想要超越以往的视听感观,以图寻找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除了《舌尖》品牌的号召力,更多的是他们对纪录片的执着,对团队的热爱。用导演刘鸿彦的话说,“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拍摄现场


从2017年4月到现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舌尖3》剧组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拍摄地点110多处,调研采访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道,素材量最大的一集达40多个T。


做惯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舌尖3》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个炒菜时的火苗镜头,在不出意外一遍通过的情况下,前后至少要分别收3遍音才能达到导演组的要求。


“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一再跟所有的导演强调,而且专门让我们的录音指导给录音师都开过会,就是提我们在声音方面的要求。我们要求所有的画面肯定都要有同期声,我们对于这个声音的追求到后来挺‘变态’的。”


以往的纪录片里,民乐很少被使用,为了更多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舌尖3》中将民乐与现代音乐进行了融合。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不了解民乐,尤其是民乐有很多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我们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创作。比如说对福建最古老的南音做一种改变;比如像云南也是取材当地民歌做了改变和变奏。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让观众更多地再去了解一下我们民族音乐不一样的面貌,时尚的面貌。”


由于拍摄制作时间紧张,导演刘鸿彦对每一集都制定了严格严谨的时间表,团队每天大都需要拍摄高达14个小时。

▲拍摄现场


拍摄中,剧组对外一致保密,不能提自己正在拍《舌尖3》。一是怕引起围观,影响拍摄的真实感;二是对拍摄内容的保密。曾经在拍摄现场,摄像师大哥“匿名”与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协调沟通了半天,拍摄才得以顺利进行。


拍摄中,往往需要辗转多地,剧组乘坐的高铁常会在无名小站仅仅逗留一两分钟。为了将十几件拍摄机器和行李在短暂时间内搬下高铁,剧组练就了“乾坤大挪移”的本领。


“我们设备量特别大,十几个箱子都是少的。很多地方坐火车高铁,尤其是小站就一分钟停车时间,十几箱子都得算好了,一个门不可能下来,两个门赶紧下,一下完车立刻开走,都是这种抢时间的状况。”


▲豪华坐骑之“游艇”


▲豪华坐骑之“小蹦蹦”


为了追溯食物的原料,工作人员田间地头跟农用工具为友,上山下海和风雨为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能用的都用上了。这些接地气的交通工具跟我们想象中的出入是大了点……


这么优秀的纪录片,

拍摄过程真的不易!

看着这样的良心之作,

吃起饭来都格外香!



来源|齐鲁晚报综合整理自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大众网、辽沈晚报、都市快报、千牛头条等


编辑:丸子

往期精彩回顾




我们祖先的启蒙读物,居然被赵照唱得这么好听!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山东拟筹建菏泽大学!还有牡丹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复制下方关键词 并回复  获取精彩内容

丨济南网红外卖丨山东人倒装句 丨冰淇淋盘点丨

丨零食冷冻大体验丨卧底济南Apple零售店丨

丨济南小龙虾外卖丨小众饰品丨趣听丨福利丨

你点一个赞

小编工资涨两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