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号线,这个秘密你竟藏了2000多年!

iC70 微成都 2023-09-26


北纬:30°44’56.65
东经:104°6’41.96
这个位于成都市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的座标
在地图上没有名称标识
当地俗称为
“老官山”



2012年7月
成都地铁3号线施工
令这里的四座汉墓重现天日

除了漆器陶器、玉器钱币之外
3号墓中发现的罕见物品
不仅改写了成都考古史
可能也会改写中国医学史



天回医简天人合一的证明

成都主城区北面
是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接壤地带
这一区域内早已发现大量战国、秦汉墓葬
唐宋及以后贵族也多葬于此

四座汉墓中
1、2、3号墓由南到北直线排列
4号墓则在1号墓东南方420米处
考古发掘,历时一年之久

2号墓北底箱器物出土情况。图据成都考古

虽然墓葬早经盗掘
但仍然出土大量文物
1号墓出土文物中
令人眼前一亮的
是50枚木牍

由于成都平原为冲积型平原
地理环境极不利于竹木保存
除1980年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2件木牍外
1号墓的考古发现
是成都平原首次出土木牍

成都博物馆展出的老官山木牍

2号墓出土的四台织机模型
既是目前世界最早的提花织机
也是迄今出土的最完整织机实物资料
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当时两个织工工作一整天,只能产出5~8厘米的蜀锦

其中这台
“连杆型一勾多综提花织机”复原后
成功复制出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护膊蜀锦



但最不可思议的发现
出自3号墓

首先是一具高14厘米的髹漆经脉人像
跟1995年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人相比
老官山漆人不但全身完整
而且还标有117个清晰的腧穴点
比宋代的针灸铜人早一千余年


作为国内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
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漆人重见天日
已令考古队员相当兴奋

接下来
他们发现了一处胡乱混成团的东西
既像一堆煮过的面条
又像朽烂的竹笥类器物

图据央视纪录片《成都老官山汉墓》

即便来自荆州、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
也认为不是马车构件
就是竹编的伞架
总之平平无奇

然而经过实验室处理后
上面居然慢慢浮现出字迹
专家们高兴得跳起来
“成都哪出过这种东西!”

2013年12月,竹简出土后被置于特殊溶剂里。便于日后整理。鲍泰良 摄

古代盗墓者只爱金银玉器
对木牍竹简不屑一顾
但对于考古人员而言
文字
才是他们最希望发现的文物资料
因为信息量远多于实物
竹简待整理前的样态。图据《天回医简》

这是四川省首次出土简书
成都
由此成为国内又一重要简牍出土地

竹简在水里泡了两千多年
残缺散乱十分严重
经过三年时间整理研读
发现这930枚竹简竟是八部医书
共计20000余字
也因出土地点而正式得名
“天回医简”

医简文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图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

因为所有书都没有题名
所以最终八部书根据内容被命名为:
《脉书·上经》、《脉书·下经》
《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bá)理》
《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
《经脉》、《疗马书》


首次被发现的医经这批医简出自扁鹊之手?

《脉书·上经》一开始就是“敝昔曰”
后来接连出现了五处“敝昔”
这“敝昔”究竟是谁?

“敝昔”是寻找医简源流的关键词

经过翻阅文献
专家发现
敝昔
其实是一只鸟

敝昔是“鷩䧿”的省写方式
“鷩䧿”意为“头戴鷩冕的雉鹊”
这一形象见于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
《扁鹊针灸行医图》

画像石拓片中,左侧堂下人首鸟身的扁鹊正在给一花冠女子治病,右手把脉左手进针

所以
“敝昔”其实即是中华医学史上
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四大名医的:
扁鹊

古籍所载的扁鹊像

关于扁鹊
为人熟知的当然是中学语文书里的
《扁鹊见蔡桓公》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但其实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
对他的医学有更精辟的概括: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姓秦、名越人,在赵国行医时,被称为“扁鹊”。仓公则姓淳、名于意,是齐国临淄管理粮仓的长官,也是扁鹊医术的传人




除了处处可见的“敝昔曰”之外
天回医简中的色诊、脉诊和针灸原理
堪称扁鹊医学的签名式特征

另外
天回医简的珍贵
还因为它是首次被发现的医经

宋 李唐《村医图(灸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什么是医经?《黄帝内经》是对天回医简医学思想和其他医经的注解

什么是医经?
可大致理解为“医学基础理论”
东汉班固写《汉书》
《艺文志·方技略》里把当时医学分为四类:
医经有7家、经方有11家
神仙有10家、房中有8家
后三类都已经在出土文物中被发现
但直到天回医简出土
才首次收获了医经这一类

《脉书·上经》记载:
“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节皆鼂(cháo)于气。”


在托名黄帝、实际却是东汉成型的《黄帝内经》里
不仅有几乎一模一样的表达:
“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古刻本《黄帝内经·素问》书影

并且把这句话扩充成为了这一整篇文章
《素问·生气通天论》
专家由此认为
某种程度上而言
年代晚出两百余年的《黄帝内经》
即是对天回医简医学思想和其他医经的注解

而《治六十病和齐汤法》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
也是后世“经方”的源头文献
其记载的106种药方
可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
部分药方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

后世常见的中药药方。陶轲 摄

此外
天回医简中多见齐鲁方言词汇
应是汉景帝时由齐鲁千里迢迢来到四川
按时间来推
墓主应是仓公的学生一辈

一百多年以后
四川广汉人李柱国成为汉成帝的御医
也是我国校勘医书的第一人
他在《方技略序》里
称自己整理的是仓公所传典籍

王莽之乱后,李柱国神秘消失
不久后,四川绵阳出现一位名医涪翁
他是继扁鹊、仓公之后
最早见于正史文献记载的针灸先贤


从扁鹊到仓公,从墓主人到涪翁
来自齐鲁的当时主流医学
在巴蜀大地世代传承、绵延不绝

横屏观看简牍出土地

虽然全国范围内
此前或多或少也有医学简牍出土
但截至目前
天回医简无疑是其中
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
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

它所反映的中医经典理论
证明至少在汉代以前
较完整的中医临床诊治体系就已形成
廓清了中华医学史上的迷雾

经过十年整理
2022年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天回医简》上下册
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



魏晋之后历代名医无缘得见的
沉睡两千余年的古代医书
重新面世
这是成都之幸
更是中华医学之幸


天人合一的医学思想
从天回医简到黄帝内经
一脉相承延续不绝

新石器时代的骨针和砭石,中医之久远或超乎想象

中医
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也是全人类的福祉

成都枣子巷,“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王效 摄

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
举重若轻
厚积薄发
承载于轻薄的竹简之上

由竹木到纸张,载体在变而文字流传


来源 | 红星新文化
编辑 | 熊娟

今起,正式开始!
风+雨!
来看!成都大学等单位招人!
它们,永远“年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