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电脑

其他

数字化时代下对新型“跑分洗钱”的防控与思考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程元鸿
2022年6月2日
其他

申万宏源证券超融合基础架构转型实践经验

集群和承载业务情况在灾备项目的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集群中不同应用对CPU的要求不同:比如KCBP在具有更高主频CPU的服务器可以表现出更高性能。超融合技术支持异构集群,同一集群中可以使用不同主频的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

Environment,TEE),二是基于密码学的多方安全计算(Multi-Party
2022年5月9日
其他

《关于规范金融业开源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意见》对金融业创新发展和开源治理的启示

近日,人民银行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银保监会办公厅、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业开源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鼓励金融机构遵循“安全可控、合规使用、问题导向、开放创新”四大基本原则,将开源技术应用纳入自身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开源技术应用管理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开源生态建设。《意见》将为金融业创新发展和开源治理带来诸多启示和思考,本文将对《意见》中的二十条内容进行解构,从开源对金融机构的意义、开源治理和自发开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开源和数字化是金融机构开放创新发展的“一体两面”1.开源(模式)、开源技术的内涵开源是一种协作模式,也是一种特性产品(定义来源《开源生态白皮书(2020)》)。开源的目标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路径引领、形成事实标准、产品快速成熟等。这种模式用在技术上就是开源技术,技术领域的主要应用在软件,所以开源软件是开源技术的主要特性产品。开源软件的定义由开源促进组织(OSI)在1998年给出,包括十大特性,即自由再发布、源代码公开、允许派生作品、作者源代码完整性、不能歧视任何个人或团体、不能歧视任何领域、许可证的发布、许可证不能只针对某个产品、许可证不能约束其他软件、许可证必须独立于技术。开源这种模式还可以用在其他技术领域,比如开源大数据、开源硬件、开源API等,所以,开源的理念远远不止于软件,其本质是通过开放协作,遵循某个协议,实现快速传播的模式。同时,开源和公开、开放有很大的不同,从开源软件的定义可以看出,开源一定是遵循某种协议或约定开展的模式,协议可以是许可证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商业关系,具有公开、可使用、可修改、可分发等特点。而公开、开放只是一个动作或态度,目的可能只是扩大自身生态,不一定有约定协议,不一定有商业闭环,不一定可继续分发,比如云服务商为ISV开放API接口。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当前主要与开源有关的活动大部分涉及开源技术的开源软件领域,所以《意见》里“开源技术”中的开源软件是金融机构当前的工作重点,金融机构只有深入了解开源的内涵,用长远和全局眼光看待开源,方能在创新发展中运用好这一模式。2.《意见》出台背景:开源技术融入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开源模式助力开放金融的生态创新在我国金融机构不同发展阶段开源的价值也有所不同。以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为例,开源技术应用于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电子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金融行业无开源软件使用。在此阶段,银行的业务开始以计算机处理的方式代替手工操作,基本上没有开源软件的使用。第二阶段金融信息化阶段(2000年前后—2010年前后),金融机构在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等领域开始使用开源软件商业解决方案。在此阶段,IT系统在金融体系开始成型,比如零售、信贷、清算等核心系统,同时随着x86和Java的崛起,金融机构开始尝试以Spring为代表的Java开发框架,采购开源软件的商业解决方案,比如Linux发行版操作系统RHEL等。第三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2010年前后—2017年前后),金融行业采用“开源+自研”的手段构建新一代海量数据处理与高并发技术架构。在此阶段,随着互联网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加速融合,市场对支撑大规模并发的分布式技术需求旺盛,此时,由于云计算、微服务、大数据等分布式技术的主要技术路径都是基于开源项目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使用开源软件,例如OpenStack、Hadoop、HBase、Hive、MySQL等。第四阶段金融数字化阶段(2017年至今),通过开源技术实现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开源模式助力开放金融的生态创新。在此阶段,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催生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新产品,此阶段在第三阶段“全面云化”和“分布式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和“开放化”的新技术和业务融合体系演进,金融机构大量使用云原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开源技术,实现业务的高效敏捷开发、运营的数字智能化;另一方面,金融的业务生态体系更加开放,2018年由我国众多金融机构联合发起的“金融行业开源技术应用社区(FINOC)”(如图1所示)预示着金融机构开始用开源的思维和模式,共同探索生态开放化、数字化创新发展道路。图1
2021年11月24日
其他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ACM杰出科学家李飞飞】一站式云原生分布式数据服务加速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Server数据库。二是共享存储架构。随着数据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在传统单机架构上采用SAN等共享存储来实现存储在多个节点间共享扩展存储规模,实例采用Shared
2021年7月2日
其他

首发!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发布《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趋势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龚光庆、史大鹏、张学星、吴蕃、张磊、左金柱、郭锐鹏、蔡为彬、谢超、卢业近年来,银行业面临着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变化、“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金融业同业竞争加剧、非金融机构跨界竞争等压力,迫使银行调整经营发展策略,同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金融生态和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产生颠覆式冲击。为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银行业纷纷启动数字化转型战略,重塑银行业生态体系和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编制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趋势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通过回顾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背景,分析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数字化选择的切入点、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最后基于以上的总结与分析,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同业参考。报告简介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背景虽然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共识,但目前业界对数字化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更多的是从数字化银行特征、未来形态或数字化转型手段等方面进行描述,主要的观点有: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纯技术工程,而是对银行系统性的重新定义,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业务模式、IT系统、人员能力等的变革。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业务转型,转型的初心是帮银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是为了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是为银行经营发展服务的。金融的核心功能和本质(资源跨期配置,即投融资)的实现形式和表现方式随着时间、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数字化转型并未改变金融本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银行运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使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宏观经济处于增速换挡的L型触底区、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收窄等因素,导致银行利润率下降。商业银行间产品服务同质化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其他非金融机构的跨界竞争带来的压力。90后、00后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更愿意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获得服务,追求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客户的金融习惯已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家从立法、监管、行业标准等多个层面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先后出台了多个法律法规,同时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持续加强金融业务创新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严监管、强监管将成为未来金融行业的主旋律。随着国家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双循环战略、新基建、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等战略性举措落地实施,客观上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基础环境,同时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也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国家各项战略性举措落地实施,特别是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数字经济逆势增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动能。银行业是科技密集型行业,金融科技的不断迭代催生了银行业的一次次自我进化,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也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政府和监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新,各商业银行不断加大金融科技资源投入及创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银行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指标》《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进一步规范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手段,规范技术标准等,创新监管日趋规范,将加速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现状数字化转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转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路径,转型所要达到的目标也随银行实际情况而千差万别,国内商业银行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面对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双重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的规模、业务战略、经营模式、金融科技能力等因素开展数字化转型,由内而外从组织、文化、架构、技术、生态等多个层面发起变革,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从国内外银行数字银行转型实践经验来看,银行数字化转型最初主要从提升客户体验、调整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场景金融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其中一点或多点开始切入,逐步向其他领域延伸。具体措施上,国内商业银行主要从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布局金融科技、加强外部合作等多种措施,打造适合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基因,持续提升数字化创新能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以数据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综合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将客户、场景、产品、服务等转化为数字形态,打造数字化产品服务、运营、风控、合作方赋能等能力,持续推动业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对内、对外赋能。客户越来越强调自身体验,金融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更加突出,银行服务已逐渐从“产品驱动”转向“客户驱动”,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持续建设数字化服务渠道,丰富客户服务渠道和手段,创新升级营销方式,提升客户体验与忠诚度。银行内部运营数字化水平是银行对外服务内驱力,影响着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一致性体验,国内商业银行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建设自动集约化的运营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业务运营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降本增效。随着5G技术商业化应用,万物互联数字化时代已来,商业银行基于丰富的银行业务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如企业经营、政府管理、社会信用、供应链等数据),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图计算、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全面量化的风险识别管理模式,实现风险管控从“人控”到“数控”的转变,并逐步向“智控”转变。开放融合时代,商业银行将加速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通过“输出”与“引入”相结合的策略,打造场景金融,建立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构建GBC端联动的服务新模式。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趋势与对策建议随着5G、量子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数据资源价值将更为凸显,金融产品服务将更加智能化,业务场景结合将更为紧密,经营管理模式将更加高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未来将向业务全面数据化、产品服务更智能化、银行服务全面开放化与生态化方向发展,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深水区。随着5G、物联网、音视频等技术的发展,数据来源与形式将会更丰富,同时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保护技术快速发展将推进金融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等融合,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价值将会更突出。随着NLP、计算机视觉、生物识别、RPA、语音交互等技术能力的提升及门槛的降低,银行的产品、流程、渠道、运营、营销、风控等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将更加智能化。随着银行监管政策及标准规范的逐步完善,开放银行将进入高速规范发展期,将逐步构建金融与非金融一体化、开放多元的服务模式,实现安全、便捷、无感、无界的客户体验,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未来银行业将加深与产业融合,通过构建生态体系实现多方共赢,一方面主要商业银行积极建设自己的行业生态,同时商业银行也将会更密切地融入到各个行业生态中。未来,商业银行应围绕“数据+技术+平台”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不断创新产品服务、运营管理、风控等业务领域,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强外部合作,提升业务合规性与技术领先性。首先,商业银行应持续推进数据保护及治理、完善数据体系、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并强化数据创新应用,做实、做强、做活数据资产,夯实数据基础,发挥数据生产资料价值,创造业务价值。其次,结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重点应该加速推进信息系统软硬件国产化,加强金融科技研究,推动IT系统架构转型,为业务创新提供数字化能力,支撑业务经营转型发展。最后,银行业应积极参与金融行业技术与应用标准的制定推广,参与权威机构的创新工作,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头部企业、知名高校等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力量提升业务合规性、技术规范性与领先性。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未来展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新动能的同时,深刻改变了金融格局和生态。商业银行应顺应“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的创新变革趋势,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变革金融服务方式,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深化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发展,面向数字经济社会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金融服务,大幅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金融供给能力,助力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获取报告全文,请关注本微信公号,回复“银行数字化转型”获取下载链接。《中国金融电脑》2021年第
2021年2月18日
其他

金融机构如何与云共生?

当前,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迈入以开放、共享、协作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形态、经济格局和竞争态势发生深层次变革。据统计,到2020年,全球2000强企业中50%企业的大多数业务将取决于其创造的数字化增强产品、服务和体验能力,传统行业如果不利用新技术实现升级改造,势必会被竞争对手淘汰,这一发展趋势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尤为深远,安永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85%的银行已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机遇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要将数字化技术与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业务流程和服务产品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业务边界,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在数字化浪潮中,金融机构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在渠道与体验、产品与服务、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等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1.智能渠道服务数字化时代,客户需要金融机构提供7×24小时的服务,并要在不同平台、不同设备之间无缝切换,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加快金融机构线上渠道的创新与建设,打造移动化的“金融+场景”服务平台,还能提供线下智能化网点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高品质的客户服务。2.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内外部数据,准确进行客户画像,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提供快速精准的服务,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客户黏性与附加值。3.产品服务重构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模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且客户在选择的时候被动性较大,服务僵化,影响客户体验。依托平台化思维,金融机构可将基础产品和服务封装为平台化组件,以独立和组合的方式提供服务或内嵌到生态场景中,让产品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4.智能运营决策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利用,金融机构能摆脱传统运营耗时耗力的瓶颈,实现业务运营流程和管理决策线上化、智能化、移动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决策效率。5.开放共享生态在以开放、共享、协作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打造开放式服务体系,将金融服务广泛融入合作伙伴的各领域生态圈。同时,积极拓宽金融场景,适应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挑战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大力出台各种文件与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但转型升级不是说说而已,它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拓展了经营业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对金融机构的科技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赋能后的金融机构要求在保障自身科技能力稳定、安全、规范的基础上,更对敏捷、高效、弹性、扩展的基础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架构升级随着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应用场景与日俱增,小额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金融机构会不时遭遇高并发、大流量的业务冲击,对IT资源的弹性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IT架构业务流程相对较复杂,在技术支撑方面投入成本较高,需求响应周期相对较长,且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业务创新。此外,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之际,首要目标是要构建满足转型目标的基础架构。2.快速交付为快速应对互联网金融场景下的业务需求,金融机构的交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敏捷开发和平台即服务提高交付能力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敏捷开发是一种面临迅速变化的需求快速开发软件的能力,是从传统的阶段式开发过渡成为敏捷开发,从而实现小模块的功能。而基于云计算下的平台即服务,可使IT开发环境利用率大大提高。3.风险挑战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在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风险、监管合规风险、业务产品风险、新技术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需要金融机构始终坚守风险防范底线。三、拥抱云计算助推数字化转型随着云计算技术逐步向金融行业渗透,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高度关注云计算架构下IT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部署。与集中式架构相比,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架构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弹性扩容,灵活部署,资源池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数字化转型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1.快速响应,助力IT转型以高可用、高扩展、高性能、高伸缩性及高安全为性能的云平台,能针对各应用系统,缩短从业务需求到系统建设的周期,提高建设质量,有效降低设备和人力资源投入。云计算可根据业务需求分配资源,加快IT对业务的响应速度,实现实时、近实时IT交付,并通过跨海量资源和多站点的负载均衡,动态加速,保证激增业务时IT的自动化升级能力,提高同业竞争力。2.按需供给,缩短部署周期云计算通过按需供给的方式,经济高效地满足各种业务对资源的需求。金融机构可以按照业务发展的需要灵活地向云服务商获取IT资源,云服务商也可以在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的需求后为其量身定制所需资源。针对传统手工部署的不足,以云计算为基础的部署技术对缩短上线周期、提高软件质量、持续快速发布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加速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产业升级。3.技术融合,提升安全性能云计算支持开放、开源,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高度融合,实现多业态融合,并在风险防护方面发挥作用,以分布式云计算为底层架构,搭建风险控制模型,对异常交易进行风险提示,并实现报警智能化,压缩报警事件,基于智能日志完成监控诊断,针对云上节点的资源使用情况,智能分析容量瓶颈,提出优化建议,提升金融机构的交易安全管控能力、故障智能检测和处理能力,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安全保障。四、合作共享,互利共赢金融领域是当前云计算应用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大量金融机构开始用云来承载应用和处理高并发业务,但是关于云的建设路径各不相同。以大型银行为例,大型银行一般选择采购软硬件产品自行搭建私有云并独立运维,这是考虑到传统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大、人才储备充足、安全要求更加严格等原因。鉴于云计算开放的特点,金融机构也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以“合作共享、互利共赢”为理念,走出金融服务孤岛,与多方包括云基础设施供应商、构建商、云提供商进行合作攻关,并与先进同业进行交流,促进云生态建设,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云模式。深耕云服务多年的华为,结合行业需求特点,为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端到端的云解决方案,能帮助金融客户快速实现业务云化部署,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华为云在国内有七大区域中心,可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计算、存储、网络等通用云服务,并可根据客户需求和策略,自动弹性调整计算资源,轻松应对高并发。华为云的弹性负载均衡服务则根据客户的实际流量,自动扩展负载分发能力,集群支持亿级并发连接。除此之外,泛金融业务可直接部署到华为云上,享受资源获取的弹性、灵活,实现从单纯的卖软件转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快速构建金融服务,实现技术创新。而在安全方面,华为云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主机安全、Web应用防火墙、数据库安全等服务在内的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检测和防护的一体管控,为客户提供事前预防、事中防御和事后检测的全面防护,充分印证了“选择华为云更可靠”的承诺。2018年,致力于提供“安全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云服务的华为云捷报频传: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SI)宣布,华为云成为中国唯一全平台、全节点、全服务通过PCI-DSS认证的云服务商;华为云高分通过公安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4级测评;紧随其后,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8可信云大会”上,华为云获得三项大奖。众多金融机构选择与华为云建立合作关系,太平洋保险数据获取分析平台在与华为云合作后,业务实现了快速上线,大幅节省了购买服务器和建设机房、运维资源所需的高成本,在业务高峰期和平常期,太平洋保险都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购买业务资源来满足业务诉求。此外,通过在公有云环境建设互联网数据获取分析平台,使太平洋保险的互联网业务与内网生产环境分离,保护了内网环境。同时华为的漏洞扫描、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技术,有效保障了太平洋保险的日常运营与服务。云计算技术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正扮演着基础而又创新的角色,云计算资源池化、弹性扩展、敏捷适配的特点,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业务快速迭代、变化的需求,金融行业开始加速拥抱云计算。麦肯锡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在这样的形势下,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云模式,并以云计算为依托,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强行业合作,在基础架构、运营模式、服务场景等领域创造出优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竞争实力,驱动数字化转型向更纵深的方向拓展。《中国金融电脑》2019年第
2019年3月19日
其他

【中国工商银行管理信息部副总经理陈道斌】工商银行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中国金融电脑》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主管,《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主办的我国第一本金融科技期刊。杂志创刊于1989年,以其权威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成为金融科技界交流经验、探讨学术的园地。
2018年10月15日
其他

工商银行成为首家拟态防御试点银行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在极大地便利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攻击者只要发现并成功利用一个高危漏洞,就可能给系统带来难以预估的安全风险。传统防御技术需在提前了解攻击特征与新披露的漏洞的情况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作出有效响应,难以有效应对未知漏洞、后门以及层出不穷的攻击方式。拟态防御技术提出通过系统自身的异构设计主动防御的新思路,并在工商银行率先实现金融服务场景的试点实施。拟态防御理论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于2013年研究提出的一种新型网络空间防御理论。与传统上需预先了解攻击来源、攻击特征、攻击途径、攻击行为等信息的威胁特征感知防御体系相比,拟态防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冗余部署提供相同功能的不同类别资源、不同算法组件等方式,实现系统相关组成部分的异构性和多元性,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随机地选择和使用相关资源和算法,降低单一潜在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对未知威胁的主动防御能力。如图1所示,拟态系统会把用户的原始请求复制成多份,分发给多个异构体。每个异构体的实现各不相同,但都能处理用户请求,各异构体的处理结果经过表决得到最终结果。系统只有在表决通过时才认为是合法的输出结果,否则作为异常处置。图1
2018年9月4日
其他

【工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吕仲涛】预见: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创新应用趋势

推动解决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已从以往的后台技术支持的角色,演变成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持续推动银行经营管理向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客户服务和风险防范水平。
2018年1月11日
其他

【邮政储蓄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李朝晖】推动IT架构转型 加快金融科技应用 全面提升邮储银行信息科技能力

在企业集成层面,采用分布式服务框架,形成企业级分布式的服务寻址、路由、调用机制,并支持服务组合与流程调度,作为企业架构向SOA转型的起点和依托,邮储银行已经开始了这一框架系统的建设工作;
2017年10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局长刘国建】推进IT 架构转型 助力信息化银行建设

随着X86平台与分布式集群架构的日益成熟,农业银行经过大量试点实践,从应用服务器入手,再到数据库平台,全面采用X86服务器替代小型机,实现了架构精简、成本下降和安全可控能力的提升。
2017年10月18日
其他

【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金磐石】随需而变——建设银行IT 架构转型实践

建设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立足转型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实际,积极吸纳国际领先的技术和实践,探索实践IT架构转型,建成了一整套系统和“工具箱”,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应用成效。
2017年10月18日
其他

【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刘秋万】互联网时代银行技术架构转型策略与思考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主管的、植根于金融业和IT业二十五年、颇具广泛而深厚影响力的金融科技杂志出版机构。期刊以“传导金融科技信息,引领最新行业应用”为宗旨。
2017年10月18日
其他

【农业银行】浅谈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常见的安全防御手段主要针对传统业务和技术架构进行设计和部署,而新技术往往采用了新的架构,给业务模式带来了新变化。当业务和架构发生变化后,原有安全防御手段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新环境下安全保障的需求。例如:
2017年8月11日
其他

【光大银行】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银行信息安全建设思考与实践

第四,强化对新技术应用的管理和建设疏导,通过业务到技术环节的风险识别机制建设以及技术实现支撑平台的研发和推广,引导和合理控制新技术的应用,并排除必要的安全隐患,实现既支持业务开展又安全运营的目标。
2017年8月11日
其他

【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工程师邢桂伟】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创新发展的思考与策略

目前,国内主流的移动支付产品分两类,一类是基于银行卡的NFC支付类产品,另一类是基于线上交易发展而来的二维码支付产品。前者商业银行深耕多年,后者则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并在线下市场迅速铺开。
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