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工作室

其他

大城市的老人,疯狂涌入小城

小城们如何接住机遇?和大城市相比自然康养环境更好,和三亚、昆明等传统旅游名城相比生活成本更低,一批小城正在凭借更具性价比的异地养老方式出圈。今年5月,年过6旬的老钟决定去个山好、水好的地方旅居,一番打听后,他从广东家中出发,辗转两趟动车和一趟大巴,抵达广西河池三门海景区。在当地,像老钟一样外来旅居、养老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韦欣(化名)是老钟的房东,经营着一栋长租公寓,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长寿”的属性叠加养老基建日益丰富、养老成本更低,当地成为一大批外地老人的养老选择,“当地公寓的租客超九成都是外来老人,东南西北过来的都有”。△
5月31日 下午 9:01
其他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拼命卷

广东,正在打一场硬仗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数据能透视经济活力。今年一季度,广东GDP总量达到3.15万亿元,占全国约10.6%,经济规模继续居第一位。增速方面,GDP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若细分来看,在众多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439.5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当中,广州、东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11.0%。作为城市的“钢筋铁骨”,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谁可以在未来走得更远、跑得更快。长期以来,广东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业已成为占广东经济比重最大、对GDP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广东经济体量越来越大,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需要有稳定的产业支撑。接下来,广东工业如何挑起大梁?“广东制造”进化论回顾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广东的工业结构已实现了由单一到百业兴旺的转变。1949年,广东GDP总量仅为20.27亿元。这一时期,广东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达60%,而工业基础薄弱,只有一些小型的采掘、食品和日用品企业。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工业进入了起步阶段。在当时,与吃饭、穿衣相关的民生产业蕴藏商机,广东就抢先发展以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小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广货品牌誉满全国。彼时,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非常快,年均增长达到15.1%。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工业发展不断沿江向东、往南延伸。在东莞太平手袋厂的落户后,以港资为重要动力的“三来一补”工业,推开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大门。此后10余年间,广东“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形成了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等支柱产业。△
5月28日 下午 9:00
其他

菏泽南站,猛踩刹车

失控的流量“无奈人在风中,人在雨里,人在爱的岁月里漂流,你我不能重头,不能停留,不能抗拒命运左右。”伤感的歌词,配上男子沧桑的嗓音,勾出了无数人埋于心里的共鸣,更唱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人生的无奈。今年五月,“菏泽树哥”郭有才,凭借一首翻唱歌曲《诺言》走红网络,有网友评价称“他唱出的痛,布洛芬都止不住,太上头了。”抖音平台上,短短5日,其粉丝就从19万涨至452万。截至5月23日,郭有才的抖音账号粉丝数已经达到1246.4万,代表作品《诺言》的点赞量达到310.6万。而故事的主角郭有才经界面新闻确认,他在近期已经加入了一家位于山东菏泽本地的MCN(多频道网络)机构。而坊间有传闻,说根据《娱乐资本论》透露,郭有才的签约费高达5000万元。除此以外,郭有才经常的直播地点——菏泽南站,也随之爆火。大量的游客和主播从全国各地涌入,他们聚集在站前广场,或直播表演,或打卡拍照,让原本安静的南站变得热闹非凡。△
5月23日 下午 9:00
其他

大湾区,正在变成一个市

广东城际铁路“上新”,对谁最有益?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近日,广州地铁消息称,广佛南环(佛山西站-番禺站)、佛莞城际铁路(番禺站-东莞西站)即将开通运营,将与佛肇城际(佛山西站-肇庆站)、莞惠城际(东莞西站-小金口站)首末相连。这四条城际铁路,组成一条全长258公里的铁路,连通广州、佛山、东莞、肇庆、惠州。△
5月20日 下午 7:03
其他

胖东来“爆改”许昌

努力接住“泼天的流量”如果你第一次到许昌,在出租车上问司机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三国遗址和胖东来,它们分别代表了许昌的过去和现在。许昌是郑州以南100公里左右的四线城市,面积是郑州的三分之二,人口只有郑州的三分之一。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从洛阳迁都于许,雄踞许昌25年,让这里名声大噪。2024年,许昌的本土商超胖东来因优秀的服务、人性化管理在全国知名,吸引全国各地的网红、研学团队、年轻人蜂拥而至。以致有人戏言:“古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有胖东来稳货源整顿商超”。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胖东来天使城、时代广场、生活广场3个门店共接待游客约155万人次。因为可以不花门票随便逛,胖东来也被戏称为全国最划算的“5A景区”。胖东来的火爆,也让许昌原本不温不火的旅游市场焕发生机。在胖东来走红之前,许昌的旅游业其实并不强。数据显示,2019年,主打“三国”的许昌共接待游客3196.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3.55亿元。同一年,洛阳接待游客量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21.02亿元,是许昌的六倍。而如今,随着胖东来在网络上的爆火,以及游客对于小城旅游关注度的提升,许昌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五一”期间,许昌共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44亿元,与2023年“五一”假期分别同比增长115%、118%,与2019年“五一”假期分别同比增长169%、196%,创历史新高。生于许昌的胖东来在这片沃土上成长为“中国零售业神一般的存在”,而在其出圈之后,天降的流量也在“爆改”着这座城。“多面”许昌在胖东来火爆之前,很多人并不了解许昌这座城市。“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许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许昌之名已沿用1800多年。有人曾计算过,在120回的《三国演义》中,有59回在许昌发生。在许昌,三国故事广为流传,三国古迹星罗棋布,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名称随处可见,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独占80多处,包括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秉烛夜读的春秋楼等。△
5月18日 下午 12:00
其他

你想要的水果自由,可能都得靠“广西老表”

广西水果逃不过“十元定律”大城市的中产,曾被困在高价水果里:一颗葡萄几块钱、去一趟精品水果店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那些日子里,但凡某个水果降价,就会出现所谓的“水果自由”。但在广西,当地人从未困囿于水果价格里。△
5月17日 上午 10:01
其他

这个经济大省,疯狂制造网红县城

火热的风已经吹到县城家住宁波余姚的于女士不太理解,自己生活了60多年的小县城,咋就成“网红”了。时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前来打卡,在自己每天路过的巷口,抬着长枪短炮举着杯咖啡拍照。巷口老旧,还爬满了青苔,有啥好拍的?上大学的孙女打开小红书给于女士看:“阿拉这是小众旅游目的地,现在很红的!”看游客发的打卡照,皆是熟悉日常,拍出来却似乎真有风味。在一张照片里,坐在桥头唠嗑的邻居老头意外入镜,于女士笑得合不拢嘴:老家也能上新闻了!△
5月16日 上午 10:00
其他

谁是长三角万亿城市第10位“幸运儿”

花落谁家?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竞逐越演越烈。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4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总和达到73549.46亿元。从占比情况来看,长三角占全国GDP总量的24.82%,接近四分之一。不仅如此,长三角还是全国“万亿之城”最多的地区,囊括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9个城市。如今,温州、徐州都加入“万亿俱乐部”的竞逐——这两座城市都将冲万亿GDP的时间表设定在2025年。2023年一季度,徐州领先温州14亿元。到了今年,温州逆袭,反超徐州7亿元,重回长三角GDP前十行列。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座城市都是C牌城市:温州的车牌是“浙C”,而徐州则是“苏C”。除了经济体量相近以外,两地在人口数量、市域面积方面也较为相近。至于谁能成为长三角“万亿俱乐部”的第10位“幸运儿”,值得期待。“浙C”反超作为浙江的经济重镇,温州素有“民营经济之都”的称号。若纵观其经济发展历程,温州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并不容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农村家庭工业起步的“温州模式”曾让这座城市名扬四海。那个时候,温州家家户户开起了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伴着家庭工业的兴起,区域性的产销基地,即专业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了温州的经济发展。久而久之,服装、鞋革、电气、泵阀、汽摩配五大传统产业成为温州产业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但在这个过程中,温州并不都是顺风顺水。随着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不断迭代,温州的传统制造业一度暴露出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产出效益低等结构性短板。再加上2011年局部金融风波冲击温州民间金融,使得温州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阵痛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8年,温州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若从GDP的增速来看,在这八年期间,其经济总量增长了105%,同期全国GDP总量增长了126%,增速低于全国水平。不过,温州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产业短板。在这期间,温州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力度,并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叠加作用下,温州也看到了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温州GDP排名提升5位,跃升至全国第30位。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温州经济提速势头明显,GDP总量达到2125.2亿元,同比增长6.1%,在全国排名第27位。△
5月15日 上午 9:45
其他

今年一季度,珠海变猛了

冲向“万亿GDP”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经济数据历来备受关注。日前,广东各地市相继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在一众“优等生”中,一匹“黑马”破围而出。今年一季度,被称为“浪漫之城”、“幸福之城”的珠海,GDP首次突破千亿,达1046.64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全省第二。不仅如此,珠海的各区、镇表现也十分突出。位于珠海西部的金湾区和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48亿元和128.32亿元,同比增长5.3%和4.8%。2024年一季度,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的背后,珠海做对了什么?工业投资反超地产珠海今年首季经济成绩单可以说是十分“提气”。破千亿的经济总量,6.7%的增速让珠海在高手如林的广东刷了一波存在感。回顾2023年,珠海GDP为4233.22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在广东的一众城市中排名靠后。而且,在珠三角地区的“你追我赶”中,珠海还遭遇了“前后夹击”。2023年惠州的GDP为5639.68亿元,比珠海多1406.46亿元,两市GDP差距相比2022年增加了50.67亿元。此外,江门去年经济增长较快,增速达5.5%,GDP总量与珠海的差距由2022年约272.04亿元,缩窄至210.97亿元,给了珠海不小的压力。幸而,今年一季度,珠海扳回一局,展现了经济发展的底子和韧性。分产业看,今年一季度,珠海第一产业增加值18.0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457.1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571.43亿元,增长4.1%。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丁长发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珠海能在今年一季度取得高增速首先是因为国家政策倾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等战略区域的发展助推了珠海的经济增长。其次,珠海制造业强劲增长给珠海的发展注入了动能。另外,低基数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珠海的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珠海制造业表现不俗。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94.96亿元,增长12.2%。重点发展的“4+3”产业实现增加值314.31亿元,增长13.4%。其中,智能家电、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分别增长27.0%、25.4%、20.7%和11.1%。产业增长得益于近年珠海向制造业全力出击。2022年4月,珠海实施产业立柱和招商引资攻坚行动,要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并瞄准产业链上下游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大力引进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举措不仅让一批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龙头企业落地,也使得珠海的工业投资持续向好。△
5月11日 下午 5:01
其他

济南,为何急着“抢人”?

山东盼强省会已久山东济南抢人再加码。据“济南发布”微信公众号,5月11日,济南举办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出2.6万个岗位;再往前推1年,济南也推出首届海右人才节,涵盖5大类206场活动。济南对人的渴望信号,早就放出。2020年,济南创全国副省级城市之先,全面放开落户,数年来当地人口持续增长。2023年末,济南常住人口943.7万人。疯狂抢人背后,济南乃至山东致力提高省会首位度已久。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长一段时间,济南首位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垫底位置,也稍低于青岛的GDP规模,所以济南近年高度重视强省会战略,主要发力点之一就是吸引人口流入、人才引进。当前来看,济南吸引人口有哪些优势和挑战?当地要摘掉“弱省会”的帽子还差什么?引力如何?据济南日报,此番济南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动员了1500余家用人单位参与,按产业和行业划分12个专区,覆盖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金融行业等领域,前述4项也正是当前济南四大支柱产业。这仅是济南抢人大棋中的一小步。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近年来,济南招引人才动作频频。2022年,济南出台含金量颇高的人才政策“双30条”,给人才以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当年济南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23年,济南又举办首届“海右人才节”,开展系列人才招引、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人才服务活动,并为求职群体提供食宿玩乐系列优惠,创新推出的“家长式”宠爱俘获不少青年人才。再度获评当年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更早以前,济南就在落户层面对外来人口敞开怀抱。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2020年济南领先全国副省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城镇条件限制,在济南求学、就业、投亲均可落户,基本覆盖所有落户需求。△
5月10日 下午 7:02
其他

江门的秘密,大多藏在集装箱里

华侨之城的蜕变历程,繁荣与水始终相伴。江门这几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像海边的乐高积木,成百上千个集装箱堆在码头上,吊机像一只巨手,每隔几分钟就能把一个集装箱从码头提起来码放在岸边的货轮上。中集集团工会主席兼文化经理俞君明说,这一切的总指挥,其实就在高新港的中控室内,只需要几个人,看着实时画面操作,一艘3000吨位大约260个左右标准机箱的船,大概半天就能装满。△
5月6日 下午 6:27
其他

治愈打工人,全靠这座城

Coffee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向上摸顶,向下落地村上春树曾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愿意开咖啡馆的人,那这个城市不论多繁华,都只是一个内心空虚的城市”。△
4月28日 下午 5:45
其他

东北三省,有的先支棱起来了

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跑赢全国2024年第一季度,辽宁开局即起跑。近日,东北地区多个省市公布了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其中,东北经济总量最高的辽宁,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696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辽宁GDP增速已连续5个季度高于全国。值得注意的是,辽宁省经济开局良好,重点城市表现尤为明显。冲刺东北第一个“万亿GDP”的大连,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8%,而沈阳则是同比增长6.2%。悄悄开挂的辽宁,到底在哪些方面发力?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8.2%2024年第一季度,辽宁延续了去年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据辽宁省统计局4月19日消息,一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696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4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641.2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3995.7亿元,增长5.0%。三大产业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辽宁能在第一季度延续平稳向好的增长态势,主要是因为投资增加、人口回流和产业结构升级。投资方面,辽宁一季度确实表现亮眼。数据显示,一季度,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全国排名第七位。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同期占比提高9.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1.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质量均呈向好态势。“辽宁2024年经济开局良好,得益于中央和当地投资的大幅增长,特别是中央项目投资增长了18.2%。并且,辽宁本身一二三产基础雄厚,特别是工业体系完备性全国领先,投资见效快,能够迅速拉动经济。”曾刚说。同时,人口回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辽宁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较为显著。2023年末,辽宁常住人口4182万人,人口省际净流入8.6万人,扭转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11年人口省际净流出的局面。曾刚表示,近年来沿海增速乏力,而辽宁的高质量发展使得人们对家乡的信心提高,带动了人才回流,回乡创业,并反应到了消费、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上。工业的增长情况是经济恢复的“晴雨表”。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一季度,辽宁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高于2023年全年增速0.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工业增速较1-2月提高了0.5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由2.2个百分点缩小至0.8个百分点。在整体的工业数据中比较突出的,是高技术制造业。一季度,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较去年加快14.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6.5%、85%。“在高技术制造业方面,一方面辽宁本身基础好,从早期来看,不管是高等院校还是技术人才方面都有良好的储备。另一方面,目前对新质生产力和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不断提高,为辽宁的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曾刚说。据新华社报道,去年辽宁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0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万家。大连、沈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辽宁的成绩,离不开“双子星”城市沈阳和大连的支持。正在冲刺东北第一个“万亿GDP城市”的大连,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9%、43.8%和53.3%,其中三产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瞄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沈阳,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830.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GDP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超过全国、全省。梳理大连和沈阳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成绩单可以发现,两座城市的工业经济均有不错的表现。一季度,沈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比去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作为我国石油化工、铁路机车、舰船制造等领域的领军城市,大连今年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1%。两座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6和1.1个百分点。△
4月26日 上午 10:16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年轻人在义乌,批发“暴富神话”

没有梦想,何必义乌不少年轻人正涌向义乌,追逐暴富神话。这些来到义乌创业的年轻人,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涌进名声在外的国际商贸城。遭到批发商老板们的冷眼后,他们会发现,商贸城商户老板给出的价格,还不如电商平台。孤身一人,加上创业小白,让年轻人在这个小商品之都的议价能力极为有限。第二阶段通常是入坑创业搭子、研学或培训机构。动辄几千的学费门槛对预算不够充足的年轻人并不友好,但前辈和同行口中的无限商机,还是让他们维持了那份暴富的美好想象。第三阶段是进入实操层面。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成为创业圈内津津乐道的传奇。多数人的归宿,是学尽了卖货套路,却卖不出去货。△
4月25日 下午 3:02
其他

千万人口城市的增长,可能是靠它

13个城市,增量83.78万人。人口格局,逐渐清晰。近日,各地陆续公布2023年统计数据,在常住人口已突破千万的17个城市(按2022年统计口径)中,截至4月22日,已有14个城市披露2023年末常住人口数据(深圳、长沙、临沂暂未公布)。从总量上来看,重庆依然是中国人口第一城,2023年常住人口达到3191.43万人。紧随其后是上海、北京,位居第二、第三位,人口数量分别达到2487.45万人、2185.8万人。作为“2000万人口俱乐部”中一份子,成都正在拉近与北京的距离。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140.3万人,与北京的差距从2022年的57.6万,收窄至45.5万,逐渐逼近“人口第三城”。从增量来看,在已公布数据的千万人口城市里,共有13个城市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增量合计达83.78万人。在人口正增长的城市当中,郑州、杭州、成都、上海的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除上海之外,都是省会城市。一个值得观察的角度是,这些增量较高的城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城市高度重合。例如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堪称狂飙:2022年,郑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才7万辆,2023年猛涨至31.6万辆,增长3.5倍。再如西安,一度以百万产量“超车”上海,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3年以98.3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三;成都也不甘示弱,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3.7%。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风生水起,吸引了无数城市押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和产业更新带来了突破口,或许也是城市的“抢人”利器。省会疯狂虹吸在全国人口格局来看,过去10多年里,人口持续向沿海、沿江地区集聚。具体至这些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等9个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占比达到5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条件优越,能较好的推动产业等要素来发展经济,加上就业机会也比较多,致使城市本身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欠佳的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东部地区也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人口承载地。”刘向东说道。以杭州为例,已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千亿级常住人口城市中,杭州是目前为止常住人口增量最多的东部城市,也是浙江省会城市。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常住人口达到了1252.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14.6万人。这背后,不仅是杭州在人才政策上的持续发力,也是杭州互联网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了人口流入。除此之外,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态势十分明显。从区域分布来看,在已公布数据的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中,有成都、广州、武汉、西安、郑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省会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牛凤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省会城市作为各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能够吸引大量人口和资本流入,因此拥有更强的人口聚集能力。另外,从人口增长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正在增加。这其中,郑州和成都表现出色,人口分别增长18万人、13.5万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综合成本的抬升,不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地区最具优势的就是长江中上游地区,这些地方土地、劳动力、水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并且,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聚集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再叠加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活成本相对长三角地区较低,因此,吸引了众多返乡就业人群。”丁长发说道。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人口的变化,体现的是城市竞争力的变化。一般而言,推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即人随产走、人往高处走。若从产业结构观察,可以看出,郑州、杭州、成都、上海这四座常住人口增量较高的城市,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共性: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较高。以郑州为例,2023年,比亚迪郑州工厂和郑州上汽乘用车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带动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郑州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了3.5倍。产业的发展作为人口集聚的重要动力,在郑州产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其人口增长趋势愈发明显。2023年郑州常住人口达到1300.8万人,较上年增长18万人,这一增量在2023年千万级人口城市中排名第一,还成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汽车制造业具有价值链长、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等特点,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汽车产业跃升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具体至郑州,有更明显的体现。2023年,郑州GDP增速达到7.4%,经济增速不仅跑赢全国,还领跑九大国家中心城市、26座万亿级城市和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再如重庆,2023年末常住人口3191.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91万人,结束了持续18年的增长态势。人口外流被认为是重庆人口出现下降的重要原因——出生人口17.88万人,死亡人口28.5万人,导致人口自然增长为负10.62万人。按照上述数据计算,除自然增长,重庆2023年净流出人口11.29万人。为此,近日重庆出台一系列措施吸引大学生到重庆就业定居,包括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每年提供就业岗位40万个以上。狂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其一。根据统计,一季度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6.51万辆,增长106.4%。排在广东、上海和陕西之后,位列全国第四。事实上,在长安和赛力斯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量从去年9月开始爬坡,有望继续增长。△
4月23日 下午 9:00
其他

这些地方正在疯狂复制“王婆”

能火多久?“不是开封去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开封王婆走红后,不少网友呼吁其他省市也应该有自己的“王婆”。需求之下,多地旅游公司、婚介机构等陆续推出王婆说媒活动,热度虽不及开封王婆,但大都成为地方最热闹的场所之一,也在社媒掀起一股热度。漳州凤姐说媒、南宁“老友说媒”、衡阳“头碗说媒”、济南甚至王婆月老干爹齐上阵说媒......在社交平台上输入“省份名称+王婆”,可以看到近半数省份都推出了王婆说媒活动,此类舞台多在地方景区、夜市、商场等场所搭建,并安排一至数位主持人扮演“王婆”,有的还增加抛绣球、趣味游戏、劲爆歌舞等内容。△
4月15日 下午 4:02
其他

“成都迪士尼”,狂欢8天

下一阵风要吹向哪,没有人知道绿树掩映之间,上百平方的空地,正中间的凉亭,水泥地上凌乱的太极揉推器、扭腰器、健骑机……实属中老年人、休闲人士等健体放松的理想之地。原本,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七巷小区的休闲设施与所有老小区别无二致。不料,因成为说唱歌手诺米diss谢帝歌曲MV的拍摄地而爆火。歌词中“diss你”(表达不满、批评)和“迪士尼”谐音,这处小公园又被戏称为“成都迪士尼”,于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在清明假期前后,朝圣打卡。庆云是离整场狂欢最近的人之一。他经营的茶馆坐落在玉林八巷一座居民楼的一层转角。就在“入园”之路门口。半年前,他看中此处房租便宜,环境安静,所以把店铺开到了这里。没想到,“莫名其妙变成了‘迪士尼’里的店。”被热烈氛围感染后,庆云索性也参与到其中。他连夜设计了写着“成都迪士尼入口”字样的指路牌,摆在了店门前,没想到真的引来不少人的打卡和拍照。△
4月11日 下午 5:31
其他

安徽,在下一盘大棋

为何着急天下第一奇山,限时免票。3月29日,黄山风景区发布消息,二季度非节假日的每个星期三,面向全球游客开展“免门票开放日”活动。而在其他时间段,对周边8市市民和境外游客也有一定票价优惠。网红旅游城市频现,全国各地文旅竞争日益激烈,黄山破除门票依赖,或是意味着黄山市乃至安徽省文旅开始整活儿。△
4月10日 下午 8:31
其他

全国夜宵第一城,不在北上广深

无夜宵,不长沙内啡肽是一种可以让人感到愉悦、满足的激素,在人体经历一定强度的消耗后释放。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又如寒窗苦读的学子考上理想大学,相爱的情侣历经磨难久别重逢。不过内啡肽的获取也有捷径,比如辣椒。吃辣椒的时候人体也会释放内啡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吃辣上瘾,甚至有人三天不吃辣、吃饭如嚼蜡。辣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将“辣”字当头的长沙夜宵推至全国夜宵第一城。近日,央视财经中国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发布显示,2023年,我国夜游市场规模达1.57万亿元,其中休闲时间最爱聚餐/夜宵的十座城市,长沙排名第一。△
4月5日 下午 4:27
其他

争夺“低空经济第一城”,谁先抢跑?

市场规模预估有多大?继新能源之后,低空经济成为了城市间争相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产业。2024年年初,国务院明确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增长引擎。在此之前,低空经济已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经济概念持续火热的低空经济,其市场规模预估到底有多大?日前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中国将形成通用航空产业万亿级市场规模。2月28日,中国民航局副局长韩钧也表示:“根据一些研究单位的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作为新崛起的万亿级战略产业,低空经济有望搅动区域产业格局,为城市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有不少地方将其上升到
4月1日 上午 10:39
其他

谁在“炒作”王婆?

第三个人尽皆知的王婆历史上有两个王婆人尽皆知,一个是宋朝在新疆卖瓜的,另一个是《水浒传》里,在山东撮合潘金莲和西门庆苟且的媒人。如今河南也有个说媒的王婆成了红人。社交媒体上,全天都有各式各样的王婆说媒直播间,有时点进去可以看到观众视角拍摄的王婆,更多时候是在等待王婆上台,但都不妨碍网友热情高涨,评论目不暇接。到了晚上,就是素人主播自己扮演王婆和网友聊天。说媒现场则可以用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来形容,就连王婆上台的过程,都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开路护送。观众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人希望可以找到爱情,更多人没有上台机会的也看个热闹、图一乐。△
3月31日 下午 10:00
其他

老工业城市,组团抄作业

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在区域经济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城市之间的相互学习,早已成为常态。这同样也反映了城市对于补短板的渴望。近段时间,坐落于广东北部的一座城市——韶关,格外热闹。3月25至26日,第六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在此举行,梳理总结、交流各地示范区建设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任务。北京石景山区、鄂尔多斯、淄博、洛阳、株洲、宜宾等多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代表,到此实地走访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浈江片区等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和重点园区。对于这些来学习交流的老牌工业城市来说,“产业升级转型”正是补短板的重中之重,各区域代表此行的一大主题也同样如此。众所周知,老牌工业城市凭借着磷矿石、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等优质矿产资源,曾经历过一段辉煌的工业时代,并为整个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技术工艺老化、人口流失等问题,使得老工业城市发展陷入瓶颈。这也表明,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为带动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振兴发展,“十三五”期间便开始建设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此过程中,这些城市在保持工业底色同时,还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向韶关学什么对于韶关来说,第六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此举行,有经验可借鉴,亦有合作空间可以挖掘。与众多老牌工业城市相似,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借助“小三线建设”契机,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了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同时也为粤北地区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荟萃和培养了一批人才。经过了数十载的积累,韶关在金属铸锻件、冶金、液压油缸、矿山机械、齿轮等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创下广东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空调等诸多“第一”。钢铁、机械等产业也是韶关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3月29日 下午 5:03
其他

谁在制造,新造的人

新造,要造国际创新城“曾经我茫然前行暗夜的路上,微风刺痛着灵魂找不到应该的方向,生命这样的旅程,要用多少的泪水来完整……”听上去如此忧郁澄澈的一首歌,用到了血腥场景里,可谓视觉和灵魂双重的冲击感。今年三月,融合黑色幽默、港式黑帮、文艺怪诞的电影《周处除三害》迅速走红,上映7天票房便超过2亿元,成为了今年电影市场冷淡期的爆款。随着口碑的不断出圈,该影片中的插曲《新造的人》也火爆网络。“听周处除三害新造的人被洗脑了”、“新造的人”等相关话题一举登上微博、抖音等多平台热搜。新造的风越演越烈,全网也掀起“忏悔”热潮,不少网友在相关话题下评论“感谢尊者,我已经成为新造的人”。令很多人没想到是,坐落在广州番禺的江边小镇——新造,也随之火了一把。很多人打卡广州地铁4号线新造站、去镇里休闲游玩,并自我调侃道“已是新造的人”。△
3月26日 上午 8:00
其他

跨进千万人口,他们靠什么?

下一个千万人口城市,谁先晋级?随着各地最新人口数据的陆续公布,各主要城市的人口状况揭开谜底。与经济领域“万亿俱乐部”的再扩容不同,“千万人口俱乐部”在2023年暂未迎来新晋成员。从人口数据来看,此前14座常住人口在900万以上的准千万人口城市中,已有6座公开了2023年末的最新人口数据。其中,合肥2023年新增常住人口21.9万人,常住人口数达985.3万人,成为目前距离千万级人口最近的城市。第二接近千万人口的是温州,去年新增常住人口8.2万人,人口增量近7年来首次超越宁波(新增7.9万人),常住人口976.1万人,继续以领先宁波(969.7万人),保持浙江人口第二大城市。长春则扭转了此前负增长态势,在2023年逆势增长3.65万人,常住人口达910.19万人。邯郸人口数量连续5年下跌,2023年末常住人口917.31万人,较上年减少10.79万人,是已公布数据的准千万城市中唯一负增长的。而南京常住人口的增量从上年的6.8万下滑至去年的5.59万人,2023年末为954.7万人。△
3月25日 下午 12:02
其他

江浙,凭啥成“人口赢家”

人才引进频放大招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人口总量下降叠加老龄化,城市间人口竞争更加激烈。近期陆续有省市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其中江浙一带颇为亮眼。具体来看:浙江连续2年成为全国常住人口增量第一的省份,省内所有区市实现均常住人口正增长;江苏常住人口达85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省内沿江8市均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
3月18日 下午 5:02
其他

宝鸡,为什么需要机场?

陕C,曾因交通而兴曾经的陕西第二大城市——宝鸡,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场。根据华商报、《宝鸡日报》消息,日前,宝鸡机场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最终批复,拟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按照现有规划,改扩建后的宝鸡机场位于凤翔区糜杆桥镇,项目总投资16.11亿元,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C,即支线机场。消息一经公开引发热烈讨论。有网友表示,家门口有了机场,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也有网友认为支线机场飞机班次少,市区到机场所在地没有直达高速公路和城际轻轨,不如直接坐车去西安咸阳机场。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宝鸡机场是4C军民合用的支线机场,对宝鸡不会有特别大的带动作用。而且目前宝鸡到西安机场的线路已经公交化了,西安机场实际可以完成宝鸡机场的功能。此外,张宝通认为,对于宝鸡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争取将宝汉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尽早实施,加强宝鸡的交通枢纽建设。曾因交通而兴宝鸡建设机场的想法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谋划了近16年。2008年9月,在宝鸡凤翔军用机场早已不再承担任何军队飞行任务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对宝鸡建设军民两用机场进行了可行性考察。2018年11月,中国民航局在宝鸡召开了宝鸡机场改扩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次年4月,审查同意,出具了行业审查意见。宝鸡机场的建设自此进入了国家的视野。进入2023年,宝鸡机场项目推进按下“加速键”:5月航站楼外观设计汇报会召开;11月宝鸡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工程三通一平项目招标公告发布。直至今年的2月23日,宝鸡机场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最终批复。这标志着宝鸡市机场项目进入正式建设阶段,也意味着宝鸡历时16年的“申飞”之路终于走到了终点。16年的谋划到底为了什么?有分析表示宝鸡是想借此重塑枢纽地位,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交通车牌排名全省第三的陕C城市——宝鸡,是因交通而生,又因交通而衰的典型代表。宝鸡,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俗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陈仓,就是指的宝鸡东大散关一带,而大散关又是关中石大关之一,有“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所以说宝鸡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塞。到了近代,随着陇海铁路、宝成铁路的陆续修建,宝鸡成为我国西部东联西进、北上南下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因铁路而快速崛起。△
3月15日 下午 7:02
其他

浙C,想要千万人口

目标2025年前实现浙江省各地人口数据最新出炉。2023年末,省内冲刺“千万人口城市”的温州、宁波常住人口分别为976.1万人、969.7万人,一年增量分别达到8.2万和7.9万。这是近七年来,温州常住人口增量首次超过宁波。这个省内C牌城市似乎卯足了劲要加快晋级“千万人口俱乐部”——2024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2024年是该市冲刺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双万”城市的重要一年。实际上,作为曾经的浙江第一人口大市,早在2010年,温州人口就突破了900万,但也自此进入漫长的平稳期。平均计算的话,温州13年来年均人口增长不足5万。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当了13年后备军的温州还需要5年左右才能到达人口千万级别。这艰难的“临门一脚”,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突破?△温州(图源:图虫创意)曾经的人口C位温州市统计局初步数据显示,2023年末温州市常住人口为976.1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8.2万人,同比增加8.47‰。8.2万人的常住人口增量,是近年来温州最大的人口增幅。值得注意的是,若结合出生人口来看,更能印证温州常住人口实现了逆势增长。2023年,温州全市辖区助产机构共出生人口5.29万人,较2022年下降8.17%。这也是温州出生人口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后的生育高峰后的七连降,但下降比逐年趋缓,2023年为近年来最低降幅。人口数据走“靓”,从其他维度来看,2023年的温州也交出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全市实现GDP8730.6亿元,实际增长8.0%,在浙江全省排名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9%,也位居全省第一。这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温州模式”名扬四海的南方城市,似乎重新找到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很长一段时间里,温州都稳坐浙江的人口C位。2010年,温州常住人口达到912万,成为浙江省首个突破900万人口的城市;2016年,杭州实现反超,并在短短3年后成为浙江省首个突破千万人口的城市。宁波也持续挑战着温州“人口第二城”的地位。2010年,宁波常住人口尚只有760.6万,与温州差距超过150万人,但2023年最新的差距只有6.4万人。回头来看,2017年开始的浙江省内“抢人大战”是一个关键节点。宁波多次放宽落户限制,2017-2019年常住人口增量分别达到13万、19.7万、34万;杭州更是“抢人大战”的全国赢家,2017-2019年增量高达28万、33.8万、55.4万。温州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吸引力不及同省的经济强市杭州和宁波,常住人口年增量都在5万左右。另一方面,温州本身的自然条件也限制了其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从陆域面积来看,温州比杭州小了4千多平方公里。且其山多地少,平原面积比宁波更小。如果排除代管县,温州市区人口密度显著高于杭甬。但离千万门槛仅一步之遥,面临城市能级显著提高的可能,温州不可能无动于衷。2020年9月,温州市印发《关于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战略。上述文件中提出,目标到2025年,保持人口净流入,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户籍人口880万人,从业人员580万人。在2024年春节假期后的“新春第一会”上,温州再次强调,吹响冲刺“双万城市”(万亿级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号角。△
2月28日 上午 9:00
其他

冰雪融化,东北咋整

冬天属于东北,但考验从春天开始。东北三省,还是接住了“泼天的富贵”。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春节假期期间,三省共计接待游客8359.01万人次,约占全国出游游客总数的17%;旅游综合收入共计885.21亿元,占全国出游总花费的13%,三省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较2023年的增幅均高于全国。从今年年初开始,东北地区旅游市场持续“沸腾”。哈尔滨率先火爆出圈,成为顶流,元旦三天假期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沈阳不甘落后,主打“听劝”,春节假期旅游预订订单量同比增长818%;吉林省的“双顶流”长白山、延吉客流量持续走高,给本就火热的东北旅游市场再添新柴。不过,随着气温升高,冰雪大世界、雪乡等多个景区陆续关闭,东北地区即将进入旅游淡季。不少人发问:冰雪季结束,接下来东北旅游要怎么办?抱团成为赢家今年,旅游过节的群体大幅增加。文化旅游部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三亚旅游持续火爆,堵人还堵船;成都博物馆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打卡参观,线上预约爆满,一票难求;南京夫子庙从除夕开始就挤满了来看灯的游客……放眼全国,各省都有出圈的城市或景区。不同于这些“单点开花”的省份或地域,在冰雪游热度的带动下,东北三省抱团在龙年春节“突出重围”,成为春节假期旅游最火爆的地区。黑龙江省文旅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黑龙江省累计接待游客2220.7万人次,同比增长75.9%,较2019年增长62%;实现旅游收入为271.9亿元,同比去年均值增长102.1%,较2019年增长61.7%。吉林的表现同样突出——国内游游客2051.71万的出游人次,200.61亿元的旅游收入,均超2019年同期。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55.5%和57%,位居全国前列。△
2月23日 下午 6:03
其他

一碗螺狮粉,能否再带旺柳州

还有多少惊喜?春节假期,多家快递停运,但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一家柳州网红螺蛳粉店,还在直播间加班加点售卖袋装螺蛳粉,似乎春节与其无关。但时代周报记者蹲点发现,尽管此时下单需要承担较往常更高的运输成本,但直播间不到半小时就有大约30份的礼盒成交,几乎每分钟都有一个受不了味蕾诱惑的消费者下单。在柳州经营螺蛳粉店的古仔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近年来螺蛳粉在社媒出圈,所以它成了桂柳人(桂林、柳州)逢年过节的伴手礼佳品。“现在过年,相当一部分人离开柳州返乡过年,不少粉店关门休息,线下堂食的顾客整体也不多,但是因为送礼需求,螺蛳粉礼盒反倒卖得火热”。作为柳州众多风味小吃之一,螺蛳粉早期只是柳州街头零散分布的路边摊食品。近年来,通过纪录片、美食节、社媒上的频频亮相,以及当地持续推动螺蛳粉全产业链布局,柳州螺蛳粉行业年产值不断创新高。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柳州螺蛳粉品牌效应持续扩大,预计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9.2%;柳州海关完成柳州螺蛳粉出口货值约1.0125亿元,同比增长38.2%。△
2月11日 下午 3:40
其他

在粤C,呼吸都是浪漫的

论旅游综合实力,还得看珠海。珠海,老司机称之为“粤C”,这是一座被低估的,却又充满“网红基因”的城市。从宛如置身皇家园林的圆明新园、到摘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海岛剧院日月贝;从年接待游客上千万的海洋王国,到石奇水美的东澳岛……但凡一个人多少有点爱好,都能在珠海这座城里找自己心里的“诗与远方”。△
2月8日 下午 4:02
其他

论生猛,还得是广东

李杭/摄世界上没有一头牛能在汕头全身而退,也没有一只鸡能在茂名死里逃生。茂名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化州香油鸡、高州盐焗鸡、隔水蒸鸡,信宜叫化鸡……寻常鸡肉到了茂名人手中幻化出了百般的滋味。△
2月7日 下午 4:02
其他

中国最爱泡温泉的地方,不在北方

去广东过个暖冬“尔滨”爆火之后,各地文旅“卷”起来了。广东也坐不住,紧锣密鼓备足“文旅大餐”,邀请全国游客到广东过大年。地处北纬20°09′—25°31′的广东,拥有温暖的气候,多样的热带植物,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区,是避寒过冬的圣地。△
2月6日 下午 4:02
其他

万亿消费的实力,还得靠长三角

苏州南京杭州,排队等晋级2023年,深圳和成都社零总额双双突破万亿,全国万亿消费城市增至6席。下一个全国万亿消费城市会是谁?根据最新数据,苏州、南京、杭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都已超过7500亿元。这也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三个晋级万亿消费俱乐部的,都将是长三角城市。作为全国消费活力最集中的区域,长三角社零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长三角的9个万亿城市中,上海2023年的社零总量和增速均遥遥领先。不过,对比全国7.2%的社零增速,多数城市的社零增速不及全国平均,尤其南京和杭州两地社零增速低于全国两个百分点以上。苏州南京杭州瞄准万亿消费社零总额排名靠前的城市中,除去6个已经突破万亿的城市: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深圳和成都,接下来的四个“万亿消费城市后备军”分别是苏州、南京、杭州、武汉。△
2月4日 下午 5:03
其他

东北三省竞逐,谁是最大赢家?

接下来怎么拼?这个冬天,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地区,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夜幕下的冰雪大世界人头攒动,年轻人在东北体验了崔健歌词里的场景: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除了在雪地里蹦迪,“撒野”还包括在蒸汽缭绕的早市,顶着凛冽的寒风吃早餐,以及在一望无际的滑雪场纵情驰骋。这些场景表象是东北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实质则是东北三省经济一改往年的疲态,回升向好。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各省陆续进入“两会时间”,辽宁、吉林、黑龙江也陆续公布了2023年的“成绩单”。从经济总量看,辽宁省GDP突破3万亿元,继续在东北三省中保持领先。从增速来看,辽宁和吉林2023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3%和6.3%,均跑赢全国水平。而黑龙江全年增速为2.6%,与去年基本持平,没有完成年初的目标,且增速位于全国省份的末尾。东北三省也为2024年定下了增长“小目标”。其中,吉林锚定GDP增长6%的预期目标,辽宁和黑龙江则不约而同把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5%。同时,三省在发展目标上均提到了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让冰雪经济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2024年,辽宁和吉林是否能继续保持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哈尔滨爆火的契机之下,黑龙江能否涌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跟上辽宁和吉林的步伐?辽宁、吉林增速跑赢全国随着各省2023年GDP“成绩单”的揭晓,东北三省也公布了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一年来,黑、吉、辽三省的经济社会建设成果颇丰。数据显示:2023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02亿元。同时,辽宁省GDP比上年增长5.3%,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吉林省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31.19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位居全国第7位;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588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增幅与上年持平。观察东北三省的经济成绩单,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重要信息,特别是辽宁和吉林两省,表现十分亮眼。比如辽宁省在2023年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2024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辽宁城镇新增就业47.9万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增长8.8%。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
1月31日 下午 3:03
其他

江苏的“万亿”群聊,等待苏C

何时能晋级?过去的一年里,江苏经济运行“平开中高后稳”,交出了一份有成色的答卷。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全年GDP实现12.8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江苏还拿下了多项“第一”:进出口总额5.2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一系列成绩背后,都离不开江苏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持续发力。此外,江苏的万亿之城也不容小觑。2023年,随着常州GDP突破万亿大关,江苏成为全国拥有万亿级城市最多的省份。至此,江苏集齐了自己的“五虎上将”——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南通。梳理可以发现,这五座城市的车牌开头分别是苏A、苏B、苏D、苏E和苏F。而中间的苏C——徐州在2022年GDP达到8457.8亿元,按照今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来计算,2023年徐州GDP大概率破9000亿元。这也意味着,徐州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万亿GDP,从苏A到F也将全是万亿之城。万亿城市多在苏南与其它经济大省相比,江苏的经济发展特点在于“苏南模式”和外向型经济。这也是江苏拥有5座万亿城市的原因之一,以及实现快速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底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初,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城市采用当地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这种模式的重点是来料加工,产业链相对较短,且具有明显的特征:农村工业化、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与此同时,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恰好毗邻上海,有利于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这也是苏南模式成功的因素之一。基于此,苏南地区(包含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工业也较为发达。2023年前三季度,苏南五市GDP约占全省的56%,并且深耕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了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1月30日 上午 9:52
其他

第四城,靠什么?

消费突破1.1万亿中国经济第四城花落谁家,终于揭晓。1月25日,广州2023年经济数据正式出炉。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自此,广州迈入全国GDP“3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国第四。过去几十年,广州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显著成绩,GDP总量持续跃升,其中2010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2万亿元,刚过去的2023年突破3万亿元。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84亿美元。一个参照对象是,马来西亚2022年GDP总量为4079千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排名全球第35位。
1月27日 上午 8:02
其他

世界工厂,重新“制造世界”

今年的东莞比以往更加努力。2024年,东莞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近日,东莞召开2024年市政府一号文新闻发布会,介绍东莞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1+5”政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有关情况。今年东莞“一号文”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对18个产业领域进行深入调研,“一业一策”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努力把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
1月25日 下午 8:32
其他

京沪,再竞速

京沪两城差距拉大北京和上海已于近日发布2023年经济数据。作为国内唯二的四万亿城市,北京、上海分别交出了怎么样的成绩单?1月23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增长5%。2天前,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北京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4.4万亿元,增长5.2%。从经济总量来看,上海高于北京,但增速不及北京。聚焦2024年,北京、上海均提出了5%左右的增长目标,“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成为关键词。分别领衔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北京、上海这两个特大城市如何更进一步?△
1月24日 下午 5:03
其他

河南为什么带头“卷”?

河南为什么着急了?文旅界的“卷王之王”,非河南莫属。在哈尔滨凭借冰雪游和宠客举措吸纳全国游客,其他省市借助热度纷纷送上祝贺和旅游联动的时候,河南文旅则在社媒偷偷努力。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1月5日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抖音号每天发布动态超过10条,1月10日起每天突破20条,其中1月14日1天发了39条旅游宣传视频,几乎每半小时就发1条。视频内容也和以往大不相同,颇具“Z世代”风格。除了传统的历史名城、青山秀水、特色美食、旅游攻略分享,还有专属定制的土味喊麦和马赛克宣传视频,不过最受关注的还是当地使出的“美人计”——安排古装俊男靓女在车站、机场和各大景点站岗、接待游客。△
1月18日 下午 8:16
其他

《繁花》三十年,南京路的生意被谁抢走?

新上海与旧上海摩登与魔都“南京路上,一包瓜子皮都可以卖钱。”乍听荒诞的商业逻辑,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或许真的成立。大热剧集《繁花》迎来结局,流光溢彩的画面唤醒了不少人关于90年代的金色记忆。剧情中,来自浙江的服装厂争相“把店开进南京路”,黄河路上的酒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彼时亚洲最高的电视塔“东方明珠”刚刚落成,POS机尚是新鲜玩意,商业“魔都”日升月恒。△
1月13日 下午 12:30
其他

东北F4,争夺文旅第一城

联动之外,也有竞争哈尔滨,持续“出圈”。从冰雪大世界让哈尔滨引起广泛关注,到“哈尔滨宠游客到底有多拼”登上热搜,再到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组团“勇闯哈尔滨”,“东方小巴黎”在这个冬季火得不能再火。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数据显示,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哈尔滨的旅游热度也传导到了东北其他旅游目的地。据零售平台美团数据显示,继哈尔滨之后,齐齐哈尔、大庆等城市的旅游订单量纷纷呈现爆发式增长。可谓“尔滨发光、东北发热”。联动之外,也有竞争。看到哈尔滨的火爆之后,有东北F4之称的沈阳、长春、大连,也希望沾上跟东北有关的流量,借机揽客。沈阳文旅局长刘克斌实名上线小红书,秒回网友对沈阳的文旅建议,在线听劝整改;吉林文旅官网微信喊话南方游客来吉林旅游,并对当地的游玩项目做了详尽的介绍;大连文旅实行部分景区门票和半价活动,并推出嬉雪泡汤、冰雪运动、光影电车等全新玩法。在竞与合中,东北文旅市场正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东北文旅“卷起来”哈尔滨旅游的这把火,从去年一直烧到现在,还没有降温的迹象,且已经辐射到了东北其他城市。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东三省的网友纷纷喊话家乡当地抓住机遇,在网络上建言献策。1月4日,有沈阳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文章称,目前有很多南方游客拽着行李箱逛早市,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在早市安排个行李寄存处,并表示“哈尔滨之所以很火,就是主打一个体贴入微,希望沈阳文旅部门发现各种细节,提供周到的服务。”一天后,沈阳市文旅局局长刘克斌便回复称:“非常感谢您的建议!全部采纳。我已落实小河沿早市存放行李服务事宜,市场方正抓紧实施,近日可见效果。”1月9日,刘克斌再次发布笔记表示小河沿早市寄存处已经启用。而在这篇笔记的评论区里,陆续有不少网友指出沈阳旅游存在的问题,并给文旅部门出谋划策。△
1月12日 下午 8:30
其他

浏阳与烟花,生意和新意

禁与放之间年关将近,烟花又“热”了。千百年来,烟花爆竹被视为春节的底色,响亮的爆炸声和飞溅的色彩中年味渐浓。但另一方面,在安全和环保的双重要求下,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实行烟花爆竹“禁燃令”。2018年,全国803个县级以上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燃令”的松紧一直为大众所关注。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关于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全面禁售、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应当予以修改。该消息被外界视为烟花爆竹的“禁燃令”,或许将面临松绑和放宽的信号。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近期已有多地陆续公布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禁放通知,包括烟花全年禁放区域、烟花定点限时燃放区域、烟花零售点、烟花购买和燃放注意事项等。通知中不乏城市透露“松绑”之意。如广州番禺区发布通告,新造镇、化龙镇、石楼镇等地,在春节期间允许限时燃放C、D级烟花爆竹;花都区、南沙区也相继发布公告,将全域禁放改为划定部分禁止燃放区域,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再如济南章丘区,也将全域禁放改为划区禁放,济南公安部门也对外表示此前的全域禁放有滞后性,亟待修订。△
1月9日 下午 12:14
其他

如皋,等待翻盘

一度高歌猛进每个城市,大抵都有一个造车梦。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长期以来,汽车产业凭借其产业链长、关联性大、创新力强的特点,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之一。随着新能源技术趋于成熟,不少城市将手中的筹码押注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老牌汽车城将其作为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而深圳、常州、合肥等城市异军突起,试图重塑汽车制造版图。在浪潮涌来之时,“几家欢喜几家愁”或是当下的真实写照。经过多轮的比拼,有些城市成功押注新能源汽车,联手新能源车企,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而有些城市却淹没在海浪里,他们押注的项目,走向了破产的终局。这其中,一度造车心切的四线城市江苏如皋,亦在其列。一度高歌猛进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南通、泰州、苏州三市交界处,不临海但临江。从全国范围看,如皋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水陆空一体化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也是承南启北、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随着沿海高铁、沪苏通铁路等轨道交通及长江航道的穿境而过,如皋也纳入了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与区位优势相比,如皋更有说头的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安排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的催化下,新能源汽车因此成为各地招商的重点。△
1月8日 下午 3:06
其他

重庆,冲上3万亿之后

跳一跳、够得着2024年首个工作日,重庆全市“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动员部署会召开,明晰新年全市经济发力方向。不久之前,重庆“剧透”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根据重庆广电“第一眼”消息,全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迈上3.1万亿元新台阶,增长6%以上。这也是重庆GDP首次迈上三万亿大关,有望坐稳中国“经济第四城”。从老工业基地走来,山城重庆正以“赛博朋克”的网红形象吸引八方来客。而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重要的西部中心城市,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重庆也正引领西部走向现代化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能级的跃升后,2024年,重庆如何继续发力?2023年12月26日召开的重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将如何实现?△图源:图虫创意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二2023全年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不过,按照重庆自身的解读来说,“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全年经济“先抑后扬”,追赶发展成效明显。上半年,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但在三季度时已转为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而从全年的增速来看,目前多家机构对2023年全国GDP增长速度的预测约为5.2%,如果按照重庆6%的预测值来计算,重庆全年增长速度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左右。重庆下半年的快速增长从何而来?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11月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6.6%、4.7%和8.9%,分别高于全国2.3、1.8、1.7个百分点。作为工业强市,工业依旧是重庆发展的压舱石。前三季度,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二。从全年来看,重庆汽车产量超200万量,居全国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车对全市汽车整车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0%。△图源:图虫创意“从前三季度全市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最大亮点。”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杨弘毅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是重庆目前大力推进的重点。2023年6月,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从半年多的发展结果来看,这三大产业集群也的确成为推动重庆成为“制造强市”的中流砥柱。不容忽视的是,成渝“双城记”对于重庆的高质量发展也密切相关。2023年,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对重庆来说,不管是承接东部地区、沿江地区产业转移,吸引更多央企走进重庆、投资重庆,亦或是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动成渝“氢走廊”等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都尤为重要。△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图源:时代周报
1月6日 下午 6:00
其他

哈尔滨,整活儿了

接棒淄博,花式哄客“铁锅炖排队、烧烤排队、搓澡排队,干啥都要排队,到处都是‘南方小土豆’。”元旦期间,在哈尔滨陪外地朋友玩的本地人万玲对时代周报记者感慨道。进入冬季以来,从各地飞往哈尔滨赏冰看雪的游客络绎不绝。据《哈尔滨日报》,截至2023年12月20日,哈尔滨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成为东北地区首个突破2000万的机场。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旅游热度进一步飙升。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测算,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而海南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全省旅游总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60.1%。从数据来看,哈尔滨元旦假期收入是海南全省的2倍还要多。作为冰雪之都,哈尔滨一直是冬季热门旅游城市。不过,这个冬天,哈尔滨频频登上热搜,成为“顶流”。新年伊始,在城市之间的文旅赛跑中,哈尔滨率先冲线,颇有一副王者归来的架势。“没想到这么火”“想到会火,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火。”作为餐饮人,从2023年春天开始,姚先生就盼望着餐饮业的复苏。如今,哈尔滨旅游热度持续上涨,他的期盼在这个冬天有了回应。姚先生的店铺位于哈尔滨著名地标中央大街附近。从去年12月开始,他的店里每天都挤满了来自外地的游客。他估算过,与2022年同期相比,店铺的营业额提高了30%-50%。让他意识到哈尔滨旅游爆火的,不止是营业额的上涨。姚先生说,有一天晚上他开车回家的途中路过索菲亚教堂,突然间路边有人向他招手,问他是不是网约车,这是他过去几年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他意识到,这个冬天,哈尔滨真的火了。△
1月3日 下午 9:05
其他

造梦之城横店,没有童话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灵魂才是自由的。马金龙变胖之前,是个小有名气的特约演员。如今他还是个特约演员,年龄长了,身材变了,但是“名头”却还没变。不过,在横店,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马金龙说,他在横店漂了这么多年,从横店群演一路打拼成为大明星的他就知道两位,一个是王宝强,一个是赵丽颖。这种“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马金龙从来不相信会发生在身上,而且他觉得也不能相信,“做这一行,心态要是不好,人很容易崩溃。”马金龙说,每年横店会离开很多人,也会有很多人来。他们之中有的人是来追梦,有的人是来体验生活,还有的人是因为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太无趣,就过来换一种生活,当散心。但时间久了,离开还是留下?就成了群演们每天又会思考的问题。结局也无外乎只有两种,靠本事在这里安家,完成从横漂到新横店人的跨越,或者是回家,回归自己曾经想逃离的生活。然而不论哪一种,都不是自己在短剧里看到的剧情——成为巨星、或者霸道总裁。从1996年建成第一个外景拍摄场地,27年过去,横店吸引了上千家影视注册公司在这里注册登记,成为中国最大的片场。这让横店就像《爱乐之城》里的洛杉矶一样,吸引无数人到这里来寻梦。但是很多人后来才明白的是,横店更多时候只能提供给大众一个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就像米娅在《爱乐之城》里的那句台词“也许这只是一个白日梦,永远都不会实现”。穿越横店春秋唐园是横店影视城的一个拍摄基地,位于明清民居博览城的东侧,普通游客买票就能入园。12月中旬的一天,临近上午10点,这里还是空荡荡的,只是偶尔会有装着宫灯、衣柜甚至大红轿子的货车从门外驶入,穿梭在古代建筑群里。△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首个“市市通350高铁”的省份,是它

下一个,很可能是广东全国高铁这盘棋有了新的变化。12月11日,昌景黄高铁顺利通过国铁集团组织的初步验收,预计将在12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这条高铁的开通,不仅将结束江西浮梁、乐平、余干和安徽祁门、黟县等地不通高铁的历史,还能助力江西成为全国首个“市市通350高铁”的省份。从“环江西高铁网”的尴尬,到第四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再到如今的成就,江西无疑在高铁建设上实现了“逆风翻盘”。△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广东五大都市圈,谁最受益?

谁最受益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长期以来是全国的发展引擎和改革先行者,也是中国经验的其中一个缩影。近些天来,随着广东五大都市圈的发布,这片区域再次被授予重任。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增长极……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3年至2030年,展望至2035年。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的解读,这五大都市圈,也是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具体来看,广州、深圳作为一线城市,将领衔两大都市圈成为广东经济发展助力。广州都市圈将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这些省正在“卷”高铁

粤鲁皖稳居前三,广西挤进前十。高铁能抵达的地方,越来越多。贵南高铁是今年首条开通的高铁,将广西带入“市市通动车高铁”时代;福厦高铁是国内第一条时速350km的跨海高铁,助力福州厦门实现“一小时生活圈”;昌景黄高铁也即将开通,这一条跨省高铁能让江西成为首个“市市通350高铁”的省份……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年底,预计共计新增13条高铁(时速200km及以上)。这13条已开通或即将开通的高铁会直接提升11个省份的高铁运营里程,让高铁十强省份迎来一场洗牌:广东突破3000公里,稳居全国首位;山东超过安徽排名第二;广西从第十二位挤进全国前十;江苏、江西、福建也实现了排位晋升;辽宁则从第六降至第十。广东高铁里程突破3000公里广东高铁运营里程依旧“领先”。根据《202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底,广东200km/h以上标准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788公里。加上今年开通的广汕高铁(全长200公里)和即将开通的汕汕高铁汕尾至汕头南段(全长142公里),广东高铁运营总里程达到3131公里,率先跨过3000公里台阶,与第二名的差距继续保持在300公里以上。作为一个沿海省份,广东建这么多高铁的原因,一部分是出行的人流量大,另一部分是希望借助高铁建设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2022年常住人口达到12656.80万人,如果以目前的高铁开通情况来计算,广东的人均里程只有0.25公里/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论是出门工作还是出游,都会有相应的出行需求。“广东有两个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大,很多交通问题都需要用高铁来解决。”△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汽车城,年末疯狂

广东还是一哥临近年末,汽车大省之间的争夺战,仍在持续。今年1-10月,全国汽车累计产量2366.3万辆,同比增长4.9%。这其中,汽车产量排名前十名的省份占据了全国汽车产量的“半壁江山”,依次为广东、重庆、上海、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吉林、浙江和陕西。分省份来看,“汽车第一大省”仍为广东,产量达到421.07万辆,在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同比增长21.1%。其次是重庆和上海,前10个月的汽车产量分别为184.35万辆和168.05万辆。值得注意的是,重庆的表现相当强劲,其汽车产量连续超过上海、吉林(124.1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与此同时,山东和江苏的汽车产量增长迅猛,同比增长52.6%和72.9%,排名上升4位和5位,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七。而汽车产量长期排在全国前三的吉林,今年前10个月汽车产量同比下降了34.7%,跌至第八名。作为制造业里产值最大、产业链最长、相关产业最多的一项,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临近年关,正值汽车产业冲刺的关键时期,这场关于汽车重镇的“保卫战”也已打响。抢占新能源“潮头”在全国汽车制造版图,今年1-10月,广东、重庆和上海分别占据前三的位置。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重庆汽车产量连续超过上海、吉林(124.1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这也表明,重庆正加速重回汽车制造中心。实际上,若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15年,重庆全市汽车产量达260万辆,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汽车制造无可争议的中心。不过,受周期性、结构性等因素影响,自2016年开始,重庆在全国汽车制造版图上的地位开始逐渐滑落。到了2019年,重庆汽车产量更是触底达到137.46万辆,沦为汽车产量第七城。遭受“重创”之下,重庆凭借着已有的材料、半导体、电子信息等基础,开始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线,推动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得益于此,重庆汽车产量迅速回升,2022年重回200万辆。不仅如此,2023年以来,重庆全市新能源汽车对其汽车产业增长贡献率高达85%。△
2023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