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

其他

最好的道理,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玩给孩子看

做父母并不是容易的事,养育生活中,常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麻烦。下面这些场景你一定不陌生——场景1你在超市买了各种东西,大包小包地拎着。孩子这时候却不肯自己走,缠着你非要抱。你怎么办?
2020年5月26日
其他

宅在家,就和孩子玩这些游戏吧

这个游戏的核心是让孩子赢,充分感受到自己力量能产生的结果。对于相对比较谨慎的孩子,大人可以夸张地逞强,但是非常容易就被推倒。随着孩子自信心的增强,也可以相应提高难度。但最终的结果,一定都是孩子胜利。
2020年1月25日
其他

游戏老师私藏:最受欢迎亲子游戏

通常都是由孩子念儿歌,他们很喜欢拥有掌控节奏的感觉。有时孩子会故意一边念儿歌,一边慢慢往远处走,我就乖乖跟着。然后念到“歇一歇”时,他就突然加快速度,迅速跑到报纸上。我自然措手不及,无奈地输了。
2020年1月20日
其他

沉默孩子的开口之路

几分钟后我表示更换模式,已经识别不了手势,思思就开始用语言指挥我,我说我有唱歌功能,问要不要唱歌,思思说不要,我说有跳舞功能,思思开心的开启跳舞功能,我左摇右摆,有时候上下跳,逗的思思哈哈大笑。
2020年1月6日
其他

大人累了,孩子还想玩,怎么办?

5岁的男孩小米,特别喜欢玩举高高,转圈圈这类的游戏。游戏课上,老师是飞机,听他的指令,载着他在房间里飞来飞去。这是个特别消耗体力的游戏,几轮之后,老师觉得很累了,但小米还玩得正高兴呢。
2019年10月10日
其他

游戏老师的“七种武器”

充气棒可是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除了视频中介绍的打地鼠和抢宝,玩法还有很多。几年前上游戏课时,游戏老师会和孩子玩枕头大战,现在升级为充气棒大战,充气棒在击打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却完全不会打疼。
2019年5月14日
其他

玩好“躲猫猫”游戏,帮孩子提升适应力 I 专栏

就像小年龄的孩子特别享受一下子跳到大人面前制造的惊喜效果,大一些的孩子,最有趣的是游戏中:“啊呀,他朝我走过来了,是不是要发现我了”的紧张,以及随后的长出一口气——“他没看见我,又走开了”。
2018年12月12日
其他

游戏老师怎么陪孩子玩“躲猫猫”(上)? |家庭支持专栏

A:孩子的情绪就好比是一个天平,有的时候负情绪多,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总去挖掘原因,把这些负情绪拿掉,而是主动的注入积极的快乐的正面的情绪,这样,孩子情绪的天平就不会倾斜。
2018年12月6日
其他

如何帮助容易紧张的孩子适应新环境 | 家庭支持专栏

A:孩子的情绪就好比是一个天平,有的时候负情绪多,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总去挖掘原因,把这些负情绪拿掉,而是主动的注入积极的快乐的正面的情绪,这样,孩子情绪的天平就不会倾斜。
2018年8月9日
其他

每个父母手里,都握着帮孩子提升自信心的钥匙

在“家庭支持”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愈发清晰地感受到,如果父母能够同步行动起来,主动调整自己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安排专门的时间,用适合的游戏陪伴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018年5月10日
其他

当孩子把坏情绪“玩给我们看”时…… | 游戏教师手记

游戏老师陪伴孩子的游戏时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放松,感觉自己得到完全的接纳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将自己积累的负情绪倾倒出来。
2018年1月17日
其他

案例:如何帮助爱发脾气、无法融入集体的孩子?

真真快两岁的时候,一个做游泳教练的朋友教我用水给孩子冲头冲脸,让孩子练习闭气。孩子哭闹反抗,他说没事。结果最后发展成孩子一洗头洗澡就歇斯底里的哭闹,后来看孩子确实太恐惧我才放弃了。
2017年11月30日
其他

当孩子说“我真笨”时,是在说些什么?| 游戏教师手记

但是,“宝贝太棒了!”“了不起!”“真聪明!”这类我们习惯性地就脱口而出的空泛的赞美之词,并不一定就能够如我们所愿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反而可能造成孩子过于依赖外部评价。
2017年6月14日
其他

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怎么破?

但是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都有一个逐渐发育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低年级孩子来说,受大脑发育程度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也很难控制住自己,不被周围各种有意思的事情吸引。
2017年5月24日
其他

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玩?

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
2017年5月3日
其他

游戏教师手记:男生豆豆

男生豆豆是二年级小学生,有8个粉丝。话少,很酷。我已经持续三年为豆豆作一对一家庭支持,看着他从一个爱躲在妈妈身后的小豆丁,成长为跆拳道赛场上敢跟比自己高半头的大孩子叫板的大豆瓣儿。
2017年3月16日
其他

增强孩子适应力的两个关键

这样的复原,才能够使神经机制得到发展,适应力得到加强。正像网友Joyce田君在上篇文章之后的留言所描述:这时复的“原”其实不是原来的“原”了,而是已经适应了又一个挫折,就好比又增加了一项免疫力。
2017年2月20日
其他

孩子摔倒后,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吗?

一个6、7岁的男孩,每滑十几米都会摔倒,摔倒后不会马上起来。每次妈妈都会去到他身边。因为离得远,听不见两人说了什么,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妈妈从不主动伸手去拉男孩,而是等男孩伸出手,妈妈才会把他拉起来。
2017年2月15日
其他

不要把“敏感期”当作安慰剂

在游戏力的微信群里,有妈妈提了这样的问题:女儿3岁多,经常表现出追求完美,或者很执拗的情况。比如:姥爷帮她剪纸,线不是按照她想的那样剪了就大哭,要求要贴回去重剪。还有,饭菜必须分开放两个碗里,而且碗离她的距离也有固定的要求,经常要摆很多次才能满意。类似的情况每天都要上演很多次,真让人郁闷。她为什么会这样?妈妈又该怎么做呢?群里马上就有人回答说:这是秩序敏感期或者完美敏感期吧。不用太担心,过一段就好了。嗯,对。秩序敏感期,这也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解释。对我自己以及身边很多妈妈而言,接触到敏感期及其相关的理论,让我们能够从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来看待他们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知道自己孩子的这些“问题”是很多孩子都会要经历的,心情都放松很多,态度上自然也更加从容和有耐心。“敏感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让我们长出一口气的安慰剂。但是,几乎是同一时间,另一个群里我看到这样的问题:女儿马上要上一年级,幼儿园开始教一些拼音和数字。女儿写拼音的时候,首先是要求作业纸必须绝对干净整洁,不能有一丝褶皱,否则就会很不开心。然后呢,过程中稍微写得不满意一点点,就必须擦了重写。擦多了纸又皱了,妈妈劝两句就开始哭。常常一个简单的作业要哭哭啼啼折腾一个多小时,大人孩子都弄得特别疲惫。两个故事里,孩子的表现是类似的,但我面对第二个问题时,“敏感期”三个字就不那么轻易地脱口而出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大了,似乎超出了“敏感期”相应阶段的解释范畴。但更重要的是,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对妈妈和孩子的困境感同身受,觉得孩子需要一些实际的帮助,而不仅仅是解释为敏感期那么简单。敏感期的概念虽然常常在各种与养育相关的话题中被提起,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敏感”表现。对于前面两个故事中体现出的所谓“秩序敏感期”(也被叫做“执拗期“),我们也会发现,当事情没有按照预期的状况发生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孩子会比较容易被安抚,甚至能够自我调整,适应变化。对此,除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当事情的发展与我们的设想不同,或者超出了我们掌控的范围,我们就会有情绪上的反应,这其实是大人孩子都会有的正常反应。设想一下,当孩子到该睡觉的时间还在看电视,当同事没有按承诺完成他那个部分的工作,当你走进天天都去的餐馆,却发现他们换了菜单,你感受如何?实际上,当外部环境未能按照我们的期望发展,我们的本能就会产生冲动,这种冲动驱使我们做出行动,努力让事态回归到我们的掌控中。从这个层面可以说,所谓的”秩序敏感期“其实是一种对掌控感的需求,并非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情况,而是贯穿于整个成长过程。重点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人的反应会不同?有人能够较快地调整和适应,而有人却很难应对,甚至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状态。(前面问题中两个孩子的反应,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情绪失控“。)情绪为什么会“失控”?想想我们自己的日常状态。假如一整天心情不错,事事顺利,那么偶尔碰到点突发状况也就不太会放在心上。亲子关系中,如果孩子一直很懂事,很配合,那么他偶尔“出格”一点我们也比较容易原谅。拿看电视这事儿来说,如果孩子通常都是到时间就去睡觉了,那么遇到拖延我们恐怕不至于会大发脾气。但是如果天天都要反复催促才关电视,那么不出三天,我们不断积累的情绪就一定会找到个突破点爆发出来。其实孩子也一样。童年生活完全不像大人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无忧无虑。孩子一方面能力有限,很多想做的事做不到,另一方面事事要受大人,受规则的约束,难免会积累负情绪。当我们看到孩子因为摆放碗筷的位置不合适而大哭,因为作业的一点点不完美而焦虑,我们需要做的恐怕不仅仅是将其解释为“敏感期”,等待时间来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再多想一想,孩子的这种“执拗”和对规则秩序的“敏感”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控制和管束,以至于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决定,什么状况都不能把握。对掌控感的极度缺乏导致他在一些生活细节上非常“较劲”,以此来找回一点点“存在感”。再分享一个工作室同事的故事:“儿子三岁左右的时候,喜欢搭积木,搭不好倒了,或是搭好了碰倒了,他都会情绪特别激烈。家里人既找不到他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也没有解决办法,最后只能把积木藏起来,避免刺激他。也有朋友看了我儿子的情况之后分析说,这是秩序敏感期,说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是要按照他内心的秩序来完成这个工作。如果事情无法按照他的预期,他因此就会难过,过一阵就好了。但是,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积木已经能搭的很好了,但他还是经常会有情绪。后来,随着不断的学习和观察,发现孩子哭闹不仅仅是眼前小事造成的,眼前小事仅仅是火种,能燃起熊熊大火的助燃物是日常积累的负面情绪,或者说是挫败感。而且,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我们也并没有看到他情绪背后的需求。家里人最常说的话是:’没什么呀,倒了可以重新搭呀!‘’你哭,积木也不会自己搭好啊!‘’你在客厅搭积木,扫地碰倒了只能怨自己,没选对地方啊!‘等等。这些话,不但对儿子的情绪没有缓解,反而是火上浇油。因此,搭积木成了我家的火山口,动不动就要喷发。“面对养育的问题,接纳是重要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呢?是等待它自愈?是绕着它走?还是可以再进一步,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给予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帮助?推荐阅读:9月,很多孩子将成为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也将成为宝宝和妈妈们面对的新考验。游戏力工作室曾经推出过一系列关于“入园”的文章,可以点击下面链接阅读▼幼儿园新生活,孩子最需要什么?欢迎加入游戏力大家庭“天天游戏力”微信群我们做什么?1.
2016年8月30日
其他

幼儿园新生活,孩子最需要什么?

这几天“入园适应”的话题在游戏力的微信群里是热门话题。不单是即将面对入园的父母有各种困惑和担心,很多“过来人”妈妈也分享了宝贵的亲身体验。今天在群里看到一位妈妈这样的留言——“
2016年7月13日
其他

面对养育难题,假如我们只能有一个建议……

计时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耍赖。把计时器定到5分钟(或者4分钟)。重要的是,当计时器响起来时,不要立刻停止游戏,而应该事先跟孩子约定:计时器响了,说明还有最后一分钟,或者还可以玩最后一次。
2016年1月28日
其他

孩子闹脾气,也要接纳情绪吗?

通常,孩子还会想办法再跟大人多磨几个回合,但只要大人自己的情绪不被牵动,事情本身又没有更复杂的背景的话,那么冲突就不会再升级了。这里为了进一步讨论,我们让孩子继续发脾气。
2015年10月9日
其他

天天游戏力:用笑声面对成长中的逆反、烦恼与挫折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5年10月8日
其他

与其担心焦虑,不如与孩子玩耍|《游戏力》序

当初特别喜爱的这部情景喜剧,竟然对我日后的育儿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和孩子僵持不下时,脑子里浮现的,往往不是教育法则,而是电视剧里那一家可爱的笑脸。有趣的是,当这些笑脸出现时,冲突往往能够较好地化解。
2015年10月8日
其他

焦虑与“童年焦虑”|《游戏力2》译者说明

我们不妨想想自己,是否常常处于某种持续的紧张状态?又是否每每会为自己的紧张状态找到理由?比如我们会对孩子说:“我不能陪你玩,因为我的工作很忙。”而绝不会说:“我不能陪你玩,因为我很焦虑。”
2015年10月8日
其他

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5年10月8日
其他

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劳伦斯·科恩○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及成人)游戏治疗师、亲子关系专家、作家。○
2015年10月8日
其他

被误读的“抗挫折能力”

挫折,本身就已经不是让人喜欢的事。要想让孩子在将来能够更理智地面对挫折,首先就要降低而不是加重情绪的负面影响力,因为过于激烈和过于持久的负情绪会严重干扰甚至阻断理智的运转,最终把孩子推向本能的逃避。
2015年9月29日
其他

孩子为什么输不起?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天天游戏力》购买链接
2015年9月23日
其他

是什么让小挫折引发大脾气?

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游的情绪时,很多时候,还不如我就闭嘴,安安静静陪着她,用眼神表示理解,用适当的肢体接触提供抚慰,让她“安心地”把情绪释放出来。
2015年9月10日
其他

入园焦虑3:用游戏疗愈伤痛

之前的文章我们谈到,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完全避免孩子在入园适应过程中的焦虑和情绪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帮助。游戏就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让我们能够以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接纳的方式,与他重建亲密关系,为他补充“心理营养”。先来看看入园适应过程中,孩子最需要补充的两大“营养”是什么?1亲密感也就是游戏力反复强调的“联结”。在分离一整天后,孩子首先需要确认:爸爸妈妈依然爱我,想念我,需要我。这项确认并不简单,仅仅和孩子待在一起是不够的,用语言告诉孩子也还是不够,因为孩子必须在心里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亲密联结。2掌控感也就是游戏力中的力量感。一方面,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作为一个“服从者”待一整天后,任何人都会产生无力感。另一方面,只有尽量减少无力感,增强掌控感,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更好地在新环境中探索和学习。所以,我们必须为孩子补充掌控感。然而同样,掌控感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因此用成人式语言向孩子讲授“你能行”,效果将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为孩子补充“亲密感”(联结)和“掌控感”(力量),而补充的方式也应该采取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游戏——孩子的第一语言。第一类游戏加强联结,传递亲密第一游戏举例1:轮到我抱了爸爸妈妈一起到幼儿园接天天。天天开心地扑到妈妈怀里,妈妈顺势抱起天天一路往家边走边亲。路上爸爸一直迫不及待地问妈妈:“该轮到我抱一会儿了吧?你都抱了半天了。”可是妈妈却说:“你再等一会儿,我还没抱够呢。”于是爸爸用尽各种办法把孩子“抢过来”。比如指着地上一片树叶夸张地大喊:“快看!这里有恐龙拉的粑粑!”妈妈也假装上当,爸爸终于把孩子抱到怀里:“终于轮到我抱了,一天都没见到了,真是太想你了!”这时妈妈很“生气”:“我也想他一整天了呀,我还没抱够呢!”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终于想到了好办法:“咱们抬轿子回家吧!”三个人一起开开心心回家了。游戏举例2:想念果酱(爸爸妈妈想念孩子时,肚子里就会堆积想念果酱,堆得越多越难受,只有把想念果酱涂在孩子的身上,才能缓解难受。)妈妈下班一进家门就冲向天天:“宝贝,我想了你一整天,肚子里的想念果酱马上就要满出来了!”接着,妈妈把天天搂过来,(以适合孩子的力度和节奏)把想念果酱涂在天天的头上、脸上、后背及四肢上,一边涂一边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上电梯的时候,我连咱们家住在几层都忘了!”(任何搞笑的笑话都行。)肢体接触,是亲密联结的第一手段。妈妈们很容易做到温柔的肢体接触,爸爸们则有更男性的热情和方式,比如把孩子举过头顶,或者让孩子骑在肩膀上回家。肢体接触的同时配合夸张的表情或者一些说笑,可以加强重逢的轻松愉快气氛。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假如孩子在重逢时情绪不佳,那就不要急于让孩子笑,而要先鼓励他哭出来。眼泪,是分离伤痛的天然止痛剂。第二类游戏增强力量,感受掌控或设置透明色隐藏游戏举例1:听话的机器人爸爸妈妈变身机器人,由孩子指挥着向前走、向左转,机器人非常听指挥,即便“撞到”墙上,也还是听话地继续前进。这个游戏可以在任何地点玩,抱着孩子的效果更佳。游戏的要点是听指挥,而且要动作机械、面无表情、语气僵硬(机器人的样子你懂的)。游戏举例2:你逃不掉了这是个很简单的打闹游戏。“抓住”孩子,把他搂在怀里,大喊:“哈哈!我捉住你了。让我亲100口!”可是没想到孩子挣脱了,你还浑然不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胳膊上亲了一通才发现不对。接下来再次抓住孩子:“这回我要使出最大的力气,你绝对逃不掉!”结果孩子还是逃掉了。过程中你可以根据孩子的状态调整难度,按照他的喜好设计情节(比如装扮成怪兽、外星人或者恐龙,或者使用仙女的魔法)。不管怎么玩,重点是:你要表现得很努力,但是要最终让孩子赢。这类游戏稍加变化,还可以让早晨充满笑声,从而间接降低送园的难度。游戏举例3:让我亲一口早晨,爸爸来到天天床前小声说:“天天肯定还没醒,我正好来亲他一口!”可是用力地一口亲下去,却亲歪了,一头扎进枕头里。“啊?怎么会没亲着?奇怪!我再试试。”孩子一般就能够心领神会,开心地躲避(必要的话妈妈可以稍加提示)。爸爸要么一次次栽倒在枕头上和被子里,要么就亲到屁屁或脚丫:“哎呦!怎么是臭脚卜丫?”小结:成功克服入园焦虑,孩子依靠的有两样东西:眼泪和笑声。它们表明上看似对头,但实际是人们面对挫折时缺一不可的本能工具。首先是充分的眼泪。既然分离是成长的必需,而分离又必然引起悲伤,那么孩子就需要用眼泪充分宣泄,从而缓解伤痛。对眼泪的指责、漠视或逃避,都是对孩子成长的阻碍。眼泪之外,生活当然应该有更多笑声。大量的研究发现,人在发出愉快的笑声时,脑内分泌的正性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消除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因此,笑声被誉为“无可替代的神经营养剂”。但是,仅仅认可“笑声很重要”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孩子笑声的重要提供者。想一想,孩子在什么时候才会发出愉快的笑声?拿到喜欢的玩具?吃到好吃的零食?那些都是笑,但不是笑声。孩子只有在与他人玩耍时,才会发出愉快的笑声。也就是说,笑声是游戏特有的产物,而游戏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游戏的伙伴。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他的主要游戏伙伴并不是同龄人,而是大人。因此我们每一天的责任,不仅包括为孩子提供食物,而且还包括主动提供精神营养。就用两点来总结我们的建议吧:1.用镇定和放松,让孩子安心地流泪;2.用热情和智慧,给孩子带来更多笑声。(题图来自:flickr.com)延伸阅读入园焦虑1:伤痛难免,但可以疗愈入园焦虑2:送园,最重要的两个心理准备题图来自:这是广告:我们的书《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科恩十年磨剑,再推力作《天天游戏力》第一辑让孩子笑着起床,吃药,刷牙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天天游戏力》购买链接
2015年9月2日
其他

入园焦虑2:送园,最重要的两个心理准备

总是想避免在写文章的时候掺杂太多的个人情绪,但是,在写这篇关于“送园”的文章时,敲下“在初入园阶段,早晨送园是对爸爸妈妈的一个巨大挑战。孩子可能会有各种激烈的情绪爆发,爸爸妈妈要对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的话时,始终觉得干瘪无力。于是,犹豫再三,还是翻出了自己三年前为游游写的入园纪录,摘出中间一些片段,先与大家分享。8月29日从今天开始试园三天,送半天。我送进教室,游紧咬嘴唇,流露出很大的不情愿。但是,没有哭。我放一个吻在她手心,让她牵着老师的手走了。8月31日做了两天乖乖女,昨晚终于爆发了。临睡前先是抱怨幼儿园牛奶不好喝,然后开始啜泣,然后号啕了大概半小时,哭喊着不去幼儿园。我只搂着她,轻轻说:妈妈听见了,听见了。“仍然继续給她穿衣服,做出门准备。今早穿了最喜欢的裙子,还是背着书包出了门。门口又号啕。我转身时还能听见:“妈妈抱着!”的哭喊。9月4日昨晚睡时游轻轻跟我说:妈妈,我就喜欢王老师陪着我,不喜欢她陪别的小朋友。我放了一点心。无论如何,有一个喜欢且信任的老师,是小游能在幼儿园得到的最大福气。不过,今早还是又号啕了。我解决自己的分离焦虑的办法就是吃。今天买的一大箱零食到货了。9月5日早晨醒来就问:什么时候放假啊?然后默默地哭了两次,念叨不去幼儿园。第一次我说“你得去啊,要不王老师没看到你会难过的。”第二次我把手机上的日历给她看,告诉她再有三天就放假了。出门前穿鞋时又哭了,说不想在幼儿园睡午觉。我搂着她哭了会儿,答应抱着她去。9月6日早上一直睡,七点半时我狠心把她叫醒,特意找了她最喜欢的裙子给换上。随意问了句:带哪件睡衣去幼儿园呢?立刻就哭了:我不想在幼儿园睡午觉!然后转为夹杂尖叫的号啕。外婆说:要不跟老师商量吧。被我以严厉的眼神制止。哭了20分钟,要求我抱着送去,我答应了。一路抱着,我给她讲最近最爱的书《谁嗯嗯在我头上》。我们一起学各种动物嗯嗯的声音,她开心地大笑,半路便同意自己走。到幼儿园门口又开始畏缩,我把她抱进班,她搂着我脖子,两只手都要我给了魔法亲亲,然后扑进刘老师怀里,跟我挥手道别。是的是的,无论我之前做了多么周到充分的准备,到了要分离那一刻,就像一个伤口被突然撕开,痛,都会以不可遏止的方式,凶猛地扑过来。对孩子来说,通常只是因为不愿意与妈妈分开而哭闹。而对父母来说,比眼泪、嘶喊和哀求更难以抵抗的,是这种情绪爆发造成的心理压力:“我是不是太狠心?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我是不是不该这样丢下他?”理智地说,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逐渐练习与父母分离,需要练习适应新环境。当然,幼儿园(新环境)如何为孩子提供支持也十分重要,但这一点不是这里要讨论的主题。想说的是:既然已经决定送孩子去幼儿园,那我们就相信并帮助孩子去适应吧。就像学走路就很难免会摔疼,甚至磕破流血。很多(如果不是所有)的成长,似乎都是以挫折甚至伤痛开始的。如果我们试图完全避免伤痛,往往反而会阻碍成长。同样,几乎找不到什么办法能够完全避免上幼儿园时孩子的坏情绪,甚至激烈的哭闹。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一些小提示:对送园的艰难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一:孩子的情绪爆发可能会非常激烈,他的哭闹和抗拒很有可能是你从未遭遇过的。第二:父母自己也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孩子的激烈抗拒对父母的情绪也是巨大的考验,往往会激发两种负面情绪。一种是内疚和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血,是不是做错了。另一种则是愤怒。往往是爸爸更容易因为承受不了孩子的哭闹而恼羞成怒,态度也从“哄”变成“呵斥”。要努力保持镇定轻松的心态送园可能是孩子一天情绪爆发的高潮,因此父母的镇定、轻松就十分重要。送园不仅是对孩子的锻炼,也是对我们成人的自控力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先給你看看游游的入园记录。也建议你提前在心中反复预演“孩子大哭,抱住你不放”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反复提醒自己:–
2015年8月26日
其他

远离校园霸凌的第一件重要的事

无论是不久前引起轰动的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案,还是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的青少年欺负同学事件,都将“霸凌”(英文bullying的音译)现象越来越清晰真切地推入我们的视野。作为家长,我们多多少少都面对过孩子被人“欺负”的经历,这些新闻事件也愈发让人关注:如何避免让孩子成为霸凌的受害者?我们上次推送了《欺负孩子的,还有谁?》之后,大家都非常关心后来发生的事情。今天先来揭晓故事的结局:“……是的,我已经无路可退了,只能出手。我一拳过去,约翰的鼻子就出血了,那一刻我吓坏了,大脑中一片可怕的空白。虽然我迈出了爸爸期待的那一步,但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丝毫的成就感,也没有让我与约翰、比利的关系翻盘,我依然处于弱势——事实上,约翰和比利后来变本加厉,使出各种更高级的花样来欺负我……”是的,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主人公乔尔·哈伯博士(Joel
2015年8月4日
其他

欺负孩子的,还有谁?

最后算账的日子终于来了——一个夏日午后,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我正在外面玩,比利和约翰又开始找茬挑衅我。我正准备像往常一样赶紧转身回家,可是一转头却看到:我爸正站在家门口,注视着我。
2015年6月30日
其他

总让孩子赢,你会担心吗?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5年6月15日
其他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只“镇定小鸡”

在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2015年5月5日
其他

控制情绪?孩子的大脑还没准备好

有人说,养孩子其实就是在重新养自己,我非常同意。毕竟,情绪系统也在我们的大脑中时刻运转着,而我们小时候并没有人充当“外部调节器”。所以,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完成自我调节。过程会很漫长,但并不晚。
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