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文稿

其他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重视并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责任,奋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月7日 上午 12:02
其他

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推进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做好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2月21日 上午 12:02
其他

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的思想智慧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心内容,提出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根本遵循。
2月8日 上午 12:01
其他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2月1日 上午 12:01
其他

毛泽东与“伟大的民族英雄”的英雄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篇作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讲话特别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一批批人民英雄、民族脊梁”中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把毛泽东同志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人民英雄、民族脊梁”的“杰出代表”,表达了党和人民对毛泽东同志的一个独特的定位。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不仅名副其实,而且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全面加强政协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构建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了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以建设干部清正廉洁、委员正气充盈、机关风清气正的清廉政协为抓手,全面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内容,发挥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展示形象的关键作用。只有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进而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注入澎湃动能。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内容,发挥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展示形象的关键作用。只有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传播,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进而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注入澎湃动能。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以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的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薪火相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且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转化,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应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活力,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深刻把握其精髓,方能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无论是文献典籍,还是发明创造,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第二个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新内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汇聚而成的伟大文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复合演进的中华民族史,统一性是其主旋律、主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绝不是要消除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能够为各族儿女铸就共同的理想信念、提供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和文化基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自信开放、兼容并包、尊重差异、善待友邦闻名于世。“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向前发展中不断兼收并蓄。它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相呼应,与世界不同璀璨文明相互交融,这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固本开新、永葆生机的重要遵循,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生命力。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就要使之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内涵与实践价值,使之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激活了传统文化生命力,在百年探索道路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结合中国实际,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中阐释的历史内涵。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文明光辉绵延不绝,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积累了灿若星辰的文明财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立足中国实际,与时俱进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使中华文明不断繁衍生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满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来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深刻体悟“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的实践价值。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选择,也是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难题。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时代课题,让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共建共享为重要目标,既遵循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解决发展问题的同时,以新的文化塑造影响世界历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而且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培养一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人才,使他们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内涵和实践价值,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面向未来培养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杰出人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激活传统与弘扬传统相结合,以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为方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重要内涵,必须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与时代内涵,不断激发学生深入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后续力量。立德树人,明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理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和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这就要求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深刻的指导作用,使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是通过体现为新鲜活泼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来实现的。因此,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为基础,让个体成为置身现代社会的有“根”有“魂”的存在。知行合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中国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促进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现代社会文明转化,将内在人格力量外化于现实社会价值创造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要义与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者,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鼓励学生不断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在新的历史潮头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成为具有坚定文化立场、坚定文化信念和敏锐世界学术眼光的人才。探源寻根,引导学生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己任,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国情。我们要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主力军,使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不断发展着的广阔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学养,形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自觉,以时代精神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努力培育“讲清楚”“求创新”“爱智慧”“肯担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弘扬者,培育具有民族情怀、家国责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守正创新,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接续努力的奋斗者。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今天,我们要以新的文化使命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积极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自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增添中华文明底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更加丰富的时代价值。面向未来,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阐明和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就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彰显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我们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学习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向世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世界各国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规律性认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准确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契合,增强“第二个结合”的内生动力,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演进趋势,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道路上,彰显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磅礴伟力。我们要引导青年一代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引导青年一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担当,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时代责任,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中实事求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所谓“必由之路”,是指为达成目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侧重强调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必须遵守的原则。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必然途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实践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成功之路。将“两个结合”明确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因为“两个结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既蕴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中国式现代化辉煌成就的实践经验,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变化、引领时代进程所具有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深入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引向深入的重要指南。“六个必须坚持”是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入挖掘其认识论意蕴,可以让其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前发展在认识论上的切实需要。
2023年9月9日
其他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下文简称《问答》),共分7个板块、59个问题,以问答体的形式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何学习贯彻、学习贯彻什么以及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三大问题,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2023年9月1日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回答了“四个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系统回答了“四个之问”,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为世界各国推动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着力核电数字化创新促进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确保核电安全为最高优先级,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核电发展深度融合,为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取得新成效。
2023年8月27日
其他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高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重要论述精神,要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其深邃意蕴、根本遵循和实践要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赓续传承航天精神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以下简称“航天精神”)纳入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心中永远高扬的旗帜,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面对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大力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加快推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航天力量。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奋力谱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大别山作为革命老区,要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上下功夫,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奋力谱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先进的科学理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无私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革命的斗争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动力之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滋养、文化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一
2023年4月9日
其他

《红旗文稿》2023年第6期目录

监制:顾保国《红旗文稿》投稿邮箱:hqwgtougao@126.com欢迎来稿!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始终坚守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

“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中央党校90年历史成就和光辉业绩,围绕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作了全面深刻阐述,是指引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积极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守好“三农”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表达了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向全社会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要从国情农情出发,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命题。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遏制增量、清除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贯通起来,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为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定性。这个定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领导作用,方能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60年来学雷锋活动的显著成效,深刻阐明了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提出了“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的明确要求,为新征程上更好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以雷锋精神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昂扬、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一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一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开拓奋进、追求卓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征程中谱写贸促新篇章。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创造性探索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从“理论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阐释,凸显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思想智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遏制增量、清除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贯通起来,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为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始终坚守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

“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中央党校90年历史成就和光辉业绩,围绕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作了全面深刻阐述,是指引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积极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守好“三农”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表达了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向全社会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要从国情农情出发,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命题。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定性。这个定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领导作用,方能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等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并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彰显了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撑、相携而行,缺一不可。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2023年3月7日
其他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
2023年3月6日
其他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为我国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数字化变革重要机遇,全方位推动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信息通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信息生活的向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方位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3月5日
其他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的重大原则和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历史来源的,要搞清其“从哪里来”,就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来源于无数仁人志士的苦苦求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承担起的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紧连在一起的,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包含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步步走来并全面深化发展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由此“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由此“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正是在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出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图景。在这一历史进程的主线上,我们党始终有着清晰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今后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原则性,一方面要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另一方面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从战略安排上看,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也是逐步深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定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前进,为此一开始就按照一个一个的五年计划(规划)和一段一段的远景目标设想,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逐步朝着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尽管我们最初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但走向“现代化”的目标是确定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比如1964年,在研究第三个五年计划过程中,我们党就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再用15年时间,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由此开启了我们党用“两个十五年”、按“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更高起点上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确定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关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由此,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充分印证了我们党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地认识发展规律、把握战略主动,也充分证明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丰富内涵的。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需要认清这一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主体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党和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探索、大胆探索;从价值追求上来说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从政治方向上讲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统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内生动力上讲是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从最终目标上讲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从这些科学内涵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紧紧连在一起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决定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特色和质量成色才能彰显出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内涵,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追求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需要弄清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四个方面的高度统一。一是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统一,强调的是主体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的领导主体,这个主体与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强调的是发展的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统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融合。融合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规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坚守本国繁荣和世界繁荣的一致性、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的统一性,主张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愿意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创造性思想观点和创新性理论体系,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话语体系的初步构建。这一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有着本质区别,充分表明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理论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和生命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必将推动中国历史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明确导向和前进方向的。要看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导向和发展方向,必须搞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讲的是实践导向,也讲的是发展方向。只有把稳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善作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着清晰的实践导向,主要体现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清晰路径。在问题导向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工作着力点,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处处体现出人民主体地位,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目标导向方面,强调必须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任务,要求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种新思路、新举措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坚定不移地带领人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不动摇、正确改革方向不偏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宏观愿景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态度,以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执着,扎实推进每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新发展。在结果导向方面,强调要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衡量工作成果,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尺来检验工作成效,把人民群众的口碑作为最好的奖励。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实践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出的正确判断:“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责任编辑:张少义制作:薛
2023年3月4日
其他

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了深刻阐释,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就能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的生动证明。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艰辛求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造,这样的特色是在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奋斗中逐渐形成和彰显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性探索,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新的战略部署,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没有固定不变的公式可以套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变化新趋势、变迁新特点、变革新任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深化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注重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始终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之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沃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鲜明的文化内涵,传承鼎新的中华文化养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拓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哲学思维、价值观念、精神滋养、伦理道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植根中华文化土壤、努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创造。二、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宝贵经验的集中概括,充分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固本培元、培根铸魂,才能成为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不懈推进这个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旗帜鲜明提出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作出新擘画,制定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未来十五年总体目标的内容十分广泛,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方面作了举旗定向的新部署。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十分具体,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科学谋划。这一系列站高谋远、纲举目张的任务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从本国实际出发,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的深邃思考和创新创造。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三、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之路绝非坦途,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在风云际会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把握这些挑战、从容应对这些考验,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史和宝贵经验,统筹“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的矛盾变化、崭新特征和实践要求;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境界;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善于把这些重大举措、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方略。伟大事业总是在科学应对挑战中开辟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强调前进路上必须牢牢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发展道路、价值追求、根本动力、精神风貌等处理好这一系列重大关系的实践要求,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的维度,科学回答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坚持正确方向、汇聚磅礴力量;如何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何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如何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等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就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就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必由之路越走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必将愈加凸显。(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2023年3月3日
其他

《红旗文稿》2023年第1期目录

监制:顾保国《红旗文稿》投稿邮箱:hqwgtougao@126.com欢迎来稿!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不断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提出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解决“谁来治理”“怎样治理”“为什么治理”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

贫困是国际公认“无声的危机”,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与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减贫事业紧密结合,不仅可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减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通过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新需求、注入新动力,促进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为重振全球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在出席系列重要国际会议期间多次阐述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宣布一系列重大落实举措,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从理念走向实践,不断走深走实,成效日益显现。全球发展倡议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势,契合各国人民向往期待,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成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大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为引领推动世界发展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中国方案,贡献了新的中国力量。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理直气壮讲好“开学第一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眼下正值开学季,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陆续开启了新学期。开学,意味着新起点,寄托着新希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开学第一课”则是“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意义非常重大。“开学第一课”不是传统概念的一堂课,而是打破了时间、地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创新了育人载体,丰富了育人内涵。“开学第一课”不仅是学生的一堂思政课,也是广大思政工作者的思政课。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讲好“开学第一课”,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广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理想与信仰的认识,对奋斗和担当的理解、对梦想和未来的憧憬。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今年第10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一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讲了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其中,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目标作出的最新宣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科学内涵,深入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实践途径,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全军

迈向强国复兴的新征程,要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强军蓝图化为现实,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使这一最新军事指导理论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在部队各项建设中全面落地。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红旗文稿》2022年第12期目录

监制:顾保国《红旗文稿》投稿邮箱:hqwgtougao@126.com欢迎来稿!
2022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