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考古
其他
夏王朝南方重要核心聚落!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遗址等考古项目最新进展。考古发掘表明,八里桥遗址面积135万平方米,功能区划完备、有夯土建筑区、手工业区、墙垣、道路等设施,出土有玉器、卜骨、绿松石嵌片、冶铜遗存等高等级遗物,彰显出八里桥遗址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地位,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赭阳街道程庄村,潘河西岸,因八里桥而得名。遗址地处南阳盆地东北隅,扼守中原地区经南阳盆地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区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支持下,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在八里桥遗址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八里桥遗址所在地01聚落呈“多网格”布局勘探表明遗址是一处大型环壕聚落。南环壕残长750米,西环壕长约1800米,现存面积135万平方米。八里桥遗址是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遗址内探明沟类遗存11处,宽8-12米,深2.5-3.7米,两侧5-8米的范围内多为空白区。这些沟类遗存纵横交错,规划有序,将南部区域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块,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多网格”布局。沟类遗存呈现“多网格”布局大型夯土建筑集中分布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1号夯土基址位于一处近长方形黄色夯土台基中部,整体为一处坐北朝南、四周有廊、前有庭院的大型建筑,柱网结构。主体建筑南北进深12米、东西宽31米,面积372平方米;南侧有2处门道,宽1.5米,门道处用碎石子铺垫。2号基址位于1号基址东侧,两座基址东西并列,发现有柱洞,夯土状况与1号基址一致。基本营建程序是先把因制陶取土形成的大型取土坑和灰坑、陶窑等遗迹垫平夯打结实,然后铺垫较为纯净的黄土进行夯打,夯土外围则采用较细腻的灰土进行铺垫。夯土基址周围分布有形制规整的灰坑,出土较多完整陶器,制作精致,规格较高,多见磨光泥质黑皮陶,以酒器、食器、储藏器为主,以及涂朱石人头像、玉柄形器、绿松石等,时代与夯土基址一致,应当属于夯土建筑的祭祀坑。玉柄形器考古发现有墙垣与手工业遗存。墙垣遗存目前探明部分呈曲尺形,已探明南部长190米,推测东部总长至少可达到150米。墙垣主体宽4.5-5米,残高1.5米,有明显夯层,多次修筑而成,两侧呈斜坡状,底部最宽处可达8-10米,部分是在原有的沟类遗存基础上进行营建。墙垣底部发现两处人祭现象,均为仰身直肢。考古发现有大面积灰黑土堆积,包含有较多碳粒、烧土颗粒和红烧土块,周围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预示着存在冶铸青铜器手工业的可能性。发现道路4条,其中L2已探明长度320米。部分区域保留有明确车辙痕迹,间距约85厘米,与二里头遗址的车辙(88—92厘米)间距相差不大。遗址西南部为1处湿地,发现有较多的螺壳和淤泥,湿地与附近的壕沟、河流相连。灰黑土堆积02王都资源转运控制枢纽八里桥遗址出土遗物丰富,计有陶器、石器、玉器、卜骨、绿松石器等遗物。出土的石器以石斧、石凿为主,不见石镰、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侧面印证了夯土建筑区的高规格。绿松石发现较多,主要以嵌片为主,饰品较少,另有少量的废料,说明遗址可能存在以加工绿松石嵌片为主的手工业。此外遗址还出土有玉柄形器、石钺、涂朱石人像、刻画符号等遗物,反映了八里桥遗址精神生活。陶器组合和器物特征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凸显了王都地区对八里桥遗址的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绿松石嵌片八里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夏文化科研规划室副主任王豪介绍说,八里桥遗址形成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正是夏文化开始向外扩张的关键时期。夏文化越过方城垭口进入南阳盆地,兴建一大批二里头文化聚落,并在垭口附近建立大型中心聚落八里桥遗址用于对南方的控制,保障王都的安全,是夏王朝在关键时期关键节点设立的关键遗址。遗址所在地理位置是连接中原腹地和江汉平原的关键咽喉,是南方铜矿、绿松石和朱砂等矿产资源进入王都地区的重要安全保障,是二里头王都资源转运与控制的重要枢纽。陶器考古发掘研究表明,八里桥遗址面积135万平方米,功能区划完备、有夯土建筑区、手工业区、墙垣、道路等设施,出土有玉器、卜骨、绿松石嵌片、冶铜遗存等高等级遗物,无不彰显出八里桥遗址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地位,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遗址分布示意图王豪认为,八里桥遗址在聚落布局、功能区划、陶器组合和器物形态以及精神生活方面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体现出八里桥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关联。二里头时代的聚落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里头遗址,次级中心聚落如望京楼遗址、大师姑遗址聚落布局不甚明晰,八里桥遗址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次级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
其他
大量发现!周代墓葬
齐鲁壹点记者9月18日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获悉,刚刚结束的日照后稍坡东遗址考古有较重要发现,其中,周代墓葬的大量发现和清理,成为鲁东南沿海地区又一次重要发现。遗址跨度很长,上溯岳石文化本次发掘点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后稍坡东,具体位于沈海高速以东、钢铁大道以南、宝岚路以西、后稍坡村以北。2023年,在对当地一钢材物流园项目勘探时发现。2024年5月至9月,由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配合该项目进行考古发掘。考古现场俯瞰在约3600平方米发掘区内,共发掘从岳石文化至周代、汉代、宋元、明清历代遗存遗迹,时间跨度超过3500年。其中,岳石文化遗存尽管少量,却也有不一般的考古意义,证明早在3500年至约4000年前,此处已有先民生存,对研究该地区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呈现在考古队员面前的主要为两处灰坑,其中一处因上部被扰乱,开口距地表仅0.35米。椭圆形坑内最大直径3.12米,深0.63米。填土中发现灰褐色粉砂粘土、草木灰、烧土颗粒、陶片等。根据出土陶片及器型特征分析,年代为岳石文化时期。岳石文化灰坑遗迹发现周代家族墓群,考古意义重要此次日照后稍坡东遗址中,以西周、东周文化遗存为主,考古意义更加重大。据分析,后稍坡东遗址西部早年主要为西周中、晚期的居民生活区,延续到东周时期,村民东移,并修建了环壕聚落。遗址西部的早年居住区此时规划为家族墓地。考古发掘中,共清理东周墓葬142座,因早年平整土地,部分墓葬上部遭破坏。以春秋中晚期墓葬为主,亦有少量战国时期墓葬。这些墓葬清一色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中小型单人墓,分布集中,排列有序,极少有打破关系。墓向多为东西向,少数南北向。使用木质葬具,大多数一棺,极少数一棺一椁。死者统一面向上,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上肢微曲或两上肢相叠放在下腹部。推测受当地酸性土壤影响,人骨和棺木保存均较差,木棺也仅存灰痕了。一处比较典型东周墓葬俯瞰在考古队完工报告中,未提到有“商代”遗存,不过,这也不算是缺项——据考古队主要队员石岩介绍,考古人员在一些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的腰坑处发现殉狗,而殉葬狗就是周人的特点,推测这处位于莒文化统治区的遗址,早年曾受到殷商文化的影响。而该时期出土器物也具有典型的莒文化特征。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日照后稍坡东遗址考古项目领队孟杰介绍,本次周代墓葬大量的发现和清理,在岚山尚属首次,也是鲁东南沿海地区又一次重要发现(2012年东灶子遗址发现60余座同时期墓葬),考古队按墓葬分布、形制和朝向分析,推测为家族墓地,(人骨与浮选土样在检测的路上)对研究该地区莒文化中小型墓葬形制、随葬习俗等提供了翔实而宝贵的资料。在挖到的西周360处、东周172处文化遗存中,除墓葬外,还有灶、灰坑、灰沟。其中发现大量陶制器物残件,根据其风格样式亦可作为断代重要依据。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玉器青铜器,同时实施修复保护本次发掘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玉器、铜器和石器。岳石和周代文化遗存主要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红褐陶残片为主,多饰有绳纹,少量素面。器型有鬲、豆、罐、盆等碎片;墓葬随葬品丰富,共出土可修复文物约629件,多为鬲、罐、罍;少部分鬲、盂、豆、罐、罍等陶器组合,另有少部分墓葬棺内有玉器、铜随身兵器出土。部分随葬品明显与生产有关,如,石斧、石纺轮以及其他石器。出土陶制随葬品玉器的出土往往会受到社会更多关注,考古队员石岩认为,此次后稍坡东遗址出土玉器应是随葬品,从造型看是玉玦,属耳饰一类。所用玉质也不是很好,只有两座墓出土。出土玉玦历时约5个月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引入科学理念,同时进行公众考古活动,他们还与专业机构联手,实施出土文物修复保护。修好的随葬陶瓷器以组合方式出现,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当时社会的认知与了解。(照片均由考古队提供)来源: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其他
首次被复原!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郑州9月24日电(记者史林静)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从事农耕、养殖、狩猎、制陶等工作……9月2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科技分析,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面貌首次被复原。图为仰韶先民复原图。(受访者供图)“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仰韶先民长什么样子,大家都很好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说,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和仰韶文化研究,并促进相关成果的转化与传播,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公安部鉴定中心等单位,对仰韶村遗址先民开展面貌复原工作。李世伟介绍,技术团队在充分运用颅面复原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古DNA研究、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先民面貌进行了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其中,仰韶时期先民是一名40岁左右的男性,距今约5600年;龙山时期先民是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距今约4000年。图为仰韶先民和龙山先民复原图。(受访者供图)李世伟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关于仰韶先民的面貌无任何参考资料,为获取精细数据,团队采集仰韶先民头骨定位点超过401万个,再用遗传背景最为接近的人群为其贴上肌肉组织,通过基因分析来预测肤色和毛发,目前复原精准度在90%左右。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1921年该遗址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其重要发现被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图为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仰韶村遗址先民面貌的复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也是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李世伟说,目前团队还在进行古DNA研究,希望通过持续性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动态。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其他
首次公布!考古发掘体量最大玉龙
⇧点蓝色字关注“亚洲考古”9月22日,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最新考古成果首次向社会公布。△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这是刚刚完整揭露的一座红山文化积石冢,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首次发现了“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并一次性出土了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几乎覆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所有类型。M15出土的玉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体量最大的红山文化玉龙。同时还发现了与凌家滩文化玉冠饰相似的器物,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考古研究的空白,也为探索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藏玉于墙”现象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随葬玉器△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冠饰据介绍,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大约在距今5800年进入古国文明阶段,上接辽西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其玉器传统、礼制建筑闻名中外。它是与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在内的多种文化相融合、碰撞,不断演进发展而形成的,从目前发现和出土的半地穴式房屋,各种玉器、陶器来看,都表现出与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地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出土玉龙,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专家介绍,在如满天星斗般的中华文明中,红山文化是其中璀璨的一颗,其反映的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奠定的龙图腾、玉为尊的文化传统,形成的天人合一、尊祖崇宇的宇宙观和社会观,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后续影响,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发现历程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未见登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未见登记。2015年,该地点因盗掘发现红山文化筒形器残片,文物部分确认为红山文化积石冢。2021年,敖汉旗博物馆正式树立保护标牌。2023年11月,因再次盗掘得以立案,敖汉旗博物馆向赤峰市文物局上报。2024年3~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调查并批准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开展抢救性发掘,并对周边开展初步的区域性考古调查。2024年5~8月,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基本揭露出冢、坛的全貌,坛体的部分墙体通过试掘得以确定了范围。▌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ID:CCTV-channel1)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
其他
江苏考古 重大发现!
记者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江苏新发现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遗址。该遗址总面积逾8万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骨器和木器,是江淮东部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东颜家圩北侧,东南距兴化市18公里。遗址所在区域为江淮东部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河湖密布,海拔不足2米,原为芦苇、水草遍布的湖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围湖改田造塘,形成大面积成片鱼塘,遗址上全为鱼塘、水渠,整个遗址位于水面之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12月开始对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出土文物中的陶器以釜为主,器形繁多;动物遗存种类主要有陆生的鹿科、猪、牛、狗及各类鸟禽,以及大量的蚌类、蚬、螺、牡蛎等;植物遗存主要为芡实、菱角、水稻,其中芡实最多,体现出饮食结构的丰富和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业经济模式。考古专家在展示草堰港遗址出土的骨针。新华社记者
其他
内蒙古重大考古发现!
在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的敖汉旗,一座保存完整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掀开了神秘面纱——9月13日,中国考古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政府在呼和浩特举行新闻发布会,揭晓红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自2024年4月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团队,在赤峰市敖汉旗开展了为期近4个月的考古调查。考古队在敖汉旗完整地揭露出一座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首次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基本辨识清楚该建筑的布局特征与营建顺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这是目前内蒙古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石器,基本涵盖了红山文化玉石器的大部分类型,且发现与凌家滩文化玉冠饰相似的器物,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考古研究的空白,也为探索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藏玉于墙”现象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新发现的敖汉旗积石冢缘何被称为迄今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百余件玉石器背后蕴藏怎样的秘密和故事?考古发掘现场除了墓葬遗存还有什么看点?9月22日,中国考古学会将在赤峰市举行“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届时,新发现的红山文化积石冢、百余件玉石器将揭开面纱展露真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业科研院所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将齐聚赤峰开展学术研讨,并实地考察发掘现场。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大约在距今5800年进入古国文明阶段,上接辽西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其玉器传统、礼制建筑闻名中外。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后续影响,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红山文化命名70年以来,其发掘与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内蒙古赤峰与辽宁朝阳两地发现各类红山文化遗址1100余处,尤其是以牛河梁、东山嘴、那斯台等遗址发现的埋葬、祭祀遗存及大量玉器为代表,确定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源头性地位。红山文化考古永远“未完待续”!9月22日,内蒙古赤峰,值得期待!(记者
其他
吉林考古 重大新发现!
2023年起,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石砬子遗址开展了新一期考古发掘,发掘地点为二趟沟区域。截至目前,共清理了三个区域,分别为密营居住区、战斗区和掩护区域。其中密营居住区清理出大型房址一座,大型地窨子三座,大型房屋地基一处,出土遗物一百余件。战斗区域位于密营居住区对面的沟谷内,山势三面合围,山坡梯次交错修建有战斗工事。掩护区位于一条岔沟内,发掘清理出了房址一座,小型地窨子一处,出土遗物极少,山坡对面修建有战斗工事。通过这些迹象表明,该区域不是常住的密营居住区,而是为掩护密营居住区而修建的。通过对二趟沟区域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队基本揭示出红石砬子遗址南部核心区的面貌,绘制出一个处于蓬勃发展的抗联密营不同功能区的图景,用考古学实物材料丰富了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据悉,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启动了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第一期工作围绕八家沟区域开展,清理出14处遗存,结合文献记载确认了八家沟区域的结构功能。2022—2023年,对小姚家沟区域开展第二期考古发掘,清理出房址、战斗工事等遗存,确认小姚家沟区域为拱卫核心区的抗联武装驻地。目前,针对遗址南部核心区二趟沟区域开展第三期考古发掘工作。消息来源:央视新闻
其他
鲜卑墓!哈萨克斯坦考古新发现!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马古兰考古研究所在东哈萨克斯坦卡顿卡拉盖区发现了13座鲜卑墓。东哈萨克斯坦卡顿卡拉盖区所在位置鲜卑人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居住在欧亚东部草原,现在的蒙古、内蒙古和中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根据《后汉书》记载,鲜卑人是东胡族人的一个分支。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以农业活动为辅。坟墓照片这些坟墓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一共13座,中央为墓坑周围是石头围墙。每个坑深约1米,其中一些墓葬覆盖着马的骨骼遗骸。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由陶瓷碎片、贝壳和半宝石制成的珠子组成的陪葬品。墓葬照片
其他
7000年前印章出土!土耳其考古新发现
年地层中的发现,首次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在书面文献发明之前进化成复杂的社会并建立国家的。阿尔斯兰特佩遗址入口处的赫梯狮子之门阿尔斯兰特佩还是一个行政和商业中心,从宫殿结构和大量可追溯到公元前
其他
首次发现北宋东京城内城城门!
一门三道、墩台包砖、规模宏大……记者7月12日从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这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景龙门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三个城门中位于中间的一座,又名酸枣门。据文献记载,景龙门于北宋崇宁年间由李诫主持重修,城门夯筑、砖墙砌造等工艺与《营造法式》相符,可视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说。据介绍,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人员对景龙门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发掘。这是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示意图。(受访者供图)考古发掘显示,景龙门为一门三道式布局,城门主体由墩台、隔墙及门道构成。城门通阔约60米,门道进深约19.3米,城门及墩台包砖,逐层错缝露龈内收,三门道宽度相同,均约5.6米。“整体规模大于此前发现的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王三营说。“景龙门是北宋晚期东京城皇城附近一座十分重要的礼制建筑。”王三营表示,其位置的确定,对于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景龙门遗址的两道隔墙。(受访者供图)考古人员还在附近区域发现了从唐代到明代的不同时期五重城墙相互叠压的遗迹现象,真实呈现了开封先后作为州城、都城、府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刷新了对开封“城摞城”的认知。当前,河南进入主汛期,开封地区频繁出现暴雨天气,景龙门遗址发掘现场已进行保护性回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表示,下一步,当地将继续围绕这一重大发现组织专家研讨、制定科学方案,做好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来源:新华社记者:桂娟、袁月明监制:高洁编辑:王宜玄、郎湉实习:闵悠然关注!
其他
契丹女性墓 蒙古国发现!
近期,蒙古国东方省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废弃堡垒中的贵族墓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至13世纪,这时正处于契丹末期和蒙古帝国前期。这一发现为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结构、贸易网络和丧葬习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蒙古国东方省所在位置契丹(907—1125年)曾经统治着现今蒙古国中东部的广大地区,1125年被金朝所灭。辽朝亡后,辽朝宗室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所灭。
其他
印度考古 重要发现!
2600年的水系统,它宛如一部沉睡的历史巨著,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这个古老的水系统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又能为我们揭示出古代文明的哪些奥秘?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去领略
其他
绍兴考古 又有重大突破!
8月14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该所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对绍兴地区开展古代水利专项调查,调查确认古代水坝遗迹25处。其中测年确认越国水坝11处,首次揭示了越国都邑外围存在大型水利系统的概貌。水坝遗迹分布图。绍兴曾为越国都城所在,地势南高北低,南为会稽山系,北为山会平原。据文献记载,越国曾在山麓冲积扇、沼泽平原和沿海地区,兴建了山塘、运河、海塘等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为兴越灭吴提供了后勤保障。越国水利的文献史学研究,绍兴已有相当的积累,但一直未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这次在绍兴开展水利遗址专项调查,就是为了确认越国水利的存在。据了解,去年9月至今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绍兴地区展开古代水利专项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领队王宁远介绍,这次考古调查主要以山塘水坝为对象,以绍兴地区的会稽山北麓及北侧山会平原为核心,东西略涉萧山和余姚,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考古人员采取快速调查法,着眼于水坝坝体及其年代的确认,不进行发掘。考古人员共调查确定古水坝25处,其中已获得碳十四测年数据的21处古水坝中,早于越国时期的水坝共3处,其中,里木栅处水坝距今4700年左右,大坞、马交山水坝距今3300年左右;属于越国水坝的11处,包括横塘、长塘、塘城、裘家岭、秦望、坡塘、云松、黄庙、董坞、兰亭、古城等地水坝,经碳十四测年,均距今2500年左右;其余7处水坝属于历史时期,4处水坝暂未获得测年样本。王宁远介绍,从位置上看,越国11处水坝分布在会稽山北麓,1处位于曹娥江以东的四明山山麓。在东西相距50多公里的范围内,呈半环状围护着北部的水网平原。根据库区类型区分,可分单级水库和多级水库两大类。其中,单级水库有横塘、长塘、塘城、裘家岭、秦望、古城等6处,是在山谷谷口建造水坝,形成单级水库结构。多级水库是同一山谷中由两个以上的水库构成的梯级水管理系统。其中董坞和兰亭构成上下两级水库;坡塘、云松、黄庙则构成三级水库结构。王宁远表示,越国11处水坝堆筑结构和营建工艺与良渚时期水坝相似。绍兴越国水利系统的发现与确认,是继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之后,浙江境内所发现的又一处都邑外围的大型水利设施,是越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为研究中国水利技术史、城市规划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他
楔形文字被完全破译!
Magazine)报道,最近伦敦大英博物馆的4,000年历史的楔形文字终于被完全破译,揭示了古人如何通过天文观测来预言这些重大事件。古巴比伦人用天文现象来预测大事,比如瘟疫、国王的死和帝国的灭亡。©
其他
震撼问世!三星堆考古新发现首部图录
古老又具未来感生动而又神奇这些目光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们来自何方?它们是谁的眼睛?这些眼睛的主人生活在怎样的奇幻时代?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三星堆考古新发现首部学术展览图录《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历史
学闻丨唐际根:商王朝时期的城市布局与建筑风格
商王朝时期的城市布局与建筑风格商王朝建国后5迁其都,留下多处都邑遗址。考古发现和发掘的商朝都邑,为研究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期中国城市布局与城市风格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次讲座从选址、筑城、区块功能、建筑等级与风格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早期历史传承。/
科学
"大粽子" 长这样……
据微信公众号“河南考古”6月21日消息,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粽子从何而来?除与祭奠屈原相关的传说外,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千年古墓中找到了更为确切的史证答案。古墓发现圆形包裹历经千年而不腐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M8墓葬全貌(由西向东)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平面呈
2023年6月24日
历史
总书记提问:中国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国家吗?
|来源:新华社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带着这样的深邃思考,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和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两个馆,两年来我一直都想去看看,但都没有找到机会。这次下定决心,用两个半天的时间,走一走、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说。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离北京中心城区约40公里的燕山脚下,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这里原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经过生态修复,一片气势恢弘的仿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兴建起来。“国家版本馆是我亲自批准的建设项目,一直非常关注。”总书记举目环视,微笑着说,“坐落在山水之间,中国古典建筑看起来很舒服。”步入文华堂,绕过大屏风,迎面是国家级版本陈列殿堂——国家书房。四周15组巨型书柜,陈列着近3万册新中国精品出版物,营造出中国风格的藏书空间。总书记走近书柜,仔细观摩,一套《宋画全集》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是我在浙江工作时候,浙江大学张曦负责的项目。先是编纂《宋画全集》,后来又扩展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仅在浙江当地,还和海内外广泛合作。”总书记回忆道。当年,正是在习近平同志亲力推动、全程支持下,历时10余年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顺利出版,将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汇聚一堂,生动呈现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元明清风采。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总书记的目光望向国家书房顶部中央藻井内的星空穹顶。穹顶上是一幅宋代石刻天文图,图上标注着古人观测的恒星位置,星汉灿烂、浩渺深邃。“选用这幅图案,传递着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的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听着讲解员的说明,总书记不时点头。版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欣欣向荣的表征和见证。在文华堂二层,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商王武丁时期的“四方风”甲骨刻辞、宋刻本《棠湖诗稿》、宋拓本《西楼苏帖》、唐写本《妙法莲华经》……一件件珍贵的甲骨、简牍、古籍文献、雕版拓片等,无不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渊综。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察看,询问有关情况。“这是一件发挥着重要政治功用的古籍版本——明代蓝格抄本《使琉球录》,它是记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版图的早期版本著述。书中这样记录:十日……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在明抄本《使琉球录》展品前,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馆、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渊源很深,当时还有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典籍、版本的搜集整理工作,把中华文明传承好、发展好。文华堂内,另一项专题展览——“版本琳琅”,展示着中国当代出版精品和特色版本。指着展台里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这几个版本我都用过。”已经略微泛黄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版本的《新华字典》,勾起了总书记的思绪:“那时候去陕北插队,在地里干活时我兜里就揣着一本《新华字典》,休息时就拿出来翻两页,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一个字有几种发音、有几个意思,怎么用字用词才是准确的。我们写文章,一下子用五六个排比句、五六个成语就好吗?不一定,关键是要从中选出一个最准确的、最好的词,而不是‘抖书包’、‘掉书袋’。”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是国家版本馆的特色馆藏。“这些小人书都是全套的,我小时候都翻烂了,《岳母刺字》《牛头山》《枪挑小梁王》《双枪陆文龙》《小商河》……”总书记如数家珍,“这些小人书很有教育意义,画小人书的人功夫也深,都是大家。”新中国成立后,“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经典红色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总书记仔细观看这些作品的手稿及图书版本,感慨地说:“这些书当年都看过,激励了多少人啊。这些优秀的老作品、老片子,现在也应该拿出来看一看、放一放。”随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保藏古籍版本的兰台洞库,实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况。“兰台”二字,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正是收藏典籍的府库之意。兰台洞库1号库是雕版特藏库,保存着汉藏蒙满四种文字大藏经雕版。用上等梨木、红桦木制成的雕版,历经数百年风雨变迁,依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总书记缓缓走进库架深处,仔细观摩珍贵文物,感受着古老文明传承至今的气息和底蕴:“走一下,体会一下。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2号库里,首次同台展示了《四库全书》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全面呈现《四库全书》风貌,实现“四阁四库合璧”。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四库全书》版本源流、纸张印刷、保护收藏等介绍,叮嘱工作人员:“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走出兰台洞库,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建设版本馆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中国历史研究院位于连通古今的“文化之脊”——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文化综合区,2019年成立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勉励大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一条“历史大道”,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铭刻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总书记步入展厅,沿“历史大道”前行,仔细询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护情况。“这是一件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距今大约4800年。”讲解员指着一件陶器展品,“它的特别之处是器物上有着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形。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而我国最早的陶器,早在16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国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国家吗?”总书记向讲解员询问。“是的。”“不是‘最早的之一’,就是‘最早的’?”总书记又问。“是的,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早期陶器,基本都是从中国起源之后传播过去的。”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朱书文字陶扁壶、彩绘龙纹陶盘,夏代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足迹。“4000多年前的东西这么精致”“这个技术在那时是很先进的”“真漂亮!制作工艺太精湛了”……总书记边走边看,由衷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看了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很有收获。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带着这样的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随后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七层会议室出席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后就以当代中国实践为坐标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文明推进全本《儒藏》编纂研究、在交流互鉴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艺创作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作了发言。“大家的发言角度不同,言简意赅,很受启发。”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谈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书记一口气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总书记强调,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谈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并给予生动论述——“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精辟的阐释,深刻的分析,指引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何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跨越时空、指引未来——“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林晖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张贺
2023年6月4日
其他
埃及发现佛像!
埃及考古发现佛像“印度佛像传播到了埃及,并且使用当地大理石材雕刻建造。”“佛教信仰可能经由商人带到非洲埃及,并在这里与其他宗教一起并存。”这条引起学界极大关注的消息,一经埃及官方报道,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根据埃及文化和旅游部官方消息,波兰-美国联合考古队在埃及的红海沿岸港口贝雷尼克市(Berenike)的古代寺院进行挖掘工作时,发现了一尊罗马时代的佛像,造像年代可能在1~3世纪之间,具体还未确定。该造像是在2022年度考古工作中发现,最初只发现有头像石雕,考古学者认为是佛像与阿波罗、密特拉神/太阳神或其他神灵合一,在随后工作中其躯干部分也被发现,被确认为佛像无疑。(埃及考古出土的大理石佛像头部)(埃及考古出土的大理石造像)©️Ministry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来了!常见古文字资料网站汇编
本站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30000種、230000件之石刻拓片數位化之成果,佔中國總數之6成。系統提供如題名、年代、地點、石刻類名等8項欄目供使用者進行檢索,目前已完成20000餘幅。4、西夏碎金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的古城!
石家河古城布局图日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首次确认石家河古城由内城、城壕、外郭城构成,面积近350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的古城,同时还新发现了古城的水利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石家河古城及长江文明进程,提供了全新的重要材料。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实证。1992年,这里曾发现大型史前城址——石家河古城,当时探明面积为120万平方米。此后的30年间,对于石家河古城遗址的研究从未中断。202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和天门市博物馆,借助地球科学、测绘、水利等多学科力量,再次对石家河古城展开全面系统调查和勘探。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2022年9月以来,经大量实地调查、勘探及局部试掘,最新考古发现确认石家河古城城址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的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规模相当。考古发现,石家河古城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经过夯打的城墙墙体土质十分坚实。此外,城墙利用自然岗地,依山就势而建,独具匠心。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古城的水利系统。首次确认内城河流、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等古城水利设施,在古城西南水系附近还发现了史前稻田遗存。专家分析,石家河古人通过这一水利系统,可实现防洪蓄水、引水入城,满足生活和农业灌溉等生产用水。方勤介绍,城市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规模宏大的石家河古城及其复杂水利系统的发现,深化了对长江流域古城规划和布局的认识,也反映了距今5000年前的长江中游,已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石家河古城遗址航拍石家河古城是长江中游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古城,曾发现大型祭祀遗址、大量精美玉器、大批量生产的红陶杯等。此次考古发掘,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的谭家岭遗址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规格较高,墙体厚度在1.2米,初步推断为宫殿式建筑。与此同时,古城内还发现了陶器、石器、稻谷等重要史前遗存。新出土陶鹰、陶狗等一批小型陶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考古证实,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也开始出现陶塑等艺术作品。陶塑作为石家河遗址的重要发现,以其数量庞大和造型丰富在我国史前文化中独树一帜。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陶塑有上万件,涵盖陶人和数量众多的小动物,包括鸡、狗、羊、猪、象、猴、貘、龟等十余种,多为手捏而成,造型憨萌,生动有趣,是最原始的艺术品。在古城西南部的三房湾遗址,曾发现数量庞大的红陶杯堆积,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初步估计总数超过百万只。眼下,考古人员正围绕红陶杯埋藏范围和来源,展开进一步的清理发掘和研究。除了规模宏大的史前城址、数量惊人的陶器和陶塑,石家河出土的精美玉器雕琢技艺精湛、地域特征鲜明,在我国史前玉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见证了长江文明的辉煌。据了解,石家河遗址先后出土了3批玉器,总计超过400件。这些玉器多以小型的装饰用品为主,包括玉人像以及龙、凤、虎、蝉、鹰等动物造型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并普遍采用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体现了高超的玉器制作水平。石家河玉器其中,造型各异的玉人像也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部分玉人头像夸张的眼睛和耳朵造型,与长江上游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面部特征高度相似。专家介绍,这些玉器不仅工艺精湛、造型精美,也直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精神寄托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招聘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是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集文史哲研究于一体、体现山东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科研教学机构。近年来,基地围绕主攻方向,立足学术前沿,全力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切实服务国家文化发展和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取得突出成绩。2023年,齐鲁文化研究院面向国内外诚聘人才,需求如下:一、高层次人才包括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三类。相关待遇按照山东师范大学的有关文件执行。二、应届博士计划招聘2名博士,专业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古学、世界史、中国哲学。研究方向须与齐鲁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西文明比较研究有关。招聘条件详见学校网站《山东师范大学2023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http://www.rsc.sdnu.edu.cn/info/1004/2983.htm)三、联系方式联系人:宋老师联系电话:0531-86180165电子邮箱:992820944@qq.com齐鲁文化研究院简介山东师范大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把齐鲁文化作为学校的重点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99年,学校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整合全校文、史、哲学术力量,正式组建齐鲁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3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经省委宣传部和省编办同意,山东师范大学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组建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同年,学校依托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成立“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成为首批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研究基地和首批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重视新文科建设,重点涵盖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哲学等学科专业,实现多学科交叉发展。研究院现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2个博士点和中国史、中国哲学、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3个硕士点,充分发挥基地科研人才聚集、多学科交叉和传统文化研究的优势,不断加强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建设,引导研究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成长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了包括国家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80多人。齐鲁文化研究院结合基地科研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领军人才,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努力打造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研究能力突出、研究方向集中的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学校“东岳学者”2人、“尼山学者”2人。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北大考古招聘 即将截止
院系简介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的教学研究机构。考古文博学院现有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学系,建有国家级考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考古文博学院下设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共5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考古学专业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考古文博学院拥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考古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共2个专业,涉及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古文字、佛教考古、陶瓷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建筑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科学等研究方向。岗位设置招聘职位一招聘职位:考古学方向教师(助理教授/预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职位系列:教研系列岗位职责: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科研应聘条件:1、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作风正派,具有团队协作精神;2、知识结构合理,研究范围较宽,能够胜任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3、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且在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上有所专长;4、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或承担过高水平研究项目。招聘人数:0-1招聘职位二招聘职位:考古学方向教师(助理教授/预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职位系列:教研系列岗位职责:佛教考古教学与科研应聘条件:1、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作风正派,具有团队协作精神;2、知识结构合理,研究范围较宽,能够胜任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3、熟练掌握石窟寺考古研究方法,有丰富的佛寺遗址发掘经验;4、有编写石窟寺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经验;5、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或承担过高水平研究项目。招聘人数:0-1招聘职位三招聘职位:考古学方向教师(助理教授/预聘副教授)职位系列:教研系列岗位职责:科技考古教学与科研应聘条件:1、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作风正派,具有团队协作精神;2、知识结构合理,研究范围较宽,能够胜任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3、具有丰富的年代学研究经验,熟悉实验室工作,熟悉年代数据和考古信息的统计分析;4、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或承担过高水平研究项目。5、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招聘人数:0-1招聘职位四招聘职位:考古学方向教师(助理教授/预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职位系列:教研系列岗位职责:外国考古教学与科研应聘条件:1、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作风正派,具有团队协作精神;2、知识结构合理,研究范围较宽,能够胜任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3、熟练掌握英语、法语或南亚、东南亚语言,能够完成英语教学和指导学生论文,能够独立完成《南亚考古》《东南亚考古》通论课(英语)授课任务;4、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或承担过高水平研究项目;5、具有长期在海外从事考古工作经历,或具有丰富海外田野考古经验的优先。招聘人数:0-1招聘总人数0-3人。应聘材料1)个人申请书(需明确申请职位、预计来校时间等);2)个人详细履历(包括学习、工作经历、教学工作陈述、研究工作陈述等);3)学历学位证明(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4)个人已发表论文目录及5篇代表性论著;5)个人未来3-5年学术工作计划;6)三封及以上独立专家的推荐信,另外可提供导师或合作导师的推荐信;7)其它材料(如获奖证书、任职证明等)。申请长聘职位者,通过相关流程之后,学院会参照长聘职位聘任评估要求进行同行评审,个人可提供部分建议名单,由我院直接联系。提交材料截止时间:2023年4月30日(上半年)、9月1日(下半年)(参见北大人事部网站2月21日所发信息)联系方式联系人:施文博联系电话:62757451电子邮箱:gkgbgs@pku.edu.cn联系地址和邮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红五楼,100871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杭州博物馆 招聘!
我们总以为生活欠我们一个“满意”,其实我们欠生活一个“尝试”......如果,你热爱杭州的历史文化并为此而自豪如果,你想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分享给更多的人如果,你愿为传扬历史文化而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那么,请来杭州博物馆与我们一起携手前行!相信你的加入可以带来新的活力,也相信杭博会赠你无限未来......杭州博物馆(杭州博物院(筹))为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下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西湖的南面,毗邻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为满足博物馆工作的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四名。一、招聘岗位宣教讲解(3名)▣学科门类(本科及以上):博物馆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旅游管理、播音主持、汉语言文学、英语、视觉设计等相关专业。▣岗位职责:独立或协助完成公众服务、展厅讲解、宣传推广、活动策划、课程开发、志愿者管理等工作。▣岗位要求:1.该岗位节假日需上班,如春节、国庆节等。2.掌握中英双语讲解者、视觉设计者以及其他相关技能者优先。3.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学闻 | 艾兰:中國早期青銅時代的蛇、龍及水下世界
考古文物與藝術由孫少文基金會贊助的「考古、文物與藝術」雲上講座系列將於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間舉行,國學院將與海內外著名考古、歷史、文物、藝術史研究者、藝術品收藏家和鑒賞家等專家學者合作,為師生大眾由淺入深展開超越地域的學習之旅。··第四場··講題:Snakes,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直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网直播地址:http://www.cssn.cn/skzb/202301/t20230111_5579082.shtmlB站直播地址:http://live.bilibili.com/23192677抖音、快手收看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公众号视频号直播请关注“学术汇”公众号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云南考古 发力!
2023年2月3日,我所举行2022年度业务工作交流会,会议由党总支书记、所长刘正雄主持,全体职工参加,我所2022年的6个重要项目进行了交流汇报。会议现场一、元谋猿人遗址考古工作汇报汇报人:阮齐军元谋猿人遗址地处滇中高原北部元谋盆地东侧的丘陵缓坡区域,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老城乡大那乌村东约200米处,遗址面积约54.49万平方米。1965年5月1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元谋盆地做地质调查时发现两枚牙齿化石,经中国地址博物馆鉴定,两枚牙齿化石标本为一左一右上中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该古人类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猿人。元谋猿人的发现,对于揭示人类的演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构成鉴于以往在工作导向、田野考古、学术研究、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等方面的不足,亟待在元谋猿人遗址及周边区域开展系统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工作,致力于寻找有关更新世人类演化和早期人类文化的更多材料和证据,弥补和充实旧有研究材料的不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为项目联合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元谋县文化和旅游局为项目协作单位的元谋猿人遗址及周边区域考古工作将于2023年正式开展,并制定《云南元谋猿人遗址考古工作计划(2023-2027)》。根据目前掌握的元谋猿人遗址及周边区域旧石器遗存的保存及分布情况,结合《云南省元谋县元谋猿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的综合考虑,将元谋猿人遗址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工作总体计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2023-2024年计划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及重点调勘区域2023-2024年计划发掘区域近期的考古调勘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我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对元谋猿人遗址及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勘,在元谋猿人遗址保护范围内初步确定了两处发掘区。并在元谋猿人遗址的周边区域,新发现具有原生地层堆积的旧石器遗址和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地点28处,采集石制品标本293件,更新世原生地层发现石制品246件,以及动物碎骨化石200余件。遗址原生地层剖面上发现的动物化石在考古调勘的基础上,2023年的考古发掘将持续开展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和研究,力争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利用已有材料和多学科科考材料发表一批有关元谋猿人遗址的各类研究成果。在正式发掘之前开展元谋猿人遗址及周边区域的考古测绘工作,建立永久基点和测控网、实现虚拟布方、构建遗址三维立体模型,收集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为下一步的发掘研究和遗址展示创造条件。计划于2023年7月至12月开展面积为2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作,在保证规范性和科学性发掘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方法、理念和技术,做好重要遗迹和遗物的现场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在发掘中遇有重要考古收获,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国家文物局领导组织召开考古发掘现场专家研讨会,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献计献策。适时宣传和报道,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将各项考古工作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相衔接,主动融入元谋猿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二、晋宁河泊所遗址2021-2022年度考古发掘新发现汇报人:蒋志龙通过2008年及2010年滇池盆地区域系统调查及其收获,初步判断河泊所遗址群为“滇文化”
2023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