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62个典型案例、109组数据、三个高频词中梳理提炼出最高法工作报告的总体特点——“一条主线、三个体现”,有何新意和深意?25页、1.4万字。翻看着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读出了颇多新意。报告工作回顾部分,每个大标题都有“能动司法”或“能动履职”的主题词。再细看每项工作、每个举措,无不闪烁着能动司法的智慧光芒。字里行间,一条贯穿报告全篇的主线已然清晰呈现。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法工作报告。张军院长铿锵的话语中,62个典型案例和109组数据一一“亮相”,一幅能动司法的长卷渐次展开,“服务”“治理”“做实”等高频词吸引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注意——报告通过具体鲜活的司法办案效果和有升有降的审判数据变化等,充分体现人民法院强化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充分体现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办案促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担当作为,充分体现人民法院持续做深做实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各项任务的务实作风。“一条主线、三个体现”——蕴含了2023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新一届党组带领全国法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新谋划、新举措、新成效,描摹出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的总体特点,成为代表委员们打开报告的最佳方式。“一条主线”:能动司法能动司法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主线,也是过去一年司法审判工作最鲜明的特点。能动司法在2023年被法院系统反复提及、口口相传和不断践行,绝非偶然。2013年以来,人民法院收案年均增长13%,呈爆炸式增长,2023年达到4557.4万件,法官年人均办案357件。案多人少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人民法院办案质效的提升。如何避免成为“诉讼大国”?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重要关口,往往面临重要的抉择。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以扎扎实实“学思想”促进“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以能动司法扛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人民法院新的更重责任,破解制约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犹如撒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能动司法在司法审判的沃土里生根、发芽、结果,让老百姓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2023年以来,全国法院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以能动履职的实际行动、质效提升的工作实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最高法党组工作汇报时给予充分肯定。能动司法的本质,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审判领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实践。对此,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深表认同。他表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为推动这场深刻革命,人民法院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主动顺势而为,有所作为,通过积极主动地发挥审判职能,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以高质量司法助推高质量发展。同时,要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坚决摒弃一切就案办案、机械办案。过去一年,能动司法贯穿审判工作始终,在最高法工作报告里留下鲜明的印迹,成为贯穿报告全篇的主线。25页的报告里,能动司法的生动举措俯拾皆是。——能动司法如何服务大局?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找准司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结合点、着力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释放出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积极信号。张军院长强调,要能动、深化落实党中央对民企平等保护的政治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合力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引导企业守法合规经营,促进民营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康桥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张巧良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7条意见”并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他认为这是去年法院工作的一大亮点,有利于在司法层面真正落实对民营经济平等对待的要求,建议“继续推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多举措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能动司法如何促进治理?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实诉源治理,促推社会矛盾纠纷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报告里提到的2号、4号司法建议,吸引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人和人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江帆的注意。两个司法建议针对信用卡和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持续增长,旨在促进授信审查、规范保险业务,协力加强金融监管。“为解决社会治理领域中引起类案多发高发的深层次问题,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以司法建议‘小切口’促进解决社会治理‘大问题’,是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的治本之举。”江帆表示,司法建议的关键不仅在于“发出”,更重要的在于抓好协同落实,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在个案处理上,如何做到能动司法?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对此,印萍的理解是,在办理具体案件过程中,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在法律框架内,努力寻求案件处理的最佳方案,实现司法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这是能动司法的要求。法官必须依法充分运用自由裁量权,把事实证据查清,把裁判理据讲清,实现案件公正裁判。牢记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履职方式上,如何体现能动司法?“首届全国行政审判行政复议工作同堂培训”的做法被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体现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凝聚法治中国建设合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阎建国分析说,行政案件上诉率高、申请再审率高,长期困扰行政审判健康发展。该举措有助于形成深化行政争议诉源治理的工作合力,通过在法律框架下把行政争议引入行政复议渠道先行化解,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法院的行政案件,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适应了新发展阶段对行政领域各项工作和制度建设的新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高频词一:服务充分体现人民法院强化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服务(保障)的词汇出现了37次,人民(群众、百姓)的词汇出现了20次,所列举的案例中有27个直接体现以能动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有23个案例直接体现以能动司法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有力彰显人民法院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和为民情怀。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的那些鲜活案例,为观察高质量司法审判工作提供了一个窗口。无论是艰难诉讼多年、标的额上亿的大案,还是日常小案,人民法院都积极作为、能动履职,努力寻求案件处理“最优解”,实现司法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某新三板公司股票发行虚增营收案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校长杨伟坤表示,从金融行为合规的角度来看,新三板公司股票发行虚增营收的财务造假行为是严重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中介机构在企业上市过程中扮演着“看门人”的角色,如果其未能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此类案件的办理有力地释放了惩治金融领域乱象的信号:金融行为须合规、高管违法要严罚、中介失职要追责。”——“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该案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记忆犹新、不吝赞誉之词。他告诉记者,专利和技术秘密是保护技术成果的两种基本法律手段。此案中,四被告共同故意实施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巨额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公正审理此案,在判令侵权方赔偿2.18亿元基础上,执行中促成全面和解,侵权方获得使用许可,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该案是目前人民法院判赔金额最高的知识产权案,不仅实现了对权利人的充分救济,切实体现了对各类企业的平等对待,对于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参考意义。”——我国民企承建海外体育馆被拖欠巨额工程款案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北京达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子程评价说,“这是人民法院提升涉外司法效能的一个成功范例。”该案中,我国民企不仅被拖欠巨额工程款,1670万元履约保证金也被不当索赔面临划扣风险,我国法院准确适用国际通行的支付令机制,48小时内裁定要求境外银行中止支付,并受理保函欺诈诉讼,促使涉案外方40天内付清工程款。“该案的办理遵循契约精神,尊重并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有效维护了公平正义,扩大了我国司法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顾氏三兄弟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评价说,“该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的具体体现,是能动司法的一则典范。”孙宪忠认为,孤寡老人去世后,民法典赋予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的权利,但未明确利害关系人范围,法院判决认定“虽无法定扶养义务但对被继承人生前扶养较多的人”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丰富了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条“利害关系人”的内涵。——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案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物理教师李鸿彬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受伤,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职责和救助义务的,不用担责。该类案件回应了有些学校因怕担责课间不让活动或不组织体育活动的顾虑,诠释出这样一个道理,对学校依规组织体育活动等不施以苛责,鼓励学校正常开展体育等教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校园安全,需要各方共同守护。高频词二:治理充分体现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办案促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担当作为办案就是治理,通过办案引领法治是更为重要的治理。报告中治理一词出现了27次,列举了人民法院在个案办理中坚持办理与治理并重、以能动履职“抓前端治未病”,以“我管”促“都管”凝聚治理合力等12个典型案例,切实体现了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社会治理的工作成效。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办案促推国家和社会治理,浓缩在报告里的一桩桩鲜活事例中。无论在矛盾纠纷前端发力,还是后方用力,结果都很“给力”——将大量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化解在成讼之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塞罕区法院在13家银行指导设立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监事长、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主任迟日大欣喜地看到,该工作站去年化解纠纷3500件,占全区金融纠纷总量1/3。法院在工作站配备银行人员、律师,把解纷工作做到银行大厅。法院组织法治宣传、业务培训、案例指导、印发示范案例,提升一线解纷能力。该创新举措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责,从源头上化解金融纠纷,“值得总结推广。——杭州法院协同司法局、律协等开展以律师调解为主的市场化解纷试点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认为,市场化解纷机制是对调解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开展诉源治理的新探索。该机制弥补了传统解纷模式的不足,较好地满足了市场主体对纠纷处理减时、降费、增效的需求,同时也吸引和推动了更多专业法治力量参与进来,两年来律师调解员化解纠纷2.4万件。在实践中,从法院“要我调”到现在“我要调”,也展现出该机制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经验做法值得推广”。高频词三:做实充分体现人民法院持续做深做实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各项任务的务实作风扎扎实实、久久为功,以严实作风保障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做实一词出现了25次,每一个部分都强调做实、抓实——做实为大局服务、做实为人民司法、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抓实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这是因为:有的工作,党中央早有明确部署,实践中“落”得还不够实、做得还不够好,必须压实责任;有的工作是积极主动地创新开展,更得求真务实,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司法规律。做实,归根到底是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落细,作为“纲”和“魂”融入司法审判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实际行动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简简单单一个“实”字,背后是法官坚持“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如我在诉”“没完没了抓落实”的每个并不简单的日常。——做实为大局服务破产审判是司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是司法服务大局的有效切入点和着力点。对于最高法工作报告里的“审理易安财险破产重整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吕红兵表示,易安财险公司向法院申请重整,引入实体企业投资35亿余元,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助力企业“破茧重生”。该案是全国首例保险公司重整案件,不仅全面化解了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也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了全新探索,对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金融机构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都具有积极价值,为金融风险司法处置提供案例支撑。——做实为人民司法司法审判工作,说到底是一项“守心”的工作。要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把暖民心的“小案”、顺民意的“实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最高法工作报告里提及的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西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东海认为,为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居、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