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

其他

国际锐评|加拿大政府的赔偿坐实了此人的间谍身份!

加拿大媒体近日爆料称,加政府已与曾被中国逮捕的加拿大商人迈克尔·斯帕弗达成和解,以“赔偿”他因涉嫌在华从事间谍活动被监禁近3年。据披露,双方和解的最终金额为700万加元。自2018年迈克尔被捕后,加拿大政府一直炒作中方“任意拘押”,这次可谓是打了自己的脸。分析人士指出,所谓的“和解”和“赔偿”,恰恰说明加拿大政府心中有鬼,也坐实了迈克尔是为其服务的间谍。有加拿大网友指出:“政府在这一事情上作出任何赔偿,都表明它是为了掩盖某件事情。”其实,迈克尔的间谍身份早有定论,他本人也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加拿大政府死活不肯承认,这回算是不打自招。不妨看看迈克尔在中国干了什么吧。根据中国安全机关公布的信息,迈克尔长期在中朝边境地区活动,协助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凯搜集了解相关情报,在中国境内非法拍摄中国军事装备照片和视频,并提供给加驻华使馆。经鉴定,这二人向境外提供的情报中包括多份机密级国家秘密,已涉嫌构成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2018年,二人在中国被捕。2021年9月,二人以身患疾病为由提出申请取保候审,中国相关法院依法批准。随后,他们被驱逐出境。回国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迈克尔将康明凯以及他背后的加拿大外交部告上法庭。据加媒《环球邮报》去年11月报道,迈克尔声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康明凯分享了涉朝鲜敏感信息,后者随后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加政府及其他“五眼联盟”国家。此举导致二人被中方逮捕,迈克尔为此向加政府索赔。这起内讧事件,曝光了他们曾在中国从事的间谍活动,证明迈克尔确实干了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事。最终,加拿大政府用700万加元“封口”,也坐实了所谓中方“任意拘押”纯属虚假叙事。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项目——加拿大外交部“全球安全报告项目”(GSRP)。它负责派遣外交官在热点地区收集相关安全信息,康明凯曾是该项目工作人员。加拿大国家安全与情报审查局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审查报告显示,GSRP的工作内容与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部分海外任务有重叠,可能让本国官员面临风险,也违反了国际外交公约。分析人士指出,加政府利用康、迈二人的灰色身份,让他们从事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而被捕,这是对本国公民合法权益的损害,也坐实了加方所谓“人权”的虚伪。这让加民众如何信任政府?难怪加网友纷纷留言:“希望帷幕能够拉开,让加拿大人看到这起肮脏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与迈克尔和解事件曝光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仍在炒作中方“任意拘押”,继续进行虚假叙事。联系到近年来加方炒作所谓“中国间谍案”“中国干涉加内政”等,人们可以清楚看出,加方一些政客抱守冷战思维、跟在美国后面针对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次,不过再次坐实加政府是美国的“跟屁虫”。中国是法治国家。康明凯、迈克尔涉嫌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犯罪,证据充分确凿,是非曲直清清楚楚。加拿大政府炮制再多谎言也无济于事。它要做的,是尊重事实、停止污蔑抹黑、正确认知中国。对美国亦步亦趋,失掉的不仅是声誉,也是民心。(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机遇中国”不可错过国际锐评|拆穿菲律宾“小鬼扛大旗”的南海计划国际锐评|“加减”之间,外资在华机遇更多了更多精彩内容
3月8日 下午 11:37
其他

国际锐评|“加减”之间,外资在华机遇更多了

“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对我们是非常大的鼓舞。”中国两会召开期间,美国强生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向《国际锐评》表达了期待。在他看来,两会释放出的开放信号,将激励包括强生在内的外企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从全球范围看,当前引资规模总体比较低迷。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扣除投资中转地增长较快这个因素,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8%。为此,各国都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国如何吸引和利用外资?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用一系列加减“运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先看“加法”。从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到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再到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一系列人性化、细节化的服务举措方便了外商往来,也为他们投资兴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分析认为,人员流动对吸引外资十分关键,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配合优化流程。德国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对《国际锐评》说,中国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友好态度,增强了外资在华深耕的信心。有“加”也有“减”。报告还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美国辉瑞公司中国区总裁、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彭振科告诉《国际锐评》,这些措施展示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给众多外资企业长期扎根中国、造福世界“注入强劲动力”。除了“加减号”,中国吸引外资的举措中还有个“等号”——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有关专家分析说,这些举措意味着公平与平等,体现了中国政府真心实意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德国卡赫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说,这些举措给了外资参与更多领域的机会,对他们在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外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官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27.1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0.4%;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88家,同比增长74.4%。在当前全球对外投资整体低迷的形势下,中国市场为何仍被外资青睐?资本逐利而行。据中国官方统计,最近几年,在华投资兴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率在9%左右,在国际上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不难看出,选择中国,外资获得了丰厚回报。这让它们对华投资保持高热度。英国汇丰集团向《国际锐评》表示,作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集团多年来持续加码对华投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王云峰认为,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经济持续复苏、超大规模市场以及深度整合的供应链等基本面优势,持续吸引全球企业关注。“相信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更多全球企业将会从中获益”。德国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对《国际锐评》说,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拜尔等外企在华创新、投资、运营和发展创造了优渥条件,也让他们成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重要力量。去年,拜尔在华首个创新中心在北京揭牌启动。今年,拜尔参与投资的杭州新供应中心预计将建成投产,为深耕中国带来新动力。不仅是他们。近期,美国、日本等多家外国商会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在华投资的企业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首选或者前三投资目的地。正如法国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对《国际锐评》所说,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我们将继续在中国、为中国,并与中国共同成长”。(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投资中国”
3月8日 下午 5:29
其他

国际锐评|拆穿菲律宾“小鬼扛大旗”的南海计划

3月5日,菲律宾又一次侵闯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向其非法“坐滩”军舰运送建筑物资等。在中方发布的视频中,人们可以清楚看到:菲方海警4407号船无视中方一再警告,危险接近并冲撞正常执法的中国海警21555艇,导致发生轻微刮蹭。中国海警依法对菲方船只采取必要管制措施,现场操作专业克制、合理合法。有视频有真相,到底谁在南海滋事挑衅、危害地区和平,事实一目了然。这起冲撞事件,是菲律宾“小鬼扛大旗”南海计划的最新动作。为实现侵占中国南海岛礁的非分之想,菲方至少使用了三个手段:
3月6日 下午 8:25
其他

国际锐评|“机遇中国”不可错过

“听了中国政府今年的工作报告,我们更有信心进一步投资中国、做大做强在中国的业务,相信我们的回报也是可期的。”世界知名清洁设备提供商——德国卡赫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5日对《国际锐评》这样说。当天,中国政府向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请审议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吸引了世界目光。诸多国际投资者对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线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像卡赫这样的跨国企业更是从中感知到“机遇中国”的讯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不少国际机构对今年全球增速的预期都低于3%。中国将今年GDP预期目标设定为增长5%左右,与去年的目标持平,符合外界预期,也给世界带来了积极信号。不少外媒认为,这一目标的设定有助于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考虑到高基数因素,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显得更加奋发有为。从全球范围看,近些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基本在2%至3%左右,中国将经济增速设定为5%左右,展现出为世界经济复苏助力的决心与努力。目标明确了,怎么来落实?中国政府部署了今年十项主要工作,包括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从这些路线图中,人们对“机遇中国”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这其中,“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热词。不少外媒认为,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意味着中国更加注重“创新”的发展模式。比如,报告中谈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目前,在珠三角,一部智能手机可在1小时内配齐95%的零部件;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四小时产业圈”逐步形成……未来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增强,将为企业开拓更大发展空间,也为世界带来更多新动能。同时,报告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作出具体规划。有分析指出,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行业,是当前部分外资加码中国的重点领域。2023年,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扫货”中国新能源汽车,就吸引了世界关注。未来,跨国企业在华捕捉到的创新机遇将会更多。再看市场。近日,美国商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克拉克率团访华。她多次强调,中国是美国企业极为看重的市场。在不久前的春节假期,中国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47.3%,春节档票房再创历史新高。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不管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还是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一个14亿多人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世界不可或缺的共赢机遇。开放,是外界从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感知的又一个关键信息。从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到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再到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报告列出的多项扩大开放举措,提振了跨国企业的信心。“中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为赛诺菲深耕中国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信心。”法国赛诺菲大中华区总裁施旺对《国际锐评》说。在当前美西方一些国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背景下,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给世界注入了难得的稳定性。中国美国商会2月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在华美企对中国发展前景预期进一步提升,5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有了目标,就要抓紧干。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正如报告中所说,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是中国的承诺,也必然是中国的实践。(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投资中国”
3月5日 下午 7:41
其他

国际锐评|中欧班列在红海危机中凸显优势说明了什么?

《韩国日报》近日报道称,胡塞武装封锁红海航道引发全球物流危机,导致韩国到欧盟的海运运费4个月内飙升250%,而中国拥有中欧班列这样的运输渠道,韩企出口的竞争力恐将下滑。韩国媒体的担忧让外界看到,在红海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物流和供应链遭冲击之际,中欧班列优势凸显。红海是前往苏伊士运河的重要航道之一,是一些通往西欧和美国的贸易航线必经之地。根据相关研究,每年,全球约15%的海上贸易、30%的集装箱贸易以及30%的航空燃油、12%的液化天然气、8%的粮食贸易,都经由红海达成。去年11月以来,为声援巴勒斯坦,也门胡塞武装多次袭击红海水域关联以色列的船只,马士基等多家航运公司宣布暂停经过苏伊士运河的红海航线,改为绕行好望角。今年1月,美英开始直接空袭也门胡塞武装设施,事态进一步加剧,导致更多船只绕行好望角。就在主要海上航道中断、全球供应链安全面临挑战之时,中欧班列这个曾被外媒攻击是更具
3月2日 下午 3:09
其他

国际锐评|这幕自焚悲剧拷问美国政客的良知

“没有什么比一位美国军人在以色列驻美大使馆前自焚,更能体现人们对美国政府以色列政策的不满了。”在25岁美国士兵布什内尔自焚身亡后,美国“政客”网站指出,这是美政府内部愤怒情绪的升级。综合相关报道,布什内尔来自美国空军,隶属于某情报监视侦察联队。当地时间25日,他独自走到以色列驻美使馆门前,把燃料浇到身上引火自焚,期间多次高喊“解放巴勒斯坦!”由于伤势严重,布什内尔不幸离世。“我将不再参与种族灭绝”——在一段事前录制的视频中,这位年轻军人留下了这样的话。布什内尔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进行抗议,背后有什么隐情?据布什内尔的朋友向媒体透露,自焚事件发生前一天,布什内尔与他分享了不少军事内幕,称“美军直接参与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屠杀”。有美媒报道,早在去年10月,美国就在以色列部署了特种部队。布什内尔对美军“轻率动用武力”的态度非常反感,曾考虑过提前退役。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美国网民对布什内尔表示同情和理解,称他是“美国的良心”,抨击美国政府应为自己的以色列政策感到羞耻。还有人质疑:为什么那些声称“新闻自由”的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件事反应迟缓?为什么眼见布什内尔置身火海,一旁的美国警察却拿枪指着他,不采取任何救援?为什么美国国防部除了表达“遗憾”之外,丝毫没有表现出反思?事实上,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生类似的极端事件。去年12月,在亚特兰大以色列领事馆前,一名女子使用汽油自焚,被严重烧伤。据“政客”网站报道,在布什内尔自焚前,美国政府官员也对美国的加沙政策表示失望。“政府对暴行视而不见,我不能保持沉默。”一名高级政府官员在1月份的辞职信中写道。自去年10月以来,新一轮巴以冲突已造成近3万名平民丧生,近200万人流离失所。这场血淋淋的冲突,凸显了从根本上解决巴以问题的迫切性,也映射出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的恶果以及“美式人权”的虚伪与双标。“以色列人的命是命,巴勒斯坦人的命不是命”——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巴以之间“拉偏架”,国际社会看得一清二楚。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以方持续升级战事日益担忧,要求停火止战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对中东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美国是怎么做的呢?
2月29日 下午 9:10
其他

国际锐评|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投资中国” 背后是这些考量

“通过‘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我们正在全面融入中国的产业生态,以更快地开发制造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近日对《国际锐评》这样说。今年1月,大众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在中国投入运营。这项投资约10亿欧元的项目,不仅提高了大众的产品开发效率,也优化了他们的成本结构。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日前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研究推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举措。中国官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88家,在去年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同比增幅高达74.4%。不难看出,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对外投资整体低迷,中国仍然是外企投资的热土。外界也注意到,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27.1亿元人民币,规模出现波动。怎么看这个现象?有关专家对《国际锐评》表示,自2018年以来,全球投资形势持续低迷。202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减少13.8%,其中发达经济体下降幅度更大,达17.1%。在此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总体保持稳定,很不容易。具体到今年1月,受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吸纳外资同比有所下降,但环比增长20.4%,显示外资来华积极性不断提高。往深里看,短期引资数据波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比如一些重大项目运行周期较长,往往会影响当年以及后几年的数据。此外,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以及竞争力弱化的企业也会进行相应转变。总体而言,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机遇和增长潜力,是跨国公司难以割舍的。看引资规模,更要看引资结构。1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391.6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达34.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0.6%,延续了去年以来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恢复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下,外商在华投资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再看外资来源地。今年1月,西方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大幅增加。其中,法国和瑞典增长分别高达25倍和11倍,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211.8%、186.1%、77.1%。这些国家“用脚投票”,自证了西方媒体所谓“外资撤离中国”论调站不住脚。那么,外资企业为何纷纷加码“投资中国”?
2月27日 下午 4:38
其他

国际锐评|这份报告反证美国是世界贸易的巨大挑战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发布所谓《2023年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报告》,否定中国在履约方面的成绩,污蔑中国经贸体制和政策给全球贸易带来巨大挑战,给中国扣了不少顶“黑帽子”。想用一份报告混淆是非?美方打错了算盘,因为事实一目了然。如何评估中国入世履约情况?美国玩了一招“标准置换”——不是依据世贸组织规则客观评价,也不是以中国签署的《中国加入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为标准,而是自己主观设定了标准。分析人士指出,从美方报告可以看出,它将中国入世履约的核心评估标准,设定为彻底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中方按照美国的要求进行体制改革。由此可见,美方这份报告从出发点上就居心叵测。再细看报告内容,美方完全无视中国在入世履约上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巨大进展,毫无可信度可言。仅在过去的2023年,中国成为首个完成《渔业补贴协定》批约的发展中大国,引领完成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推动世贸组织实质性结束部分全球数字贸易规则谈判,获得各方高度赞赏。把时间维度拉长,入世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2023年的7.3%,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而且按入世承诺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不止如此。中方还主动超越入世承诺推进自主对外开放,主动引入国际先进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措施。比如,2020年6月23日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较之前加大了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开放力度。其中在金融领域,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取消50万人口以上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规定。但是在美方的报告中,完全看不到中方的这些实际举措。难道又是“选择性失明”?报告中,美方还把中国正当贸易措施歪曲成“经济胁迫”,将中方应对美方封锁打压采取的举措说成是“主动脱钩”。这是公然散布虚假信息,实际是美国自己行为的投射。据外媒近日披露,2023年底,美国商务部向中芯国际的美国供应商发出几十封信函,要求它们暂停向中芯国际供货。搞“经济胁迫”的是谁?建“小院高墙”的是谁?事实很清楚。美方还炮制各种借口,打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已将10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迄今为止,美国对世界上近40个国家实施过单边经济制裁,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到影响。美国政府打着“安全”的幌子全面推行经贸和科技领域的“脱钩断链”,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重大威胁。对于世贸组织,美国一向合则用不合则弃。“63次否决启动上诉机构新法官遴选程序的提案”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国际规则的漠视与强权。上诉机构有着世界贸易“最高法院”之称,它的报告作为“终审判决”具有强制约束力。美国为维护自己利益,持续以“一票否决”方式阻挠新法官任命,导致上诉机构运行陷入瘫痪,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沉重打击。但美国发布的报告对此置若罔闻。谎言重复一千遍仍然是谎言。美方的报告再怎么炮制,也改变不了彻头彻尾的政治报告和虚假报告的性质。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不仅全面履行了入世承诺,还是捍卫世贸组织规则、推进全球经贸体系良性变革的优等生,是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者。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所说,中国在捍卫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能够站在全体成员的立场上思考处理问题,推动投资便利化等世贸组织多项谈判工作取得积极成果。美国一些人与其攻击中国,不如反观自身。(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俄乌冲突两周年
2月26日 下午 9:22
其他

国际锐评|俄乌冲突两周年 人们更加认清这三点

到2月24日,俄乌冲突持续了整整两年。现在,两国军队深陷拉锯战,美欧准备实施对俄新制裁,停火止战的前景仍然渺茫。世界舆论纷纷盘点这场冲突造成的巨大创伤,对冲突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停火止战的呼声也更加迫切。
2月23日 下午 9:00
其他

国际锐评|滥用否决权,美国是平息加沙战火的最大障碍

“作为一名美国人,我为我的国家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感到难为情”“我为我的国家现在的样子感到羞耻”……当地时间20日,美国网友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不满。原因是:美国当天又一次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加沙决议的草案。这份草案是由阿尔及利亚代表阿拉伯国家提出的,核心内容是在加沙立即实现停火、立即释放全部人质、保障人道物资准入、反对强制迁移。这不仅是安理会的共识,也是国际社会停火止战的共识。但是美国再次使用了否决权。美国为什么独家投反对票?它给出的理由是“不利于正在进行的巴以双方人质问题谈判”。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决议草案的支持者包括约旦、埃及等巴以冲突斡旋方,如获通过将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对话氛围,为停火止战营造重要机遇。而且,决议草案呼吁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也有利于各方斡旋实现突破,推动巴以双方早日达成“人质交换”。正因此,对于美国一票否决的做法,包括中方在内的安理会成员纷纷表达强烈不满与失望。大家认为,“在立即停火问题上仍然消极回避,无异于为继续杀戮大开绿灯”“给决议草案投反对票,实际上是在助纣为虐”“加沙地带的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状况令人无法容忍”……事实上,动用否决权,美国是“惯犯”了。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就巴以问题进行了8次表决,仅有两份决议获得通过。这个过程中,美国无视加沙地区无辜民众的生命,多次动用否决权,成为阻碍安理会采取行动的最大障碍。去年10月16日,美国对俄罗斯提出的关于巴以问题的人道主义决议草案投下反对票,理由是“没有明确谴责哈马斯”;去年10月18日,美国否决由巴西提出的巴以暂时停火的决议草案,原因是“决议未提及以色列自卫权”;去年12月8日,美国否决了阿联酋提交的要求在加沙地带立即实施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草案,理由同样是“没有谴责哈马斯”……从这些理由可以看出,美国在巴以问题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公正的调停者、斡旋者,而是一直在拉偏架。分析人士认为,这有美国国内的原因,犹太人是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之一,更是美国大选背后的“金主”,政客们害怕得罪以色列从而影响今年的大选。此外,美国也试图借否决联合国决议草案为以色列在战场上赢得空间和时间,同时也不希望联合国在解决巴以问题上“抢了自己风头”。近日,美国正在起草一份新的决议草案,据称包括“要求以色列暂停军事行动”的内容。难道美国态度大转弯了?CNN引述一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称,美方其实“并不急于”进行表决。另外,从内容来看,也是“隔靴搔痒”。比如,该草案只是呼吁以色列“暂时停止”军事行动,并不涵盖撤离加沙地带、恢复和组织人道主义援助、重启巴以和平谈判等重要内容,而且逃避了美国和以色列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众所周知,本轮巴以冲突的根源在于,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权利从未得到美以的认真对待。美国从2014年后再也未能组织巴以和平对话,坐视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蚕食巴勒斯坦土地。近期以色列高层更是发出“不承认巴勒斯坦国家”的政治威胁,对此美国的决议草案予以漠视。这不仅不能代表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共识,还可能进一步激化地区矛盾。近日,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说:“我们呼吁立即停止战斗。”这被看作是英国外相发出的“最强硬言论”,停火止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当前,红海危机不断升级、黎以边境冲突不断,巴以局势外溢风险日益提升。美国一边在安理会不断否决关于巴以停火的决议草案,一边源源不断地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助长了冲突蔓延和升级,是中东危险局势的最大责任方。如果它继续为杀戮大开绿灯,加沙战火很可能演变为吞噬整个地区的浩劫。安理会有必要采取进一步行动,美国的否决票不应成为平息加沙战火的障碍。(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龙年春节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经济“暖流”国际锐评|西方与其焦虑“双输”,不如听听中国主张国际锐评|国货在海外也“潮”,背后是这些流量密码更多精彩内容
2月21日 下午 10:17
其他

国际锐评|西方与其焦虑“双输”,不如听听中国主张

当地时间18日,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落幕。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巴以冲突升级的背景下,本届论坛弥漫着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参会者纷纷建言献策。其中,中国外长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中国将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受到多方欢迎。拉美社评价称,“中国的发展意味着强大的和平力量和重要的稳定因素”。慕安会是全球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集中反映西方尤其是欧洲对世界安全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观点。配合论坛发布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以“双输?”作为主题,传递出一种悲观情绪。报告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很多国家不愿再聚焦全球合作的整体利益,而是更关心争抢一些相对多的收益。其中,七国集团国家的大多数受访民众认为,未来10年,他们的国家不会变得更安全和更富裕。一些分析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因为发展领先,陶醉在一种“我赢你输”的优越心态中。如今,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版图。西方所谓“双输”忧虑的背后,是对自身丧失优势的懊恼和失落。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年西方一些人的“焦虑感”加剧,与一系列事件的冲击直接相关。比如,乌克兰危机持续近两年,对欧洲国家造成严重冲击,以至于一些欧洲政治家用“时代转折”来形容这场危机带来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缺乏对背后原因的深刻反思,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届慕安会召开之际,传出了两则消息:今年18个北约国家的国防开支将占到各自GDP的2%;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中车下属的一家子公司发起反补贴调查。因为感到不安全,所以大规模增加防务支出;因为竞争不过,所以打着“去风险”名号搞保护主义——这样的做法不但让世界更不安全,也反噬自身。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摆脱安全困境,西方一些人需要调整心态,用更加平等、互惠、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寻找化解风险挑战的答案。这些年,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国始终站在各国共同利益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倡议主张。也正因此,近年来的慕安会,“中国专场”人气很高。在今年的主旨发言中,中方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愿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可以看出,这四点表态以“稳定”为关键词,从安全与发展角度,给世界吃了个定心丸,也为西方走出“双输”焦虑提供了参考借鉴。在中方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在2023年实现历史性和解;面对气候威胁,中国推动联合国气变大会达成“阿联酋共识”,将用历史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面对人工智能挑战,中国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共同维护人类福祉……可以看出,中方的一系列行动和方案,都是基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着眼于如何克服共同面临的挑战。从本届慕安会的讨论中,外界还看到西方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选择?中方指出,反对“脱钩断链”现在已成为国际共识,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2023年中国经济克服多重挑战,以5.2%增速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增长。权威机构近期纷纷上调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而且,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倡导合作共赢。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工商界普遍认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将让更多国家、更多人民受益。谁试图以“去风险”之名搞“去中国化”,就是把世界和自身置入不安全当中。回顾人类历史,选择正确的路会通向繁荣,选择错误的路会酿成灾难。如何走出安全困境,答案其实很清楚——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团结,不要孤立;要对话合作,不要你争我夺。西方精英们与其焦虑“双输”,不如听听中国主张。(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国际锐评|福岛核污染水再次泄漏印证了三个判断国际锐评|国货在海外也“潮”,背后是这些流量密码更多精彩内容
2月19日 下午 10:32
其他

国际锐评|龙年春节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经济“暖流”

“春节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假期。这一历来花销巨大的时间段也将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温度计。”西班牙《世界报》网站这样评价中国春节。这个龙年新春,外界感知到中国经济怎样的温度?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34.3%、47.3%;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1351.7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16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8倍;8天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刷新春节档影史纪录……中国春节消费市场“热浪滚烫”,给龙年经济开了个好头。今年的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的首个常态化春节。
2月18日 下午 8:57
其他

国际锐评|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维也纳联合国总部首次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纽约联合国总部再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多国地标性建筑披上“中国红”……在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世界各地的年味儿更浓了。从“中国年”到“世界年”,这个龙年春节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与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会。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被列入联合国假日,意味着联合国机构将避免在每年春节当天举行会议,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体验中华文化。有关专家对《国际锐评》表示,在这之前,韩国、越南、新加坡等约20个国家和地方已经将春节确立为法定节日。它得到联合国的“官方认证”,说明中国以及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第78届联大主席弗朗西斯认为,这象征着中国在联合国系统和多边主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表明中国人民愿意与全世界分享他们的文化。如今,从美国纽约到法国巴黎,从荷兰海牙到墨西哥城,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舞龙舞狮、包饺子、逛㾄会、写春联、新春公路跑……春节民俗活动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上演。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何以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观察人士指出,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鸣与认同。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化理念。通过沉浸式体验各种春节活动,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体会到中华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创新的。以海外民众“过年”的热词——“春晚”为例。今年龙年春晚,全球有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家媒体进行了同步直播和报道,阅读量超过6.49亿,视频观看量达2.1亿。通过春晚,全球受众感受到在技术与艺术加持下,中国传统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西班牙《日报》称,“这台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观众最多的电视节目”,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各个领域成为灵感、创意和创新的源泉”。
2月10日 下午 7:58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国际锐评|福岛核污染水再次泄漏印证了三个判断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又“出事”了。这家日本最大的核电企业8日说,前一天发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净化装置泄漏事故,可能是人为失误造成的。当时,一名工作人员在对一处装置进行清洗作业时,发现排气口漏水。而本该在清洗期间手动关闭的16个阀门中,有10个处于开启状态。这导致含有放射物质的水流入排气管,与自来水混在一起。据福岛当地媒体报道,这起事故造成约5.5吨核污染水泄漏。泄漏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估计高达220亿贝克勒尔,远远超过需要向政府报告的标准。有关专家告诉《国际锐评》,这一数值很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和人体造成一定影响。当地媒体称,事发地点的辐射水平约为周边地区的240倍。东电公司再次发生事故,外界并不意外。自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这家公司隔三差五就会发生各类事故和危机丑闻。至于总数到底有多少,恐怕连它自己都说不清楚。仅在过去一年,被人们记住的事故就有这些:去年3月,福岛第一核电站约8吨核污染水错误地流入其他储罐。去年6月,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储罐的围堤积水中,被检出活度高于正常值的放射性物质。东电压了一段时间才对外宣称,用于输送核污染水的软管上有龟裂,导致核污染水发生外泄。去年10月,东电多名工作人员在处理核污染水的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管道时,接触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液,其中2人被紧急送医。而对于事故中喷溅的废液总量,东电的描述前后矛盾,相差居然有几十倍。去年12月,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名作业人员脸部遭放射性物质污染……一边是事故和危机不断,一边宣称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安全”“可靠”——人们有充分理由怀疑,日方排污入海存在着巨大的“黑洞”。这也更加坚定了外界对三个关键问题的判断——其一,东电根本无力确保核污染水排放安全。透过一次次事故,人们发现,东电在安全管理能力、处理流程方面存在巨大漏洞,更缺乏基本的诚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次有事故发生时,东电不是检讨反思、亡羊补牢,而是找各种借口掩饰隐瞒。试问:一家内部管理混乱无序、对员工保护麻痹大意的企业,怎么承担起“安全”处理数百万吨核污染水的责任?其二,日本政府监管缺位难辞其咎。核能对日本经济社会运行至关重要。东电公司频频出事、劣迹斑斑,日本监管机构却为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少日本学者指出,日本政府与东电公司存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难以真正起到监督作用。而且,在确定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后,日本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外公关、游说“洗白”上面,根本没心思在核污染水安全处置和监督方面下功夫。试问:日本政府连一家“问题企业”都管不好,又怎能确保在核污染水排放管理当中做到安全可靠?其三,国际社会参与监督日方核污染水处置势在必行。向海洋大量倾倒核污染水,过往没有先例,绝不是日本一家私事,关系到全人类共同利益。但从一开始,日本政府就试图让国际原子能机构“背书”,拒绝邻国参与核污染水监测和处置,甚至对提出正当质疑的国家进行攻击抹黑。然而,接连不断的事故证明,单凭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根本无法确保核污染水净化装置和排海设施长期稳定有效运行。国际社会有充分理由参与全过程监督,日方理应全面配合。去年8月以来,日本已经实施了三轮排污入海,累计排放超过2.3万吨核污染水。第四轮排海将在本月下旬启动。东电公司最新事故,再次给日方敲响了警钟。日本政客应当展现责任与良知,严肃处置东电公司安全隐患,叫停接下来的排放计划,与国际社会共同协商,找到各方认可接受的处置方案。一条道走到黑,终将付出代价。(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透过春运这些变化,世界看到了什么?国际锐评|菲律宾在南海拉“小圈子”注定拉不成国际锐评|为了这笔横财,美国军火商忙着开香槟庆祝更多精彩内容
2月8日 下午 9:57
其他

国际锐评|国货在海外也“潮”,背后是这些流量密码

随着中国龙年春节的到来,世界的“年味”也浓了起来。如今,全球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最近就有一段外国人采购年货的视频走红网络:一位英国女士力荐中国品牌电动车作为年货,说要送一辆给自己的哥哥。中国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中国龙”元素的红包、窗花、中国结、春联等产品以及国潮品牌的“新春盲盒”,热销到了海外100多个国家。“国货”扬帆出海,不只在当下这一节点。去年,中国产品席卷韩国“黑色星期五”。近几年,欧洲民众频繁抢购中国电热毯等“取暖神器”。中国茶饮、国货美妆也备受海外年轻人喜爱。“中国货”已经在海外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这背后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对消费者来说,“物美”是第一需求。以国产电动车为例,今年元旦以来,美国消费者从电商平台下单中国电动三轮车的数量猛增。原来,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短途工具,跟欧美大农场、欧洲城市狭窄的街头找到了契合点,让当地用户觉得“真香”。实用、质量好、技术成熟,
2月6日 下午 8:46
其他

国际锐评|透过春运这些变化,世界看到了什么?

“这是我的车票,我相信这次旅行一定会很精彩!”来自英国的安德鲁是一名大学老师,已经在中国待了9年。这个春节,他打算去广东一带体验中国功夫的魅力。这让他成为中国春运大潮中的一员。在很多外媒看来,中国春运堪称“世界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徙”。今年的中国春运从1月26日持续到3月5日,为期40天。中国交通运输部门预计,期间全国将有创纪录的90亿人次进行跨区域流动,是2023年的近两倍。其中,铁路高峰期售票量可达每秒1500张。路透社认为,春运不仅展示了中国快速增长的客流,更体现出中国经济复苏带来的信心与活力。孟加拉国《闪电》报网站指出,春运是预期中的2024年中国消费热潮的前兆。分析人士预计,今年的中国零售额将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为中国经济提供巨大推动力。春运人次刷新纪录,出行方式也有不少新变化。数据显示,春运期间近八成居民选择了自驾出行,绿色出行理念的推广促使更多人选择驾乘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智造”的加持下,4架C919国产大飞机春运“首秀”、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助力春运,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更多选择。埃菲社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此外,从使用社交媒体程序随时更新路况,到智能售票及进站系统研发使用,再到推出定制化服务如专属车厢、特色餐饮等,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了乘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有关专家告诉《国际锐评》,这些变化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春运带来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乘客对出行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促使各方创新服务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出行观念的转变,春运的目的地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这不仅缩短了中国人回家的路程,也让中国人到达了更多的“远方”。美国“世界旅游和旅行”网站注意到,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成为今年春运的热门目的地。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哈尔滨旅游预订量同比激增14倍以上。报道称,这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资源、热情的待客之道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知名度,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4日在参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后,称赞这里是“艺术、创新的结合,令人折服”。在外界看来,这显示出中国城市的吸引力以及巨大发展潜力。春运期间,出入境游火爆是另一大亮点。近期中国与新加坡、泰国等国实施免签政策,再加上推出多项入境便利化措施,推高了春节出入境游的热度。旅游趋势分析公司Skift认为,这是旅游业在疫情后逐渐复苏的迹象,对全球旅游业来说是一个“令人欢迎的消息”。从旅游热到消费潮,从熙熙攘攘的交通枢纽到人来人往的市场,春运的繁忙反映出中国城乡、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今年春运图景,世界看到了一个活力满满的中国。正如巴基斯坦《世界新闻》所说,春运显示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韧性和活力。(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从美企到韩企,它们为何被中国动力电池“圈粉”?国际锐评|为了这笔横财,美国军火商忙着开香槟庆祝国际锐评|菲律宾在南海拉“小圈子”注定拉不成更多精彩内容
2月5日 下午 3:21
其他

国际锐评|菲律宾在南海拉“小圈子”注定拉不成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日前结束了对越南的访问。他在访问期间声称对菲中主权争议感到“不安”。一些西方媒体也配合炒作南海问题,渲染所谓
2月2日 下午 4:27
其他

国际锐评|为了这笔横财,美国军火商忙着开香槟庆祝

美国国务院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引起全球关注:2023年美国对外军售金额增长16%,达到创纪录的2380亿美元。其中,美国政府直接谈判的销售额达809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56%;美国公司的商业销售额达1575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2.5%。​2023年,又是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的一年。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猜。一方面,俄乌冲突持续不断,巴以地区重燃战火,全球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导致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多国不得不购买军火加强防务。另一方面,现代化装备对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军售门槛比之前大幅度提高。美国长期“以战养霸”,通过军火销售获得战场使用的实际经验和数据,并不断改进,占据了更大市场份额。那么,美国的武器具体流向了哪里呢?2023年,乌克兰邻国波兰大量采购美国武器,包括以120亿美元采购阿帕奇直升机,以100亿美元采购“高机动火箭系统”也就是“海马斯”,以37.5亿美元采购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此外还有40亿美元的综合防空与导弹防御作战指挥系统订单。2023年,美国还卖给德国价值85亿美元的支努干直升机、30亿美元的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卖给保加利亚价值15亿美元史赛克装甲车,卖给挪威价值10亿美元的多用途直升机,卖给捷克价值56亿美元的F-35战斗机和弹药。多家外媒指出,俄乌冲突促成多笔美国巨额军售订单,欧洲国家不得不从美国买军备来填补援助乌克兰产生的缺口。过去一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售同样引人关注。比如,韩国花50亿美元采购了F-35战斗机,澳大利亚花63亿美元采购了C130J-30超级力士型运输机,日本与美方达成一项价值10亿美元的E-2D高级鹰眼预警机协议。在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对以色列进行了紧急军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国至少向以色列提供了上万吨军事装备。冲突与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但让美国军工复合体赚得盆满钵满。通过层层布局,美国已经形成了由军方、军火商、议员、国防科研机构、智库和媒体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美国军工复合体股价曾一度下跌。比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价跌了18%。然而,随着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军工复合体立即改变了颓势。人们只要看看美国阿肯色州卡姆登市高地工业园区生产和运输“海马斯”的繁忙场景,就明白了一切。此后,不仅洛克希德·马丁的股价涨幅超过25%,雷神的股价涨幅更是超过50%。生产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美国RTX公司,自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收到的订单超过30亿美元,预计还会增加。去年10月,通用动力公司首席财务官贾森·艾肯透露,该公司生产装甲车、坦克和火炮的作战系统部门收入同比增长近25%。美国收获的不止于此。从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可以看出,2023年军售流向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是一致的。从拱火俄乌冲突,到推进所谓“印太战略”,再到一边倒支持以色列,正如美国国务院自己在声明中所说,“武器销售和转让被视为重要的美国外交政策工具”。美国政府就是军火销售的推销商,以此不断提升美在欧洲、亚太、中东等地区的影响力,攫取地缘政治利益。创纪录的军售让人们看清,世界越不太平,美国越是得利。“以战养霸”的策略养肥了美国军火商,却给世界输出战争与动乱。美国在乎乌克兰人民的生命吗?在乎欧洲盟友受到的伤害吗?在乎亚太民众的安全吗?美国的财团和军火商们无暇应答,只管开香槟庆祝。(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从美企到韩企,它们为何被中国动力电池“圈粉”?国际锐评|下一个60年,中法交往应继续敢为人先国际锐评|从五个维度看“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机遇”更多精彩内容
2月1日 下午 3:35
其他

国际锐评|从美企到韩企,它们为何被中国动力电池“圈粉”?

“没有可以替代‘中国制造’的好办法。”最近,韩国媒体《韩国经济》以此为题,报道了韩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困境。随着美国政府不断升级对华出口管制,高度依赖中国电池材料的韩国车企日子很难过。为此,这些企业纷纷提交意见书,呼吁美国政府放宽所谓对华限制,允许它们在华采购关键电池材料。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公司特斯拉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由于新款电动汽车Cybertruck的电池量产陷入僵局,特斯拉不得不紧急求助中国制造商,希望获得电池零部件支持。与此同时,美国密西西比州州长泰特·里夫斯也在不同场合宣扬该州刚刚通过的史上第二大经济发展项目:四家企业将斥资19亿美元建造一家动力电池工厂,其中来自中国的电池企业持有10%股份。这与他此前声称中国技术是一种“生存威胁”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从韩企到美企,到政府到商界,不约而同发出这样的信息:发展新能源汽车,绕不开中国。中国电池有多强?100多年前,当亨利·福特彻底改变现代汽车生产时,各国工程师们纷纷涌向美国。如今,德国大众派出近300名员工来华学习电池制造,中国公司宁德时代帮助福特建设电池工厂,中国企业开始向外资输出技术和品牌……中国电池产业的崛起,正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深刻变化。中国工信部门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7.4吉瓦时,同比增长87.1%,市场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前列。其中,最大出口市场是欧洲,其次是美国和东南亚。不仅如此,在全球装车量前10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席。《日经新闻》通过大数据从特斯拉财报以及相关新闻稿件中,抓取了与特斯拉有关的13000多家公司信息,通过分析发现,特斯拉电动汽车电池所用材料近40%的供应商来自中国。《纽约时报》称,由于中国在制造动力电池方面实力强大,“没有中国,美国甚至无法实现绿色经济”。强劲动能来自哪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来自于多重竞争优势。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国际锐评》介绍说,中国动力电池具有难以替代的产业优势。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动力电池生产的关键主材,中国已全部实现自主生产,形成了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数据显示,在车载锂离子电池这一领域,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60%。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动力电池发展获得了更大空间。在电池生产所需的核心原材料方面,中国同样占据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超八成出货量来自中国。《纽约时报》曾以动力电池中的重要金属材料钴为例,发现从采矿到冶炼再到零部件制造,中国在电动车电池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占据优势,世界其他国家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赶上。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向《国际锐评》提到,作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整车企业,特斯拉的生产制造优势离不开中国强大、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过去10年,特斯拉与中国本土企业一起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更大层面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成功”。
1月28日 下午 6:02
其他

国际锐评|下一个60年,中法交往应继续敢为人先

1月25日,北京,国家大剧院。法国作曲家古诺创作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如约而至。中外艺术家联袂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也为中法建交60周年献上了一份“特殊礼物”。在当晚举行的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上,中法元首共同发表视频致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并就未来深化中法合作提出四点倡议。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双方有责任共同建设既满足两国人民需要、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的伙伴关系。这说明,两国元首对推进中法合作有着高度共识。习近平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发表视频致辞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法国的角色与众不同。它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也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1964年1月27日,在冷战阴云笼罩下,中法两国同时发布联合公报宣布建交,被西方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充分展现了老一辈领导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开了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也为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带来希望,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60年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高层交往密切,战略对话、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三轮驱动”,双边关系总体保持了稳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十年前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时,习近平主席总结了16个字的“中法精神”。今天,习主席再次强调了这一精神。分析人士称,“中法精神”是外界理解中法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把“金钥匙”。其中,独立自主是中法两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品质,这使得两国关系能够克服国际形势变化的冲击,聚焦合作,妥处分歧,成为中西方国家关系典范。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变局,个别大国为维护霸权地位制造阵营对立,加剧了动荡与分裂。国际社会担忧世界再次面临“新冷战”。作为曾联手打破冷战坚冰的两个大国,中法在新的时代如何交往?如何担负起大国责任?习主席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法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关系;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持互利共赢。可以看出,这四点倡议立足于拉紧中法共同利益纽带,也着眼共同承担更大的世界责任,为下一个60年中法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双边交往看,中法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有的是独立自主、敢为人先的精神共鸣,是两大文明之间的相互欣赏、彼此吸引,完全可以通过经常性对话沟通,不断夯实政治互信、扩展务实合作、推动文明交流。目前,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4月,马克龙总统访华时,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合作协议,同意培育服务贸易、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合作增长点。有分析认为,中法合作的产业领域,正从传统的“老三样”,即核能、航空航天、高铁,逐渐切换到“新四样”,即新能源和环保产品、数字经济、绿色和数字金融,以及面向亚洲、非洲等地区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未来,两国完全可以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实现互利共赢。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个冬天,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国天坛和法国巴黎圣母院造型的冰雕成为“网红”。即将开幕的中法文化旅游年,将举办数百项人文交流活动。“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唐代文物主题展览……这些丰富活动将促进中法两大文明互学互鉴,让中法人民多交往、多走动,拉近心灵距离。大要有大的样子。中法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爱好和平、反对阵营对立、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近年来,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中法开展了很多合作。面对不断出现的地缘政治冲突,中法也在积极化解。动荡世界中,中法有责任更紧密地站在一起,并肩破解全球治理困局,当好世界的“稳定器”。“面对新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法应当秉持建交初心、积极面向未来、敢于有所作为。”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法合作就越发重要。下一个60年,中法交往有理由继续敢为人先,为两国人民谋福祉,推动世界向上向善。(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个别人在联合国说三道四
1月26日 下午 6:48
其他

国际锐评|个别人在联合国说三道四 倒让更多人看到真实新疆

当地时间23日,瑞士日内瓦。中方在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时,介绍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成就。120多个国家给予积极评价,有些国家代表发言时在一分钟之内,就对中国人权状况表示了肯定。这让少数试图借新疆等议题将人权审议政治化的西方国家,碰了一鼻子灰。会场之外,中国正在发生的事印证了相关介绍。比如,在新疆,哈萨克族小伙买依尔别克·赤合斯考取了滑雪教练资格证;阿勒泰地区库丽帕然家的民宿每年纯收入约10万元……2023年,新疆接待国内外游客26544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创历史新高。谁能想象,这里多年前曾发生过一系列暴恐案事件。那么,是什么扭转了这一局面?也是在23日,中方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反恐的做法与成效。这也为外界理解新疆的变化提供了答案。有关专家对《国际锐评》表示,从白皮书内容看,依法反恐贯穿始终,这不仅最大限度打击了危害民众生命和财产的恐怖主义,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民众的生命权、发展权等人权。民调显示,中国民众的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升至2021年的98.62%,持续保持高位。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中国也是受害国。以中国反恐主战场新疆为例。自1990年至2016年年底,当地发生数千起暴恐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民众丧生。2012年2月,新疆青年吾不力卡斯木在喀什地区一桩暴恐案中遇害,他的父亲“整夜以泪洗面”,三个孩子也受到影响。多年后,他的家人回忆道,“这个事对我们家来说,就像是一把将在轨道上跑的火车拽出铁轨一样”。恐惧、伤亡、发展停滞……这些后果让人们清楚认识到,依法反恐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权。在这份一万多字的白皮书里,中国明确界定了什么是恐怖主义,这使得依法反恐公开透明、打击措施精准有效;同时,中国建立了日益完备的反恐法律体系,既有打击恐怖主义的授权,也有清晰的监督规定,规范了反恐权力运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反恐中不仅保护受害人的人权,也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比如,新疆某法院在审理一起恐怖袭击案件时,及时通知翻译人员到场,并翻译相关法律文书,保障了诉讼参与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的权利。事实证明,中国反恐体现的法治精神与国际反恐原则理念是一致的,既有效防范和惩戒了恐怖活动,也切实尊重和保障了人权。某些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搞“双标”,以所谓“法治”“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不仅阻碍了国际反恐合作,也破坏了全球人权保障。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不少外国网红来到新疆打卡。在沙漠骑骆驼、坐越野车、看胡杨木,到夜市与新疆民众一道载歌载舞,感受新疆多民族文化的非遗作品……新疆的安定与繁荣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我在新疆感受到了中国的开放与包容。”罗马尼亚学者宝拉这样说。反恐促进安全稳定,安全稳定带来发展红利,发展红利又进一步巩固安全稳定——从新疆的变化中,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国际反恐依然是个“老大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依法反恐,维护了地区与国际的安全稳定,也为全球人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期间,中国又宣布将要采取30项人权保障新举措,涉及增进民生福祉、加强人权法律保障、促进国际人权合作、支持联合国人权机制工作等。公道自在人心。中国人权保护做得怎么样?120多个国家的力挺就是最好证明。(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为什么世界喜爱中国车?国际锐评|中国外贸的“活水”从哪里来?国际锐评|从五个维度看“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机遇”更多精彩内容
1月24日 下午 8:43
其他

国际锐评|“小”包裹里的“大”经济

还有十几天,就是中国的农历春节。快递网站纷纷挂出“春节不打烊”的牌子,货物转运中心、服务网点正常运营,客服24小时在线……中国快递企业在节日档口的“灯火通明”,传递了经济发展的温度。根据中国官方22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20.7亿件,同比增长19.4%,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这些快递包括国内国际快递,交易对象遍布全球。纵向看,十年间,中国的快递单量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级的巨大跨越。横向看,中国快递业务量已占全球六成以上。“不到5天,线上下单的汽车检测仪就送货上门了。”西班牙消费者若泽·罗德里格斯最近的一次跨境消费体验,让他惊叹中国快递的速度。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快递业务量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实物量指标。是什么推动中国快递业欣欣向荣?这离不开需求端的拉动、供给端的“给力”以及中间渠道的有力支撑。快递“跑”起来,首先是因为消费者“买”起来。14亿多中国人,构成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平均每天产生3.5亿个包裹——这是中国快递业当下的规模。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近1/3。在供给端,能不能快速交货,关系到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供应链优势,为中国企业的生产速度和反应灵敏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山东日照市一家衣帽厂负责人介绍说,从接到国外客户图案到赶制出样品,他们的整个流程可以控制在24小时内。跨境电商的兴起,让中国产品迅速走红海外。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在国际贸易疲软甚至下降的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逆势增长19.6%。这种势头,也反映在202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中: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52%,是整体增速的2.7倍。供需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就像“血管”,保证了货畅其流。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形成单程长度超过4870万公里、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超23万处、日均服务超7亿人次的巨型网络。就像美国普利茅斯岩保险公司董事长詹姆斯·斯通对《国际锐评》所说,“中国政府非常擅长基建。高质量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企业以低成本高效运送商品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升级为硬件装上了“大脑”。在山东青岛一家智能物流园内,一个个装满商品的货架仿佛长了脚,在场地中自动穿梭。原来,这是货架下方的机器人在进行分拣和搬运。“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分拣效率超过人工5倍多、智能穿戴设备让快递员平均每票收件缩短12秒……小包裹跑出加速度,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如今,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它的业务量节节攀升,体现了生产消费热度上升,反过来又促进了需求释放。每一个“小”包裹,都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生动注脚。(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为什么世界喜爱中国车?国际锐评|中国外贸的“活水”从哪里来?国际锐评|从五个维度看“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机遇”更多精彩内容
1月23日 下午 8:58
其他

国际锐评|从五个维度看“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机遇”

“中国经济保持约5%的增长、仍然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引擎,这绝对是个重大利好。”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近期对《国际锐评》这样说。中国官方17日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数据,印证了国际社会的预期。据初步核算,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经济规模逐季扩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投资、进出口等大多数实物量指标大大超过2019年水平……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的态势。事非经过不知难。观察中国经济成绩单,不仅要纵向比,还要横向比。过去一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0%,欧盟委员会将2023年欧元区增速预期下调至0.6%。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按可比价计算,中国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这从世界范围看,实属难得。再看消费。当下全球总需求不足,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受通胀、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外溢影响,不少国家生活和借贷成本上升,影响了消费。英国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在2023年圣诞节,46%的受访者表示减少圣诞食品或礼物支出。而中国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历史新高、最终消费支出拉动总体增长4.3个百分点,主引擎作用凸显。就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冰雪运动、餐饮消费十分火爆,部分平台显示出境游订单激增近4倍。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中国消费活力加速释放,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是个利好。还有进出口表现。当前全球需求低迷,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7.5%。而中国货物进出口总体平稳,有望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超大规模市场、强大的生产能力、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这些“中国优势”不仅刺激了国际贸易,也优化了全球要素配置、维护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更重要的是,中国已不仅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全球创新高地。2023年,不管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都显示中国高质量发展在扎实推进。以机器人为例。在阿联酋迪拜市中心,不时能看到机器人在街道上穿梭,帮助人们运送包裹。这些服务型机器人大多产自中国。这是中国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中国创造”正在加速全球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看好中国市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一大批外资企业纷纷用脚投票、选择中国。就在前几天,全球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与江苏泰州签署合作协议,投资建设新产线。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去年1—11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36.2%。近五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这充分说明,选择中国市场不是风险,而是机遇。这几天,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正在举行。面对世界的碎片化风险,年会呼吁“重建信任”。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布伦德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以为重建国家间的信任作出贡献。这种对中国的“信任”从何而来?来自于中国的政策长期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来自于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也来自于中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世界共享新机遇。2024年中国经济怎么样?客观地说,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基础雄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宏观政策空间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等近期都上调了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就像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所说,中国在许多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预示着未来的持续增长。(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起底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产业链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国际锐评|美债再创新高“威胁”美国经济更多精彩内容
1月17日 下午 8:57
其他

国际锐评|中国外贸的“活水”从哪里来?

“出口增长出人意料”“进口表现超出预期”……翻看外媒近期关于中国外贸的报道,“超预期”成为关键词。中国海关总署12日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4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2%,有望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抬升、到第四季度一个月比一个月好……这条上扬的曲线,反映了中国外贸的走势。站在国际贸易坐标系下,人们更能看出这份“成绩单”的来之不易。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世界主要经济体外贸普遍大幅下滑。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7.5%。在此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表现好于预期,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是个有力提振。从出口看,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3年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仍维持在14%左右的较高水平。中国充分发挥了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优势。2023年,在23.77万亿元的出口总值中,制造业产品就达到23.51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2.8%,占出口总值比重近六成。特别是船舶、汽车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黑马”。新年伊始,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出发,开启了商业首航。目前,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都是全球领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此外,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组成的“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增长近30%……中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说明了什么?众所周知,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众多、技术附加值高,对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要求很高。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配套能力,有利于各地产业集群的形成。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也为产品迭代升级提供了土壤。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厚积薄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为出口注入了新动能。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占出口总值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中国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说,他们的3D扫描仪已经卖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有一个医生用户用我们的3D扫描仪,为孩子制作了一个很合适的假肢”。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中国为全球带去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合作共赢的机遇。从进口看,受商品价格下行影响,中国进口值出现了微幅下降。但进口数量增加了2.9%。从原油、天然气、矿砂等原材料,到特色食品、数码家电,再到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的生产持续回升、消费需求旺盛,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持续扩大进口,也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机遇。过去一年,进博会见证老友“全勤”打卡,不少企业“上新”规模创历届之最;广交会线下参展企业国际化率创新高;全球首个链博会“一位难求”……中国举办的一系列重要展会,为全球厂商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大市场日益成为世界的大市场。中国外贸的一池“活水”来自哪里?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纷纷上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多个国际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30%以上,仍是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正不断刺激进口产品需求、推动产品出口。在此基础上,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契机,将拓宽外贸合作的新市场、新领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入新阶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满两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等,都将为全球企业带来更多的实惠和红利。当前,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对贸易活动形成干扰。中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根据中国官方近期对重点进出口企业的调查,超过3/4的企业预计今年进出口持平或增长。这说明大家有信心: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支撑外贸发展的有利条件会越来越多,给全球贸易与世界经济带来更多好消息。(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起底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产业链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国际锐评|美债再创新高“威胁”美国经济更多精彩内容
1月12日 下午 11:04
其他

国际锐评|为什么世界喜爱中国车?

这几天,一艘驶离山东烟台港的大型运输船吸引了全球目光。这是中国首艘由国内船厂建造、专门用于国产汽车出口的汽车运输船。它将在深圳装满7000辆汽车后前往欧洲,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美联社评价说,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激增,这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开辟了新路线。目前,中国汽车已经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连续第15年居全球第一。引人关注的是,汽车出口达49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20.3万辆,占总量的四分之一。日本媒体报道说,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路透社等外媒认为,这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为什么世界喜爱中国车?有关专家对《国际锐评》分析说,这首先与近年来中国汽车性能和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得到全球消费者认可有关。特别是中国自主品牌凭借技术创新抓住新能源汽车赛道机遇,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拉动了汽车出口。美国加州州长纽森去年10月访华时,专程试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体验“原地掉头”黑科技后,纽森当场竖起大拇指,称“这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得想办法把这款车引进美国”。日本记者武田和明发现,如今的中国汽车和他在上世纪90年代看到的完全不同,
1月12日 下午 5:37
其他

国际锐评|对台军售遭反制,这些信号很明确

中国外交部7日宣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对5家美国军工企业实施制裁。这项反制举措,针对的是美方近期出台新一轮对台军售并以各种借口制裁中国企业和个人,是对美方一些人借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严正警告。外交部
1月8日 下午 9:25
其他

国际锐评|美债再创新高“威胁”美国经济

“你无法想象我们现在面临的生活压力,就像脖子上的绳索越勒越紧。”对于美国人卡尔·威莱特来说,2023年过得很不如意。受政府债务激增、物价高企等因素影响,像威莱特这样的普通美国人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新年过后,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又给了他们一击:截至当地时间1月2日,美国联邦政府公共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4万亿美元。这距离美债突破33万亿美元只过了三个半月,比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的时间提前了5年。34万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根据美国有关机构推算,它超过美国GDP的120%,意味着每个美国人至少背负10万美元债务;假如每户美国家庭每月贡献1000美元,这笔巨债要还上22年。这给美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债务是怎么产生的?有关专家对《国际锐评》表示,为了填补赤字,美国政府长期通过发行国债来获取资金。由于借贷成本极低,“美债雪球”越滚越大。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大量发债,使得债务增长速度快于预期。为抑制通胀,美联储又不断加息,进一步增加了美国政府还债成本。加上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少,债务规模不可避免地扩大。而这样的“美债雪球”不会停止。分析人士预计,按照目前趋势,美国政府每年将增加2万亿美元以上的债务。考虑到美国两党在财政问题上缠斗激烈、政府没有要解决负债的迹象,外界预计美债问题还会进一步恶化。据美国国会研究局统计,二战结束以来,为防止政府因资不抵债而关门,美国国会已调整债务上限上百次,而且常常拖到最后一刻才解决。最近的一次是去年6月,美国两党经过疯狂拉锯战,在最后关头达成共识,将债务上限暂停两年,避免了美债违约。这样的“胆小鬼游戏”反复上演,不仅造成市场严重动荡,也引发各界对美国政府还债能力的质疑。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因此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经济学博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表示,美国当局已将该国的金融政策带入死胡同。“美债雪球”越滚越大,不可避免给美国经济带来冲击。彼得森基金会指出,规模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债务“正威胁着美国经济的未来”。在美国政府债务中,外债比例很高。美债屡创新高、违约风险加大,势必会影响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如果投资者减少持有或抛售美债,美元将面临贬值压力,进而加剧美国政府的债务偿还负担和融资难度。在债务危机背景下,美国两党在国会还会围绕预算问题展开激烈争斗,如果达不成一致,国会不能审批完成拨款计划,美国政府可能又面临停摆。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会有大批政府雇员被迫无薪休假或延迟发放工资,而削减政府开支的项目往往与民生项目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美国普通民众。从国际角度看,由于美元是全球头号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国“过度举债、不受约束”的模式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殃及全球经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曾警告说,美国如果发生债务违约将引发严重后果,美国和世界经济都会遭到重创。美国福克斯新闻2023年底实施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登记选民认为美国经济状况不佳。不难看出,美国经济很多深层矛盾远未解决,导致债务危机反复上演。这不仅给美国社会带来隐患和动荡,也给世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谁是世界经济安全的重大风险?答案不言自明。(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60年,中国一直在做这件事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国际锐评|“更好的日子”承载的也是世界人民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1月4日 下午 11:18
其他

国际锐评|起底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产业链

欧洲学者扬·奥伯格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美国曾提出一项法案,提议连续5年拨款,培训记者炮制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经《国际锐评》查证,奥伯格提及的法案,与美国国会参议院外委会2021年4月通过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内容高度吻合。翻看法案内容发现,它提议美国从2022至2026财年每年拨款3亿美元(总额15亿美元),用于对抗“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法案规定,每年拨款1亿美元,支持美国国际媒体署等相关机构,在全球监控和反击所谓中国发出的“虚假信息”;相关政府部门应支持和培训记者,帮助他们获得对“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调查技术。法案还提到新疆20多次,扬言美国应插手中国新疆事务。由此,美国对华舆论战的手段露出了“冰山一角”。近年来,美国错误地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对华发动全方位打压遏制,舆论战、认知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一带一路”、中国经济、新疆等议题,成为美方污蔑抹黑的重点。那么,华盛顿是如何操控媒体开展对华舆论战的?经过研究调查,《国际锐评》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套路。打造“机构—媒体—政府”造假链条长期以来,美国媒体占据着国际舆论场的优势地位,非常擅长搞舆论战这一套。其中,隶属于美国国际媒体署的美国之音电台(VOA)、自由亚洲电台(RFA)等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就被认为带有强烈的政治性。以VOA为例。《国际锐评》分析了2023年全年它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发现高达93%的报道都是负面的,其中“债务陷阱”这样的负面叙事频频出现。瑞典“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侯赛因·阿斯卡里追溯了“债务陷阱”这一词语的来源。他发现,直到2018年5月,这个词才进入大众视野。当时,美国国务院向各媒体分发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一份题为《债务外交》的文件,而文件作者之一正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数据统计发现,从2018年起,关于“一带一路”债务问题的报道大幅增加。看来,“债务陷阱”不过是美国媒体和政界相互配合的一个产物。《债务外交》与此同时,美国一些所谓学术机构也加入进来,形成一条生产、传播虚假信息的产业链。2023年11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举办完两周,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援助数据研究实验室(AidData)就发布一篇报告,声称“一带一路”涉及贷款约80%流向了陷入财务困境的国家。紧接着,美媒争相造势,呼吁美国打造自己的经济发展朋友圈。几乎同时,美国操办了首届“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领导人峰会”。会上,美国领导人含沙射影地提到“债务陷阱”,要求美洲国家作出排他性选择、与美合作。这个AidData是什么来头?根据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官网信息,AidData是它长期资助的机构之一。不难看出,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横跨“机构—媒体—政府”的造假闭环。难怪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近期发布报告称,西方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已经形成了一项“指控产业”。培植海外媒体诋毁中资企业依靠霸权,美国还把“美式新闻”造假套路输出到全世界。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美国在全球的政府分支机构与当地组织合作,培训当地记者,怂恿他们诋毁中方相关项目和企业。2022年5月,津巴布韦媒体《标准报》发布了一篇报道,污蔑中国矿企虐待当地员工,称这名员工“受伤送医,还被解雇了”。这家媒体称,报道是和津巴布韦一个名叫“信息促进发展信托基金(IDT)”的机构合作完成的。然而很快,津巴布韦《先驱报》就发文,用大量事实证明,这名员工只是和中方员工发生了小口角,并没有被殴打,也没有被解雇。《先驱报》报道内容截图那么,《标准报》为何要发这篇虚假报道?原来,它合作的IDT背景不简单。据《先驱报》报道,2021年9月,该机构邀请津巴布韦和周边国家的12名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给他们分配了“下一阶段任务”——发布涉华负面新闻;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要求瞄准中资企业、重点关注“问题”。文章发表后,记者就能通过代理机构从美国驻津巴布韦使馆,领取每篇1000美元的报酬。通过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美国在海外培植当地媒体千方百计抹黑中国。这就是美方一些人言必称的“新闻自由”吗?收买“演员”扮新闻当事人为了让假新闻显得更“真”,有时还要找“新闻当事人”。在这方面,美方也是轻车熟路:在当地支持反华组织、收买“演员”、给西方媒体喂料。2019年,一名自称来自中国新疆的女子早木热·达吾提在镜头前作出掩面哭泣状,声称她的父亲在多次受审后死亡、自己在教培中心被强制绝育。很快她的哥哥就出面戳破了谎言。原来,他们的父亲是因为心脏病在医院去世的,生前从未被调查或拘押。至于她自己,根本没有被绝育,而是在医院生第三个孩子时自愿做了剖宫产和结扎手术。据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等披露,这名新疆女子,是当地反华组织炒作的“经典”案例之一。而这些反华组织的幕后金主,正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众所周知的美国政府“白手套”。长期以来,美国的舆论战与军事、经济及外交等手段密切配合,以维护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然而,随着国力逐渐衰弱,美国越来越依靠舆论战这一武器,塑造自身所谓“道德制高点”。分析人士对《国际锐评》表示,美国试图复活冷战时期舆论战的做法,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也蒙蔽不了世界。以新疆议题为例。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真实的新疆后,自发成为“新疆代言人”。去年夏天,来自25国的40名驻华使节赴新疆参访,感叹“我们亲眼看到的新疆,与西方媒体说的完全不一样”“人们都应该来看看真实的新疆”……法国作家马克西姆·维瓦斯在《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这本书当中,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新疆不存在任何“集中营”,所谓“新疆搞种族灭绝”纯属无稽之谈。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中国不仅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新模式新理念。“谁在帮助非洲发展进步?”《加纳时报》网站不久前刊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史诗般的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2021年,德国作家吕德斯在《伪圣美国》一书中指出,美国政府非常善于通过选择和歪曲事实,来混淆是非、影响公众判断。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美国操控的媒体舆论蒙蔽。这也是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钱德兰·奈尔所呼吁的,“我们需要更多的非西方消息源,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全球问题,避免沦为西方舆论战的牺牲品”。(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60年,中国一直在做这件事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国际锐评|“更好的日子”承载的也是世界人民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1月3日 下午 10:39
其他

国际锐评|“更好的日子”承载的也是世界人民期待

1月1日,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出发,开启商业首航。这艘历经八年科研攻关、五年设计建造的大型邮轮,被外媒称为“中国造船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见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所说的——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爱达·魔都号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中国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尽管面对许多不易,但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奋斗,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温暖的生活气息、复苏的忙碌劲头……2023年,中国人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很见神采”“很显底气”,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中国经历风雨洗礼、看到美丽风景?习主席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更好的日子——这是中国发展的朴素愿望,也承载着世界人民的期待。就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世界仍不太平。乌克兰危机延宕不已,巴以地区战火纷飞,联合国安理会密集审议恶性袭击和平民伤亡事件,中方对此深感痛心。“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习主席的话语温暖的不只是中国人民,也给世界人民带去了慰籍和信心。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为和平奔走,为发展付出,为文明互鉴尽力。因为中国深知:世事变迁,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让世界人民过上更好日子,首先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从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到派出多位官员进行斡旋,中国的努力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世界领袖联盟主席、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说,2023年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活动,“很多都是由中国推动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食品危机、能源危机、物价上涨等,让很多国家民众承受了很大压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2%,仍是世界经济最大引擎。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链博会……中国搭建起合作平台,让全球共享机遇。众多外商的一致声音是,“年年都要来”。世界人民过上好日子,还渴望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从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金砖大家庭迎来新成员,再到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中国努力维护国际秩序,壮大“全球南方”力量,给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确定性与稳定性。世界人民的好日子,还体现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一场以5000年前良渚文化为主题的迎宾仪式惊艳四座。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以及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博大。这是中国人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让世界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迎着2024年第一缕阳光,勤劳的中国人开启了新的奋斗。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望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国将继续为世界公平正义展现大国担当;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将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这一年也是中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继续努力前行。多家外资机构近期发布报告指出,随着投资、消费、出口的多个积极信号陆续释放,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企稳。
1月1日 上午 11:23
其他

国际锐评|60年,中国一直在做这件事

在阿尔及利亚,当地很多孩子被父母取名为“西诺瓦”,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中国人”。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医护人员已经在这个国家接生了207万多名新生儿,累计诊治患者2700多万人次,成为中国援外医疗60年成就的一个缩影。近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会议代表。中国高层充分肯定援外医疗工作成绩,鼓励他们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这句话点出了为什么这件事中国能默默坚持60年,并且还将继续做下去。60年的坚持,源于中国外交始终胸怀天下。上世纪60年代初的新中国亟待发展,并不富裕。但是,面对刚刚宣告独立的阿尔及利亚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发出的紧急医疗援助呼吁,中国第一个站出来,宣布选派优秀医生组成援外医疗队。世界也许没想到,援外医疗,中国一干就是60年。2011年,坦桑尼亚发生震惊世界的沉船海难事故。中国医疗队三天时间的救援让400多名伤者陆续康复。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肆虐,很多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和专家纷纷撤离,但中国援助几内亚的医疗队如期参加工作,成为第一支由几内亚总统颁发共和国勋章的医疗队。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顶住自身疫情防控压力,迅速向34国派出38支专家组,展开了新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从援非抗击埃博拉,到协助多国防控黄热病、鼠疫、寨卡,再到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开展抗疫国际合作,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因为你们是中国医生,我相信你们。”一名卢旺达妇女手术前说道。许多国家称中国是“真正的朋友”。此外,中国与坦桑尼亚合作的桑给巴尔血吸虫防控项目,成功将地区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从8.92%下降到0.64%,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肯定。60年的援外医疗成绩,成为外界观察中国担当的一个窗口。从时间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持续地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的国家。从数据看,中国已经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130余所,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从贡献看,中国援外医疗的领域和内容在不断丰富,特别是近10年来,中方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援外医疗也从救死扶伤,升级为帮助受援国构建医疗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合作,支持受援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在中国医生的帮助下,几内亚医生独立完成了该国第一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国在坦桑尼亚建立的心脏病中心,大大减少了该国患者赴海外就医的需求。断肢再植、脑动脉瘤手术、超声介入治疗、肿瘤放疗等多项新技术在非洲从无到有……中国搭起的这座人类健康之桥,创造了非洲医疗史上的多个“第一”。如今,中国正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自身发展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援外医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跨越山海,60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从中国援外医疗的故事里,世界读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读到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也读到了中国对世界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动荡世界中,中国的三重身份更显可贵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国际锐评|中国外交如何更有作为?这场重要会议给出答案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国际锐评|中国外交如何更有作为?这场重要会议给出答案

临近岁末,一场被视为中国外交政策“风向标”的重要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时隔5年半再次召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世界变乱交织、中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的背景下,中国决策层怎样定调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未来将如何发力?从这场会议中,人们寻找到答案。回顾总结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经验;对世界大势作出研判;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未来外交工作的主线;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场会议的信息量很大。外界从中清晰看出中国外交的方向目标、着力点,感受到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对中国外交而言,这场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过去十年,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命题,中国外交不断作答。“人类命运共同体”连续七年写入联大决议,多次写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受到世界欢迎。促成沙伊握手、斡旋巴以冲突、应对气变挑战……中国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一些评论指出,一些西方大国为维护霸权不断挑动冲突对抗,而中国持续不懈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成为世界“稳定之锚”。这也是为何每当世界发生大事,人们都会关注中国怎么看、怎么做。当前,地缘冲突此起彼伏、经济复苏乏力、极端天气频发,国际社会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我们这个世界会好吗?对此,会议作出这样的判断——“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透过迷雾,“三个不会变”对世界局势精准“把脉”,向世界传递了宝贵信心。只要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坚定信心、同舟共济、走正确发展道路,眼下的困难都是暂时的,而且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年是中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它追求的世界发展愿景是怎样的?它的实现路径和平台是什么?这次会议作出了全面、清晰的阐释,并且明确指出,中国未来的外交工作将继续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这一理念已成为中国外交最鲜明的‘身份标识’。”相关专家对《国际锐评》指出,无论是欧洲历史上推行的平衡均势外交,还是美国所谓“自由国际主义”外交,都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相比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中国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能一道发展好。这一理念将对世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了明确坚定的目标,还得有应对困难挑战的办法。当前,全球突出的政治安全风险在于,某些西方国家担心霸权旁落,肆意打压他国,推动阵营对抗,鼓吹“新冷战”。它们还以“去风险”为名,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阻碍破坏经济全球化。受制于不合理的全球治理规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遇阻。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提出了“两个倡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公平正义,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和共同心声,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从2024年1月1日起,金砖机制将正式迎来新成员,“全球南方”力量将进一步壮大。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将继续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有望迎来新局面。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透过这场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人们不难感受到中国外交的理性自信、担当有为。“新征程上,中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将为完善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而一个更有作为的中国,对世界无疑是机遇与利好。(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华建厂看中了什么?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国际锐评|动荡世界中,中国的三重身份更显可贵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国际锐评|动荡世界中,中国的三重身份更显可贵

中国已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作出这样的论断。在美国《中国政治学杂志》副主编约瑟夫·马奥尼看来,近些年“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得更加开放、更加积极,也更加胸怀全球”。了解这些论断的得来,不妨看看2023年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回顾2023年世界局势,“战争”无疑是关键词之一。这一年,巴以局势骤然升级,超两万人死亡;俄乌冲突持续,停火希望渺茫;苏丹超过700万人因武装冲突失去家园;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围绕纳卡归属发生激烈冲突;缅北战火重燃……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本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至少发生183起地区冲突,达30年来最高水平。面对动荡与危机,中国为停火止战奔走斡旋。以巴以冲突为例,中方在多个场合强调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中国官员访问中东多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中国推动通过关于巴以问题的第2712号决议。中国还为巴勒斯坦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战乱之下,和解尤显珍贵。3月,中沙伊三方在北京达成《北京协议》,沙特与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随之而来的是中东地区涌动“和解潮”——巴林与卡塔尔等国复交,叙利亚时隔12年重返阿盟,土耳其和埃及关系改善……中东媒体借用阿拉伯谚语“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感叹“求和平,哪怕远在中国”。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始终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破产;研究机构预计德国2023年GDP将萎缩0.6%;美国硅谷银行宣布破产;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额将收缩近5%,全球GDP将降至2.2%……这一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乏力。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从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到消博会、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国际展会举行,再到中国最“年轻”的自贸试验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成为全球工商界共识。多个国际机构预测,中国今年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今年还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与各方合作开展了3000多个务实项目,拉动近1万亿美元投资。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方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哈萨克斯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古丽娜尔认为,这将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强大推动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金砖合作机制宣布吸纳阿根廷、埃及等六国为新成员,实现历史性扩员;上海合作组织再度扩员;非盟正式加入二十国集团……这一年,“全球南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演进。2023年底,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关系止跌企稳。中美元首将近4个小时的长谈,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各领域交往推进、直航航班增加、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从旧金山再出发,世界乐见一个更加稳定的中美关系,给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确定性与稳定性。中美元首会晤合影厅的两国国旗。(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这一年,还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美国夏威夷毛伊岛发生美国百年来最严重的火灾;希腊、加拿大等国山火不断;飓风和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席卷巴西等国……气候危机正威胁世界每个角落。“水深火热”之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取得历史性突破。中方深入参与各议题磋商,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并就谈判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作出重要贡献。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中国认为,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2023,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大国担当。2024,中国将与世界更加良性地互动,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一起向前!(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华建厂看中了什么?国际锐评|中国的“关键一招”对世界有多重要?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

“经过慎重考虑,放弃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设立电池工厂的计划。”近日,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日本松下公司宣布了这一消息。而这并非个案。1月,韩国LG“无限搁置”了与通用合作在美建设电池工厂的计划;7月,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宣布因为缺乏熟练工人,把在美投产时间推迟到2025年;10月,日本本田宣布退出与通用合作生产廉价电动汽车的计划,福特推迟了与韩国SK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国际锐评|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华建厂看中了什么?

“中国拥有全球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广阔前景,中国市场是特斯拉的‘必选项’。”22日,美国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陶琳对《国际锐评》这样说。当天,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特斯拉首家在美国之外的储能超级工厂。今年以来,像特斯拉这样在华建厂的外企越来越多。阿斯利康和莫得纳相继新建药品工厂,丹佛斯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投入使用……众多跨国企业用实际行动对中国市场投下“信心票”。中国官方21日发布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在外界看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博弈升温,中国市场更具吸引力,“投资中国”是主流和大势。不仅来办厂投资的外企多了,中国的引资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今年1-11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3866.5亿元人民币,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37.2%,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引资显著增长,研发与设计服务等领域实际使用外资也增长明显。有关专家向《国际锐评》指出,这表明外商对华投资的行业分布,朝着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高、以研发为主的方向发展,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达波对《国际锐评》提到,今年10月,公司在上海设立中国区首个生产制造基地,持续投资中国市场,支持中国高质量发展。此外,从外资来源地看,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增速较快。其中,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3.9%、93.2%、34.1%、23.3%、14.3%。不难看出,西方媒体炒作的所谓“外资撤离中国”论调,被西方国家自己证伪了。对外资来说,投资中国意味着投资机遇。除了超大规模市场之外,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开放创新发展、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人才资源充足……这一切为外企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给它们带来了丰厚收益。5年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收益率达9.1%,远高于世界其他经济体;德意志银行集团报告显示,外资并未停止在华投资步伐;包括中国美国商会在内的多家外商行业组织表示,中国市场不是外资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也有人关注到,今年1-1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03.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0%。怎么看待这个数据波动?其实,这与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并不相悖。从外部环境看,外资规模出现波动,主要与全球跨国投资整体低迷、地缘政治风险提升、疫情影响尚未消退等有关。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近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可见,外资规模波动是个全球性问题。从中国引资规模看,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吸引外资规模已增长至高位,外资增速放缓很正常。今年前11个月吸引外资规模虽出现同比下降,但仍是历史高位。另外,考虑到外商投资项目从洽谈签约、设立企业到建设投产,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外资一般按项目建设进度陆续到资。有分析指出,相比引资规模,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变动更具参考价值。这一点,国际机构的预测也有体现。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都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巴奈特说,“中国将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三分之一左右的动能”。有分析指出,随着中国相关政策陆续推出,未来吸引的外商投资规模和全球占比,还会有更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企投资中国、扎根中国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说明中国仍然是全球投资的热土,也说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中国应对气候挑战的五重身份国际锐评|中国的“关键一招”对世界有多重要?国际锐评|对中国企业下手,痛的是英国自己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国际锐评|对中国企业下手,痛的是英国自己

近日,英国媒体爆料英国国家电网以“安全”为由,移除中国企业提供的组件。目前,英国国家电网对此事没有直接回应,只是含糊其辞地在声明中称,“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安全,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有分析指出,此事如果属实,实质是英方在污名化中国企业、炒作所谓“中国威胁”,给中企海外发展制造障碍。然而,巴掌落下来,真正打痛的是英国自己。根据《金融时报》报道,相关中国公司的员工表示,该公司过去曾与英国国家电网讨论过网络安全问题,“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工程师也进行了测试,“没有看到任何潜在的风险”。但目前,该公司员工已不被允许进入安装组件的厂房,而且英国国家电网也没有透露终止合作的原因。《金融时报》报道标题截图既然没有风险,为何突然又冒出所谓安全问题?在专家看来,英国以“安全”为说辞,给中企扣上“莫须有”罪名,除了“疑心病”外,还有着双重政治目的。一方面是跟随美国、加大对中国科技企业打压,体现英美所谓的特殊盟友关系。另一方面,英国明年将迎来大选,执政党希望通过对华强硬来捞取更多选票。英国这番操作最近几年并不鲜见。2020年7月,英国紧随美国,对华为5G设备和服务进行限制。去年7月,英方再次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一家中企从英国收购与视觉传感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今年7月,英国内阁办公室公布过去一年来根据《国家安全与投资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安全审查的情况,其中政府进行干预的项目中,40%涉及中国的投资,1/3涉及英国,1/5涉及美国,其中有8个与中国有关的投资项目被否决。据悉,此次涉及的中企在工业控制领域和清洁能源领域都属于领先企业,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这样的企业发挥的作用不是轻易能被替代的。英方无视市场规律、排除中国供应商,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当前,受俄乌冲突影响,英国能源价格上涨,民众生活成本提高。这促使政府加大对电网的改造。但此次排除中企组件,很可能会造成电网改造的时间延长、成本增加。英国已宣布从明年1月开始上调能源价格上限,普通家庭年度能源账单上限将从1834英镑上调到1928英镑,这意味着英国民众或将长期承受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面临更大的成本负担。此外,英国政府曾在2021年宣布2035年实现100%清洁能源电力目标,然而电网落后拖累了英国能源转型。由于缺乏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性规划,加上把经验丰富的中国企业排除在外,英国作为“名列前茅”的碳排放大国,恐怕很难实现减排目标。这将导致整个欧洲推进清洁能源的步伐放缓。移除中企提供的组件后,英国国家电网面临寻找替代企业的难题。英方不计代价将商业和技术问题高度政治化,会让国际大型企业对英国市场能否保持开放、公平、非歧视存疑,对英国投资的信心很可能减弱。事实上,英国面临的威胁从来不是中国企业,而是那些不顾民众利益进行政治操弄的政客,是那些信奉“小院高墙”策略的人。以所谓“安全”为借口推动脱钩断链、无理打压中企,遏制不了中国的发展。英国国内理性的人士应该意识到:中国是合作伙伴,也是发展机遇;中英正确相处之道是务实合作、互利共赢,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并让全世界从中受益。(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中国应对气候挑战的五重身份国际锐评|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国际锐评|中国的“关键一招”对世界有多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汽车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一员。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未来我们将更好地利用本土创新力量,更敏捷地响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18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对《国际锐评》这样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也给世界带来了共赢机遇。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像大众这样的跨国公司因此获得了丰厚回报。建成22个自贸区、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外商投资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中国不断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证明了“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那么,一个高水平开放的中国对世界有多重要?中国开放型经济带来的,首先是实打实的经济增长贡献。过去1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2.3%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仍将超过30%。可见,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尤为重要。对跨国企业而言,它们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并在中国获得广泛发展空间。过去10年,中国吸收外资全球占比从8.2%提升到11.4%。巴斯夫上海创新园三期项目落成、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三期工程落地投产、丹佛斯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在天津投用……今年以来,不少外企加码投资中国。中国贸促会今年三季度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外资企业预期未来5年利润持平或有所提高。新加坡都乐中国区市场总监王娜对《国际锐评》说,非常看好开放的中国市场,也深刻感受到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给都乐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中国的开放,还是引领绿色化、数字化等经济发展潮流的开放。作为货物出口第一大国,中国2022年所占国际份额提升至14.7%。今年以来中国“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在全球引发热潮。日经新闻网近日刊文称,得益于绿色科技产品的蓬勃发展,中国稳居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地位。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例达41.5%,居全球第二。有分析指出,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方面,中国都已获得很大优势,处在第一阵营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在东南亚,中国企业助力打造东盟首家5G智慧医院;在非洲,中国数字化智能物流管理体系帮助尼日利亚民众更便捷网购;在拉美,中国与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利用数字技术合作,助力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等环境保护……中国的数字技术发展正在造福各国民众,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更重要的是,中国一直奉行的对外开放理念、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努力,给全球治理体系带来新气象。10年来,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等系列国际展会,再到签署并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欢迎世界共享中国机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例,10年来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是中国全球治理观的生动阐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刚刚结束的中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一系列新举措。从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到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再到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的“关键一招”及其带来的更多机遇,世界完全有理由期待。(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中国应对气候挑战的五重身份国际锐评|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国际锐评|看懂这个年度经济会议,更知“投资中国”的价值

“我们看到中国正大力发展自身竞争力,同时与外界保持高度融合。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提出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令人印象深刻。”对于中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号,世界知名清洁设备提供商——德国卡赫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对《国际锐评》这样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受到全球高度关注。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明确了明年经济怎么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这次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也让外界看到中国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不懈努力。稳中求进的发展,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实践。今年是中国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回升向好”成为关键词。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实现。多个国际机构预计,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约是30%以上,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引擎。202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前景下,人们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对冲不确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中国明年经济政策取向中,人们看到了世界稀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当然,这不是简单的“连续”,而是更积极进取、更精准发力。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就是要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这也是外资看中的发展确定性。以进促稳,就是要把“进”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怎样来实现“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有分析指出,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当前部分外资加码中国的重点领域。在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九大任务中,第一个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并对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等作出部署。可以预见,无论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会给外资在中国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今年以来,特斯拉、摩根大通、苹果、高通等一大批跨国公司高管密集访华。他们看中的是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前三季度,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中国银行研究院12日发布的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消费有望持续恢复,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会议强调明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突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将会为外资带来更多“投资中国”的机遇。就在前几天,上海自贸区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新方案对外公布,推出80条开放新举措,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而在11月初,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至此中国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在当前美西方一些国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背景下,“投资中国”还源于中国始终坚定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这次会议部署来看,从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到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再到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体现了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年前10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大增32.1%。一个开放的中国,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最优选择。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综合起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新起点,中国有能力有条件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这一进程中,“投资中国”的价值将更加显现。(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中国应对气候挑战的五重身份国际锐评|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国际锐评|中国应对气候挑战的五重身份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得很好,中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正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阿卜杜拉·艾哈迈德·阿尔曼杜斯作出这样的评价。一直以来,中国以五重身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所作努力得到各方认可,为COP28注入正能量。身份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均GDP是12720美元,仅为美国的1/6、德国的1/4、欧盟平均的1/3,居世界第67位;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是12850美元,排名第62位。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768,排名第79位。此外,参照世界银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超过13845美元、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大于0.8等高收入国家的国际公认指标,中国均未超出高收入国家的基准线。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身份二:历史责任未发生变化的新兴经济体从历史累积排放量看,1850年至2019年北美和欧洲地区的累计排放量分别占全球23%和16%。目前,中国人均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仍很低,仅为美国的1/8、欧盟的1/4左右。从人均碳排放看,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的人均碳排放峰值达到14.5-22.1吨/年,且近年来人均排放量仍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测算,2022年,美国人均碳排放达14.44吨,欧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远高于中国的水平。此外,中国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总体而言,中国无论是历史碳排放还是人均累计碳排放,均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并没有发生变化,正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身份三:能源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贡献者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推动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持续优化能源结构。2022年,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煤炭占比从2015年的66%下降至56%。截至2023年6月,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至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4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49.9%,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中国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降低。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价格降至1000元/千瓦,较2010年下降超过90%。中国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为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基础,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身份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行动派2013年以来,中国陆续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年修正)》以及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各项政策的深入支持下,中国各级电力部门逐渐淘汰小火电,深入推动煤电“三改联动”。截至2022年底,超过10.5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比重约94%;共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最有效地利用资源。2022年中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2年提高了近60%,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减污降碳和增加就业等多重目标。自2013年至今,中国实现了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在保障能源、粮食、气候和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身份五: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的实干家多年来,中国在国际场合主持公道、积极发声,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等各方就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对话,寻找利益共同点,求取最大公约数。同时还推动建设性合作,促进各国经验分享和最佳实践交流,破解全球气候谈判难题,推动达成更具包容性、透明性和务实性的共识成果,推动多边气候治理进程取得积极进展。作为“全球南方”大家庭的一员,中国一直务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迄今共举办57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为100多个国家、4000多名学员提供培训课程,开展75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中国有一句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COP28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舞台,中国正在并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实现“从雄心变为行动和现实”的会议目标,与各方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美欧企业为“链”而来国际锐评|“基辛格智慧”是留给美国的最珍贵遗产国际锐评|英方应正视多国诉求归还掠夺的文物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国际锐评|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 欧洲需校正对华认知

12月7日,今年中欧关系的重头戏——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强调双方要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树立正确认知,一心一意发展关系。欧方领导人表示,不希望同中国脱钩,认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符合欧洲利益。在观察人士看来,面对动荡加剧的世界,中欧发出了以对话合作应对挑战的积极信号,值得欢迎。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相关专家对《国际锐评》表示,站在中欧关系的历史坐标下,这场中欧领导人会晤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双方期待借此总结交往经验,巩固高层密切沟通的良好势头,同时面向未来拓展合作。中国人常说,“温故而知新”。正确看待彼此,是中欧开展合作的前提。过去20年,中国出台了三份对欧盟政策文件,把欧盟视作世界重要一极,坚定支持欧盟一体化进程,对欧政策保持了稳定连续。相比之下,欧盟对华政策不时出现波澜。特别是近年来,欧盟从战略层面把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一些人还鼓吹对华经济合作“去风险”。不少分析认为,所谓对华“三重定位”自相矛盾,反映出欧盟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影响,对华认知发生了错位。这也是中欧关系波折起伏的主要症结。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这个答案其实20年前就已经给出了,那就是“全面战略伙伴”。在这次会见中,习主席再次强调了中欧关系这一正确定位,指出中欧要坚持以战略视野看待彼此,增进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这些主张对于中欧关系排除干扰、聚焦合作具有根本性意义。欧方表示,欧盟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开放坦诚的态度就分歧问题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希望欧方说到做到,以更多的战略自主校正对华认知、回归理性务实。近日,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向《国际锐评》分享了他对“竞争”的看法,认为“竞争会让彼此变得更加强大,良性的竞争永远是件好事”。说到底,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022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欧双边贸易额仍创历史新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尽管欧洲内部有“去风险”杂音,多家欧洲企业高管今年以来纷纷来华,欧企积极参加中方举办的进博会、消博会等重要展会,法国还将担任2024年服贸会和进博会主宾国。这充分说明中欧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在这次会见中,中方表示愿将欧盟视为“三个伙伴”——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欧方领导人认为,欧中合作是互惠平等的,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安全。事实上,对于欧洲来说,最需要去掉的风险是泛政治化以及保护主义。法国雅克·德洛尔研究所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借助中国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是欧盟的必然选择,欧方需奉行更加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加强能源、绿色、科技等领域互利合作。从更大层面看,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在这次会见中,双方认同,要在多边框架内加强沟通和协调,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并就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开展对话和合作。中方愿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括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一道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这说明,中欧在全球治理理念上具有比较广泛的一致性。只要双方携手,阵营对抗就不会出现,世界分裂就不会发生,人类就会发展进步。走过20年,中欧交往的经验表明,坚持把彼此视为全面战略伙伴,双边关系就能向前进、向上走。下一个20年,中欧仍需坚持正确认知,在各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打造中欧关系“升级版”。这不只造福双方人民,也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美欧企业为“链”而来国际锐评|“基辛格智慧”是留给美国的最珍贵遗产国际锐评|英方应正视多国诉求归还掠夺的文物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国际锐评|美欧企业为“链”而来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开始!”11月29日,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曼努埃尔·桑切斯向《国际锐评》表达了对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期待。28日在北京开幕的链博会,一大亮点是吸引了众多美欧企业。它们参展的数量远超预期,占外方参展商总数的36%。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链博会设置了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数字科技链等五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5天时间里,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中外企业,在这里展示各链条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链博会开幕的前几小时,白宫召开供应链韧性会议,宣布成立“供应链韧性委员会”、建立针对半导体供应链中断的预警系统,刺激美国国内基本药物的生产等。美方声称,这些举措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但在外界看来,这延续了美政府的保护性做法,本质上仍是在建“小院高墙”、搞“脱钩脱链”。在商言商。众多美欧企业为“链”而来,说明行政手段改变不了市场规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能排除中国。以江苏太仓为例。在这里,一款新研发出来的新能源汽车电机轴在不到1.5公里的范围内,就可以找到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德国一家精密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正是基于当地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他们的产品除了供应中国市场,还销往亚洲、北美等地区。有关专家分析说,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供应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理念引发全球工商界共鸣。美国联邦快递高级副总裁陈嘉良对《国际锐评》表示,中方倡议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供应链,“与我们的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坚定了我们在华投资、长远发展的信心”。美欧企业选择中国,还体现了中国对保证全球供应链正常运行的重要性。本届链博会发布的《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显示,中国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提供了超大规模的市场机遇、部门齐全的产业机遇、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不断涌现的创新机遇。未来5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作为工业门类最全、配套最完整的国家,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的中心地位不断凸显。在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宋钢看来,“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更大层面上就是中国供应链的成功”。从更深层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以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坚定态度,为外资在华深耕提供了更多可能。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稳居全球“火车头”地位。中国贸促会最新报告表明,八成以上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满意以上”,七成在华产业链布局趋向“保持稳定”。路透社28日发文指出,“中国对外国企业来说仍然是有吸引力的选择”。彭博社也报道说,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发现很难找到能替代中国的“生产中心”。除了身体力行维护全球产供应链稳定外,中国还不断为全球产供应链合作提供交流平台、共享发展红利。本届链博会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展商数量占了一半。链博会为它们展示产供应链优势、融入全球合作搭建了平台。此外,中方还为一些欠发达国家参会提供帮助。因此,本届链博会出现“一位难求”的局面,多家展商已经预约了下届展位。“全球经济‘冬眠’后又陷入危机,这无疑是在告诉世界,必须以新的方案和更有力的合作来强化全球供应链。”在本届链博会上,印尼总统佐科的话提醒人们,要做全球产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搅局者。事实证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这是欧美企业“用脚投票”的根本原因。(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三个“搬不走的近邻”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际锐评|在巴以问题上,中国方案缘何得到国际认可?国际锐评|为什么中国是“必选项”?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国际锐评|“基辛格智慧”是留给美国的最珍贵遗产

当地时间11月29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与世长辞,享年100岁。作为二战后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基辛格在推动中美外交接触、斡旋中东局势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北京时间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基辛格逝世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表示基辛格的名字将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基辛格博士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和怀念。很多研究指出,基辛格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人物。但这样的特殊性,并不妨碍人们对他外交智慧的欣赏,对他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的肯定。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基辛格优先考虑和服务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但历史发展证明,即便如此,只要具备真正的外交智慧,也会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基辛格的外交智慧,源自于他对世界历史的深邃理解,对国际关系规律的准确把握。作为一名经典的现实主义者,基辛格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偏见,跳出美国国内政治的偏狭,从美国真正的国家利益出发,开展有智慧的外交行动。推动中美关系破冰,无疑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方携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访问,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50多年来,基辛格100多次访华,被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基辛格,高度赞赏他在中美关系的关键转折点、参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基辛格传记作者、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施瓦茨看来,基辛格为美国政府真正带来的,是对中国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建立在欣赏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基辛格认为,中国文化不具有扩张主义的秉性,而是深思熟虑的内向型社会,美国应当与中国展开接触。他还说,“中国的语言、文化及政治体制都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美中关系对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在中美关系面临困难挑战的当下,美国需要更多像基辛格这样,能够超越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理解和欣赏中国历史文化、客观审视中美共同利益的政治人物,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推动中美关系克服困难、持续前行。基辛格博士的一生,见证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作为美国的外交家,他对美国国家利益以及国际关系有着深层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美国外交尽心竭力,客观上有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基辛格博士在短时间内密集穿梭往返于相关国家,努力促成停火,避免地区冲突升级为大国危机,并创造了被后世称为“穿梭外交”的独特外交方式。当前,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人们对基辛格博士的怀念,无疑也寄托了以类似的智慧方式解决冲突与危机的愿望。基辛格博士离开的今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出现稳定改善的势头。基辛格留给美国最珍贵的遗产,就是虽然中美两国存在差异,但有智慧的外交战略可以克服这些差异,与对方接触合作,建立一个基于互利的双边关系。这么做符合中美共同利益,也为国际社会乐见。中国人民重情讲义,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基辛格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更希望,美国当政者能够认识到世界已经发生变化,继承基辛格外交智慧,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重要共识,在新的历史时期促成中美相互成就、共同繁荣。而这,也是对基辛格最好的纪念。(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三个“搬不走的近邻”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际锐评|在巴以问题上,中国方案缘何得到国际认可?国际锐评|英方应正视多国诉求归还掠夺的文物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国际锐评|英方应正视多国诉求归还掠夺的文物

在英国伦敦的罗素广场上,坐落着一座世界知名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它看上去藏品满满,实则被称为“广泛偷窃的象征”——馆内八百多万件藏品中,绝大多数来自其他国家。多年来,多国不断向英国追索被掠夺的文物。近日,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就找上了门。当地时间26日起,米佐塔基斯对英国进行访问。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专访时说,希腊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他指出,“这些文物的归属权没什么可争议的,它们就是希腊的,它们是被偷走的”。200多年前,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把帕特农神庙乃至雅典卫城的大量大理石雕塑切割下来,运回英国。随后英国政府收购了这些石雕,作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展出。希腊的国宝,就此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所谓“镇馆之宝”。长期以来,希腊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这批雕塑,但都遭到拒绝。有这样遭遇的不只希腊。英国曾是海外殖民地最多的欧洲列强。一座大英博物馆,就是一座英国殖民史的展览馆。从尼日利亚的贝宁青铜器,到埃及的罗塞塔石碑,馆里绝大多数藏品都是英国海外掠夺的见证。这其中,也包括约2.3万件中国文物。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至少有164万件,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再到明清的金玉制品,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几乎整个中国历史。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唐摹本《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元代大维德花瓶。这些文物的标签上通常注有“合法”来源,但实际来源是战争、盗窃、黑市购买,而且大部分发生在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多年。为了追索被掠夺文物,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归还。1963年英国议会还修订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牛津大学皮特河博物馆馆长丹·希克斯指出,大英博物馆至今仍怀有“帝国怀旧情结”,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特权,可以不经说明占有文物”。今年8月,大英博物馆被曝出约2000件馆藏珍品不翼而飞,有些甚至被挂在网上售卖。这让它陷入了信誉危机,“保护文物安全”的能力备受质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再次呼吁英方归还文物。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承载,寄托着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多年来,世界多国从未停止向大英博物馆和英国政府追索那些被掠夺文物,就是为了保护国家与民族的文脉,对殖民主义残留进行清算,本质上也是国际反殖民运动的一部分。从2022年开始,德国政府向尼日利亚归还贝宁青铜器。英国记者巴纳比·菲利普斯撰文指出,英国也存有尼日利亚的青铜器文物,德国的做法使得“英国无法继续否认这些文物的来源是盗窃”。与此同时,尼日利亚向大英博物馆要求归还贝宁青铜器,埃塞俄比亚要求归还马克达拉宝藏,复活节岛的拉帕努伊人也不断要求归还作为“精神图腾”的复活节岛石像……殖民时代一去不复返。英方应当正视多国的正当诉求,尽早把掠夺来的文物还回去。那些静静躺在大英博物馆的各国精品文物,该回家了。英国那段黑暗的殖民史,更该全面彻底地成为历史。(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三个“搬不走的近邻”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际锐评|在巴以问题上,中国方案缘何得到国际认可?国际锐评|为什么中国是“必选项”?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国际锐评|三个“搬不走的近邻”重整行装再出发

时隔4年多,中日韩三国外长再次碰头。26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十次中日韩外长会上,三国就深化三边合作达成一系列共识,并围绕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三国外长会为下一阶段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举行创造了条件和氛围。“搬不走的近邻”——这是中日韩三国一衣带水、地缘相近、文缘相通的客观事实。三国在几千年的交往史上,形成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同价值。1999年中日韩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并逐步成长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为三国以及亚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过去几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个别域外大国为谋求地缘私利,在亚洲挑动对抗分裂。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日韩外长会和领导人会议机制暂时“停摆”。观察人士指出,近期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重要共识,给中日、中韩外交接触提供了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日韩在深化务实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和需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日韩高层接触得以重启。从本质上说,中日韩三国是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关系。三国总人口和GDP总量分别约占东亚的70%和90%;三国互为重要发展伙伴,经济互补性强,产业融合度高;三国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是东亚经济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长期以来,中国是日韩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日、中韩贸易额分别为3574亿美元和3623亿美元。中日韩合作给各自企业界和民众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实惠,也为促进地区发展、提振全球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次中日韩外长会上,中方着眼未来,围绕深化三国合作提出5点倡议,呼吁尽快重启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加强大数据和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规模、加大应对老龄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同周边等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打造更多“中日韩+X”合作项目等。可以看出,这些倡议内容涉及经贸、科技、人文、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是中日韩都很关注且有巨大合作空间的领域,得到了日韩两国的积极回应。中日韩合作势头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如何将这一势头延续下去?关键在于将2019年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达成的《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等共识落到实处。如何让共识落地?其中的关键是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日韩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关键盟友。近年来华盛顿加快推动所谓“印太战略”,对中国进行围堵遏制,明显影响了日韩两国对华政策风向。对此,日韩国内都有理性声音呼吁,如果两国当局一味追随美国,放弃对华务实理性政策,那么最终损害的是自身利益,也会给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埋下巨大隐患。中日韩之间有分歧很正常,重要的是保持对彼此的正确认知,不要让分歧阻碍合作大局。中方尊重日韩同世界各国发展关系,但任何关系都不能用于遏制甚至围堵身边的近邻。这次中日韩外长会上,中方提出一些原则性问题,包括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及核心利益,妥处敏感问题;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抵制将区域合作阵营化;要当好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的“稳定器”,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等。在分别会见日、韩外长时,中国外长敦促日方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强调中韩双方应共同抵制经济问题政治化、科技问题工具化、经贸问题泛安全化的倾向等。可以看出,这些呼吁直指中日韩关系近年来遭遇困境的症结。希望日韩两国听得进去并付诸行动,为推动三国合作重回正轨打下基础。20年前,中日韩发表第一份联合宣言,指出“三方合作旨在促进发展,加强东亚合作,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这是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初心。百年变局下,中日韩三国是搬不走的近邻,也是离不开的伙伴,人民之间的往来更是隔不断。中方一向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希望日韩展现出同样的意愿与决心,展现出更多的战略自主,与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三国合作全面重启并行稳致远。(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为什么中国是“必选项”?国际锐评|他们从进博会“全球首发”中获得哪些机遇?国际锐评|在巴以问题上,中国方案缘何得到国际认可?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国际锐评|在巴以问题上,中国方案缘何得到国际认可?

“中国在巴以问题上一贯公平公正,受到阿拉伯和伊斯兰各国重视和赞赏,人们对中国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寄予厚望。”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上发表讲话之后,埃及《金字塔报》专栏作家贾巴拉作出这样的评价。时至今日,本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造成双方超1.55万人死亡,其中包括加沙地带5800多名儿童。大量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令国际社会揪心不已。在这样的背景下,习主席提出三个“当务之急”,呼吁冲突各方立即停火止战、保障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安全畅通、防止冲突扩大,强调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兼顾了当前和长远,为有效解决巴以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国与中东相距遥远,但从来不是中东事务的“看客”。从2013年、2017年习主席提出解决巴以问题的四点主张,到今年6月会见来华访问的巴总统阿巴斯时提出三点主张,再到本轮巴以冲突发生后会见埃及总理马德布利时阐明中方原则立场,中方关于巴以政策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核心要素一直没有变,这就是推动停火止战、坚持劝和促谈、落实“两国方案”。人们注意到,在习主席发表讲话的前一天,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访华。他们将中国选为国际斡旋巴以冲突的第一站,体现出对中国的高度信任以及对中国所持公正立场的高度认可。今年5月,民意调查机构舆观进行的一项民调发现,80%的巴勒斯坦受访者更倾向于将中国作为巴以冲突的潜在和平调解人。为何中国的主张得到冲突双方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是因为,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暴力,一贯说公道话、办公道事。在巴以问题上,与美国“一边倒”政策不同,中国没有任何私利,不偏袒任何一方,真心希望巴以停火止战、和平共处。有专家指出,中国是巴以双方共同的朋友,既关注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权、建国权、回归权,也关注以色列的生存与安全需求。要问中国站哪边?中国始终站公平正义一边。正如美国《外交学者》所评价,中国是“真正的中立方”。在行动上,中国的努力也有目共睹。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习主席与多位外国领导人就巴以问题交换意见;中国外长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外长和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访问埃及、卡塔尔等国,出席巴勒斯坦问题开罗和平峰会……此外,中方通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联合国机构提供了2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通过埃及向加沙地带提供了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药品等紧急人道主义物资,并承诺根据加沙人民需要,继续提供物资援助……可以说,本轮冲突发生了多久,中国劝和促谈的努力就持续了多久。从本月1日开始,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推动安理会15日通过了关于巴以问题的第2712号决议。这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首次通过有关决议,也是7年来安理会就巴以问题通过的第一项决议。决议聚焦人道主义关切,突出保护儿童,呼吁在整个加沙地带紧急实施有足够天数的长时间人道主义暂停,被认为开启了推动停火的初始步骤。分析人士认为,安理会通过这份决议十分不易,中方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也再次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时间22日以色列政府和哈马斯分别宣布,达成一份为期4天的停火协议。加沙人民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喘息。不过,短暂的停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巴以问题。安理会第2712号决议应该尽快落到实处,中方提出的标本兼治方案值得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深入思考。巴勒斯坦问题不应成为世界无法愈合的伤口。(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为什么中国是“必选项”?国际锐评|他们从进博会“全球首发”中获得哪些机遇?国际锐评|下一个30年再创奇迹,亚太该走什么路?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国际锐评|为什么中国是“必选项”?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连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旧金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提及的工商界这一观点,引发全球热议。为什么中国是全球工商界的“必选项”?不妨从数据说起。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算,2020年中国有55座城市属于高收入城市之列,覆盖中国27%的人口。到2030年,中国高收入城市的数量将增至93座,覆盖44%的人口。他们得出结论:“如果在全球寻找增长,答案一目了然。”过去几年,外资深耕中国市场,各有各的看好。比如,麦当劳中国区CEO张家茵说:“过去30年,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为麦当劳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发展机遇。”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宋为群认为,中国整体工业体系非常完善,经济的内生增长潜力很大。而欧莱雅中国区CEO费博瑞认为,中国的营商环境让他们安心,给市场带来更多创新……世界在前行,形势在变化。为何未来的中国仍然是工商界最珍惜的机遇之地?习主席在APEC会议期间强调的三个“不会变”,给人们提供了答案。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3年中国GDP增长预期上调至5.4%。高盛、瑞银等外资金融机构近日也发布对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的报告,预测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这验证了第一个“不会变”——“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国还有一个世界公认的独特优势——市场。中国有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据预测,未来15年左右,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从4亿增长到8亿。正如美国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所说,中国市场既具有发达市场的稳定与高质量,又有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潜力,中国市场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不少人还记得,去年3月,当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在美国听证会遭遇盘问时,来华参加活动的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受到热烈欢迎。谁才是“开放的市场”,一望可知。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0周年。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有8个是APEC成员,中国还是13个APEC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次APEC会议期间,中方又公布了一系列推动开放的新举措,包括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等。这再次表明“中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不会变,一视同仁为外商投资提供优质服务的政策不会变”。这两个“不会变”传递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全球工商界完全可以放心。还有人质疑,中国这个全球最佳投资地真的无法取代吗?近年来,西方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一些西方企业将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新兴经济体等。但事实证明,中国市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难以替代。有专家指出,今天的中国做的不再是“单项赛”,而是“全能赛”,中国的新优势体现在综合性价比上,包括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且响应速度快、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等。这些是短期内其他国家很难具备的竞争优势。企业家是对市场嗅觉最为灵敏的一群人。中国美国商会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在华美企将在未来两年保持或增加对华投资。今年前10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这是外资对中国投下的信心票,也印证了一点:未来,谁放弃了中国这个市场,就是与机遇绝缘,与未来脱钩。为什么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说到底,中国的三个“不会变”带来了确定性和稳定性,而这正是进入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最稀缺的。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认为,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将为地区和世界带来积极影响。(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下一个30年再创奇迹,亚太该走什么路?国际锐评|旧金山再出发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国际锐评|下一个30年再创奇迹,亚太该走什么路?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十而立”。三十,意味着成熟,也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开端。今年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30周年。很多人都在思考,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亚太带到本世纪中叶?如何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30年”?当地时间17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APEC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呼吁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承诺中国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给出了中国的答案。思考下一个30年的路如何走,不妨看看过去30年亚太的发展。亚太地区平均关税水平从17%下降至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七成,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还要多,十亿人口成功脱贫……“亚太奇迹”有目共睹。在这样的发展奇迹背后,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主渠道”,APEC作为地区重要经济合作论坛,30年来促进了亚太经济一体化,助力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另一个是“初心”。APEC成立于冷战结束后不久、经济全球化渐成潮流的背景下,从一开始各经济体就同意超越集团对抗、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通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推动亚太经济发展,造福亚太人民,并为此提出了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的壁垒等一系列宗旨目标。3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亚太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带,但同时面临着逆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博弈、气候变化等挑战,个别大国在亚太鼓动“脱钩断链”和阵营对抗,给地区发展造成了干扰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本次APEC峰会上倡导“坚守初心、团结合作、携手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契合了APEC的定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说出了地区人民的共同心声。关注中国的人会发现,“高质量”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核心词汇。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到亚太的“高质量增长”,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对《国际锐评》说,中国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对创新、绿色、开放等“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希望把这些经验分享给亚太区域,让更多APEC经济体实现共同发展。本次APEC峰会发布的《旧金山宣言》强调,推动本地区将韧性、可持续性、互联互通、创新和包容性纳入优先事项。这体现了中方相关政策主张。实现亚太“高质量增长”,前提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重点有清晰认知。在本次峰会上,习主席强调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引领亚太合作正确方向。中国提出了APEC数字乡村建设、企业数字身份等倡议,以及APEC绿色农业、可持续城市、能源低碳转型等合作倡议,将更好地为亚太发展赋能。在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小城齐拉姆,奥梅利娅·特雷霍和她的家人有一个心愿——保护红树林保护区内的590多种动植物,其中包括数十种濒危及重点保护物种。中国华为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合作项目帮助他们完成了这一心愿。“AI技术合作保护红树林”体现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中国推进亚太合作的努力。实现亚太“高质量增长”,需要协同合作,特别是大国应担起责任,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示范作用。近日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重要共识,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提升了稳定性。“要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泛安全化”……习主席在APEC峰会上的倡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人们特别注意到,这次中美元首会晤在全球治理特别是合作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取得了相关成果。有分析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APEC合作中,绿色发展或将是进展较快的一大领域。实现亚太“高质量增长”,各国有各国的办法,但对很多基本问题的认知有必要形成共识。比如,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维护APEC在区域合作中的主渠道地位。外界关注到,本周APEC会议期间,所谓“印太经济框架”(IPEF)部长级会议也在旧金山召开,然而在最关键的贸易方面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这说明,用“印太”取代“亚太”、搞“小圈子”不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不符合开放的多边主义精神,还是要回到APEC这个“主渠道”上来。一路走来,中国对推进亚太合作初心不改,不仅指引方向,还付诸行动。下一个黄金30年,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将继续助力亚太高质量增长,推进落实2040年布特拉加亚愿景,为世界现代化注入动力。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亚太应始终是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事在人为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国际锐评|旧金山再出发 中美人民如何续写友好故事

前些天,旅居美国的大熊猫“美香”“添添”带着它们在华盛顿出生的宝宝“小奇迹”返回了中国。临行前很多美国民众依依不舍去送别,期盼未来还会有新的大熊猫前往美国。当地时间15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提到了这件事,表示愿意继续同美国开展大熊猫保护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宴会开始前的现场。(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见证了中美人民的友谊。“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中美道路不同,但都是人民的选择,都通向全人类共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国际锐评|让“旧金山愿景”变实景

美国旧金山附近的斐洛里庄园以景色宜人著称,15日这天又成为全球的聚焦点:在这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长谈了近4个小时,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等领域达成20多项共识,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为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指明了方向,给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与稳定性。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这次中美元首峰会取得了多方面进展”。这是习近平主席时隔6年再次访美,也是中美元首时隔1年再次进行面对面会晤。从巴厘岛到旧金山,一年来,中美关系因为美方背离巴厘岛共识而跌宕起伏,也让世界忧心不安。经过共同努力,中美创造了“重返巴厘岛、通往旧金山”的条件。不论从会晤地点的选择,还是会场铺设红毯等安排,抑或是两国元首并肩行走交谈的细节,都能看出美方对这次元首会晤的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有交往原则,国与国之间也有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是过去50年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也应该是中美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本次会晤中,习主席再次强调了这一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并提出了中美之间的新愿景。“旧金山愿景”是什么?中方用共同努力浇筑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来形容,强调双方要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共同促进人文交流。相关专家对《国际锐评》指出,“五根支柱”是中方为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提出的行动方案,体现了中方对中美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高度负责。让“旧金山愿景”落地,前提是中美对彼此有正确的认知。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近年来,中美关系之所以陷入低谷,最大的症结在于美方错误地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采取了错误的政策与行动。“中国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也不搞意识形态输出”“中国没有超越或者取代美国的规划,美国也不要有打压遏制中国的打算”……在会晤中,习主席深刻阐释了中国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意图。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湾独立”,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美方重申了在巴厘岛会晤中作出的五点承诺,表示“一个稳定和发展的中国符合美国和世界的利益”。希望美方说到做到,不越界、不玩火。让“旧金山愿景”落地,需要中美妥善处理分歧,想办法“架桥铺路”。习主席指出,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在这次会晤中,两国元首同意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恢复两军高层沟通、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等,显示了管控分歧的努力。双方还决定加强高层交往,推进并启动在商业、经济、金融、出口管制等领域的机制性磋商,说明当前形势下双方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同时,中方明确表达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关切。比如在经贸科技问题上,中方指出美方对华遏制打压不是在“去风险”,而是在制造风险。中方反对美方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单边制裁的做法。美方声称,乐见中国发展富裕,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同中国脱钩。希望美方将表态化为行动,取消单边制裁,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中国人民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任何外部力量都不可能阻挡中国的发展壮大。让“旧金山愿景”落地,需要中美共同应对人类社会突出的风险挑战。在中美元首会晤前,双方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外界认为这对地球“意义重大”。在会晤时,中方表示双方提出的倡议要彼此开放,也可以协调对接。分析人士指出,这个新提议体现了中方的大国担当,有助于中美形成合力、造福世界。让“旧金山愿景”落地,还需要减少阻碍人文交流的负面因素,鼓励和支持两国人民多来往、多沟通。中方这次提出,要增加两国航班、促进旅游合作、扩大地方交往、加强教育、残疾人事务合作。美方表示,乐见两国增加直航航班,扩大教育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这些举措如果付诸实施,将夯实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为两国增进信任和合作带来更多动力。今天,旧金山应该成为稳定中美关系的新起点。希望美方吸取背离巴厘岛共识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真正与中方相向而行,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从旧金山再出发,让愿景变实景。(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事在人为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国际锐评|事在人为 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值得期待

11月10日晚,中国国家大剧院,一场纪念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的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当融合西方与中国交响乐的《唐诗的回响》唱起,一座心灵之桥也在中美人民之间架起,续写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音乐友谊”。从历史到现实,中美之间有一千条理由把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关系搞坏。在民间交往升温的同时,官方交往也在提速。外交政策磋商、海洋事务磋商、气候变化会谈、军控与防扩散磋商、新一轮经贸对话……中美近期一系列交往对话,发出了稳定双边关系的积极信号,也为中美元首下周的旧金山会晤打下基础。这是两国元首继去年巴厘岛会晤后举行的首次面对面会晤。双方将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沟通。世界期待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聚焦合作、谈出成果。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会晤,“重回巴厘岛共识”是关键。过去一年中美关系之所以遭遇困难,原因就在于巴厘岛共识没有得到落实。美国当政者出于错误的对华认知,采取了错误的对华政策。今年上半年,从上演“气球政治秀”,到纵容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过境”窜美,再到实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美方一系列行径背离两国元首共识,损害中方利益,打断了中美对话进程。从6月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开始,美方表现出缓和中美关系的姿态。美方应该意识到,对华遏制打压行不通、办不到,解决气候变化、地区热点乃至美国经济复苏等问题,都离不开同中国的合作。绕了一个大弯,美方不得不回到巴厘岛共识和议程上来。重回巴厘岛共识,关键在行动。这其中,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近期美方再次作出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不支持“台独”的表态。另外,美方官员多次表示“不寻求同中国脱钩”,认为美中经济脱钩会给“两国和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些表态值得重视,更重要的是转化为行动。但同时,人们看到,美方依然在操弄与台湾问题相关的法案、向台湾地区售武;依然以“国家安全”为名打压中国。就在上个月,美国商务部进一步收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则,并将13家中国企业增列到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里。美方应当改弦更张,不折不扣地落实美国领导人对华作出的政治承诺,不玩火、不折腾。世界还期待,中美通过旧金山会晤进一步正确认知彼此,理解对方的发展对于自身的意义。“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在中方看来,中美两国应该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应该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但美方错误地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从“竞争、合作、对抗”的对华政策三分法到“投资、结盟、竞争”的三点论,不变的是背后的霸权逻辑与零和思维。但是现实呢?在刚闭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美国联邦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参展,参展的美企超过200家,规模创下历届之最。这充分说明:中美利益深度交融,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改变不了谁、谁也不必取代谁。怎样看待中国?美方应从“意识指导型”转向“务实指导型”。正如前不久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访华时所说,“中国越成功,我们就都会越成功”。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中美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总数占世界近四分之一、双边贸易额约占世界五分之一。中美两国如何相处,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巴厘岛会晤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应从把握世界大势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什么是世界大势?就是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搞集团对抗与圈子政治不得人心,也没有出路。人们也期待,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就世界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深入沟通,让世界安心,令全球受益。一直以来,中方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看待和发展中美关系。近半年来,习近平主席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加州州长纽森等各界人士,与美各界友好人士互通书信,持续引领中美关系发展。“‘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等论述,引发两国广泛共鸣。这次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进一步体现了中方的诚意以及对中美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高度负责。希望美方跳出大国竞争的思维窠臼,摆脱国内党争和政客私利的影响,真正从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从对世界负责的角度,与中方展开理性务实的对话,并做好“全过程管理”,以诚意对诚意,以行动对行动。中美关系能否持续“稳下来、好起来”,事在人为。(国际锐评评论员)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国际锐评|“从200到20万”,这就是进博会的魅力国际锐评|他们从进博会“全球首发”中获得哪些机遇?国际锐评|未来,进博会如何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双向奔赴”?更多精彩内容
2023年11月12日
其他

国际锐评|“从200到20万”,这就是进博会的魅力

对于新加坡化妆品品牌枫缇来说,连续六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收获颇丰:公司旗下的精华胶囊第一年在华销量不足200盒,如今一年卖出20万盒。“从200到20万”,这家“进博会铁粉”的销量获得了惊人增长。10日,第六届进博会闭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再创新高。展会期间,来自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86家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数量为历届之最。会场内还集中展示了442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国家展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增进交流、促进合作、互利共赢提供了重要平台,受到参展各国高度赞赏。本届进博会上,从持续扩大的展位面积,到不断亮相的新品首发,再到加码升级的在华投资布局,无不展示出这扇中国开放创新窗口的独特魅力。当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需求持续疲软,各国都渴望挖掘新动能来续航发展。中国消费市场巨大的升级潜力,为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试点探索的可能,为人类合力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平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进博会“年年上新”。全球首款手持式超精准智能上妆仪、利用AI等技术开发的“未来电梯”、6G产品的初亮相……无论是传统商品得到高科技“加持”,还是新概念新产品不断推出,进博会成为一个创新的集市。根据近日公布的数据,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全球知名电梯制造商美国奥的斯中国区总裁罗小莉对《国际锐评》说,“中国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出一系列创新利好政策。中国还拥有越来越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因素支撑奥的斯在中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力度”。新动能的释放让更多企业共享中国市场机遇,其中包括美国企业。本届进博会上,首次有美国联邦政府高级别官员参加,美国农业界派出了2016年以来规模最大的访华代表团。这充分展示了美方对中国大市场的重视。安德森西北公司总裁迈克·安德森说,参展第一天就“开张”了400万美元合同订单,他喜欢和中国伙伴做生意,中国市场目前占了该公司出口份额的一半。“进博会凸显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2023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