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其他

职等你来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职员公开招聘公告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简称西物院)建于1965年,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成立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院,国家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聚变堆研发的中坚力量,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核心单位,是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建院近60年来,西物院先后开展角向箍缩、仿星器、磁镜、托卡马克等20余台套不同类型核聚变装置的探索,技术沉淀雄厚,建成了以中国环流为代表的三代磁约束聚变平台。上世纪80年代,建成第一代聚变平台——中国环流一号,是我国核聚变领域第一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本世纪初,建成第二代聚变平台——中国环流二号,为我国核聚变研究从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聚变界的影响力;2020年,自主设计建成第三代聚变平台——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两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荣获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央企十大超级工程、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为推进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任务实施,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核聚变研究设计院,经研究,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名职员。具体事项公告如下:招聘岗位
7月24日 上午 9:18
其他

人民日报 | 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中国品牌日)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要把住质量安全关,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品牌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5月9日 下午 5:32
其他

整体·协同 | 签约揭牌 共育英才

初春的北京,阳光明媚。3月15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以下简称“北大物院”)共建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北大举行。此举为双方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的创新举措。西物院纪委书记徐娟,北大物院院长高原宁,党委书记刘雨龙,副书记穆良柱出席仪式。北大物院团委书记张帆主持活动。座谈会上,高原宁对西物院代表团专程赴京推进深化合作表示欢迎。他强调,中国核聚变事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作为国家大科学装置,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从事基础科研的广大青年指引了方向。他希望,双方以创新共建思政模式为契机,在科学研究、人才共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培育更多优秀的青年成才,为聚变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赢。徐娟介绍了西物院科研进展、人才建设、思政研究、“人造太阳”品牌建设等情况。她指出,西物院与北大物院有着共同的使命愿景,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她表示,西物院将本着“共同育人、互惠双赢”的原则,全力做好保障工作,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造科研院所与高校党建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合作新典范,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西物大家庭,共同追求人类终极能源伟大梦想。在主题报告会上,西物院青年科研代表与北大师生面对面。“人造太阳”博士科普团团长郑雪以《“人造太阳”点亮能源梦想》为题作专题科普报告;北大毕业生、西物院青年科研骨干陈逸航讲述作为人造太阳新手“驾驶员”的成长经历。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揭开“人造太阳”神秘面纱,分享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国之重器,参与国家聚变事业的奋进故事,鼓励同学们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其间,西物院代表为北大学子赠送科普图书《托起明天的太阳》并做了招聘宣讲。西物院与北大物院共建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是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共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位一体人才工作走深走实。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实践,推动研产学融合发展,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架梯搭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下一步,北大物院将有计划地组织师生赴西物院开展思想政治实践课,深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参与一线科研攻关躬身实践,形成丰硕的合作成果。西物院党委宣传部、人力资源部,聚变科学所相关负责人,北大物院相关部门领导,党员代表、团学骨干、团员代表等参加仪式。文/关宇图/西物院
3月16日 下午 1:24
其他

西物动态 | 西物院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乘势而上建新功 砥砺前行开新篇 奋力推进西物院核聚变事业再创新辉煌

王雨萌视频/王雨萌责编/刘雪梅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共同关注人造太阳最新进展吧!
2月7日 上午 10:42
其他

中国兑现国际承诺!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磁体支撑产品圆满收官

2020年7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中指出,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承载着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美好愿望。计划实施以来,中方始终恪守国际承诺,中国企业和科研人员勇挑重担,与国际同行齐心协力,为计划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11月3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磁体支撑产品交付仪式在广州举行。至此,中国已完成最后一批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磁体支撑产品,按时兑现国际承诺,为ITER计划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的重大工程节点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未来聚变堆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磁体支撑系统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最核心的结构安全部件之一,包括18套重力支撑(GS)、72套极向场线圈支撑(PFCS)和18套校正场线圈支撑(CCS),产品总重1600余吨,负责支撑整个ITER超导磁体系统,是ITER装置的承力骨架。中国承担了ITER磁体支撑系统的全部研制任务。此次交付产品是18套极向场线圈支撑PFCS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刚刚!西物院亮相人民日报 大运会专题片

当传世名画遇见天府之国将开启怎样的奇妙旅程?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顶流”国宝大熊猫“花花”和饲养员“谭爷爷”惊喜“出镜”带我们打开天府画卷东安湖体育公园见证梦想三星堆博物馆收藏神秘珍奇万家灯火点亮巴适生活天府之国焕发崭新活力壮丽神奇的稻城亚丁五彩斑斓的九寨沟雄伟险峻的峨眉山四川美景,一屏尽览从“悬崖新村”到汶川新城从“英雄机长”刘传健到“高原信使”其美多吉……卷中的一笔一画记录下打动我们的人与事看遍江山壮丽描绘人民豪迈尽在《新千里江山图》!来源:人民日报新媒体本期编辑:熊捷、郑琪、刘杰、郑薛飞腾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两会核声丨全国政协委员段旭如:让科幻变为现实 预计建国百年之际人类可使用上核聚变能源

钢铁侠穿着带有核聚变装置的战衣一次次拯救人类,电影《流浪地球》中,万座巨大的核聚变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在科幻电影中,人类不断幻想可以拥有神秘而包含巨大能量的核聚变能。事实上,这几年,随着国际热核聚变实施堆(ITER)进入核工程阶段,这个颠覆性前沿技术——核聚变不断被攻克难关,人类越来越接近“太阳”。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堆技术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50年左右,也就是建国一百年之际,人类可使用上核聚变能源。段旭如表示核聚变能,是人类目前认识到的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过去一直说“50年”,主要是因为此前对于核聚变的研究不够深入,而随着研究逐步推进发现,未知的技术挑战又凸显出来,而要攻克挑战自然需要时间。现在,我们对核聚变技术的认知愈加清晰,特别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建设,让第一个电站规模的聚变堆成为现实。同时核工程很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科研人员也更加清楚地认知到未来核聚变电站需要攻克哪些技术。所以作为一名从事聚变研究的科研人员,我认为再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预计2050年左右,人类可以使用上核聚变能源。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打响“逐日”之战,2006年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以来,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与机遇,核聚变相关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研发和技术水平也取得长足进步。如今,“我国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点的领跑。”段旭如表示。在贡献率方面,ITER项目有七个参与方,具体涉及到35个国家。其中欧盟一方的贡献率约为50%,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余六方各贡献率约为9%;从技术上来说,在ITER项目一些主要的关键技术中,中国有重要的贡献。如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负责研制的ITER堆芯部位的高热负荷部件,是很重要的核心部件,我国这方面的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率先通过了认证。此外,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负责承担了ITER主机安装一号合同,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中竞标的最大核能工程项目合同,同时也是中国核能单位首次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成功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标志着中国聚变技术走出国门。目前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安装任务。成绩可圈可点,而在段旭如看来,要实现由点到面的领跑、达到整体水平国际领先,还需要梳理短板、提升能力。应当充分考虑国际核聚变研发进入核工程这一特点,由过去的由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与实验运行研究队伍为主要力量,转变为统筹布局并充分吸收具有丰富核工程与技术经验的优势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加强全面性谋划、加强战略性布局。为此,他呼吁,要统筹资源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调各方优势力量深度参与,推进核聚变高质量发展。纵观近十年我国核聚变技术发展,尽管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聚变研究力量不足、学科发展不全面和不平衡等问题。段旭如表示,为实现“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核强国,有必要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一部署并实施我国聚变能发展战略,从政策指导、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工程突破、资源保障等多个层面促进我国聚变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形成由现有的聚变界、核工程技术界、工业(制造)界多方全程深度参与的格局,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有效解决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堆面临的短板与卡脖子问题,形成良性高效的核聚变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他认为,要组织现有的聚变研究力量及核工程技术优势力量等多方共同参与,制定国家层面的聚变能发展路线图。段旭如表示从人类开发聚变能的历程来看,核聚变研究从以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实验与运行为主的基础研究,过渡到聚变堆核工程技术的发展,从过去的非核科学实验研究装置开展的聚变等离子体实验到可以开展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核工程设施的设计、建造乃至运行。从这一发展需求看,除了长期从事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实验与运行的力量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核工程技术力量的共同参与,弥补现有聚变研发力量在这些方面经验与技术的不足,吸取ITER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由于核领域工程技术力量前期介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TER的如期建设)。因此,我国聚变能发展路线图,需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堆目标为需求牵引,充分考虑核工程这一特点,组织现有聚变界力量并吸收核工程与技术专家以及设备制造企业等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制定一个既满足聚变发展,又满足核工程要求的路线图,确保未来聚变堆安全发展、稳定可靠、风险可控。除此之外,段旭如进一步呼吁,要发挥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加快聚变工程技术攻关。段旭如认为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对推动聚变能早日实现至关重要,建议依托现有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基础,凝聚核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加大聚变领域协同创新力度,逐步搭建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聚变工程和技术攻关。充分集成各方资源,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有机结合的研发体系,以聚变研究堆-聚变实验堆-聚变示范堆为路径,分阶段实施,实现核聚变堆研发技术与能力上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作者丨胡春玫责编丨王宇翔审校丨连敏
其他

我为群众办实事 | 传播科学 用“心”真做

《托起明天的太阳》首场进校园暨核科普活动乐山,是中国聚变梦启航的地方。12月13日,在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科普新书——《托起明天的太阳》首场进校园暨核科普活动隆重举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普创作团队回到中国核聚变事业摇篮,在首座“人造太阳”装置的见证下,赠送新书,传播科学,倾听老党员说聚变史,向老一辈科学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矢志报国、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学习。五名幸运读者获赠主创代表签名新书10月21日,这本会“说话”的科普书在山东烟台举行首发仪式后,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热切关注。12月6日,该书在中国聚变能大会展台上亮相,反响热烈,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好评和专家的充分肯定。此次活动,工程技术学院师生获赠400册科普新作。科技日报、四川日报等媒体参加现场报道。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科普进行时 | 首发!核科普力作《托起明天的太阳》与读者见面

10月21日,在山东烟台举行的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上,一本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核科普力作——《托起明天的太阳》首次发布。中核集团副总经理申彦锋,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刘建桥,副秘书长王志,烟台市相关领导出席发布仪式。新书由中国核学会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核西物院”)联合出品,核西物院科普团队创作,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核西物院副院长陈庆川出席发布仪式并作推介。部分主创人员参与发布会与读者见面。核西物院副院长陈庆川在发布仪式上推介科普书陈庆川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科研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实现了新一代“人造太阳”的建成放电,“探秘人造太阳,开发聚变能源”的话题屡上热搜。创作团队历时三年,凝聚新力量,联合新媒体,尝试新突破,精心创作了这部有文字、有图片、有声音、有故事的科普力作。从书里,大家能读到传承和创新,能看到中国聚变人的理想和执著,能听到全球聚变人携手共进的铿锵足音,是一本有热情、有创意、有坚持的新时代作品。《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国内第一本完整、系统描述国内外磁约束核聚变研发的科普书籍,适应了当代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和新媒体传播特点。语言生动有趣,漫画、图表图文并茂。该书引入了宣传形象大使“太阳小子”,扫描二维码,还可浏览视频、动画,实现了平面阅读与可视化的有效结合,是一本让知识动起来和活起来、会说话的科普作品。新书介绍了中国环流器系列、东方超环EAST、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聚变研究装置,以及国内外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公众能够“零距离”接触磁约束聚变大科学工程装置,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的乐趣与神奇。通俗易懂的科普书将激励“强国有我”的青年人接力聚变火炬,投身实现人类能源梦想的伟大事业。核西物院科普书创作团队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为书作序,杜祥琬院士、李建刚院士,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罗德隆主任分别题词,给予青年创作团队支持和鼓励。他们认为,科普书内容丰富全面,是一本兼具权威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力作,也是一本国内少有的核聚变科普读物。据了解,《托起明天的太阳》出版后,中国核学会、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将组织科普团队,携带科普著作走进校园,走进公众,开展一系列宣传可控核聚变科学知识的活动。延伸阅读科普书宣传形象大使——太阳小子头顶的光环,源自于成都出土的商周太阳神鸟;白蓝工装则源自核聚变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太阳小子的阳光、博学、执著,象征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懈奋斗,为人类带来可持续清洁能源的无限希望。
2021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