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严恭执导,小杨天笑主演,1964年6月公映。影片根据苏州市滑稽剧团的滑稽戏《店堂里的笑声》改编,讲述了不安心本职工作的青年服务员杨友生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端正工作态度,成长为顾客满意的服务员的故事。1960年代初,国内各行各业纷纷向雷锋看齐,苏州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餐馆亦不例外,服务员沈师傅(方笑笑)、小顾(顾月娥)等对顾客热情有礼、有求必应。但沈师傅的徒弟杨友生(小杨天笑),却认为“伺候人”很丢脸,经常会不耐烦地冲顾客发脾气,他一心想当“比服务员神气许多的工人”。沈师傅等人将他批评,他答应今后工作时会压一压火气。——餐馆另一位服务员老张(张幻尔)的工作态度,不好不坏介于中间。县商业局王科长(黄影)隐瞒身份来到“得月楼”体验生活,被分到杨友生一组,对于这位新来的同事老王,杨友生颇老道地传授经验:顾客都是臭脾气,若他们发火,万千要往下压。——王科长呵呵一笑,却是处处向沈师傅学习;杨友生火气压来压去,却是冲顾客火冒三丈。同事们劝他要微笑服务,他的近乎定格的夸张笑脸却接二连三吓跑顾客。杨母(丁凤英)认为儿子有了对象便会改掉臭脾气,托邻居悄悄给他介绍了个女孩,哪想女孩曾在“得月楼”吃饭时被他骂过。左不是右也不是令杨友生相当尴尬,他更想成为一名工人,尽管商业局还没批准他调换工作岗位,他已急不可耐地跑去找采茶厂的厂长表决心,没料厂长说起未来他可能的工作,竟不是采茶工人而是餐厅服务员。骑着单车回家的路上,杨友生越想越气,路遇的一大群鹅甚至也成了眼中钉,结果一不小心摔下单车,骨折。之后的看病经历、沈师傅所讲的新旧社会饭馆服务员地位的对比,令杨友生慢慢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得知老王原是王科长、小顾原来有个“高官爸爸”时,他更加羞愧。11我们We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创作背景1963年全国人代会上,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先念副总理向中央电影局局长陈荒煤指出,建国十几年没有一部反映服务行业的电影是不“公平”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陈荒煤想到左翼时期就熟悉的导演严恭,提出由他担起这个任务。经过交流,二人达成一致:这种题材只能拍喜剧。这时,长影厂的文学副厂长林杉从江苏回到长春,告诉严恭说苏州有一台滑稽戏叫《店堂里的笑声》,是表现饭馆服务业的。严恭马上赶往江苏洽谈改编事宜。剧本改编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后,严恭请费克和原剧作者、苏州滑稽戏艺人张幻尔参加剧本修改。片名由《店堂里的笑声》改为《满意不满意》。《店堂里的笑声》讲的是1958年“大跃进”中发生在两个饭馆里的故事,为了使观众觉得亲切,摄制组经讨论决定将时间背景拉后五年,即1963年夏天,也配合了这年毛主席发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为了加强戏剧冲突,剧组对原剧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剧情集中到饭馆,把“堂口”作为社会交流的窗口,成为全片向更广阔的社会面扩展的轴心。舞台戏剧电影化,必须完全打碎舞台结构,重新结构,确立电影思维,在“时”“空”处理上做文章,因此,严恭等主创对情节做了根本的改动,按电影的时、空重新组织全局。原舞台剧是两家饭店,小杨是一家合作饭店,沈师傅是在一家红旗饭店,改编时合并为一家店“得月楼”面馆,将经常出场的19个人物的人物关系也绞在一起。编剧们确定影片是以杨友生为主轴,并着力刻划沈师傅、王科长等满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人物的群戏,因为这有利于展示时代面貌,丰富主题思想。为了强调正面人物沈师傅,还给他安排了“二送”的戏份——送工具包到码头、送饭到书场后台。表演指导为保持江南特色和喜剧风格,严恭坚持全部使用苏州、无锡、常州三地的滑稽戏演员。针对滑稽戏演员不熟悉电影表演的情况,严恭制定了“放—收—放”的方针:先鼓励演员放开了演,使导演了解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能力;然后,导演和演员一起分析、核理剧本、人物性格、发展脉络,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演员们讲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帮他们找正确的人物感觉,辅以名片观摩等方法,导演进而又提出“三避”,要求演员自我严格检查——“避恶”“避俗”“避飞”(阿飞式动作语气),使演员克服滑稽戏表演夸张的旧习惯;第三,在此基础上,鼓励演员放开演,敢于提出自己的设想,严导演还把给每个演员所作的记录,即他们在过去瞬间表现出的好苗头、好动作细说给他们。经过一番努力,演员进入了正确创作状态,这样实拍时就相对顺利了。确定改编拍摄后,严恭先去苏州商业局等单位了解素材,然后亲自到观前街“松鹤楼”体验生活,在厅堂里擦桌子、打下手、卖包子,和店员交朋友。松鹤楼的市级劳模孙荣泉就是片中3号师傅的原型。要将舞台演出顺利变化为喜剧电影,就必须熟悉滑稽戏,严恭在江苏、上海等观摩各种滑稽戏演出,学习滑稽戏的喜剧技法,有关单位甚至为他专门演出了解放前的保留剧目。关于影片中饭馆的名字,严恭想起幼时南京老家附近的茶楼“得月台”挂的对联“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就为饭馆取名“得月楼”。影片上映后,许多游客到苏州时都想找到这间“得月楼”,1982年,苏州真的在观前街上修了一座古色古香的酒楼“得月楼”。该片中小杨错穿上沈师傅的3号工作服的细节,是来自于严恭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一次,严恭和吴祖光、谢添吃涮羊肉,因为太热,大家都把外衣脱下来挂在墙上,吃完饭后,谢添抢先从墙上的外衣中掏出钱包付账,但从饭店出来后才发现,他抓错了衣服,用别人的钱付了账。滑稽戏中有大量的“唱段”,在改编时为配合电影风格而大量删减,严恭导演原想在电影里增加的茶厂段落中安排采茶女轻歌曼舞的一场戏,费克写好了唱词,谱好了曲,但最终还是由于担心风格突兀而没有采用。在审查样片时,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指示,该片不能仅在苏浙一带上映,要全国放映,所以要做普通话和苏州话两个版本。为此,长影挑选了两名懂上海话的翻译片导演负责配音工作,其中之一就是严恭导演的妻子兰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