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

其他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率领百家姓拜祖团参加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具茨巍巍,溱洧悠悠。“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肇始春秋,绵延至今。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如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在春风喜雨中汇聚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共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延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主题,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政协郑州市委员会承办,新郑市人民政府协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洛桑江村,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省政协主席孔昌生出席大典。新党主席吴成典出席大典。民革中央副主席李惠东、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为山、民建中央副主席孙菊生、民进中央副主席高友东、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王路、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吕彩霞、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晓梅、全国工商联秘书长赵德江、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李文辉、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连小敏、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郑平、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赋、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科、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王锐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大典。旗幡招展,古乐悠悠。上午9时50分许,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典礼拉开帷幕。大典正式开始前,王凯代表省委、省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诚挚欢迎各位嘉宾、各界朋友的到来,衷心感谢长期以来给予河南的关心支持。他说,轩辕黄帝在中华儿女心灵中具有崇高地位,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今天我们寻根拜祖,就是要崇祖怀德、慎终追远,推动中华文明根脉永续,构筑中华儿女精神家园,福佑中华大地国泰民安。千百年来,中原儿女秉承始祖之志,创造了光辉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记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进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获得新增强,现代化河南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原大地生机勃勃、前景无限。我们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黄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进血脉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广泛汇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大典共有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等九项仪程,既沿袭古礼,又注重与时俱进,彰显文化内涵。21响盛世礼炮响彻云霄,全体人员佩戴黄色丝巾,面向黄帝像,庄严肃立,满怀崇敬之情行施拜礼,深深三鞠躬。行施拜礼仪程后,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作为主拜人,代表亿万华夏儿女恭读拜祖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祖勋德,泽被八方。教民耕牧,莳谷树桑。婚丧有礼,典制有章……”以虔诚恭谨之心,追远感恩之情,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祈福,恭颂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高唱《黄帝颂》、吟诵《诗经·郑风·子衿》、放飞和平鸽,随着祈福气球的缓缓升空,万千彩片犹如星光闪烁喷薄而出,拜祖广场上一片欢腾。在这样热烈祥和的气氛中,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典礼告成。始祖黄帝,肇造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脉起点。人文始祖,民族之魂,华夏之根,如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河南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河南既是中华民族主要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中华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因此,可以说,河南是中华姓氏资源第一大省,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中原,全球华人祖根在中原,老家是河南。随着20世纪80年代寻根热的兴起,河南作为姓氏根亲文化资源大省,成为海内外华人主要寻根谒祖的目的地,河南姓氏根亲文化的开发利用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作为研究河南姓氏文化的重要组织,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拥有112个二级单姓委员会和近8个团体会员单位,是河南省最具活力、最为活跃的民间社会团体之一,是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与联谊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主导者。几十年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有效地组织和领导了全省的姓氏联谊和文化研究活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推动河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增强河南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次受邀参加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百家姓拜祖团,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新带队,顾问林坚,副秘书长何保安等领导参加,由何姓、赵姓、姬姓、常姓、祝姓、鲁姓、高姓、贺姓、邢姓、毛姓、石姓、孟姓、熊姓、姚姓、杨姓、李姓、贾姓、王姓、白姓等姓氏委员会120人组成,各姓氏委员会代表手举百家姓拜祖牌,在方阵中形成了一道亮眼的姓氏风景线。根脉所系,血脉相连,寻根中原,老家河南。拜祖广场上,旌旗招展,雨雾缭绕,黄帝坐像庄严肃穆,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的百家姓拜祖团同现场两千余人共同仰望轩辕殿前威武庄严的黄帝像,怀着崇敬之情,慎终追远,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敬仰、崇拜之情在心中流淌。作为此次百家姓拜祖团的带队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新在采访中说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基本上每年都会组织百家姓拜祖团参加,今年组织了120人参加。黄帝故里成为全球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不仅因为这里是黄帝故里,有黄帝这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还源于其悠远绵长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累,加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持续举办、影响力持续提升。近年来,郑州着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打造“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大力推进黄帝故里的硬件建设和软件营造,黄帝故里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重要承载地,也成为全球华人心向往之的拜祖圣地。黄帝是华夏族的血缘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12姓,发展为101个方国,衍生出510个氏,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相传颛顼、帝喾、尧、舜、禹、契、后稷等均是他的后裔,特别是中国最初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均为黄帝直系后裔,而中国的姓氏大多起源于这一时期。当今中华前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系的大姓有86个,占72%。因此,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的百家姓拜祖团不仅为整个拜祖大典添加了一道亮眼的风景线,还具有凝聚黄帝文化与姓氏文化紧密交融的重要意义。今年拜祖大典,是黄帝故里园区的建设新貌之后的首次亮相,崭新的面貌令人眼前一亮。升级扩建之后的黄帝故里园区从南至北共有五大景观:故里广场主线设计黄河“几”字弯水景造型,将接旨亭、新郑老城记忆等历史遗存点缀其间,展示新郑千年历史变迁。寻根门广场突出了“老家河南、根亲中国”的文化底蕴,参照中国牌坊理念设计建设的寻根门,表达了全球华人认祖归宗、八方来朝齐聚故里,开启寻根拜祖之旅的愿景;同心广场区则是参照天圆地方设计理念,在广场中央建有系祖坛,寓意心系始祖,是礼拜始祖之坛,坛四周刻有中国二十四节气,以致敬黄帝开创的中华农耕文明;故里祠新建轩辕桥与明代古轩辕桥,形成双桥奇观;拜祖广场中的轩辕殿是黄帝故里园区的标志性建筑,黄帝像端居殿中央,是黄帝故里园区的核心。轩辕殿采用古汉阙设计理念,整体以石材、紫铜为主材建设。殿内分别铺设了九龙献瑞、山河永固、五谷丰登三层浮雕,设有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圣火台。轩辕殿今年进行了灯光改造提升,地面用五色石进行了铺装,更加衬托了黄帝像的高大威仪。黄帝像高9.95米,寓意九九归一、九五之尊。此外,黄帝像由原来的持剑变为挥手,体现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理念,左手轻握,彰显勇敢坚毅,华夏一统。尊宗拜祖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缅怀黄帝的伟大圣德,是流淌在华夏子女骨血中不变的记忆,是血浓于水生生不息的根脉延续,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情感的精神纽带。三月三,拜轩辕,让我们相聚在新郑黄帝故里,共同欢迎海内外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能常回河南老家寻根拜祖。(本篇图文由印象河南网采编部创作/版权所有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姓氏起源查询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中华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目前仍通用的姓氏约3050个。部分姓氏还在补充中......请持续关注注:姓氏按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单姓查询:A艾姓敖姓安姓阿姓哀姓敱姓犴姓霭姓爱姓B白姓卜姓边姓保姓卞姓班姓包姓毕姓鲍姓巴姓闭姓步姓贝姓八姓伯姓别姓薄姓邴姓贲姓柏姓北姓宾姓布姓百姓昄姓辩姓备姓扁姓邦姓C蔡姓陈姓程姓曹姓操姓池姓崔姓常姓成姓柴姓楚姓茶姓晁姓醋姓迟姓充姓查姓巢姓春姓蟲姓畅姓储姓褚姓苍姓从姓车姓昌姓超姓春姓城姓畜姓亍姓厂姓储姓丑姓虫姓岑姓D段姓丁姓刁姓翟姓顿姓邓姓典姓但姓都姓狄姓杜姓戴姓逮姓代姓窦姓董姓党姓东姓钭姓打姓雕姓貂姓氐姓苳姓冬姓朵姓达姓冻姓毒姓大姓E鄂姓尔姓贰姓蛾姓二姓俄姓噩姓F方姓法姓范姓樊姓房姓傅姓伏姓符姓扶姓封姓冯姓丰姓凤姓枫姓酆姓费姓G古姓谷姓顾姓勾姓公姓贡姓宫姓苟姓龚姓虢姓关姓管姓官姓国姓郭姓葛姓干姓甘姓盖姓高姓弓姓巩姓耿姓缑姓郜姓滚姓鬼姓归姓桂姓广姓戈姓狗姓皋姓H黄姓皇姓滑姓华姓花姓韩姓何姓胡姓洪姓弘姓霍姓郝姓扈姓虎姓后姓杭姓贺姓侯姓怀姓衡姓海姓还姓惠姓狐姓猴姓虎姓黑姓横姓J姬姓季姓纪姓吉姓计姓晋姓金姓景姓冀姓靖姓靳姓焦姓鞠姓揭姓井姓蒋姓姜姓江姓家姓简姓贾姓解姓鸡姓九姓军姓巨姓介姓K孔姓空姓寇姓库姓柯姓康姓况姓匡姓邝姓阚姓蒯姓夔姓苦姓可姓开姓L李姓黎姓利姓蔺姓凌姓廉姓柳姓楼姓路姓娄姓林姓卢姓陆姓吕姓廖姓刘姓雷姓罗姓兰姓赖姓龙姓梁姓栗姓练姓连姓蓝姓零姓骆姓鲁姓劳姓冷姓芦姓郎姓鹿姓隆姓伦姓狸姓龙姓六姓刕姓M穆姓慕姓麻姓牟姓米姓毛姓苗姓缪姓明姓闵姓孟姓马姓满姓门姓麦姓梅姓冒姓莫姓木姓茅姓蒙姓糜姓牧姓蔄姓N牛姓倪姓南姓农姓丑姓宁姓聂姓牛姓O鸥姓P潘姓盘姓庞姓彭姓平姓蒲姓盤姓Q邱姓丘姓仇姓乔姓强姓钱姓千姓骞姓秦姓齐姓曲姓屈姓戚姓綦姓祁姓郄姓雀姓七姓秋姓琴姓权姓R任姓汝姓饶姓冉姓阮姓融姓荣姓容姓茹姓S孙姓苏姓舒姓束姓宿姓石姓时姓史姓施姓水姓宋姓松姓帅姓佘姓寿姓沈姓申姓神姓盛姓色姓索姓尚姓商姓双姓单姓沙姓邵姓司姓师姓隋姓死姓僧姓蛇姓鼠姓十姓三姓四姓裞姓食姓筭姓上姓尸姓赏姓T唐姓汤姓谭姓童姓涂姓田姓陶姓佟姓台姓谈姓滕姓庹姓兔姓菼姓提姓甜姓堂姓陀姓佗姓W武姓吴姓伍姓邬姓巫姓温姓文姓韦姓万姓王姓巫姓魏姓卫姓危姓翁姓汪姓闻姓万姓五姓渭姓宛姓斡姓X许姓徐姓胥姓续姓寻姓向姓项姓习姓辛姓冼姓邢姓萧姓夏姓奚姓薛姓谢姓仙姓贤姓席姓熊姓郇姓姓姓肖姓犀姓荀姓下姓彡姓肸姓校姓Y杨姓阳姓羊姓玉姓乐姓叶姓夜姓崖姓牙姓尤姓于姓余姓郁姓庾姓禹姓殷姓尹姓印姓银姓易姓严姓颜姓阎姓闫姓燕姓袁姓元姓原姓苑姓鄢姓云姓游姓贠姓应姓衣姓姚姓喻姓俞姓雍姓蔚姓由姓甗姓右姓燕姓一姓岳姓鱼姓鸭姓嬴姓要姓Z张姓庄姓仲姓甄姓湛姓郑姓真姓祝姓占姓展姓钟姓左姓詹姓卓姓臧姓周姓朱姓邹姓曾姓章姓赵姓植姓支姓竺姓专姓訾姓祖姓宗姓支姓猪姓昝姓粘姓粥姓植姓作姓复姓查询:B百里北野白鹿柏侯C淳于单于叱干褚师D东方东郭大狐段干端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东宫F封人G独孤谷梁高堂归海穀梁公羊公孙公西公冶公良公乘H皇甫呼延赫连斛律J夹谷L令狐闾丘M慕容N女娲南门南宫O欧阳P濮阳Q漆雕丌官R壤驷S上官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申屠史皇T太叔太史拓跋澹台唐溪饕餮W王孙万俟闻人微生完颜巫马X夏侯轩辕鲜于西门Y尉迟宇文乐正羊舌耶律Z主父宰父仲孙颛孙子车长孙宗政钟离诸葛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中
2022年8月14日
其他

蛾姓起源:以虫为氏

蛾姓,作姓氏时读音为[é],或[yǐ],罕见姓氏。历史来源:一、《郑通志》收载,郑樵注云:“《左传》晋大夫蛾析之后。”读音为é。二、《姓氏考略》注云:“以虫为氏,如蚔氏之类。又音‘蚁’。”读音为yǐ,《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引《姓解》亦收,其注云:“即蚁姓。蛾,古与蚁通。”北魏有蛾青,平东将军。—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雕姓起源:以职业为氏

雕姓,读音[diāo],现行较罕见姓氏。历史来源:一、《姓氏考略》注云:“《考工》雕人之后。”史籍《汉书》亦载:“雕姓,考工雕人之后。”考工,是西周至秦汉之际对所有技工的统称。《周礼•考工记》内有雕人之职。主雕玉裁骨。此以世职为氏。二、出自汉代匈奴族。郑樵将其归入“夷狄大姓”之列,其注云:“汉功臣有臧马侯(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臧马康侯’)雕延年,匈奴降王。”雕延年,西汉时匈奴王。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归附汉朝,受礼遇,封藏马康侯(又作藏马侯),赐食邑870户。元鼎二年(前115)卒,无嗣,爵除。三、《中国姓氏大全》注云:“周朝雕漆氏的后代”,“后改姓雕”。不知其所本,且亦未见雕漆氏。姑录之以备考。汉代有雕延年,匈奴王,武帝封为臧马侯。雕且冻,西羌族,著名西羌民族起义领袖。今山西大同、阳泉、忻州,陕西韩城,江西余干,江苏武进,台湾基隆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鸭姓起源:魏郡五姓有鸭氏

鸭姓,读音[yā],繁体为“鴨”。现行罕见姓氏。历史来源:《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注引《太平寰宇记》云:“魏郡五姓有鸭氏。”魏郡五姓为:申、暴、柏、畅(一作鸭)、长(一作苌)。魏郡,是我国西汉到唐朝时的一个行政区,位于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一说汉景帝五年(前152年)置。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等市县地。今北京,四川成都等地有此姓。—
2022年8月5日
其他

鸥姓起源:或以鸥鸟而为姓

鸥姓,读音[ōu],繁体为“鷗”。现行罕见姓氏。历史来源:《中文大字典》引《善化县志》收载;《姓氏词典》引《姓谱》亦收。(按:鸥,鸟名,或以鸥鸟而为姓。)鸥济,明时善化岁贡生。(见《善化县志》)今福建邵武,湖南湘潭有此姓。—
2022年8月5日
其他

雀姓起源:疑以鸟名为姓

雀姓,读音[què],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一、汉族之雀氏未得其源,疑即以鸟名为姓,如鹊氏、凤氏、鹄氏之类。二、傈僳族之雀姓,则源於“聂扒”,汉意为鸟(雀)氏族,或取其汉意而为单姓“雀”。(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清代有雀云卿,雍正间恩贡,任知府。今黑龙江嫩江县,山东龙口,山西太原、阳泉、忻州,浙江嵊县,云南泸水、兰坪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8月4日
其他

燕姓起源:以国为姓

燕姓,读音[yān],现行较罕见姓氏。历史来源:《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一、郑樵注云:“北燕也,旧幽州蓟县是也。……召康公奭,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灭纣,封召康公於北燕,成王以为三公,与周公分陕西治,决狱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国僻小,不能通诸夏盟会,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广韵》亦云:“燕,姓,召公奭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乃姬姓之燕。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称作北燕。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国为姓。二、郑樵又注:“南燕,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实故国犹存於周者。”“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望出上谷、范阳。南燕,古国名,姞姓,春秋时存在。相传其祖为黄帝之后伯倏。伯倏,姞姓,黄帝的后代,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南燕国的始祖。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国名“燕”为姓。三、《姓氏词典》据《后汉书•鲜卑传》注云:“鲜卑有燕氏。”鲜卑慕容氏所建。以国为姓。永康元年(396)后燕败于北魏,中山(今河北定县)失守,丞相慕容德于三年率众自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
2022年8月4日
其他

犀姓起源:以名为氏

犀姓,读音[xī],罕见姓氏。历史来源:据《续通志•氏族略》注云:“《古今姓氏书辨证》曰:‘出自战国时魏将犀武之后。’《元和姓纂》曰:‘秦有犀首。’邵氏《姓解》曰:‘姓书元有此氏,不敢削之。’皆误矣!
2022年8月3日
其他

貂姓起源:为貂勃之后

貂姓,读音[diāo],罕见姓氏。历史来源:据《姓苑》载:春秋时齐人貂勃之后。《姓氏考略》转引《风俗通》云:“貂勃之后。”貂勃,一作刁勃。竖貂(中国春秋时期人物,其不惜自宫而进入齐桓公的内廷,成为齐桓公的宠臣。)族裔。战国时齐国人。尝谓安平君田单为“小人也”。田单问其故,他答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后田单将其推荐于齐襄王,并委以重任。地望分布:安平。安平,古邑名。本纪国酅邑,春秋时为齐国所并,改名安平。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东北。—
2022年8月3日
其他

狸姓起源:季狸之后,以名为氏

狸姓,读音[lí],罕见姓氏。历史来源:一、《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注云:“舜八元季狸之后也。”此以名为氏。季狸,相传为高辛氏时八元之一。八元,虞舜之时八位才德之士。二、或出自陶唐氏。即由貍氏所改。貍,《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出於丹朱房之后裔子大繇。”望出河东。丹朱,尧子,虞舜封其为房邑侯,故称丹朱房。此系出陶唐氏。陶唐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唐尧治地,位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尧乃其领袖。地望分布:望出河东。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经此作南北流向,本区域处于黄河以东,故名。—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狐姓起源:出自姬姓,以名为氏

狐姓,读音[hú],现行罕见姓氏。历史来源:一、《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注云:“姬姓,周平王子王子狐之后,以名为氏。”周平王有子称王子狐,其支孙遂以王父(祖父)之字“狐”为氏。出自姬姓。以名为氏。二、《姓氏考略》据《庄子》注云:“尧友有狐不谐。”《中国姓氏大全》称:“西周时有孤不偕(相传为尧的朋友)。”三、据《墨子》云:“驩兜有佞臣狐功。”据此,《中国姓氏大全》称:“相传为驩兜的佞臣狐功之后。”驩兜为尧臣,舜即位,以其党于共工,放于崇山。春秋时有狐突,晋国公子重耳之外祖父,晋大夫。其子狐偃,佐文王而霸天下;战国时魏国有狐卷子,曾答魏文侯问;三国时蜀汉有狐笃;明代有狐忠,洪武年间任中书舍人。今辽宁昌图,山西太原、临汾及吕梁地区有分布。—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猪姓起源: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

猪姓,读音[zhū],繁体为“豬”。罕见姓氏。历史来源:《新编千家姓》《中华姓府》均有收载。据相关资料记载,猪姓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但因为种种原因,到现在还真正保留“猪”姓的人在全国来说也算十分少见。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姓“猪”的大约还有40多个人,除了年长一些的人还保留原姓外,年轻一代人为了不被人笑话,多数都已把“猪”姓改成同音的“朱”或者“诸”姓了。今河南延津有此姓。—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狗姓起源:汉时有狗未央,为狗姓之始

狗姓,读音[gǒu],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姓氏。历史来源:《中文大字典》引《万姓统谱》收载。未详其源。据《印薮》载,汉时有狗未央。此为狗姓之始。今河南郏县和周口、山西长治、云南泸水等地有此姓。—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鸡姓起源:周官有鸡人,以官为氏

鸡姓,读音[jī],繁体为“雞”。雞,或作“鷄”,乃一组异体字,或用以分族,今统统简化作“鸡”。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白族有此姓。历史来源:一、据《姓氏考略》注云:“周官有鸡人,或其后以为氏。”《姓氏词典》据此而云:“以官为氏。《周礼•春官》属官有鸡人,其后代因以为氏。鸡人,古代宫中头戴红巾的卫士,于天将亮时,在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起床早朝。”二、据《宋史》注云:“西夏青唐族有鷄(鸡)氏。”三、白族之鸡姓源于氏族图腾。白族语称“介耻”或作“盖耻”。意即鸡氏族。后或改为姬、纪、奚、高、鸡、黄等姓。(见《中国人的姓名•白族》)明代有鸡时鸣,正统间陕西苑马寺监正。今上海,山西临汾、运城,新疆布尔津,云南大理等地有分布。—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猴姓起源:大多改姓为“候”

猴姓,读音[hóu],现行较罕见姓氏。历史来源:《姓氏词典》引王述民《新编注音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历史上,猴姓大多都已经改姓为“候”。今山西太原、大同、临汾、晋城,甘肃舟曲,河南卢氏,湖北武昌,湖南益阳,福建清流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羊姓起源:以官职为氏

羊姓,读音[yáng],现行较罕见姓氏。汉、回、白、彝、傣、黎、东乡、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历史来源:一、以官职为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注云:“即羊舌氏之后。春秋末始单为羊氏。秦乱,徙居泰山。”为周代晋国人羊舌氏之后,春秋末年改为单字姓羊氏。秦汉徙居泰山。《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亦注云:“出自周官羊人之后,以官为氏。”二、《姓氏考略》又注云:“零陵蛮有羊氏。”望出泰山。(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三、回族之羊姓,或为杨姓所改。《中国人的姓名•回族》载:明太祖驱逐元顺帝,收复大都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蛇姓起源:系出芈姓,以名为氏

蛇姓,读音[shé]或[yí],现行罕见姓氏。汉族、羌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一、“蛇”,古作“它”,亦音shé。楚平王孙田公它成之后,以名为氏,遂有它氏。“它”有二变:或音变而为ta;或形变而作“蛇”,遂成二氏。皆系出芈姓。注:田公它成,春秋战国之际楚大夫。它氏,名成。《荀子•非十二子》杨倞注引《世本》云: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田公,或说是田县县公。二、《姓氏考略》注引《姓源韵谱》云:“齐公族蛇丘氏之后。”此以邑为氏。或为复姓“蛇丘”(亦作“佘丘”),或为单姓蛇氏,系出姜姓。注:蛇丘氏,蛇亦音移yí。春秋时齐灭遂(故城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与肥城接界处之遂乡),汉置蛇丘县,受封者以邑为氏。系自姜姓。后改为蛇氏。三、《姓氏考略》又注:“南安多蛇姓。”南安,今甘肃陇西。此当为西羌姓。郑樵注云:“姚苌(按:后秦立国者)蛇后,南安人;兄越滂,为南安太守;又有建武将军蛇元。望出雁门。”注:姚苌,即后秦武昭帝。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西)羌人,为后秦主。初事前秦符坚,坚自晋败还,慕容泓起兵攻坚,苌接战而败,乃奔渭北称秦王;既而攻坚,杀之,入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在位八年。谥号武昭帝。四、傈僳族之蛇氏,当源于氏族图腾崇拜。傈僳语为“夫扒”,传说有位姑娘与蛇成亲,后代就是蛇氏族的祖先,实际即以蛇为图腾的氏族。以之名族,以族为氏。(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元代有蛇必、蛇节。今山西浑源有分布。—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兔姓起源:今台湾仍有此姓

兔姓,读音[tù],罕见姓氏。历史来源:《中文大字典》转引《印薮》收载;《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亦收。未详其源。《中国姓氏辞典》据菲律宾《菲华日报》注称:“今台湾仍有此姓。”《印薮》记载,汉代有兔谭。—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虎姓起源:出自高辛氏伯虎之后

虎姓,读音[hǔ],现行较罕见姓氏。汉、白、回、土、彝、傈僳、阿昌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历史来源:其源不一:一、据《风俗通义》所载,为上古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代。又,《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曰:“出自高辛氏之八元伯虎之后,子华子虎,以字为氏。”望出晋阳。注:八元,远古传说中八个具有才德之士。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称“八元”,皆尧舜时贤良之才。尧时未举,舜时举“八元”、“八恺”,国内大治。《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二、白族之虎氏,当为“腊波”氏所改。“腊波”汉意为“虎”,氏族图腾,以之名族,以族命氏。或取其汉意“虎”而为姓,或以“虎”音谐“胡”而为姓,或音变而为“何”、“和”。三、土族之虎姓,则由苏胡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苏胡”,当即辽、金时之阻卜人,亦即阴山鞑靼人,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融为土族,或取“苏胡”之尾音谐“虎”而为单姓。四、回族之虎姓,出自唐朝时期回族虎巍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云南昭通地区《虎氏家谱》记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巍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氏,但读音作māo。据《回回姓氏考》载:“唯成都虎氏,音不读虎而读猫音。”四川成都地区的虎氏回族读音作māo。又据史籍《元史•氏族表》记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剌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氏,称忽氏,后有人觉“忽”字不雅,遂改为虎氏,读音作hú。注:赡思丁,元朝大臣。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回回人。出生于中亚布哈拉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成吉思汗西征时,他率众投降,充任宿卫;忽辛,元代官吏。回回名臣赛典赤赡思丁之子。地望分布:《姓氏考略》曰:虎氏望出晋阳。古县名。春秋时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代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内。汉代有虎旗,合浦太守;元代有虎秉,河内知县;明代有虎大威,陕西榆林人,因战功官山西总兵。又有虎臣,麟游人。又有虎符,袭指挥同知职;清代有虎坤元,四川人,咸丰年间提督。又有虎嵩林,总兵。分布很广:今北京,山西大同,陕西韩城,甘肃徽县,河南卢氏,湖北监利,江西崇仁,云南路南、兰坪、陇川,四川南江等地均有。—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牛姓起源:出自子姓,以王父字为氏

牛姓,读音[niú],现行罕见姓氏。汉、满、回、白、土、朝鲜、锡伯、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历史来源:一、出自子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郑樵注云:“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周代宋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微子之后有大夫牛父,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的官)。其支孙以王父(祖父)的字“牛”为氏。二、据《隋书•牛弘传》所载,三国魏有名将牛金,受司马懿嫉恨而毒死。牛金家族逃亡他乡,因先祖名为宜僚,为避难乃改姓寮(僚)氏。南北朝时,寮氏后裔寮允在北魏朝廷任侍中,魏帝赐其恢复祖姓牛氏,称牛允。三、土族之牛由土族语“拉西”而得。“拉西”之汉意为“牛圈”,且其指称牧牛人为“拉西北”,可能因善养牛而著名,后因以牛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地望分布:《郡望百家姓》云:牛氏望出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战国时秦有牛缺,赵有牛畜;唐代有牛僧儒,太子少师;宋代有牛皋,岳飞部将;元代有牛兴祖,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明代有牛金星,李自成军师;清代有牛凤山,官授头等侍卫的武状元。今北京,天津武清,湖北尚义、阜平、景县,山东平度、平邑、龙口,山西太原,江西峡江、崇仁,贵州从江、云南河口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7月17日
其他

鼠姓起源:或以部落名称为姓

鼠姓,读音[shǔ],现行罕见姓氏。历史来源:《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姓氏词典》引《新唐书》亦载,未详其源。据《新编千家姓》与《新唐书》中记载:“唐有鼠尼施。”或以部落名称为姓。《中华姓氏大辞典》载“鼠尼施”云:“唐时西突厥十姓之一,属咄陆部,全称为鼠尼施半啜。以部为姓。”鼠尼施,又译作苏尼鼠、苏尼失。古代西域部落。为西突厥部落之一。属于五咄陆部之一。唐代时游牧于今新疆天山中之裕勒都斯河流域。西突厥亡后,曾归唐管辖。许多傈僳族以氏族名称冠在名前为姓。鼠氏族有海、贺、褚、耗、浩五姓。“鼠”,傈僳语音“海”,故有人姓“海”,而汉语“贺”与“海”同声,有人即姓“贺”;汉族有“褚姓”,当地汉语“鼠”与“褚”同音,许多人便写为“褚”。也有写作“耗”与“浩”的。汉语“耗子”为“鼠”的别称,故有人用“耗”,而“耗”与“浩”同音。(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如今,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彝族中仍有鼠族,至今仍然保存着以鼠为名的十二个鼠族,多称鼠氏。在云南傈僳族中亦有鼠氏族人,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新华办事处的小箐村,后有改为贺氏者。另,今山西吕梁地区也有分布。—
2022年7月17日
其他

【复姓】第七:出自田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中华姓氏起源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复姓】第八:齐诸田之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中华姓氏起源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复姓】第六:以次为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中华姓氏起源
2022年7月14日
其他

【复姓】第四:以次为氏,出自田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中华姓氏起源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复姓】第三:以次为氏,出自田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中华姓氏起源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复姓】第二:以赐为氏,出自田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中华姓氏起源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复姓】第一:以次第为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中华姓氏起源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粘姓起源:出自女真族

粘姓,一音读[nián],一音读[zhān],均为姓氏。满族有此姓。历史来源:《新编千家姓》有载;《姓氏考略》亦收载并注其源:一、“出金粘合氏之后。”女真族姓氏。亦作“粘割”、“粘哥”、“粘葛”。二、《姓氏考略》载:“或元粘罕氏之后。”《日知录》卷二三:“洪武元年,禁不得为胡姓。”因此粘合氏、粘罕氏在明代皆改为“粘”氏。另,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载“粘”注云:“或为元时粘罕之后。按,金宗室、熙宗时官太保、尚书令完颜宗翰,女真名粘没喝,又译粘罕。《姓氏考略》所指元粘罕当系金粘罕之误。”《金史•宗翰传》和《大金国志•粘罕传》记载,粘罕,即完颜宗翰。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汉语讹为粘罕,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从兄(国相撒改)之长子。粘姓以完颜宗翰为一世祖。金国被灭后,为避难,完颜一族弃用“完颜”姓,改以始祖粘罕之名首字“粘”为姓,沿用至今。
2022年7月6日
其他

昝姓起源:望出太原、彭城

昝姓,读音[zǎn],现行较常见姓氏。汉族、土族有此姓。历史来源:《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一、郑樵注云:“子感切。何氏《姓苑》有昝氏,蜀人也。望出太原、彭城。”二、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郑通志》载,郑樵注云:代北复姓,“昝卢氏改为昝氏。”又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叱卢氏(或作昝卢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昝”氏。三、土族之昝姓,则由藏人融入。据传,宋代有两藏族部落,一个叫昝撒(即现在之东西昝扎);另一个叫哇尔撒(即现在的巴扎人),他们都居住在龙王山下,操藏语,与土族共牧于华热(湟水以北)地区,现土族中的昝姓人,是融于土中的昝撒藏人,以部为姓,后取“昝撒”之首音,谐以汉姓“昝”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四、为咎氏所改。据《新纂氏族笺释》及《百家姓考略》,疑为字讹。录此备考。地望分布:望出太原、彭城。太原郡,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始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区西南汾水东岸);彭城郡,西汉初立,彭城为楚国,汉宣帝时期,改为彭城郡,郡府为今苏北铜山县。《晋书》载有昝坚,为桓温部将;唐代有昝商,为博士。又有昝殷,医学家;宋代有昝居润,高唐人,为检校太尉;明代有昝学易,怀宁人,金溪知县。又有昝如思,嘉靖十四年进士,官至御史;清代有昝茹类,康熙壬辰进士。又有昝天锡,甘肃洮州土司,藏族。今河北魏县、尚义,天津武清,山西太原,山东平度,陕西韩城,甘肃永登、酒泉,辽宁清原,湖北老河口、武昌,四川合江、通江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7月6日
其他

万姓起源:以王父字为氏

万姓,读音[wàn],现行较常见姓氏。汉、满、蒙、苗、彝、仡佬、傈僳、土家、朝鲜、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历史来源:《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一、源于姬姓,出自西周芮伯万,以王父字为氏。据《万姓统谱》所载,西周初年,芮伯受封于芮(在今山西省芮城县),其后有芮伯万,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万”为氏。二、源于姬姓,出自晋国毕万,以王父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等人辅助晋献公姬诡诸消灭了三个小诸侯国,即耿国、霍国和魏国,毕万以战功受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称魏万,成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统治者的先祖。在毕万(魏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三、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代北复姓吐万氏、万纽于氏,改为汉姓万氏。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推行汉化政策,鲜卑族复姓大姓吐万氏改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鲜卑族万纽于氏,在代北(泛指汉、晋
2022年7月5日
其他

麻姓起源:以名为氏

麻姓,读音[má],现行较常见姓氏。汉、蒙、苗、回、壮、土、傈僳、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历史来源:《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一、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齐大夫麻婴之后。”以名为氏。二、《姓氏考略》注引《姓考》云:“楚大夫食采于麻,即今麻城,因氏。”此则以邑为氏。三、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狗”,可能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标志,遂以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四、傈僳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梓扒”。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或取傈语“梓扒”之首音谐以梓字而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五、回族之麻姓则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马哈麻”者,信徒亦以马哈麻为名者,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音谐以汉字“麻”而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六、土族语称麻姓为“麻锡江-孔”,意为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之首音谐汉字“麻”、“马”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地望分布:《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皆云:麻氏望出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置。在今河北省西北部怀来县一带。汉代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有麻达,注《论语》;唐代有麻嗣宗,后赐姓李;后赵有麻秋,太原人,仕石虎为将军;金代有麻九畴,易州人,为经学家;宋代有麻温舒、麻中孚;明代有麻永吉,庆阳人,湖广按察使。今北京,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广东高要,广西田林,云南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7月5日
其他

百姓起源:源于黄帝

百姓,读音[bǎi],现行较罕见姓氏。历史来源:《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一、许慎《说文解字》载:“百鯈,黄帝之后,姞姓。”(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百倏”,误。又,《左传》作“伯鯈”。)百鯈,当为百氏之始。百鯈[tiáo],又作“伯鯈”、“伯倏”。为黄帝之子,封于南燕,赐姓曰“姞”。姞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此当系出姞姓,源于黄帝。二、《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云:“秦大夫百里奚之后。”百里奚,即虞公族井伯奚。虞为晋献所灭。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故称百里奚。其后有百里氏,或省作百氏。此当系出姬姓,以封邑为氏。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后为晋献公所灭,虞国国君和大夫井百奚均为晋所虏。后来奚作为晋国的陪嫁奴隶送于秦,秦以奚为大夫,食采于百里(今甘肃灵台西),因号百里,称百里奚。他后来又出走楚国,被楚国控制起来。秦穆公听说百里奚的贤德,打算用重金将其赎回,又怕楚知其贤能不同意放人,就派使臣对楚国说:“吾罪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音谷,黑色公羊)羊皮赎之。”楚国人答应了。秦穆公赎回百里奚后“授之国政”,成就了秦国霸业。此即所谓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之子视,省“里”,以“百”为氏(见《偃师姓氏源流》)。三、《姓氏考略》注云:“高丽八姓,其一曰百氏。”则此出自高丽族。望出南阳。四、百姓,一音读shǒu。《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集韵》注云:“系首姓分族。”地望分布:据《姓氏考略》云:百氏望出南阳。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战国时有百丰,列御寇之弟子;汉代有百政;元代有百家奴;明代有百恭、百通;清代有百龄、百祥。今天津武清,河北黄骅、卢龙,辽宁盖县,山西太原、大同、运城,河南义马,湖北监利等地有分布。—
2022年7月3日
其他

九姓起源:或为九侯之后

九姓,读音[jiǔ],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一、“神农师九灵,为九姓之始。”二、又引《路史》注云:“‘纣三公九侯,即鬼侯,为纣所杀。’《隋图经》临水县有九侯城,子孙或以为氏。”殷纣王时有三公:西伯昌、九侯、鄂侯。九侯为纣王所杀,其后有九氏。《史记》曰:“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九侯之女被献与纣王,以“不憙淫”的罪名被纣王杀害,其父九侯亦被施以醢刑(将尸体剁成醢,即肉酱)。三、据《姓考》载:春秋时秦人九方皋,善相马,其后以九为氏。九方皋,是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相马士,后代多以先祖“九方”为姓氏,复姓九方氏。在九方皋的后裔子孙中,有简化为九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唐代有九希采,戎州太守;又有九嘉,翰林应奉;宋代有九真,知庆元府;明代有九焯,知德兴县。今山西之临汾、新疆之塔城、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7月2日
其他

十姓起源:

十姓,读音[shí],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姓氏词典》引《新元史》收载,“元有十嵓[yán]”。未详其源。今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等地有。—
2022年7月2日
其他

七姓起源:或为“柒”简化而来

七姓,读音[qī],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未详其源。但根据其他典籍所载,或为“柒”简化而来。据《广韵·五质》中记载:“漆,俗作‘柒’。柒、梁形近之误。”因此,漆氏中有字讹为柒氏者。再后有简文为七氏者。又据《万姓统谱》载,明时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之土把总中均有姓七者,均系藏族。北魏有七那楼;明代有七希贤,正德中永春县训导。又有七玉麟,明时云南中甸厅土千总,藏族。今云南之泸水、新疆之塔城、山西之阳泉及吕梁地区有分布。—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五姓起源:为避难改姓

五姓,读音[wǔ],现行较罕见姓氏。汉、苗、水、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历史来源:《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一、郑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为五。”或云:“五、伍字通,伍奢、伍举、伍子胥,史传亦作五。”此为避难改姓。伍奢,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平王即位,任为太师,辅太子建。公元前522年,伍奢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小儿子伍子胥不肯坐以待毙,逃离楚国。伍子胥出走吴国后,楚平王开始剿杀伍氏族人。伍氏逃往外地避难,改姓为"五"。二、《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按:《中国姓氏大全》称:“相传黄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词典》断句作:“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三、《姓氏考略》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为人。”犍为,今四川彭山。汉代五逢、五京;元代有五则;明代有五淮,宜城知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五准”)。今山东东平,山西太原、大同,新疆塔城,湖北利川,湖南益阳,江西宜丰,浙江椒江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六姓起源:以国为氏

六姓,读音[liù],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一并收载并注此音。一、系自偃姓。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引《姓源韵谱》云:“偃姓,皋陶之后,封於六。后以为氏。”《帝王世纪》亦载,“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即今安徽六安县。皋陶,亦作“皐陶”、“皋繇”。皋陶生于帝尧时,卒于禹崩前,虞舜时曾任为执掌刑狱的长官,明五刑,弼五教。禹继舜位,他继续受重用。皋陶死后,禹封其后嗣于六(安徽六安县)之地。后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二、或为方姓所改。《姓氏考略》又载:“江阴有六氏,相传为方孝儒之后。”孝儒,明代人,因不肯为明成祖(燕王朱棣)起草登基诏书遭杀戮,子孙避难改“方”姓为“六”。明朝初期,方氏一族因明臣大儒方孝孺拒礼燕王朱棣,而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了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入狱充军者几达万人。许多后裔族人被迫纷纷改姓,四散奔命。方孝孺的一支后人改姓为六氏,多居今江苏扬州江都一带。还有人改姓为旋氏、万氏等,逃至钧州(今河南禹州),后发展成大族。该支六氏、旋氏、万氏,均为明初大儒方孝孺的宗族后人或门生弟子,“旋”字是“方”字的增笔,“六”字是“方”字的减笔,而“万”字则是“方”字的变笔。一音lù,亦姓。春秋时越有四水;宋代有四象,庆元年间为汀州知府。今湖北武昌、山西长治、新疆塔城、广西永福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四姓起源:源于子姓

四姓,读音[sì],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子姓有四氏。”据史学家应劭在《全后汉文》中引《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叫肆臣。肆氏为肆臣之后,到汉朝时期还有渔阳(今北京)太守肆敏,子孙因居之。其后有简文为“四”氏者。春秋时越有四水;宋代有四象,庆元年间为汀州知府。分布颇广,山西尤多。今云南泸水,广西灌阳,山西太原、长治、运城、临汾、朔州及吕梁地区具有。—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三姓起源:汉、藏、傣、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三姓,读音[sān],现行较罕见姓氏。汉、藏、傣、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历史来源:《续通志•氏族略》引《姓苑》收载,未详其源。宋代有三开;明代有三成志。又有三庸道,祁门县丞。今北京,山西运城,湖北武汉,广东吴川,四川成都等地有分布。—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二姓起源:为贰姓简写

二姓,读音[èr],现行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据《中国姓氏大全》称:“现代罕见姓氏,为贰姓简写。”《姓氏词典》则云:“系贰姓分族。古通贰,后别为二姓。(《太平图话姓氏综》)。”明有二水;清有二泉。今云南泸水有分布。—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一姓起源:后魏一那娄氏之后

一姓,读音[yī],现行较罕见姓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历史来源:一、《姓氏考略》载,其据《姓觽[xī]》注云:“代北姓。后魏一那娄氏之后。望出谯郡。”注:1、代北,指北魏。西晋末年,拓跋猗卢受封为代王。后其曾孙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迁都代郡平城,是为北魏。故后世或以“代北”称之。2、后魏,北朝之一。鲜卑族拓跋珪自立为代王,国号魏,亦称北魏、拓跋魏、元魏。为区别于以前之三国魏,故史称后魏(公元386年~557年)。3、一那娄氏,北魏代北地区姓氏,亦作“壹那蒌”。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将北魏鲜卑民族复姓,改为汉族单姓。二、又据《姓氏考略》注引邵思《姓解》云:“姓书无‘一’氏,今江西彭泽有之,当是‘乙’讹为‘一’。”地望分布:望出谯郡。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国置。治谯县(今安徽亳州市)。《氏姓谱》一氏列有一炫宗(延川人,明正寿中任灵寿县丞)、一洪(赞皇知县)、一善三人。今云南泸水,江西永修,山西忻州及运城等地有分布。—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俄姓起源:全国俄姓人口约2万人

俄姓,读音[é],现行较罕见姓氏。2018年公安部根据全国姓氏登记统计,全国俄姓人口约2万人,姓氏排名在622位。历史来源:《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词典》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亦收,未详其源。在今山东平阴县俄庄村,有俄姓350人。据《俄氏谱系》载,此支俄姓在明洪武年间,由山东文登迁居平阴城西。《俄氏谱系》并未记载俄姓的历史起源,据此支族人相传,俄姓为女娲后人,女娲又叫“俄祖”,为纪念女娲,其后代子孙就以俄为姓。唐代有俄琰儿;明代有俄淘。今山东东平,山西太原,新疆塔城、布尔津,福建清流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噩姓起源:疑其后以国为氏

噩姓,读音[è],现行较罕见姓氏。历史来源:此姓系围场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古有噩国,亦作“咢”,后世或写作鄂。商纣三公有鄂侯。疑其后以国为氏。)据《史记•殷本纪》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文王、九侯、噩侯是商纣王时期的三公。九侯之女被献于纣王后惹怒了纣王,九侯因此遭受醢刑(剁成肉酱)。噩侯向纣王进谏,却被纣王“脯”(做成肉干)。根据考证,“鄂”即噩。鄂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噩”,传世文献中一般多作“鄂”。关于噩国与噩侯,历史记载甚少。1940年,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出土了一件禹鼎,其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晚期,一位名为驭方的噩侯,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引起周王震怒,周王两次伐噩,最后擒杀驭方、扑灭噩国,甚至“勿遗寿幼”,无论老少赶尽杀绝。噩国因叛周被讨伐灭国。2007年,湖北随州安居羊子山发现有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27件青铜器,其中9件都铸有“噩侯”铭文,应为一代噩侯的墓葬。除噩侯之外,铭文中还有噩叔、噩季与噩侯弟等。2012年河南南阳市新店乡夏饷铺发现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噩侯家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不少器具上仍铸有“噩侯”“噩姜”“噩伯”等铭文。今河北围场有分布。—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祱姓起源:以祭名为氏

祱姓,读音[shuì],罕见姓氏。历史来源:《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词典》引《姓谱》亦收并注此音。其注引《集韵》云:“(祱),祭也。一曰过制追服谓之祱。”或以祭名为氏。祱,古代祭祀名,小祭(见《广雅》)。明代有祱祯,浙江武康人,洪武中任工部主事。—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申姓起源:以国为氏

申姓,读音[shēn],现行较罕见姓氏。汉、鲜、蒙、彝、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历史来源: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史记•三皇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古申国(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相传为伯夷之后。周宣王时一部分东迁,分封于谢(在今河南省南阳市)重建申国。春秋初年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申国,姜姓之国。尧时为四伯,掌四岳之祀。子孙历虞、夏、商三代,世有国土。周代分为甫、申、齐、许四个小国。平王时,申是平王宜咎之母国。屡次受其相邻大国楚国的侵犯,春秋时终为楚所灭。二、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叔时,受封于申邑(今河南省南阳县北),其后亦有申氏。申叔时,字时,春秋时楚臣,封于申(今河南南阳)。曾为楚庄王戎御。三、彝族申姓,则为“独普”所改。据《中国人的姓名•彝族》所载:独普,彝族姓氏。独普即独氏族。本氏族名,以为氏。后或改为“申”姓。四、为清代满族申佳氏所改。据《满族姓氏录》与《清通志•氏族略》所载:申佳氏,满族姓氏。世居乌喇(今吉林省永吉县境)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后或改为单姓“申”。地望分布:《郡望百家姓》云:申氏望出琅琊郡。《姓氏考略》云:望出魏郡。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春秋战国时晋国有申书,鲁国有申丰,郑国有申侯,楚国有申叔时、申包胥、申鸣,韩国有申不害;汉代有申朔,九真都尉;五代有申渐高,善吹笛;唐代有申秦芝;明代有申相,长治人,医家。又有申时行,嘉靖年间进士第一,官至宰相。今北京,河北尚义,山东平邑、东平,内蒙古乌海,湖北监利、利川,湖南芷江,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河口,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苳姓起源:或以草名为氏

苳姓,读音[dōng],现行较罕见姓氏。历史来源:《姓氏词典》引《姓苑》亦收载,未详其源。(按:苳,草名,疑即以草名为氏,若芪、葭、莗之类。)又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载:“源出不详。或系董字之訛。山西大同有此姓。”今北京,浙江杭州,山西大同等地有分布。—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氐姓起源:源自氐羌,炎帝之后

氐姓,读音[dī],现行较罕见姓氏。历史来源:《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夷姓。《山海经》:‘鼓延生灵恝,灵恝生氐人。’是氐、羌为炎帝之后。”《万姓统谱》亦载:源自氐羌,相传为炎帝之后。注:1、鼓延,炎帝之孙。《山海经》曰:“炎帝之孙、伯歧生鼓延,是始为钟。”因而传说鼓延是钟的发明人。2、灵恝[jiá],《山海经•大荒西经》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食姓起源:望出河间

食姓,读音[shí],罕见姓氏。历史来源:《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归“入声”部。注云:“望出河间。”未详其源。地望分布:河间郡,西汉高祖九年(前198年)置,治乐城县,在今河北献县东南。《风俗通》有食于公,河内人,为博士。—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