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璨

其他

关于“新个体创业”的7个观察和1次调研

近几年,自媒体的崛起和各种互联网大厂裁员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一大波“个体创业”的浪潮,类似数字游民、一人公司、商业自由人等名词也满天飞。很多人因此开始寻求副业,也有很多人走上了新的个体创业之路。为了更好了解当下诸多个体创业者们的行业、地区分布,目前的收入/生存现状等,我们组织了一次新个体创业者生存现状调研。本次调研,共收集到有效用户样本近500份,渠道来源多样,可具备一定参考意义。本次调研报告主要由@沐妈不是超人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关于年轻人“分化式失业”的一些思考

近期关于“年轻人失业率上升”的话题很热,尤其是前两周兴业证券的一个报告,提到社会整体失业率在二季度开始下降,但19-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还在进一步上升,出现了失业率的“分化”,也由此引发了很多讨论。就此,我也录了个视频系统聊了聊这个事。主要聊到了几个方面——1)如何理解当下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它会带来什么影响;2)如何看待年轻人“悲观”、“躺平”背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3)从整体社会层面,和从年轻人自身视角层面,该如何看待当下的一切,以及如何应对。(主要是心态上的)视频共6分多钟,内容还是比较完整+值得一看的,推荐给你。PS,这条视频拍摄时比较随意,已经有人吐槽上镜衣服褶皱太多+灯光没打好的问题了,大家多容忍下,咱还是先重点关注内容吧。PS,看完也记得随手关注我的视频号哟,近期恢复稳定更新啦。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关于“产业互联网”的一些思考

今年春节前后,听了一个行业母基金出身,参与了200多家公司IPO的资深投资人关于产业互联网的分享,非常深刻,也激起了我的一些相关思考欲望。于是也专门写了一些我对于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升级的一些相关思考。就此摘录部分内容分享如下。01很多人都已经说过,消费互联网已经到终点,互联网的下一个10年是产业互联网时代,但到底怎么理解这句话?可以直接放一个对比——美国的软件、互联网相关上市公司Top20里,有14家公司是主要做2B的。而中国的软件、互联网相关上市公司Top20里,目前仅有金山、科大讯飞、用友、深信服是主要做2B的。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和趋向是2个——1)把金融物流仓储研发流通批发等等环节全部数字化+互联网化,提升效率;2)流量-交易端,大量整合未被在线化的私域流量,先做在线化,再逐步尝试做联域运营,最终提升流量价值,降低交易成本。02关于“大量整合未被在线化的私域流量”,最直观最容易被理解的,就是要把“线下门店+网点”的流量价值+终端连接价值放大起来。例如,贝壳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整合了5W+房地产中介门店的流量;大搜车整合了10W+汽车零售门店的流量;海拍客整合了8W+母婴零售门店的流量。关于“未被在线化的私域流量”,其实在传统产业里还有不少空间值得去挖掘。比如,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易捷超市、易捷咖啡”,全国有27000多家门店,且流量非常稳定。这个规模远超瑞幸的“万店”规模。又比如,中国邮政全国有5.4W个营业网店,此外还有42W个信息系统完善的合作邮乐购站点。假想一下如果每个网点都开始认真做“邮氧的茶”,会有多大潜力。03要意识到,在流量端,目前“私域”已经不再是个“具有红利”的事。今天一家新公司想要在私域从0到1起盘都已经是很难的事。一味追求在私域内上更多套路、更多Copy别人的做法,带来的都是噪音和打扰。所以,在流量端,与其想要自己大量垄断用户的时间,不如关注——1)把未在线化的流量接入在线化;2)与其他人联盟,逐步开始关注“联域运营”,这可能会是未来。试想下,易捷超市、易捷咖啡要是想要自己垄断用户时间,一定会乱七八糟自己上一堆东西+推送机制,最终反而让用户不厌其烦。但如果是他们围绕着“车主”身份为中心,通过“大搜车”或有类似能力的中间平台,与众多汽车后、4S门店、自驾出行旅游服务商等形成联盟,进行“联域运营”,是否会更好?但这一点上,行业内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型的解决方案,也需要持续关注。不出意外的话,在部分个人IP之间,“联域式运营”可能会率先发生和普及起来。04关于“把金融物流仓储研发流通批发等等环节全部数字化+互联网化,提升效率”这一点,一定是要深刻基于产业的业务逻辑或核心指标的。比如,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核心指标可能是人效;高库存压力的产业,核心指标可能是库存周转率;高租金压力的产业,核心指标可能是坪效。05所有“产业互联网”里第一批的领跑者,核心逻辑都是从原有的“自营”逻辑走向自己面向产业做“赋能”的逻辑。即:先从自己干开始,把“数字化”的价值在一个产业内搞明白,然后再结合数字化来帮别人干。典型如贝壳。典型如某个原本有自己做民办幼教辛辛苦苦干了好多年做了上千家门店的创始人,在转型做2B赋能后,其Saas服务现在已经接入赋能了全国超4W+幼教门店园区。06再继续延伸——消费互联网的核心逻辑之一,是要追求“干掉中间商+干掉中间环节”,让自己在一类需求上成为最大连接者,获得规模效应。但产业互联网追求的是“赋能中间商”。行业发展到今天,大家要认识到两个真相——1)很多传统产业里,中间商是无法干掉的。甚至,中间商的存在就是效率本身,试图要干掉他们,是逆天而行。2)行业发展到今天,目前还能在产业里活下来的,都不是弱者,大家都不差。这种时候,动辄就说“我要整合谁谁谁”,是非常幼稚的,特别不招别人待见。谈整合,不如谈赋能。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能从一个业务环节切入,逐步做到你能赋能行业里成千上万的商家、中间商,那本质上你也成为了另一种平台,且这样的路径更容易在今天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07在AI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AI 2.0 浪潮下,一些思考+建议

服务者”。上述二者,能攥住任意其一,都会让你内心比较踏实。但无论哪一种,你最好都要具备更好驾驭AI以大幅提升自己生产力的能力。8.这段时间以来,最常看到的一个问题大概是这样的——AI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跟你汇报点近期动态

给大家通报一点近期动态。去年10月开始,我收了一批徒弟,也开始思考,怎么让自己的角色更多变成一个赋能者,把自己的身位往后站。我跟徒弟们说,你们要么就走2C路线,自己能搞流量做IP;要么就走2B路线,深入到一个产业里面能做个独立业务专家,或者是个能管好业务的操盘手。大家听完都很认可,我也给了很多人一些我觉得适合他们做得方向。但实际到落地层面,发现还是有很多卡点,有人已经做个人IP年收入50W+了,但做得很累不知道怎么才能更进一步;有人很想做成个面向2B老板提供服务的独立业务专家,但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老板认可自己;还有人,现在虽然也在管着一摊业务,但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又老说不上来。于是,我决定把一门老课翻出来重新给他们好好讲讲。这门课是我原来的一门比较经典课程,过去它叫《操盘手进阶计划》。没想到啊,这一讲,就又把自己的过去很多东西颠覆掉了,把原有的课程又做了一个很大幅度的升级,而且反馈和效果超出预期。这次课程升级迭代,有几个特点——1)只面向工作5年以上,至少有2-3年以上团队管理、业务管理经验的人群;2)新增或重新讲述了差不多50%的内容,且整体课程内容不是更多了,而是变得更少、更精华——或者说,我又进步了,能把很多东西讲得更本质更通透了,学习起来会更清晰更容易;3)课程命名为《2023版业务操盘手/独立业务专家晋升训练营》,导向就是帮更多至少有2-3年以上团队管理、业务管理经验的人突破自己在宏观商业思考、业务理解上的瓶颈和混沌,成为更靠谱的操盘手或独立业务专家。升级迭代完,我也深刻觉得这门课价值巨大。所以决定带着我的一些徒弟+教练们一起来担任助教,再招50人开一次公测班,验证下这门课程是否可以后续我带着徒弟和教练们一起稳定开班+交付。以下是更具体的课程介绍+报名信息,有兴趣的话,可以再继续往下看。这门课程适合谁+不适合谁▌非常适合的对象:至少工作5年以上,有2-3年以上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业务管理操盘经验的运营、市场营销、产品、销售等相关从业者已经是大公司项目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关于硅谷银行危机的底层思考

过去的这个周末,硅谷银行破产的事件发酵得已经人尽皆知,尤其是创投圈、互联网圈内。最新的进展是,继“光速破产”后,美国财政部又“光速出手”面向硅谷银行提供了救助,确保所有储户能拿到所有的钱。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现在面对如此巨大的消息,只能怀揣“吃瓜心理”,不知道如何理解看待之。我肯定不是金融科班出身,在相关理解上也不见得有多专业,但也做了些功课,有一些思考和理解,或许可以分享下。(1)银行的商业模式,最简单理解就是“赚利差”。即: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吸储,然后以更高的利率贷出,并做好风控管理,最终从中赚钱。本次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之所以发生,源于硅谷银行在过去几年以非常低的成本,吸入了过量的储蓄资金,但受限于需求萎缩,又无法完成放贷,也不能眼睁睁看着钱就在账户里躺着自掏腰包来给储户支付利息,最终只能购买当时看起来最安全、收益率虽然较低但稳定的长期债券投资。但,此一时彼一时,伴随着过去一年美联储的疯狂加息+企业现金流情况不佳,大量企业选择取出资金保障现金流,同时加息又导致硅谷银行原本购买的债券出现巨额亏损,最终引发挤兑。(2)很多人都在关注硅谷银行本身会怎样,但其实这不是个好问题。真正的好问题是:硅谷银行事件为何出现,这只是一个偶然,还是存在着某种必然?抛开现象看本质,硅谷银行事件背后,最核心逻辑是:美国在2020-2021期间大量放水,印发的无数美元流入市场后,到了近1年开始疯狂加息。这必然导致市场上原有拿到了大量放水期间热钱,并在过去1年多时间里把这些钱按规划投资于一些长周期资产的机构、组织,出现资产管理长短期错配。而所有存在类似“美元资产长短期错配”的组织、甚至是国家,在今天都会很容易遇到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问题,无非只在于有些危机在台面上,有些危机在台面下。从这个角度结合过去几年间美联储的“放水”额度之巨大,硅谷银行应该不会是唯一一家遇到问题和危机的银行。甚至,也不止是银行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便一个国家,要是在过去2年里同样以较低成本获得了大量美元,同时也选择把美元投资于长周期低利率资产的话,也将面临类似的压力。(3)再进一步看,更底层的逻辑仍然是:全球底层秩序仍然在重建中,尚未进入稳定周期。这个背景下,所有随意加杠杆、接收到大量资金的金融行为,若找不到基本面足够扎实稳定的实体产业、资产与之相匹配,都很容易面临巨大风险。或者说,过去几十年,在增量经济时代所发展建立起来的完善的金融秩序,很多都未见得适用于当前的存量时代。增量时代的逻辑,是“一起做大蛋糕,再凭借话语权进行分配”。而存量时代的逻辑,则是“找人买单+挤兑踩踏逻辑”,即:很可能你赚到的每一分钱,尤其是高额利润,都来自于对其他人的某种生存空间挤压。(4)中国可能是过去几年里面,少数没有在美元大放水周期下引水入槽,加注投资长周期资产的国家。其一,中国的房地产,过去2年相对稳定,并未如周边一些亚洲国家一样出现飙升;其二,中国去年悄然减持了几千亿美债。结合上述背景看这些决策和现状,可以说,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如果这一轮美元大放水后的大加息引发连锁反应和系统风险,那我方也会是受影响最小的地区之一。(5)回到当下,硅谷银行事件若继续发酵,真正会带来深度影响的无疑是创投圈。无数投资人、金融从业者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往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会在面对类似投资、金融资产配置策略时变得更加谨慎和卑微。极端看,支撑过去几十年创投圈欣欣向荣积极发展的一些支柱性信心因素,将收到动摇。这一点,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一样的。所以,YC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全员远程云办公,靠谱吗?

开篇打个岔先说一句:文末有个不大不小的福利,想要我的签名书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最近,我身边有越来越多创业的朋友开始做“组织转型”,启动“全员远程云办公”。所谓全员云办公,就是不要求坐班,甚至也不需要有办公室,大家远程接入即可维系公司正常运转。而且,我有好几个朋友,在这样做了之后,并不见得会影响到业务,他们都做到了:20-60人的团队,一年收入2000-5000W这样的体量。不瞒你讲,其实我从去年年底也决定了要调整组织协作方式,在今年转为全员在线云办公模式。全员云办公的好处肉眼可见——自由、灵活,可以离开一线城市,兼顾生活和工作。但云办公的挑战也很大,尤其对于老板来说,长期看不见你的员工、团队成员,心里不踏实咋办?正好昨天,我们在一个群里跟一个朋友聊到了这个话题,他在做内容IP、内容版权方面的创业,也是从去年开始做了业务转型和组织转型,今年已经实现全员云办公模式,很多团队成员入职后都没见过面,目前团队20多人,年收入大概接近2000W左右。有些相关的思考碰撞,值得记录分享一下。1.一定范围内,“云办公”会是一种新的组织演化趋势——它能够契合当前创业者和职场人共同的一些诉求。但一家公司要想考虑推行“全员云办公”,有4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量和调整——1)业务类型2)考核手段3)选适合的人4)企业文化2.并非所有业务都适合“云办公”模式。有些业务,比如传媒、教育/知识付费、咨询和投资,会尤其适合云办公模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影响力生意。而有些业务,如制造业、工业、其他实体产业等,云办公的模式则不适合。3.考核方面,对一家想要全员云办公的公司来说,最大的转变在于:要更多考核结果,降低对过程的关注,同时让员工、伙伴们的收入和结果完全挂钩。因为,你都云办公了,过程你想管其实也管不了。所以,一家云办公的公司,一定要把业务结构变简单,管理上的一大工作就是核心指标要清晰定义+量化,降低员工的基础薪资,但让大家可以根据结果有机会拿到更多的钱。以我那位朋友的公司为例,他们之前的员工也都是固定月薪,决定转型后一个个跟大家谈,现在也都是低基础薪资+绩效奖金的模式为主了,甚至有的岗位基础薪资是0,只缴纳社保公积金。4.但,要做到上面的3,就必须要选好人。在上述的全员云办公模式下,你必须要找主观能动性强,对事情认可度高,喜欢积极搞事情的人,也要降低“云招聘”的潜在风险和“选错人”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并且,在这种模式下,招到一个“凑合”的人会比招到完全不行的人更麻烦。所以我那个朋友现在是这么干的——招人不再重点看过去的经验,也不评价是不是经历匹配。甚至弱化面试,而是重点聊清楚个人的成就动机价值导向+“为啥想干这件事”,在这个环节,但凡那种“更多被动型的人”或是“对事的认可度、价值共振不够强的人”,都直接Pass掉。远程云办公,一定要找那些然后直接先出一个考题,通过就开始启动合作。但合作层面会先说好,无论是谁,先以外包的形式合作3个月,如果3个月都能持续稳定积极产出,那再正式入职,但收入也都不会有啥变化。上述这样的方式,肯定不是所有应聘者都愿意,但带来的好处就是他们基本不会招错人。5.最后就要聊到“文化”了。远程协作,“文化”可能大于“管理”,一个文化足够强大的团队,才会有更强向心力,也才能以远程的方式管理好更多人。文化上,一家云办公的公司,尤其需要有“自由、开放、追求效能”的内核,需要有对一切低效、繁文絮节、装腔作势坚决排斥的底色。一个例子是,硅谷部分云办公的公司,甚至会把他们的一些工作会议和工作文档都开放给所有用户皆可围观,追求谋求极致的透明。而文化这事,一贯都是:如果最早的前5-10个人都强烈有这样的共同相信和默契,那“文化”就形成了。6.最后,关于一家全员云办公的老板身上应该有怎样的特质和自我要求,我那个朋友说了个12字真言——以诚待人,尊重他人,把钱分够。我对此强烈认同。最后有个不大不小的福利。不是开玩笑,3月开始,Youcan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别太把“知识”和“干货”当回事

近期跟一些朋友相处交流,有几点感触颇深,大体关于“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以及“当前的知识付费该怎么做”,值得记录分享下。1)跟一个朋友连麦,她大学毕业后就各种折腾捯饬,今天已经是一个业内也小有名气的创业者,经营着自己的公司,每年有个小几千万收入。但回顾之前,她也不过是个家庭背景普通的孩子。我们都同意,一个人“敢于折腾”是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同时也聊起,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敢于折腾。她说,她在大学时和刚毕业后几年都有幸接触到了一群特别有意思的人,这群人在后来几年都通过不那么循规蹈矩的方式自己折腾,为自己带来了一些显著的回报,这让她心里可以强烈相信,敢折腾本身就是对的。说到这里,我也特别有共鸣。回顾我自己,“敢折腾”的种子,大概源于从小阅读郑渊洁——小学都没毕业的他,却依靠自己一个人写一本杂志长达几十年,还创下了世界纪录。因为在我心里耳濡目染老郑和他的经历,才会在我心中装填下一颗“这世界上的道路不止一条”的种子,并逐渐生根发芽。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人生早年见过了很多不循规蹈矩的“小奇迹”,才会更加敢于去尝试、创造和折腾,最终都是这些东西会带给你无穷想象力和回报。所以,一个人的青年时期,一定不要只做那些循规蹈矩的事,也不要只接触一群那些按部就班的人。2)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想改命,先改变你的信息环境和你能接触到的人。还是这个朋友,2019年创业后第一年就赶上疫情,此后几年,大环境也日益负向,她一度也为此而沮丧苦恼。但后来她做了一件事:刻意屏蔽掉那些负面的信息,选择更多跟那些更加积极的人和信息在一起。例如,在上海,听到创业者都开始聊怎么交社保,好多朋友都各种悲观,她就拉黑屏蔽了很多人。相反,回到合肥,她就会发现,合肥的很多创业者老板仍然还充满希望。如此这般下来,这几年里,她慢慢发现自己天然拥有了一种“天然比身边大多数创业者都更加乐观,更能发现机会”的能力,一种“爱谁谁,这世界就我最大”的气场。3)也跟很多人聊起当下的“知识付费”。我有一个感受——当下稀缺的不是“知识”和“干货”,而是“能量”。今天,“知识”和“干货”都是过剩的。但是否有一个人甚或是“一群人”,他能感召到你,能让你特别希望从他身上获取能量,让你感受到:我就是想成为这样的人,像他们一样思考、行动和成事。这才重要。你的手机、电脑里装了无数资料干货,但它们都终将成为电子垃圾。但有一天,你遇见了一个“点亮”你的人,你会因为他而决定要去思考、行动和学习,也会因为追随他、与他互动的过程,让自己一点一点发声诸多正向的改变。所以,今天你要卖课、付费学习,最好不是为“知识”付费,而是为“与谁同行”的那一个“场”而付费。反过来,你是一个知识主播,在你的直播间,“知识”和“干货”可能也不重要,相反,“能量”才重要。不要兜售知识,要兜售和传递能量。一个知识主播,最重要的修炼,就是让自己在直播间能够作为一个能量体而存在。4)最后,在“能量”如此稀缺的当下,你要意识到——“会玩”也会成为一种核心能力,“玩商”则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名词。会玩的背后,就是不循规蹈矩。你可能还记得我在《运营之光3.0》里提到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小增量。其实,“会玩”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小增量。一个会玩的人,将会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自然拥有长期可持续的流量红利+成交红利。这句话,值得你一品再品。5)最后,预告下。下周一(9月26日)晚8点,我给大家做本月最后一场直播,向Q3告别,迎接Q4。这场直播的主题,也是“玩儿”和“能量传递”。这场直播,是我们临时决定搞的。这周三晚有场直播,直播结束时现场特别有能量,很多在线的人都被感染了。周五又聊起来时,大家都说,直播就应该这么搞,多传递点能量。然后聊着聊着就变成了:不然周一再搞一个“能量传递专场”,也跟大家说说10月我们要怎么玩儿好了。所以就搞了。周一晚,预计给你讲讲故事传递点能量,也聊聊这么几个话题——1.怎么理解一个社群的本质应该是“能量传递”?2.怎么才能更好使用好一个社群,带给你自己帮助?欢迎你下方预约26日晚的直播,到时到直播间来一起吸收点神秘的宇宙能量。:)
2022年9月24日
其他

7月的一些思考和汇报

7月见底,继续保持惯例,跟大家汇报一些我和有瞰学社的产品、业务进展。7月,我们最大的工作就是会员产品升级。《职场个人增值陪伴计划》正式变更为《Youcan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对不起,这门课程让你久等了

你可能知道,有瞰学社创始人&CEO黄有璨身上,最核心最牛逼的能力之一,就是“把课做好”。注意,是那种你听过上过之后真的会觉得这个课程跟其他课程就是不一样,就是含金量更高的“好”。尤其是,他特别懂得如何把一门课程做成一个稳定长销产品,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割韭菜一波流产品。你可能也知道,“懂得如何做好一门课程”在今天,可能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能力——当流量红利消失,当大厂开始内卷得要死,你会发现,将来几乎一切公司和想要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个人,可能都会希望拥有“课程制作能力”。原因很简单,在流量红利消失之后,课程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变现产品,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引流手段而存在。你可能还知道,老黄(黄有璨)在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曾经与在教育领域工作近10年的前新东方教学教研负责人刘佳一起,公开开设过一期课程,就主讲“如何制作好一门课程”。可惜的是,那个课程只公开开过一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没再有下文了,一年来,也一直有人在各方打探这门课程的消息。然而,今天,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好消息告诉你。历经长达3个月的封闭迭代升级和内容全部重新录制,由黄有璨和刘佳老师共同研发、主讲的全新版本的《Top课程制作人年度成长计划》,将正式重装上线!!新版本的课程定价3000元,目前首次上线测试招生,可享公测期特价2500元,有瞰学社的会员还可进一步享有9折优惠。首批招生仅限额80名额,如有兴趣,还请尽快报名占座。往下,也再具体介绍下这门课程的内容、相关细节等——
2021年7月28日
其他

工作5年却已丧失竞争力的你,出路在哪里?

这是一个系列连载,我想试着来认真、系统地聊一下“不确定环境下,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这样一个话题——它也许会成为我要写的一本新书。我将会尽我所能把这个话题聊得更具体、更透彻、更具有行动指导意义。今天是第三篇,我将尽量保持更新。在此前两篇关于职业成长与发展的文章里,我们聊到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需要重塑自己的职业发展观——过了某个阶段后,要么你应该试着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内的顶尖专家,要么你应该试着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商业操盘手。并且,我们也详细介绍了到底该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业操盘手或是顶尖专家。点击查看前两篇
2019年8月6日
其他

如何成为TOP3%的顶尖高手?

2周前,我开启了一段新的连载——我想试着来认真、系统地聊一下“不确定环境下,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这样一个话题——它也许会成为我要写的一本新书。我将会尽我所能把这个话题聊得更具体、更透彻、更具有行动指导意义。今天是第二篇,我将尽力保持每周更新。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在上周的连载《我们到了必须重塑“职业发展观”的时候》中,我们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职业发展”上的终极出口,或者说是要实现自己在职业环境中从“绝对被动”变得“非常主动”的“通关”状态,也许有且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在某种技能或技艺下成为一个顶尖的、Top
2019年7月11日
其他

我们到了必须重塑“职业发展观”的时候

今天起,我会试着用一段时间来认真、系统地聊一下“不确定环境下,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这样一个话题——它也许会成为我要写的一本新书。我将会尽我所能把这个话题聊得更具体、更透彻、更具有行动指导意义。今天是第一篇,我将会努力保持每周一次更新。另,前天发的产品内测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远超预计,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法参与内测,还请大家见谅。我们努力尽快完成内测,把好产品带给你们。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到了2019年前后,对于绝大多数的职场人来说,可能都到了必须要“重塑自己的职业发展观”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个感受,是因为在创办三节课的过去4年时间里,我越来越发现,无论是刚入行的新人还是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的资深骨干,几乎每一个人在当下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的职业环境下,都特别容易在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方面遇到大量困惑和焦虑,典型如到底做产品好还是运营好,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自己的职业到底还有没有前途会不会被淘汰,该走M线还是P线,职业生涯早期换了很多行业或岗位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等等问题,困扰着不计其数的从业者。而这些困惑,至少在之前互联网还不那么普及的年代,没这么强。这里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为什么我们在以前不存在这么多的职业困惑?答案是:过去的时代,是一个较为确定的时代,我们在“职业成长和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是确定的,答案也往往是明确的。举例而言,在过去的职业环境中,我们长期依赖着两条“铁律”来指导我们的职业成长——第一,是要做好“择业”。在上一个时代的职业环境中,各种职业的发展上升曲线往往是线性的和稳定的,这意味着,很多时候,在职业生涯中,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往往就决定了你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就像是,曾经你在大学毕业后,到底是去选择做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医生,还是一名工程师或者银行家,往往就注定了你在此后10年20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尤其看重“择业”,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可能很重要。第二,我们曾经都深信,最为典型可借鉴的职业成长路径,就是在一家公司内,从助理到专员,从专员到主管,从主管到经理,从经理到高级经理,从高级经理到总监,从总监到VP……诸如此类一步一个台阶从低的职级向高的职级慢慢晋升,最后实现年薪百万出人头地。因此,人们也会往往用这样的一条路径来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成长,并且一般来说,在这样的路径中,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在一家公司内成长为总监,已经可以确保自己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可以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来到了“舒适区”或曰“安全区”。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我们所处的职业环境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对于职场环境下的从业者们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命题——于是,在很多职业只能存在5-10年,很多公司甚至活不过5年的当下,在越来越不确定、变化越来越快的职业环境面前,上述两条曾经的“定律”,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依赖——哪怕你在一家公司已经成为了总监,你也需要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被取代,是否会失业。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原有的信仰已经开始坍塌,但我们却还没有找到一种完整清晰的认知来彻底理解和审视新的世界”的感受,它必然让一个人感到焦虑。所以,关于“职业发展与成长”,为了解除我们心中的焦虑,我们必须建立起来一些新的信仰。这就回答了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重塑自己的职业发展观。那么,我们究竟该相信什么?我一贯相信,任何事物,如果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本质,你一定能够找到其底层的某些稳定不变、更加可依赖的规律。而我们也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一种游戏都拥有它的规则,只有洞悉了那些稳定不变的规则,你才更能知道如何在规则约定的范围内更好的“赢”,公司经营如是,个人职业发展亦如是。因此,我们或许有必要重新从更加本质的层面来理解一下到底“职业发展和成长”本质上是个怎样的游戏,以及典型在这场游戏中,通关的方式有哪些,知晓了这些前提后,我们才能更容易知道自己该在这场游戏中如何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说起。(1)我先通过一张图来试着最简单的解释下到底什么是“职业”,其背后影响着整个“职业环境”的各种因素到底有哪些,以及我们在讨论“职业发展与成长”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什么。简而言之,“职业”本质上是社会分工与生产回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体系中离我们最近,最表层、最可见的部分。但,一个社会分工和生产回报体系中,到底会出现哪些“职业”,哪些职业可能会发生更替或消亡,却是由三层结构来决定的。在三层结构的最底层,是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如我们的金融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等等,这一层的变革,例如一个新的政策或制度,可能会催生或消亡掉许多新的组织和行业。而整个体系的中层,则是各类组织——要知道,一个职业岗位,一定是服务于某个组织的。而我们最常见的组织分为两种,1是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它们按行业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一条的产业链;另一类则是公共组织,如公共教育医疗机构等,这里,某一类组织的商业经营模式或是运营方式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一些职业的工作内容、方法等发生巨大变化。而最上层,才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各类职业分工,在下面两层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一层的变化最多也不过是工作方法的优化和改善。但当下面两层结构剧烈变化时,则这一层的变化也必然会变得非常动荡,其中充满了无数职业的更替、消亡、演化和升级。而在这个大体系的身旁,技术发展与革新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对于整个大体系的每一部分都可能会发生着某种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而会引发“职业市场”或“职业环境”中的一系列变化,导致许多新旧职业的更替,以及原有职业的进化。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和“万物连接”让一切用户行为都变得数据化,于是许多岗位的工作方法都出现了升级,都可以基于数据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同时,基于互联网和数据应用的发展,Saas行业兴起,而原有的传统制造业、餐饮业、生物医疗产业等行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和改造,也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业岗位的出现和旧职业岗位的消亡。最后,极致的想,假如互联网和数据的发展某一天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现有的一些基本制度——例如区块链技术假设有一天真的改变了我们当前的基本现代金融体系,那毫无疑问,上面两层结构都必将面临显著动荡。整个大体系中,我们作为个体从事某种职业进行生产活动,而基本目的则往往是为了谋求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获得更高的物质回报和精神激励——这又从属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中的某个子体系:社会阶层流动体系,人们在这个体系中通过自己的付出和成长获得更多回报,从而实现所谓“个人进阶”、“财富自由”等常见目的和追求。画了这样一张看起来略有些复杂的图,就是为了让你能够理解“职业”这场游戏的一个最简单的全貌,让你知道整个大社会系统中,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职业分工方式”以及“职业成长路径”。而理解了图中的所有逻辑关系,你就能够非常清晰的理解,为什么过去的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相对确定和稳定,而当下我们所处的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发动荡和不确定——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正在非常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分工和生产回报体系的各个部分,对于我们的商业环境、职业分工都带来了无数变化。(2)这里或许可以开始简单探讨下另一个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发展与成长”到底是个怎样的游戏?这个游戏是否存在“通关”的状态?上面已经说过了,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和谋求职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希望追求更多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最基本的精神回报就是能够获得他人认可和尊重),在普世层面上看,这应该不存在什么争议。此外,绝大多数人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都是较为“被动”的,即往往迫于生计而工作,在行业、公司、工作内容等等的选择上不具备任何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而许多人内心,是极度渴望摆脱这样的“被动”状态的。综上,我在此或许可以抛一个基本观点——“职业发展与成长”是一个充满了束缚的游戏,我们在其中,以“获得物质回报+精神回报”和“获得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二者为目的而努力,最初必然会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面临着自己能力的局限等,在整场游戏中极为被动。只有当某一天我们经由努力走到了一定的高处,摆脱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束缚,也拥有了在职场环境中主动选择的空间和权利,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职场”对我们的束缚,从这场游戏中实现“通关”。再进一步简化明确下:要想在“职业发展”这个满是束缚的游戏中“通关”,进入到更高的层次,你很可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1)你要能够具备稳定获得可观的收入的能力。即便不谈“财富自由”,最起码,在物质生活上你也完全不用再为生计而焦虑。2)你要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这样关于“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你才能拥有较大的选择自由,让更多时候,是需求和机会找到你,而不是你只能牢牢抓住某一个机会生怕自己被抛弃。(3)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过去我们选对职业或者是身居高位就能够“通关”了,但在今天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顺利实现“通关”?换句话讲,如果我们当前从事的所有工作都可能是不稳定的,可能会被机器替代或被时代淘汰的,我们到底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才能确保让自己在整个社会分工和生产回报体系中拥有不可替代性和绝对竞争力,确保自己可以走到更高的位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回到上面那张图中,去思考到底整张图里,如果要放远到未来数十年来看,整个系统中最大、变化最频繁的“变量”和相对变化可能不会那么频繁的“定量”各自是什么。于是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我们会发现,在整个系统中,过去十几年时间内,变化最剧烈、影响人数最多的部分,是因为技术发展而对于商业模式、行业格局等带来的持续重塑,进而造就了一系列新商业模式、新职业岗位的出现和更迭。而整个系统在“社会基本结构+制度”以及偏“公共组织”的部分,变化则相对不那么剧烈。如果放眼未来几十年,我认为这一局面仍必将得到延续——大部分人的职业发展,一定是在谋求“商业+市场环境”中的上升路径,而商业和市场,永远将是我们整个社会分工与生产回报体系中最开放、最容易受到技术发展与革新影响、变化最频繁、影响人数也最多的领域。这时候,我们可以把问题变得更聚焦一些了——假设我们整个社会的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相对稳定(至少不至于每年或每2-3年都会产生巨大变化和波动),但影响职场人士最多的商业环境注定将会持续剧烈变化,旧的商业逻辑注定将会不断被颠覆,企业的平均寿命显著更短,旧的行业不断被改造,各种职业岗位也注定会不断更迭和消亡,我们需要如何才能确保让自己在整个社会分工和生产回报体系中拥有不可替代性和绝对竞争力,走到更高的位置?问题进入到这里,我就有了答案。我认为,在这个语境下看,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职业发展”上的终极出口,或者说是要实现自己在职业环境中从“绝对被动”变得“非常主动”的“通关”状态,也许有且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在某种技能或技艺下成为一个顶尖的、Top
2019年6月25日
其他

2019年,做新媒体还有前途吗?

而2018年,以鉴锋团队陆续制造出的一系列刷屏分销事件为分水岭,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原来要做好“新媒体运营”,未必需要自己拥有非常强的“内容能力”,单纯仅仅依靠强大的“运营”能力也可以。
2019年3月6日
其他

微信的下半场,将向何处去?

时至今日,微信已经渐渐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互联网世界中最大的流量聚集地之一,并在成为一个超级生态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只要看看连IOS都要对微信警惕再三,你就会知道微信面前摆放着的可能性是多么巨大。
2018年9月11日
其他

微信的终极野心浮出水面——“微信搜索”完成4年来最大改版

当然,阿里也非等闲之辈,且不说电商领域的多年深耕细作,在新零售这样有可能将会迸发出巨大能量从而左右战局的领域,阿里也早已布下重兵。因此,2018年的AT之争,必将更高、更大、更针锋相对,也更激烈。
2018年4月17日
其他

如果你“已经看不懂用户了”怎么办?

1.上面说了,B类需求相对而言,更加恒定持久,其半衰期和长期价值也更长。在你的时间精力有限时且并非面临着许多不得不处理的紧急状况时,多去做一些“半衰期更长”,“长期价值更大”的事情总是一个优势策略;
2017年9月19日
其他

关于今日头条大量挖角知乎大V背后的思考

2.但另一方面,即便头条真的大举挖走知乎“大V”,若要据此断言知乎会受到很大影响,恐怕为时尚早,至少这在短期内并不会动摇到知乎内容生态的基本盘——也就是流量。
2017年8月29日
其他

已经“妖孽化”的共享经济:本质、真相、困境与终局

无论是前述A和B当中哪一种类型的共享经济,其诞生之初,之所以能够获得强大的社会认同和舆论支援,或许在于他们都存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诉求——希望用更少的设备数量,服务好更多的人,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
2017年8月3日
其他

关于乐视、贾跃亭和金钱豹的一些思考

3.贾跃亭今天的公开发言和表达,至少从表面内容看,是有担当,也值得尊重,也对于整个社会环境和舆论都有正面意义的。仅看此点,或许从媒体到个人,我们都应当少一些落井下石式的调侃和一巴掌拍死。
2017年7月6日
其他

跟乐纯酸奶 Denny聊互联网环境下品牌、渠道和用户运营的本质

D: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我们看待乐纯这个品牌并不只是一个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品牌中做得非常好的,比如我们的兄弟公司三只松鼠,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品牌,你会发现它只在一个线上的渠道,也就是天猫。
2017年6月17日
其他

关于毒舌电影、咪蒙等被永久性封号或禁言的一些思考

3.此次清理的主战场居然是“娱乐”,颇为蹊跷。常理来说,清理的主要打击面更应该是时政、历史类相关领域才对。并且,如毒舌电影这样体量庞大的账号,遭遇的居然直接是“永久性封号”,可谓手段凌厉,令人咋舌。
2017年6月8日
其他

裁员浪潮+寒冬大逃杀,互联网人该何去何从?

你可能无法完全规避创业公司会有的种种风险,但你至少可以选择靠谱的老板。请相信我,如果跟着一个靠谱的老板,哪怕最后项目和产品挂了,你也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和空间能够去积累起来一些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16年8月22日
其他

运营的两种核心逻辑,你会相信哪一种?

比如说,一个我们不太有谱的产品在推出去之前,我通常会习惯认真告诉用户,这个东西哪里可能有问题有风险,建议什么人考虑使用以及强烈不建议什么人使用,而不会一味去把他包装得高大上,NB吹得天花乱坠。
2016年7月14日
其他

关于互联网运营的职业选择,这是我所有能给的建议

社交类产品的运营可能更重用户的分级运营、相应规则、玩法的制定以及营销事件策划,以玩法驱动用户参与,重点抓住核心用户形成标杆效应,然后再通过海量用户对于某些玩法的参与形成话题、事件,借此拉动产品增长。
2016年7月5日
其他

关于百度总监刘超被撤职事件的一些思考

周日晚跟某圈内大佬吃饭,提及今年百度遭遇的一系列多灾多难,他的态度是:百度可能到了气数将尽的时候。我隐隐有点感觉,大局上看,今年对百度将会非常非常艰难的一年,颇有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味。
2016年7月4日
其他

从好的提问到高质量的人际互动(续上篇)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有的问答过程和结果都令人享受,可以提供给问者和答者较高的附加值,甚至是在一次问答过后就让问者和答者双方间的信任和关系都得到了极大巩固加强。而有的问答则容易让人感到厌倦和难以忍受。
2014年2月9日
其他

怎样问出一个好问题?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长期开设一门“沟通与人际关系”的课程,在我的那门课程中,我把“学会提问”称为是一门终极绝招。不夸张的说,是否能够提出一个好问题,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你在别人眼中的受认可程度。
201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