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彭南生:邢先生与我谈“学养”——怀念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
邢福义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回忆起过往向他请教和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感慨良多!邢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语言学家,由他领衔的语言研究所与我所在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同在一栋楼,上下班有时偶遇邢先生,我总要向他鞠躬致意,表达一个后辈学人对他的敬仰!我到学校工作后,每逢节日,学校前往慰问邢先生,有时我陪同主要领导,有时我也代表学校单独前往,特别是在分管一流学科建设和联系文学院、语言所时,还时常向邢先生请益,他的指导与鼓励给了我很多信任与支持。先生与我谈话的范围很广,话题很多,但他谈得最多的便是“学养”二字。何谓“学养”?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指学问和修养。但邢先生谈得最深的还是“养”,即学业上的修养,当然修养离不开学问,他常常以他的研究为例,说明“学”与“养”的统一。他说,一个学者要有深厚的学养,首先要有宽广的学术胸怀,要能宽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容纳不同的学术意见,并从中吸取养分,只有这样,学术才能进步,学术共同体也才能繁荣。争鸣是好事,但争鸣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非学术性的争论,不必要的争论不利于学科建设。他说,华师的中国语言文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是对我们过去几代人努力的肯定,但要看到隐忧,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中到桂子山上来。其次,要有深邃的国际学术眼光,要走向世界。邢先生说,什么门,什么派,不是自封的,是学术界的公认,你的成果好不好,影响大不大,主要看学术界的反应,不仅要看国内学术界的反应,更要看国际学术界的反应。邢先生后来还专门将他的观点打印出来,托人转交给我,在这个打印件中,他以个人的成果为例指出,“单有国内的书,不可取。国内的书,只是国内的成果。要有外国的参与。只有中国的作者不能反映合作的水平,有了中国和外国的合作,才能走向世界!总之,成果要有引线,以便冲出中国。不然,即使你的作品说得多么好,都不是圆满的。我们要高呼,走向世界!”第三,学养要有优良的学风来孕育和涵养,优良的学风有利于培养学者深厚的学养。一是学问之功重在扎实,“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学术的高峰,需要学者去攀登,不能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要认准一个目标,长期奋斗下去,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勤奋”二字是学问的法宝。他殷切希望学校大力开展学风建设。二是学问之道贵在创新,只有原创性的成果才能推动学术的进步,也只有创新性的成果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才能使自己成为强者,他形象地说,要与狼共舞,首先你自己必须是一匹狼,羊与狼是无法共舞的。知易行难,行胜于言!邢先生每次聊到学养时,都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我每听一次,都深受一次教诲。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华中师范大学,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人文内涵,一代又一代学者在传承和践行这些优良的传统,邢先生则是其中的典范。他高度重视学养建设,是一位学养渊深的大先生。他曾四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次获得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他是华中师范大学首届资深教授,首届湖北省“荆楚社科名家”,他的著作《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已被翻译成英、俄、韩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邢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感念于他对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对华中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感谢他对传承华师优良学风所起的榜样作用。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华师人,我们唯有把先生留下来的学术精神继承并传扬下去,方不负先生的重托,也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邢先生离开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学术成果将长存于学术界,他的学术风范和音容笑貌将永驻桂子山!写于2024年2月27日【附记】2024年2月26日,语言研究所举行了邢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应汪国胜所长的邀请,我代表学校出席并讲话,现将临场发言中关于“学养”的追忆整理成文,以此纪念邢先生!